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
——(清)顾炎武《推官二子执后欲为之经营而未得也而二子死矣二首》
【注解】
(1)诺:承诺。
(2)风尘:自身困顿。
【翻译】
我这个人生来就把承诺看得如同黄金一样贵重,哪能因为自身困顿就言而无信?
【链接】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因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之为亭林先生,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最后卒于曲沃。其学识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顾炎武被称做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事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顾炎武反对心性之说,认为信奉程朱理学“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他提倡“多学而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顾炎武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因此被认为是清代考据学的开山鼻祖。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该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的代表作有《日知录》32卷、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38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