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名气、士气和志气,这“三气”凝聚成一种精神一一质量精神。“名气”是以质量为保证的;“士气”是以质量为诱因和结果的;而“志气”则是拿出高质量的工作绩效来谋求个人发展。战后的日本经济之所以能振兴迅速,并能较美、苏和西欧更快、更有活力,汽车、照相机、家用电器等驰骋全球市场,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工商界中奉行一种忠于职守、奋发进取、一丝不苟的质量精神。
质量的形成过程始于调查研究。青年管理者在创业之初必须重视调查研究,以确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然后再设计制造,直到把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不仅是一个加工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思想、意识的凝聚过程。
质量的控制要素,按企业界传统提法称之为“人、机、料、法、环”但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素质、气质的投入和产出过程。所谓“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在你初创的企业中,如果不努力地塑造这样一种精神和文化,那么必然会有其他一些东西成为员工思想的主流,在有过失败教训的青年管理者和员工的建议中,有这么几种落后的企业风气是被认为阻碍质量提高和企业发展的。这些风气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青年管理者对此要认真分析。
(1)雇佣心理
企业长官意识严重,民主意识没落,员工对管理者出现“错觉定位”形成一种旧式的人身、工作、质量和经济各方面的依附。员工不能认识到工作对自己和企业以及社会的价值所在。这样的企业一般在质量工作的赏罚制度上也不十分明确。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不能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
(2)惰性风气
“磨洋工”,这是一种企业群体的惰性。但是有目共睹,许多外资企业的效率偏偏很高,“磨不磨”的原因绝不是“洋不洋”,而是“值不值”。在很大程度上,惰性风气是由于企业内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所致。体现为员工不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质量素质差,质量观念淡薄,对工作没有浓厚兴趣和积极热情,对企业和个人发展前途信心不足。如果企业滋生这种劣质文化,那就处在危险的边缘了。
(3)攀比风气
攀比不是竞争,虽然二者有共同之处。竞争是以工作绩效质量来加以对比,而攀比即是一种讲形式、重手段、轻绩效的畸形竞争心态,如果企业内部的职位、工资、奖励奖金和福利等真正与质量挂钩,就容易产生攀比行为。
(4)嫉妒心理
企业中如果不坚决贯彻对外提供最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理念(所谓一致对外),那么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内斗现象。人们由于某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或缺乏使之得到满足的现实条件就经常产生一种心理畸形。如果你的员工彼此扯皮,背后搞些阴谋,那么你这个管理者就十分难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阴谋变为阴谋,使斗争公开化、标准化,使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成为斗争的标准和成败的判定。
即使这些坏风气只存在于少数企业的个别员工身上,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它自身极强的传染性,一经渗透必然侵蚀企业的肌体和心脏。因而,创业和经营中,需要推出一种优秀的精神,以占领企业的意识形态领域,这就是质量精神。一些企业所提倡的企业质量精神有以下几种:
(1)饥饿精神
这是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质量精神。所谓“得荣思辱,居安思危”企业的质量工作永无止境。一个企业的任何优越性和长处,都会从某一时期开始变为缺陷和短处,以饥饿精神对公司进行有效管理,唤起企业对未来的危机感,不断革新技术,开发产品,开拓新领域。正是因为“松下永不满足”所以松下的质量才“永远领先一步”
(2)不停顿精神
美国杜邦公司的经营理念是:永不停顿。产品质量的提高,性能的改进是不可间歇的,该公司更主要的是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来改进现有产品的质量。“杜邦法”已成为全球工商管理界的一个通用名词。
(3)集体精神
这是索尼公司的法宝。索尼公司提出,“公司是大家的公司”“质量是每个人的生存保证”。他们以集体荣誉精神激励员工,发挥其智力和潜力,来创造一流的产品质量。
(4)冒险精神
有时,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公司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日本自藤泽药品公司在改进头孢霉素的药性时,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但是成本却高达150亿日元,领导者义无反顾地上马这一历时10年的项目,终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现在该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300亿日元,冒险精神使得自藤泽药品公司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药品公司。由此可见,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