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这样的规律: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读一遍、对别人讲一遍,或者抄写一遍,就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这叫做"思维外化思考法"。就是说,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有一定价值但仍朦胧不清的想法,借助书写、绘图、制表以及言语等手段,使其外化为一定的物质表现形式,以促进深入思考。
鲁迅先生就擅长思维外化法。他在写作时有这样一个习惯:写完一篇文章,常常要朗读几遍。有一天深夜,他写完了一篇文章,照例朗读起来,竟使屋外的人误以为他是在和友人作长夜交谈。鲁迅先生感到这种朗读的方法对他加工和修改作品大有帮助。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
日本筑波大学有个叫村上次郎的学者,常常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书写在一张张卡片上,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再加以归类整理。
当他思考某个问题时,一边浏览手中的有关卡片,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就这样,许多好主意常常会潮水般地在他的头脑中涌现出来。
思维外化思考法为什么会有良好的效果呢?
一边思考,一边把思考的内容简要地、断续地在纸上写下来,能使思考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显著提高思考的效率。因为当你在纸上书写某种想法的时候,你的注意力自然都集中在这个想法上,你的大脑的相应部分也就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所以许多人都体会到,一边想一边写写划划比单纯在脑子里想思路会更清晰,更有条理,印象也会更深。尤其是,这样有助于更多更快地想出好主意来。
运用思维外化思考法,要逐步培养起一种习惯。一般人想问题,从幼年起都仅仅是在脑子里想,而并不同时也动手写写或画画。尤其对许多人来说,念小学时就曾听语文老师谆谆告诫过:"一定要先想好了才动笔写!"语文老师的教导是针对写文章来说的,是教我们写文章在下笔前要认真地反复考虑,打好"腹稿",这同思维外化方法不是一回事,二者并不冲突。
只有认清了这种思考方法的作用和特点,并逐步培养起一种自觉的习惯,才可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它,并不断从中获得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