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消费品功能组合的实现,人们的消费生活进入了"系统组合"的时代。所谓系统组合,指的是与某种生活水平相一致的、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消费品之间的配套组合。在这里,人们的消费需求之间构成一个系统,满足这些需求的消费品之间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个物品缺失,就会导致生活水平的缺损和消费心理缺憾。例如,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家电热",就遵循了这种系统组合逻辑。人们买了电视机,也同样想要有电冰箱。有了这两样,还觉得没有洗衣机也不行。这"三大件"之间尽管不构成功能组合,却体现了系统组合,因为家用电器之间构成了代表某种生活方式的系统,缺了一样,生活方式就有缺口。弥补这种缺口,便成为当时人们消费的主要动力。
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物品往往以一个体系而出现,而不是以单个的孤立形态出现,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物品的组合。显然,物品之间有一个如何组合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物品的组合逻辑是不同的。我们的消费生活,先后经历了从物的"功能组合逻辑"、到"系统组合逻辑"、再到"格调组合逻辑"的升级换代。
在今天的城市消费生活中,市民们越来越注重各种消费品之间的搭配是否和谐和统一。例如,在服饰消费中,人们开始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家居生活中,人们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装修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每当人们搬进新装修好的房子的时候,原来的那些旧家具,如果与住房装修格调不合,常常不是拿来送人,就是当垃圾处理掉。国外的学者把这一类消费文化现象,叫做"狄德罗效应"。
但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配套的需要,可能使自己陷入消费循环的陷阱中。"狄德罗效应"又叫"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它缘自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狄德罗效应的表现。
朋友送给王婕一只Burberry新款包。起初她爱不释手,却一直没有将包带出过门,因为皮包太漂亮了,她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服饰才能配上这一款包,让她可以轻松从容地走在街上而没有别扭感。
经过多日的挣扎思虑,尤其是看到最近经济危机慢慢显现,失业、裁员、负增长之类的新闻信息充斥在网络和报刊中,王婕决定将包转送给别人。她的理由是:"我有个同事也是被赠送了一只LV钱包,为了配得起去买了一只Hermes的公文包,后又为了配得起公文包,一咬牙一跺脚,去买了辆奥迪A4。如果我也为了Burberry的包而去采取同样的做法,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就太破费了!"
王婕深谙"狄德罗效应"对金钱的损害,更明白人常常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狄德罗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配上穿得出去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人甚至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这样做的结果浪费了大量的钱财,把自己陷入到财务困顿中不说,也完全偏离了生活的本质。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和心理的压力都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足够的警觉。在你没有成为一个有钱人之前,最好不要急着去把自己的收入大量花在狄德罗效应带来的搭配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