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创新中成功,唯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战胜自己、超越竞争。
本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认为,企业家成功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他同时列举了企业家应当具备的能力:
(1)发现投资机会;
(2)获得所需的资源;
(3)展示新事业美丽的远景,说服有资本的人参与投资;
(4)组织这个企业;
(5)担当风险的胆识。
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无不经历这个过程,无不具备这些能力。在这些能力里,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创造力)可体现为洞察力、预见力、想像力、判断力、决断力甚至行动力,等等。
船王包玉刚的成功经历对熊彼得先生的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包玉刚进入船运业的时间是1955年,当时他用20万元买了一条风吹浪打28年的旧船金安号。这一“惊人”之举遭到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因为船运业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而且风险极大。但是,包玉刚力排众议,毅然投身船运业。因为,他看到了在港经营船运的巨大潜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码头,自1911年中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年代,香港平静的海面,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
“船运是最廉价的一种运输方式,必将大有作为。”包玉刚坚定地这样认为。
到1978年,包玉刚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拥有200多条船、2000万吨运输能力的庞大船队,荣登世界船王宝座。但就在此登峰造极之时,包玉刚又做出了令全球惊讶的决定:减船登陆!因为他又以极其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世界性的船运衰退即将到来。于是,他当机立断,及时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这使他顺利地逃过了船运大萧条时期的灾害。
实行“减船登陆”战略大转移的第一仗,就堪称世界商战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胆魄和霹雳般的手段,斥资23亿元之巨,导演了精彩绝伦的九龙仓收购战,拉开了在港华人中资挑战英资的历史序幕,可谓气吞山河。
在80年代之前,香港的经济命脉都是由英资所控制。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一批华人豪杰,经过20多年的原始积累,羽翼渐丰,可以与英资公开叫板了。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一直由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资)所控制。包玉刚经营船运20余载,深知码头的价值,所以他减船登陆的第一步就选择了九龙仓。
包玉刚仅用80多天时间就控制了30%九龙仓股权,远远超过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惊失色之后组织反扑。他们在一个周五股市收盘之后,突然宣布将以空前优惠的价格收购九龙仓股份至49%,而此时,包玉刚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刚推到这样的境地:如包玉刚准备反收购,就必须在周六、周日银行休假日内,筹集20多亿港元现金——这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开盘,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打响,但不到一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证券商报价23亿港元,包玉刚当即开出一张23亿港元的巨额支票。怡和面对包氏雷霆万钧、排山倒海般的收购攻势毫无还手之力。至此,包玉刚持九龙仓49%股权,稳获控股地位,一跃成为九龙仓首任华人主席。
那么,包玉刚又是如何创造奇迹,在周末两日内筹到20多亿港元现金的呢?包玉刚首先找到汇丰银行老板沈弼,两人的对话十分简短:
“需要我怎么帮你?”
“借我15亿现金。”
“OK,没问题。”
包玉刚又联系了九家金融机构,他们不约而同都表示全力支持,特别是香港华美银行,就在周一上午展开收购时,还给包玉刚送来信函,允诺可为他提供1亿美金的贷款,同时勿需担保。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懂得,银行为保证贷款的安全,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被贷方提供等值抵押物或担保。为何不止一家银行肯为包玉刚打破银行惯例而提供巨额贷款呢?有专家在研究后认为,包氏主要运用了他的“个人无形资产”,即在几十年商海沉浮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力、经营能力、预见能力和商业信誉——这本身又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创新”。
包玉刚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家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的精神气魄和超然智慧。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这样的豪情壮志,令人无不动容,这才是一个受人敬仰的大企业家的根本素质:绝地求发展,白手打天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一无所有的高大身影,屹立在同样一无所有的沙漠上,以大无畏的精神气慨向平庸、向贫困宣战:
我能创新,我怕谁?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有两句诗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被引申为阐释生活与理论的关系,一切理论的、抽象的东西总是来源于客观实在的生活。其实,创新能力亦如此,如果没有生活知识的汲取,创新便没有了根本。
实践经验对个人创新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由保罗·毫根的经历得到证明。他是一名年轻的小企业家,成功地经营着公司,但是,他读遍流行著作、浏览华尔街日报,甚至溜进哈佛的课堂听课,仍然觉得那些与他的实践相差太远了。后来,保罗与人成立了一家邮购公司,他们尝试了许多实践中出现或未曾出现的商界途径。有一次,他们公司办公室墙上的规则为一位名人看到,觉得很有价值,并且建议保罗把实践中的东西写成一本书,并预言那将是一本杰出的著作,将指导若干个新模式的企业创建于美国大地。
保罗做了,他写成一本名为《你是顾客,你是公司》的书,创建了新型的进入商界模式,成为阐述小企业规则的经典之作。
保罗的创新在他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因为那是他亲身经历的,从实践中得来的创新,而这些成就在别人看来却是非常独特的。
举世闻名的“马家军”教练马俊仁,一没有文凭,二没有运动员经历,三没有资历,却创新性极强地带出了一支有名的长跑队,诀窍何在?无非是生活实践,善于吸收生活中的智慧罢了。
