首页 百科知识 情感的“聚焦”

情感的“聚焦”

时间:2023-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情结”:情感的“聚焦”“情结”的概念,在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中没有出现,但是,它却是最重要的情绪组织形式之一,因此,我在这里特别再将其提出来。其中心主题是情结常常受到压抑并与其他行为相冲突。其提出的最有名的情结为“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这是继“首次冲击”后的心灵上的“后续发生”,导致情感的再次强化。

“情结”:情感的“聚焦”

“情结”的概念,在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中没有出现,但是,它却是最重要的情绪组织形式之一,因此,我在这里特别再将其提出来。

“情结”是现代心理学的概念,英文单词是complex。根据美国阿瑟·S.雷伯所著的《心理学词典》,其意义为一簇或一串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和倾向。

其中心主题是情结常常受到压抑并与其他行为相冲突。本世纪采用“情结”最早也最典型的人,为精神分析的奠基人弗洛伊德。

其提出的最有名的情结为“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其含义是男孩子容易有恋母情结,女孩子易有恋父情结等。这些情结都有如下特点:

1.情绪强烈,并在下意识中极大影响个人行为。

2.压抑:不敢也耻于与人言,如“恋母情结”,下意识中想取代父亲娶母亲为妻,这是绝对难以承认的。

3.难以解脱的挣扎感与撕裂感。受压抑并不是消除欲望,但欲望又受到压制,既无法摆脱又无法突破,这正应了东方的一句话——“心有千千结”。

正如人经历千差万别,“情结”也会有许多种。凡是人经历过引起情感激烈震荡的事件,如果当时没有好好地整合和升华,都有可能演化为情结。

一位少年,6岁时玩火,不小心把外婆的房子烧掉了。外婆对他很好,一直没有责怪他。但是他心中却有着一种强烈的罪恶感,乃至多年以后,还经常以“我需要受苦”、“我受苦是应该的”来惩罚自己。

这个情结,堪称“烧房子情结”。“情结”的形成,一般有如下过程:

1.初始冲击过于强烈。

2.不断重复,并形成情感的“继续缠绕”。如:对快乐的快乐,对喜的喜,对烦的烦,对怕的怕,对恐惧的恐惧……

这是继“首次冲击”后的心灵上的“后续发生”,导致情感的再次强化。如冲击是以“受创”方式呈现的,那么情结往往是这样形成:

初次受挫,给人心灵难以接受的震荡,有“这样太难受”(烦、畏、苦)等感受。

之后是“继创”——每当想起初创,首先激起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浮现与此事的“情感联结”——初创带来的坏情绪,以及自己对它的恐惧。

每想一次,恐惧与痛苦便加深加大一次,即多打击自己一次。于是,你害怕的主要将不是原创事件本身,而是对这害怕的害怕,恐惧的恐惧。

由于对此初始发生的恐惧,不断地怕——怕——怕,于是形成了对这一“情”的结——以(恐惧)情绪加(恐惧)情绪形成的越来越厚、越来越紧的“结”。

如上述因失手烧掉外婆房子的小孩,知道做错这一事后,首先是恐惧,之后想起这份恐惧就更加恐惧,到最后,不用想起这一事件本身,单单想起这份恐惧,就足够使自己自责越来越重了,乃至不可自拔。

3.其他心理参与“缠绕”。

如佛家所讲的“三毒缠结”:“三毒”是贪(贪婪)、嗔(发怒)、痴(痴迷)。贪是因顺而贪,嗔是因逆而嗔。但最厉害的是:人因为贪,将欲望提高后,容易受到挫折,因而更容易嗔。

与此同时,人因为常挫常嗔,反倒更容易贪(如躲避到“伟大的理想”中)。痴迷之人最易贪嗔。倒之,贪嗔多,又强化愚痴。

4.扩大化。将其影响扩大到其他方面和其他事情上,乃至对一大区域甚至对整个人生形成刻板印象。

要当“情结”的主人,就要深懂其形成之道,从最后的“结”回到最初的“情”,再从最初的“情”回到最初的“事”,即“重现当初情境”。

事实上,人们在当初往往最软弱,所以容易受到大的情感震荡,把过于强烈的情感投射到所经受的事情上。但是,事过境迁的你,“长大”了的你,你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战胜当初的情境了。

