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忍无可忍,重新再忍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说苑》
我们有时候在评价一个英雄人物的时候会这样说: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忍耐其实是一种成大事的基本功,能忍耐不一定能成大事,但是要想成大事,却一定要学会忍耐。冲冠一怒为红颜固然是自己爽快了,但是一时冲动带来的后果却是不可想象的,或身败名裂,或为人所不齿,甚至连累家人。所谓忍耐,并不是胆小懦弱怕事逃避的同义词,而是不逞一时之快,避其锋芒,待日后时机成熟再一举拿下。
上一节我们提到的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越王勾践,客观来讲,是一个忍耐的高手,从一个趾高气扬的战胜国的国君,沦为险些亡国的阶下囚,他没有就此消沉颓废下去,而是忍辱负重,终于骗取了敌人的信任;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敌国,恢复自己霸主的地位。从忍耐到奋起反抗成功,前后跨度达十几年,真正做到了如范仲淹所讲的忍耐的最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国君,在他的父亲允常做国君的时候,国力渐渐增强。当时的大国楚国见越国渐渐强盛起来,于是就想跟越国修好,一同抗击当时的霸主吴国。在公元前496年的时候,允常去世,勾践即位,做了越国的国君。吴国的国君阖闾就想趁越国刚刚遭遇丧事、勾践刚刚即位的机会,攻打越国,希望能借机侵占一些土地。于是吴越双方在现在浙江嘉兴一带爆发了一场大战。
分析那时候的形势,勾践刚当上国君,地位不稳,而吴王阖闾久经沙场,可以算是马上君主,双方实力对比,孰优孰劣,简直不辨自明。然而古人说骄兵必败,果然没错。吴越一场大战下来,吴国战败不说,连国君阖闾都中箭受了重伤,他又怒又气又羞愧,年纪也大了,回到吴国就死了。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前,拉着夫差的手嘱咐说:“不要忘记报仇!”夫差把父亲的遗嘱牢牢记在心里。为了不至于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使自己心中报复的念头变淡,夫差命人经常提醒他。每次他经过宫门,他手下的人就会放声大喊:“夫差!你忘了越国杀你父亲的仇了吗?!”
然后夫差就会流着泪回答说:“不,我不敢忘,不敢忘。”他拜一个叫做伯嚭的大臣为太宰,重用从楚国逃到吴国来的伍子胥,厉兵秣马,为报仇作准备。就这样辛苦操练兵马,第二年,夫差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越国。
越国勾践手下有两位很有才能的大夫——文种和范蠡。听闻吴王夫差率领大军前来,范蠡就劝告勾践说:“大王,夫差练兵整整两年,现在倾全国之力前来,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我们如果跟他们硬碰硬,一定吃亏,不如避其锋芒,守住城池,不跟他们交战。这样他们士气一泄,我们再出城迎敌,一定可以保得我越国无忧。”
可是勾践不同意范蠡的意见。他说:“夫差打着为阖闾报仇的旗号而来,我若是不与之交战,倒好像我怕了夫差黄口小儿。连阖闾这样的老将都不是我的对手,夫差算什么!不用怕,看我怎么收拾他!”
于是勾践也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迎战,双方在太湖一带交战,越军大败。勾践带着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国大军重重包围。
勾践被围困起来后,不复当初迎战时候的强硬,他无计可施了。他找到范蠡,对范蠡说:“我很后悔没有听从你的话,现在到了这步田地,请你千万不要抛弃我和越国,指点我该怎么办吧。”
范蠡说:“我军损伤大半,无力再战。为今之计,只有求和了。”
于是勾践派文种去吴国大营求和。
文种口吐莲花,在夫差面前表达了勾践想求和的意思,希望吴王能够接受越国求和,两国永为友邦。
吴王夫差被文种说服了,想同意越国求和。但是伍子胥坚决反对,他认为斩草必须除根,否则后患无穷。文种无奈,只好返回。
但是大敌当前,求和不成,除了亡国不会有别的下场,想来想去,还是只有“求和”一途,伍子胥既然不同意,只有从吴王夫差和大臣伯下手了。文种打听到吴国的太宰伯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秘密把一批财宝和美女带到伯面前。伯看见珠宝和美女,眼睛都亮了,但是还故作深沉,口中打着官腔,希望多捞点好处。伯对文种说:“唉呀,这事不好办啊,大王一心想替先王报仇,意志很坚决,再加上伍将军在旁边劝说,求和恐怕做不到啊。再说,我们大王贵为一国之主,难道还缺金银财宝和美女吗?”