马俊仁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找到了补充营养、增强体力的药方,按照这些土办法为队员们配制营养品。他训练方法更是来源于实践和借鉴。高原训练法在国外就很流行,马俊仁经过思考后,尝试着进行,在中国运动员身上取得成功。后来,他又注意观察动物界中善于跑的动物的动作,从中提炼出了“仿生长跑法”,果然使运动员长跑轻松了许多。马俊仁的秘密说穿了其实一点不神秘,他的创新来源于生活,不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就是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或教训,而且都是引入实际训练才考虑去留、改进运用。因此,马俊仁的创新在训练上不仅不显突兀,而且效果十分明显。
我们在这里又联想起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事情。欧洲曾有一名十分著名的游泳教练,他创造了许多新的训练方法,而且经实践证明很有效,当他的队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之后,他们兴奋地将教练扔进游泳池,可是,他居然挣扎着直喊“救命”!原来他根本就不会游泳。后来,人们问他从什么地方知道如此有效的训练方法,他说一切都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他自己很早就开始研究为什么游泳高手能那么快,而且还注意了动物的“游泳”方式,所以从中总结出有效的锻炼方法。可以说,正是对生活实际的观察造就了他“纸上谈兵”的成功。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创新也不能做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许多好点子与新创意总是蕴藏在生活之中,关键看你是否细致观察,是否懂得挖掘。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人,通常对生活都有极强的观察力和领悟力,生活是他们进行创新的无尽源泉,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藏,而创新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由实践的功效来加以判断。
究竟是什么使人类生命不息,创造不止?不断创新的动力又是什么?
是“需要”。需要是创新之母。
人的需要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和源泉,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它引发着人的活动能量,规定着人的行动方向,直接导致人的各项活动。
人的需要即人的欲求,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人生在世,从大的方面说,就是两个最根本的要求:生存和发展。这种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靠劳动生存,靠创新发展。
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向外界进行摄取活动的需要不同,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即使是简单的摄食需求,也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需求,而是已经社会化的生理需求,具有社会文化色彩,如色、香、味、形、营养、排场等等。动物的需要直接建立在肉体机能基础之上,是天生的;而人的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的本质,同时也创造了人的新的需求,因而,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为此,原本的世界已很难满足于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就是永不停息的劳动、探索和创造。用创造满足需要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需要,需要——创造——新的需要——再创造……循环往复,无止无休,人类文明也因此而螺旋式上升、发展。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尽管个体之间的需要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但就需要的趋向而言,仍有规律可循。得到世人公认的,就是美国现代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H·马斯洛在其不朽名著《人类的心理趋向》中提出的“层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就是按生理、安全、爱、受尊重,自我实现这样的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满足他们的需要;当较低的需要满足之后,下一个更高层级的需要即开始活动。人们越是满足高级的需要,就越有深刻的满足感,达到精神的安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更大的充实。自我实现的人自然也就是最幸福的人。显然,马氏的理论已包含了前述生存和发展这两大人生的根本支柱。
创新,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同时,创新能力又把人和人区分开来。
马斯洛的“层级需要论”同时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既然每个人的需要是按“生理——安全——爱及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这样一个趋向由低向高发展,那么,每个人的努力(创造力)必然也是按这一趋向发挥。正是由于个体在创新能力上的差异,使人们在向“山顶”攀援的过程中,暂时(或永远)留在不同高度的地方。
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生的成功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反过来说,在今天这样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创新才能有所发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达到成功的辉煌目标。
我国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途中亦是如此,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市场中创业的人们,有时,一个小小的创意,产生一种创新的产品或创新的经营思路,就能开出一条成功的新路。
永和豆浆的崛起就是在不景气时期成就的。豆浆是中国人传统食品,因太过熟悉而无人注意,在洋快餐充斥世界各地的情况下,小小的豆浆也能创造奇迹?人们开始是不相信的,中国快餐业的失败已有前车之鉴,何况这根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豆浆油条?并且这是在食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作出的决断,更加令人疑虑其发展前景。
但永和豆浆的创办人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总是不少了的,不管是经济景气还是不景气;二则快餐符合现代生活节奏,豆浆油条既简单又快捷,有营养,足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三则豆浆油条虽不起眼,却是中国传统食品,人们对之很有感情,容易接受;四则豆浆油条及点心食品最能与现代科技融合,不像南北大菜那样,厨师的手艺起决定性作用,容易使用机器批量生产,整齐统一是快餐的风格;五则因为它既便宜又营养丰富,实在是价廉物美,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是那么充裕,自然会更多地考虑价格。于是,永和豆浆就在低迷时期竖起了大旗。这个创意果然取得成功,它成了中国快餐业的一枝奇花,为中食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启迪。这一创新又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情况下开一先河呢?
