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学会完成一个转换,从苛求外界到返求于己。
在追求成功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们很容易将第一视点,投向外界!
人们追求的目标,受外界的影响而决定。而追求结果的成与败,在根本上也要归之于周遭的人与事:如命运、经济状况、所处位置、老板、同事、配偶等。
不仅成败问题受制于外界,快乐或痛苦的原因也都来自外部。遇到问题,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外界环境出了问题,该指责的是外部,该改变的也是外部环境。
上述这种思想与做法,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外界决定论”。
这种做法,其实是有着致命缺陷的,实际上往往也是与真正的成功背道而驰的。
我们且看曾国藩的一段经历: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后来许多著名的人物,都表示了对他非同寻常的钦佩。如蒋介石,经常要下属学习“曾文正公”,甚至毛泽东也说:
“我于近代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唐浩明的名著《曾国藩》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曾国藩才气十足,年纪轻轻就是礼部侍郎。
后来,闹太平天国,他奉皇上之命办团练,相信凭借自己的正直和能干,一定会大有作为。仗是打赢了几次,起到了清朝的正规军都无法起到的作用。
但是十分奇怪,越发展,他就感到压力越大,碰壁之事越多。
曾国藩想了不少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越改越吃力。最后只能赋闲在家,甚至因为忧愤过度而病倒。
后来,他听了一位道人的话,“用心”再读老子的《道德经》,于是豁然开朗。
之前他一直责怪世道不公,好人没好报,老想不通:为何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容忍于湖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皇上也对他不放心?
这时他才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锋芒太露,自认为是正直的化身,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许多荆棘和障碍!
原来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对世界、对自我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之后,他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道理,于是,一改原来锋芒毕露的个性,重新处理好和别人的关杀,如与左宗棠的关杀。
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清朝名重一时的人物,两人都是湖南人。两人本来是多年的朋友,但有一次,曾国藩不待皇上批准,就匆匆回籍奔丧,为此左宗棠对他大骂,说他自私无能,临阵逃脱,甚至给了他一个他最痛恨的词:虚伪。
曾国藩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但此时,他已经完全可以战胜自我。不久他奉皇上之命,重掌湘军统帅。
到了长沙,他主动去拜访左宗棠,不穿官服,只穿长褂,隔了很远,就下了轿,徒步上门拜访。
见面后,他只字不提左宗棠对自己的过分指责,反倒感谢他以前对自己和湘军所做的事情,并以很巧妙的方式自责。
之后,曾国藩又遍访长沙各衙门,甚至对小小的长沙、善化两县的县官,也亲自去拜访。
这种不计前嫌、折节下礼的行为,使大家深为感动,也处处开始帮他。这样一来,曾国藩发现事事都变得很顺利,这也真正对他个人的事业和湘军的辉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的经历给人以极大启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形成了对自己的最大障碍。苛求外界无济于事,唯有寻求自身的改变,才能有外在境遇的改变!
从表面看,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曾国藩有足够的理由指责和怨恨外界,但是,这种指责和怨恨,并没能给他带来什么。想不通也罢,强求公正、委屈也罢,生活给他的只是冷冷的微笑。
唯有他将外在转向内在,将对外界的要求转为对自己的更大要求,逼迫自己痛苦地改变,才发现世界别有一番天地,于是,艰难变成了容易,困难变成了机会,在这一转之中,乾坤颠倒!
于是,曾国藩在这里就探索出了一个成功的重要法则——成功是一扇从内向外打开的门。
必须返求于己,命运操之在我!
为了让大家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个禅宗的著名故事。
公元4世纪前后,南印度有一个“香至国”,国王笃信佛教。
一天,西土禅宗第二十六代祖师、高僧般若多罗尊者,到香至王的宫中传教。国王召集全家老小听般若多罗尊者教诲,并将一颗贵重的宝珠送给尊者。
尊者手持宝珠,向香至国三位聪颖的王子问道:
“世间有比这颗宝珠更珍贵的宝珠吗?”
大王子立刻回答:
“没有比它更珍贵的了。”
尊者再问二王子,二王子的回答与哥哥一样。尊者点头微笑再问三王子。
大家都想:
“三王子年幼,大概会模仿他的两个哥哥的回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三王子的回答却是:
“这颗珍珠只不过是世俗的珍珠。它虽然光泽明亮,能照亮周围,但是不能照亮自己。”
最珍贵的,是内心的智慧!它不仅能够照亮外界,更能照亮自己,它才是能够照彻世间一切迷暗的宝珠。
这位三王子,就是日后的达摩大师。他后来随尊者出家,成为禅宗的二十七祖,也即中国禅宗的初祖。
“最珍贵的,是内心的智慧!”讲得太好了。
它充分说明:
我们不应该被外部的事物所决定,唯有认识和把握好自己的内心,才掌握了决定一切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