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用人用其长
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骐骥,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
——《便宜十六策》
人无完人,作为管理者本人,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什么事情都能做得漂亮,什么业务都无师自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是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情节,所以,也不能要求下属是多面手或者一开始便对某项工作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便宜十六策》里面说:“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骐骥,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意思是说,洗涤不一定是江河(那么庞大),只要能去除污垢就可以;骑的马不必是千里马,只要它跑得快就可以;人才不必是完美的圣人,只要他有足够的智慧就可以了。其实这正说明了身为管理者挑选下属的一个原则:看对方是否有一技之长,而这一技之长又正好你能用得着。当年孟尝君门客三千,不少人看着嫉妒,说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滥竽充数,其实全没才能。但是孟尝君当年从秦国逃回齐国之时,全靠着手下有鸡鸣狗盗之徒才得以离开秦国都城,又逃离函谷关回到齐国,所以说,只有不能识人的管理者,没有用不着的才能。
曾经有一道网上流行一时的选择题,题目是这样的:有三个候选人,请大家在其中选出你认为可以造福人类的人。A信奉巫医,有两个情妇,并且有多年吸烟史,嗜烟如命;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一升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经历;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候从未做过违法的事情。按照传统的选拔人才的规则,C才是合适的人选,历史清白,年轻有为,但是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出人意料,让人大跌眼镜。备选的三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呼声很高的C是希特勒,不被大家看好的A和B分别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题目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一味地依照传统眼光去评价人才,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被束之高阁,步步高升的反而是无用的庸才,甚至是危害一方的佞人。
历史上有个人叫许敬宗,他贪财好色,献媚奉承,利欲熏心,因此宋代欧阳修、宋祁在修《新唐书》的时候,把他放入奸臣传中。但同时他又才高八斗、博闻广识,由他倡导的“颂体诗文”对初唐文坛影响颇大。他曾奉敕主编《文馆词林》一千卷,并总修《五代史》和《晋书》。这样争议颇大的一个人,如果分配给作为管理者的你,你能用否?幸运的是,许敬宗遇到的是武则天。
许敬宗其实有个很好的出身,高祖时,他在秦王李世民帐下,与虞世南、房玄龄、杜如晦等并称为“秦府十八学士”。李世民登基后,他也很受重用。但是许敬宗这个人性格轻狂,不能谨言慎行,因此常遭非议,仕途略有坎坷,但总的来说算是平坦的。唐高宗李治继位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几年后,就发生了唐高宗废后事件。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一心一意想废了王皇后,另立武昭仪为后,以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反对,认为王皇后无错,不应该轻易废黜。其实这当中还隐藏着其他错综复杂的原因:其一,王皇后的舅舅乃是中书令柳;其二,武昭仪曾是高宗的父亲太宗的嫔妃;其三,李治是在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才登上帝位的,而随着李治逐渐坐稳了皇帝位子,他也要求对权力的回收。因此,此时的废后立后之争,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李治和长孙无忌对于皇帝实权的争夺的一种象征,谁也不肯退让一步。
群臣反对,李治也无可奈何。这个时候,高宗朝另一个政治投机家李义府出场了,他向皇帝递上了奏折,要求废王皇后另立武昭仪为后。然而长孙无忌还是不肯同意。这时另一个重量级人物许敬宗也出马了,他站在了武昭仪一方,明确表示支持废后。李治有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的支持,对朝堂上的大臣进行了一系列提拔、贬黜,重新洗牌后,支持废后的人纷纷进入权力的中心机构。终于,摊牌的日子到了。
李治召集几位重臣,重新提出了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的议案。他首先发表意见说:“王皇后跟随我很多年了,到现在都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子,我打算立她为皇后,你们看怎么样?”褚遂良最先跳出来反对,他说:“皇后出身名门,而且是先帝太宗亲自给皇上你娶的,太宗皇帝临死前,曾经握着我的手对我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太宗皇帝说这话的时候皇帝你也在场都听见了的。再说,皇后并没有犯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就废后呢?我不敢因为是皇帝你说的话就随便听从,导致日后没脸去地下见先皇!”言辞如此激烈,李治还不想跟老臣撕破脸皮,于是这场谈话就这样不了了之。
但是李治没有达到目的怎么能甘心,过了几天,他做好了准备,再次召集大臣进行商讨。这一次,褚遂良闹得更加不像话,让李治十分下不了台。褚遂良在朝堂上大声说:“如果皇帝坚持要废后,那么就请在天下的名门望族中挑选贤良淑德的女子,何必非要立武氏为后!天下人都知道她曾经侍奉过先帝,这事一定会予人口实,请问皇帝您以后怎么面对后代子孙!”李治大怒,然而对这个老臣实在是无可奈何。他将目光投向其他大臣。大将李素与长孙无忌有隙,此时,他说了一句:“废后立后是皇帝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的意见呢!”
李治听了这话大喜,军方势力支持自己,这就离成功更进一步了,李治更加坚定了与顾命大臣决裂以册封武则天为后的决心。事已至此,总还需要最后有人上来添一锹土、加一块瓦,而这个一锤定音的人是谁呢?许敬宗出马了。他在朝中宣言道:“汉高祖曾经说过的,普通的庄稼汉秋收时多收了几斗麦子多得了点钱,还考虑换个媳妇呢,何况是贵为一国天子的您想重新立个皇后呢?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随便参与,妄加议论呢?!”这话虽然很粗俗,拿皇帝跟“田舍翁”相比也有点大不敬的意思,然而话糙理不糙,何况这话正说到了皇帝李治的心坎里呢?
至此,有许敬宗在外为他制造舆论,长孙无忌一派被流放的流放、外派的外派,再也成不了气候,李治在当年十月下旨,废王皇后位,立武氏为后。
许敬宗在此次事件中,出力甚多,武则天自然是记挂在心。公元659年,许敬宗又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上奏章弹劾长孙无忌,致使长孙无忌自杀而死,同时还有十三位官员或被贬斥,或被降职,贞观年间的老臣到此时彻底失势,李治完全掌握了行政权力。这样的发展自然是对武则天相当有利的,但是许敬宗一直唯武则天马首是瞻,很不符合文人的道德准则,一直为人所不齿。其实,且不说武则天一代明君,她与高宗“二圣”共同执政以及后来她登基做了大周皇帝的几十年间,百姓生活富足,未必输于长孙无忌等老臣掌管政权之时。单从武则天和李治的角度出发,这样一个素有文才的人,为了帮助自己达到目的,不惜放下读书人的身段,为自己造势,就算是所有人都说他人品不好又如何?这个人对于他们来说是忠心耿耿的,不单可以为了他们成事付出任何代价,而且有能力为他们进行策划并且实现目标。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样有才能又有奉献精神的下属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就要用尽全身力量收归己有才行,还管他人品不人品!用人所长,一定要忽视下属的短处,至少要想办法避开下属的短处,使他能够更好地施展所长,而不要被所谓的短处所束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为我所用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