以上所述的是个人在组织支持下所进行的创新,那么,单个人面临生活的深渊时,是否也能有重新站起来的幸运呢?答案是“有的”,但你必须运用头脑去创新,去出奇致胜。美国著名商人乔治的经历也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乔治·斯太菲克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觉得自己真是倒霉透了:在经济上,他破产了;在身体健康上,他也失败了,不得不住进医院疗养;在生活上,也是一团糟。他似乎挣扎在绝望的边缘,除了头脑,几乎没有可用的东西。
斯太菲克明白必须找到一条新途径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他开动脑筋,想到了一个主意。他知道,许多洗衣店都把刚熨好的衬衣折叠在一块硬纸板上,以保持衬衣的挺度。他给洗衣店写信,询问这种纸板的价格,是4美元买一千张。他的想法是把广告与硬纸板结合起来,他可以在硬纸板上登广告,当然要收取广告费,但是,他以1美元每千张的价格销售以占领市场,这样他可以从中获取大笔收入。
斯太菲克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开始跑业务,把想法变为现实。于是,他获取了初步的成功,把最糟糕的状态抛进了垃圾堆。此后,他从创新中尝到了更多的甜头,并且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他的事业越来越发达,终于跻身于社会富有阶层。
乔治·斯太菲克的经历只不过告诉我们,就算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我们还有头脑可以思考、可以创新,循着新奇的思想、新奇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走出低谷、改写人生,这难道不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由此可见,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面临四面楚歌或整体背景不妙的情况时,仍是大有可为的,至少创新是一条真正的生路。任何人都知道,面对日益饱和的市场、经济状态的总体低迷、个人生活的愁云惨雾,惟有出其不意,别具一格的创新才能令我们重获新生,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此时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人生的至宝。俗语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一片悲愁的气氛中,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赢得市场、前途,这才是创新能力的真正展示。
创新策划是当今成功的一把钥匙,甚至有人说,策划就是生产力。
1984年以前的奥运会主办国,几乎是“指定”的。对举办国而言,往往是喜忧参半。能举办奥运会,自然是国家民族的荣誉,也可以乘机宣传本国形象,但是以新场馆建设为主的强大硬件软件投入,又将使政府负担巨大的财政赤字。1976年加拿大主办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预计这一巨额债务到2003年才能还清;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总支出达90亿美元,具体债务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奥运会几乎变成了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举办,为“政治需要”而举办。赔老本已成奥运定律。最好的自我安慰就是:有得必有失嘛!
直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接手主办奥运,运用他超人的创新思维,改写了奥运经济的历史,不仅首度创下了奥运史上第一巨额盈利纪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奥运经济学”模式,为以后的主办城市如何运作提供了样板。从那以后,争办奥运者如过江之鲫,就连一些比较贫穷一点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怦然心动,趋之若鹜。因为名利双收,那是铁定的,借钱也干得!