假如去重新正视当初的情境,就容易去化解当初无法化解的痛苦、去整合无法整合的撕裂之处。

在罗洛·梅的《存在心理疗法的贡献》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病历:

有一位28岁的妇女,人很聪明。但是,不知何故,在她心灵深处总感到严重的焦虑、深刻的自我怀疑,而且还经常发生不可抑制的愤怒。

在接受精神治疗4个月后的一个夜晚,她做了一个梦:

看到自己在一群没长脸的人群中,这些人就像是一群影子。可是就在这时她发现人群中有一个人对她怀有同情。

接受一疗程治疗后,她又做了一个梦,下面是她的亲自表述:

“我记得自己正走在贫民区的高架铁路下面。‘我是个非法的孩子!’这个念头折磨着我。我在痛苦中挣扎起来正视现实,禁不住大汗淋漓。

我明白了,接受这一现实就等于承认‘我是明眼人之中的瞎子’。那天夜里我醒来时,想法变了:‘我接受自己是非法的孩子’这一事实。但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事实正是这样。

要说我是非法的吗,这说法也不对,只有我的出生才是非法的。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只是‘我在’。这种与‘我在’的接触与接受一旦完成,就给了我生平第一次这种体验:‘因为我在,所以我有存在的权利’。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这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它像我收到我的房契时的心情,这也颇像我小时候,找到一颗桃核,将它敲开,事先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可是却发现桃仁苦中带甜,十分爽口……这是我对自己生命的体验!”

原来,她是一个女人非婚生的孩子,从小就被寄养在一个小村子里。她的母亲发起火来,总要提起她出生的由来,说自己当时怎样设法堕胎。

日子过得不顺心的时候,她就对这孩子大吼大叫:“如果没生下你这个孽障,我们可不会遭这些罪啊!”家里的其他人吵架的时候,也会拿这孩子出气:“你干嘛不死呵,我们真该在你生下来那天把你闷死!”

长大以后,这位姑娘自力更生,虽然成了很有文化教养的人,但是,小时候的那种压抑一直在心头,一直将她折磨到28岁。

分析其“情结”形成及超越情结的经历,能给我们不少启示。其在被引导之下,所做的两个梦,其实都是多年来没有被整合的情感。

从一群没长脸的人群中看到有一个人对她怀有同情,这是多年被压抑而实现不了的期望——希望他人和自己接受自己。

而真的意识到“你是一个非法生的孩子”并接受这一现实——这是一场打了20多年战争的结束:这20多年,她一直拒绝接受这一事实。

然而,接受了又如何呢?不仅没有加倍地痛苦,反倒是心灵的解放。她终于找到了一种“我在”的生存体验,这种体验,虽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却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这位妇女正是从接受这一点开始,最后彻底卸下了自己的情感包袱,建立了全新的人生。

这个妇女的情结形成模式,可以用“瓶颈凝滞”来进行形容——它是多年前就已经走到要突破的边缘,但正如处于一种瓶颈状态,要突破而未突破,终年在此“战争”,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情结的形成还有“高峰凝滞”,如在感觉最高峰的时候,有一种眩目的美,从此再也摆脱不了。如某些女人爱上男人的那一刹那,即使后来男人变心,她也一直走不出来,等等。

情结最体现出潜意识的特性。潜意识只对两种想法作出反映,并且不遗余力地实施。它们是:

1.反复出现的想法。

2.伴随着情感(激情)的想法。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复出现的想法总是与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在以往的心理学中,人们对“情结”的理解,几乎都是强调其不好的一面,虽然,所有的情结,都使人有“凌驾”于人身上,使人不那么自由的成分。

但是,我们认为:“情结”除了有不好的一面之外,也有好的一面。如100多年来,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多少仁人志士,都有一种“强国富民”的情结,为了使中国强壮起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积极情结,应该提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