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兴趣与专业关系

职业兴趣与专业关系

时间:2023-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兴趣可以培养,初生婴儿不可能有职业兴趣。家庭中父母亲友所从事的职业和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会形成儿童对职业的最初认识,并可能由此培养起儿童对某些职业的兴趣。其中,对子女施加职业影响最多的莫过于父母。此外,教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期待和对学生未来从业的要求也会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职业兴趣的培养

职业兴趣可以培养,初生婴儿不可能有职业兴趣。但人对事物的兴趣和对职业的认识,在儿童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一)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作用

1.家庭

家庭职业环境对儿童职业兴趣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2/3,因此,儿童首先会受到家庭职业环境的影响。家庭中父母亲友所从事的职业和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会形成儿童对职业的最初认识,并可能由此培养起儿童对某些职业的兴趣。其中,对子女施加职业影响最多的莫过于父母。首先,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要求,他们根据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来判断子女的行为,实际上是将自己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输给子女。父母通过限制子女的言行,以及对子女的希望和要求,使子女领悟到只有遵守父母准则的行为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子女在学会遵守父母准则的同时也学得了社会的准则。其次,父母的职业观念和行为作为子女的榜样,对子女职业兴趣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学校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学校不同于家庭,它通过一定的步骤将社会规范、价值观及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其中,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有威信的教师能够使学生乐于接受他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向学生介绍一些社会职业,能够增加学生对一些职业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一些职业的兴趣。此外,教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期待和对学生未来从业的要求也会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1901年,美国的一所普通的高级中学正在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毕业祝词完毕后,颁发毕业证书,当因勤奋学习而获得“老师的宝贝”称号的查理走上台时,年轻、漂亮、富有吸引力,受人爱戴的英文老师布朗忽然站起身来,出人意料地向他表示了个人的祝贺——她当众吻了查理!

毕业典礼之后,几个男孩子包围了布朗老师,为首的一个质问她为什么如此明显地冷落别的学生。布朗老师不慌不忙地说:查理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她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人有出色的表现,她也会吻他们的。她还说她是不会食言的。

这番话使查理感到了更大的压力,他决心毕业后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报之一吻。他异常勤奋,先进入了报界,后来终于大出风头,被杜鲁门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查理就职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接通当年的英语老师布朗的电话,并向她转述美国总统的问话:“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我现在的所作所为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原来,在1901年毕业典礼上带领一群男生包围布朗老师,并声称自己感到受冷落的那个男孩子,正是杜鲁门本人,也正是布朗老师对他说:“去干一番事业,你也会得到我的吻的。”

布朗老师拿着电话,激动得泪流满面,早已泣不成声了。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方面,美国人的做法可以借鉴:在美国的一些学校,每隔一定时间都安排一个“职业日”。“职业日”那天,学校请各行各业的人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走进校园的有律师、建筑师、营销员、医生、警察、运动员、作家等等。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从中得到的不是什么职业最能赚钱,而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从而初步感受职业的多样性。因此,美国孩子从小对职业的选择就摆脱了单一性,显得丰富多彩,有的想当总统,有的想当电影演员,有的想当法官,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开货车,还有的想当家庭妇女。

3.社会

各种社会职业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随着人们与社会接触的不断深入,他们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还没有正式工作,但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已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一些职业产生兴趣。社会还会提供人们所感兴趣的职业的丰富信息和知识载体,同时能够强化人们对所喜欢的职业的认知,使人们的职业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在社会影响中,大众传媒对青年人职业兴趣形成的作用尤为突出,像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对青年人的职业影响,有助于青年人职业兴趣的形成。

在美国,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公司员工们可以带领年满6岁至16岁的孩子来上班,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职业,从小体验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都值得尊重。“带孩子上班日”带给孩子的是发展自己个性和兴趣的权利,以及对孩子自主选择职业的尊重和引导。

(二)通过职业认知培养

从职业的角度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成长阶段(出生—14岁),该阶段以幻想、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

(2)探索阶段(15—24岁),该阶段对自己的理想、性格、兴趣、能力、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社会资源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从事某种职业;

(3)确立阶段(25—44岁),该阶段从对选定的职业进行尝试,根据主客观条件的许可情况变换工作,到逐步稳定;

(4)维持阶段(45—60岁),该阶段劳动者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持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5)衰退阶段(60岁以后),该阶段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