创新,首先是从政府开始的。鉴于其他国家举办奥运的亏损情况,洛杉矶市政府在得到主办权后即作出一项史无前例的决议:第23届奥运会不动用任何公用基金。因此而开创了民办奥运会的先河。
尤伯罗斯接手奥运之后,发现组委会竟连一家皮包公司都不如,没有秘书、没有电话、没有办公室,甚至连一个账号都没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尤伯罗斯决定破釜沉舟。他以106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旅游公司股份卖掉,开始招募雇佣人员,然后以一种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定了乾坤:
把奥运会商业化,进行市场运作。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此展开。洛杉矶市长不无夸耀地评介说:
“尤伯罗斯正在领导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运动。”
第一步,开源节流。
尤伯罗斯认为,自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规模大、虚浮、奢华和浪费成为时尚。他决定想尽一切办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首先。他本人以身作则不领薪水,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有数万名工作人员甘当义工;其次,延用洛杉矶现成的体育场;第三,把当地的三所大学宿舍作奥运村。仅后两项措施就节约了数以十亿的美金。点点滴滴都体现其创新思维的功力、胆识。
第二步,声势浩大的“圣火传递”活动。
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后,在美国举行横贯美国本土的1.5万公里圣火接力跑。用捐款的办法,谁出钱就可以举着火炬跑上一程。全程圣火传递权以每公里3000美元出售,1.5万公里共售得4500万美元。尤伯罗斯实际上是在卖百年奥运的历史、荣誉等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三步,狠抓赞助、转播和门票三大主营收入。
尤伯罗斯出人意料地提出,赞助金额不得低于500万美元,而且不许在场地内包括其空中作商业广告。这些苛刻的条件反而刺激了赞助商的热情。一家公司急于加入赞助,甚至还没弄清所赞助的室内赛车比赛程序如何,就匆匆签字。尤伯罗斯最终从150家赞助商中选定30家。此举共筹到1.17亿美元。
最大的收益来自独家电视转播权转让。尤伯罗斯采取美国三大电视网竞投的方式,结果,美国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夺得电视转播权;尤伯罗斯又首次打破奥运会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以7000万美元把广播转播权卖给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的广播公司。
门票收入,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和新闻炒作,也取得了历史最高水平。
第四步,出售以本届奥运会吉祥物山姆鹰为主的标志及相关纪念品。
结果,在短短的十几天内,第23届奥运会总支出5.1亿美元,盈利2.5亿美元,是原计划的10倍。尤伯罗斯本人也得到47.5万美元的红利。在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尤伯罗斯颁发了一枚特别的金牌,报界称此为“本届奥运最大的一枚金牌”。
尤伯罗斯获得的实质上是一枚成功金牌。
试图创新的人,首先要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要勇于与旧事物决裂,敢于与普通的人们保持差距,不怕可能面对的失败,不怕传统守旧的人们的指责和怀疑,不耽于已有生活的舒适安逸,从而敢于用自己的创新行为去挑战不可知的未来,去掌握自身的命运,去创造更辉煌的日子!
美国安龙天然气公司的肯尼思·莱,凭着非凡的勇气,采取相应措施,以他的创新挽救了一个濒于破产的公司,并且为行业创造了新的纪律、高额利润。
今天,当人们再重新拿起美国陈旧的天然气管道分布图看时,傻瓜也知道,它就像一个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能够将天然气送到任何一个地方的天然气公司。事实上,在10年前,也有许多人明白这一点,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行动,放弃了这个绝好创意,因为当时政府有规定:一条天然气管道只能以某一特定的气田由某一特定的公用事业公司输气,较少改通或分流。
肯尼思·莱抓住了这个机遇。他想,如果政府取消管制,天然气能自由交换,并且任意改道或分流,那么就可以建立一个天然气现货市场,以价低处买进天然气,再卖到价高处去,公司的利润肯定十分丰厚。人们嘲笑肯尼思·莱的计划,不赞成政府放弃管制。
面对压力,肯尼思·莱没有妥协,一方面他致力于劝说政府放弃管制,另一方面则雇佣得力的经济人从事创建美国天然气现货市场的工作。双管齐下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不知是由于游说的原因,还是基于实践成绩甚佳,抑或二者都有,政府放弃了管道管制。肯尼思·莱不仅为安龙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更开创了天然气行业的新纪元,而这一切的开端还在于他那无与伦比的勇气。
肯尼思·莱的勇气不仅展现在这一例中,他又开始了另一项创新。由于自由市场上的天然气价格极其低,他又筹划另一项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用天然气作发电厂燃料。这原本是为国家政策所明令禁止的。肯尼思·莱的实践说服了政府和公众,这样的做法不仅经济而且污染较少。肯尼思的勇气又一次帮助他战胜了对手,如今,用天然气发电已成为新的专利项目。
肯尼思·莱的创新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安龙公司,10年中,它的股价上升了三倍,而且在1996年度的创新精神排名中居第一位。肯尼思的勇气为他个人及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
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国人的胆子是越来越大了,别的不用说,关于飞机已经出了好几例新鲜事。先是有人敢想敢干,和俄罗斯人做起了飞机交易,用国内的轻工业产品等换了一架货真价实的飞机回来;接着,又有胆大的农民宣称要自己设计、制造飞机,不管效果怎样,到最后总弄出了像模像样的东西;然后,出了一个原永民,深信中国人玩飞机的时代不远了,贷款买了技术,建造了工厂,申请了许可证,成立了专门生产飞机的科源轻型飞机公司,1995年出产了第一架飞机,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发了农业作业型、旅游型、教练型、航测型,成功地卖出了六架,而且他们的飞机和他们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了世界热气飞艇锦标赛,获得了第12名。不可否认,原永民的企业还很小,飞机还不完善,但是,谁又能否认他在这行里的领头地位,谁又能断定下个世纪的飞机巨头不是今天这个气候尚小的原永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