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秦)《孟子·公孙丑上》
【注解】
(1)不忍:怜悯。
【翻译】
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
【链接】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很广,孟母教子的影响极为深远,早在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棻(左思的妹妹)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所引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的《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让进退,孟子见,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引自(汉)刘向《列女传·母仪》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儿一起学着大人跪拜、痛哭的样子,玩儿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儿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并记住。
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