在以上任何一个职业时期,人们对职业的认知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兴趣。在不同的职业阶段,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能力、职业认知水平、职业认知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就是在同一个职业时期,人们在以上几个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从而使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也不同。

一个人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对职业知识的掌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一个人职业认知水平的高低又与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关系密切。一个人对其所喜欢的职业认知越全面,对该职业的兴趣就越大;一个人对其所喜欢的职业认知越深刻,对该职业的兴趣就越强。同样,人们对某个职业的兴趣越大、越强,就越会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知这一职业。所以,培养和形成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认知,并通过职业认知去提高自己对一些职业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三)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

只有进入学校,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通过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以后,才会使自己对所喜欢的职业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接触某一职业前,并不喜欢这种职业,当通过亲身的职业实践真正了解这个职业以后,才形成了浓厚的职业兴趣,并在原来不感兴趣的岗位上一展才华。

在职业准备阶段,青年学生会从老师那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以及在学校安排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职业兴趣。职业准备阶段也是职业适应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并且专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专业角色,并通过专业兴趣的获得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兴趣。相反,如果不主动全面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不注意培养职业兴趣,不但难以珍惜在校生活,而且也不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发展。

人们的职业兴趣总是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基础,并在一定的学习与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兴趣的形成,既有家庭的潜移默化,也有自己的不断体验和发现,既有教育的整体引导,也有社会实践活动的促进推动。虽然人们的职业兴趣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和发展。

在培养职业兴趣时,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课堂教学与职业实践的关系

在我国,虽然对小学生、初中生的职业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感还是有的,可能的情况是期望的职业与自己的爱好、能力、素质不一定匹配。有些同学进职业学校时选择的专业不一定是自己的爱好、特长所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被志愿”的情形,即家长的志愿。所以,每位同学应该认真参加入学教育,听取专业课老师的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个初步认识。通过阅读、视频、电影、网络等手段,感知所学习的专业,了解相关职业的发展动态,增强职业认同感。还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检测自己的职业兴趣,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合个性特点的专业并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开学一个月以内调换专业。

企业见习,是增强职业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幼教专业的学生进幼儿园,跟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生活;护理专业的学生去医院,现场感受救死扶伤,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对待每一位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机电专业学生到企业戴着安全帽,观看生产工艺流程,对车间、工艺、流程产生感性认识,都会增强职业兴趣,还能够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与职业习惯。

如果说实训课属于模拟情景,见习课只是看别人现场示范,属于高度仿真情景的话,顶岗实习则是在现实环境下的真实情景,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技能水平、责任感的要求更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可以充分感受职业乐趣,是培养职业兴趣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职业实践,才能对职业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激发自己的职业兴趣。

2.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关系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则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一方面,人们直接接触或了解的事物有限,产生的直接兴趣有限;另一方面,人在最初接触某种职业时,对职业本身缺乏强烈的兴趣,往往要从间接兴趣着手培养直接兴趣。例如,可以通过了解职业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对人类活动的贡献以引起兴趣,也可以通过了解某项职业的发展机会引起兴趣,还可以通过实践逐步提高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活动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也缺乏目标,过程就很难维持下去。只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结合,相得益彰,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人的意志、毅力才能被唤醒,直到取得成功。

3.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的关系

具有广泛兴趣的人不仅对自己职业领域中的事物感兴趣,而且对其他方面的事物也有一定的兴趣。这种人占有的信息量比较大,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眼界比较开阔,看问题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因此,在职业选择和变动方面回旋余地较大,所受到的限制较少,在职业变动时适应性强,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同事、新职业。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注意正确处理广泛兴趣的与中心兴趣的关系,没有一定的广泛兴趣,很难有中心兴趣,以爱好文学、音乐、美术、数学、物体运动为例,不可能设想,这些爱好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爱好文学的人如果缺乏对其他知识的必要了解,对客观世界的文学描述也不会丰富多彩。

人的兴趣应该广泛,但不能浮泛,应有一定的中心爱好。职业分类的无限性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决定着任何一个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职业都感兴趣,或者都有能力,只能是对某一个职业或某几个职业特别感兴趣,这样,才有精力去对它深钻细研,做比较精细的研究,才能学有所长。如果只有广泛兴趣而无中心兴趣,人的知识就会肤浅,就没有确定的职业方向,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自然难以成功。所以,在保持广泛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中心兴趣,促使自己发展和成才。这就是俗话说的“与其挖十口井都挖不出水,不如挖一口井把水挖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