文种深施一礼,说:“太宰大人,您误会了。文种自然知道大王不缺少金银财宝和美女,太宰大人你也不会把这些财宝放在眼里。我送这些财宝和美女来,只是为了表明我国大王的态度,是诚心想与吴国修好。这些财宝和美女是献给太宰大人你的,希望你能在大王面前多多美言,让大王感受到我王的一片诚意。而且,越国并非没有一战之力,我国还有五千甲兵,如果吴国不答应与我国求和,这五千将士拼死一战,把房屋、财宝全部毁掉,那吴国就什么都得不到了,这样对吴越两国都不利,你说对不对?我国大王就是因为觉得太宰你非常明白事理,所以才让我来拜访你。”
当伯知道眼前的财宝和美女并不是文种托他送给夫差而是要送给他的,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也不再说困难的话了,满口答应替越国在夫差面前说话。
伯趁伍子胥不在,在夫差面前极力替勾践说好话,夫差于是决定同意越国的求和。第二天在朝堂上,伍子胥知道夫差已经同意求和,大为震惊,他说:“大王你讨伐越国是为了给你的父亲报仇,如今你却答应越国求和,不灭越国,怎么能算是为先王报仇?而且,吴越两国同处东南之地,并驾齐驱,此消彼长,一直不能奈何彼此,现在大王能够消灭越国,独占东南,何乐不为?若是答应求和,越国一定会吸取这次的教训,将来定会灭亡吴国。”
夫差还没说话,拿了越国好处的伯已经反驳伍子胥了:“越王愿意求和,做我吴国的附庸,这就已经算是为先王报仇了。伍将军你当初也是要向楚国报复的,最后还不是接受了楚国的求和吗,为什么现在却不肯接受越国的求和了呢?难道是因为你想做忠厚长者,却陷大王于不仁不义吗?”
伍子胥被抢白得张口结舌,而且伯拿出夫差做挡箭牌,伍子胥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同意越国求和。
但是,夫差同意越国求和也是有条件的,夫差此时脑筋也还算清楚,他也明白伍子胥担心勾践卷土重来是有道理的,于是他同意求和的条件便是要勾践夫妇一起去吴国,不单是做人质,还要做他的奴隶。
勾践没有办法,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条件,拜文种为上大夫,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自己带着妻子和范蠡一起到了吴国——这就是勾践漫长忍耐历程的开始。此时勾践可以选择鱼死网破,不接受吴王夫差的条件,但是请注意,如果他不接受,那么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生命,还要加上越国的几万臣民——那就亡国了,所以也不容得他不忍。
勾践夫妇到了吴国,夫差为了羞辱于他,安排他们夫妇住在阖闾坟边的一间石屋里面,还要勾践喂马,范蠡也要做奴仆的工作。
要说勾践可真是个狠角色,他的忍耐力真的是一般人无法比的。勾践知道,求和只是保住越国、保存实力的第一步,如果自己一直在吴国喂马,那么也就没有翻身反击的机会了。只有得到夫差的信任,让夫差相信他是真心求和,不会有不臣之心,夫差才会放他回国,他也才有机会东山再起。于是,勾践开始了艰难的伪装,假装忠心,假装安于现状,假装崇拜夫差。他的假装,甚至到了让他人觉得肉麻甚至不可接受的地步,但是勾践不管,只要夫差不产生怀疑,只要能讨夫差喜欢,他都会去做。个人尊严在国家大义面前,已经如尘埃一般,虽然有无人之时的泪水浇灌,却再也不能开出花来。
既然勾践负责喂马,每次夫差出去,手下人都要到勾践这里来牵马,于是勾践就故作谦恭地给夫差拉马,还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踏脚,让夫差踩着登上马车。
夫差对勾践的微笑服务十分满意,但是,还仅仅局限于一种羞辱敌人之后的满足感,远远谈不到信任。可是不要紧,我可以等。有着超常忍耐力的勾践望着夫差远去的背影,默默握紧了拳头。
这一等就是几年。后来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前往探望。由于这几年勾践的小心谨慎,夫差渐渐对他丧失了防备,所以勾践得以当面探视夫差。勾践到得夫差面前,假意询问了几句夫差的病情,接着就查看夫差的粪便,然后放入口中尝味道。
夫差大吃一惊,急忙追问:“你这是做什么?”
勾践恭谨地回答说:“我担心你的病情,因为略知一点医术,知道通过品尝粪便可以得知你病情的发展,也不敢假手他人,唯恐出错,只有自己亲口品尝。如果粪便味道甘甜,那么说明病人的病情将会更加严重,但是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发觉味道很苦,这说明大王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不久以后,夫差的病果然好了,他想起了勾践的所作所为,非常受感动,认为勾践是诚心归顺了。于是又经过两年的观察,夫差觉得勾践忠心不二,绝对不会背叛自己,就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国之后,如同离笼之鸟、脱困之兽,恨不得能一日千里,马上回归故国,训练兵马,报仇雪恨。但是他唯恐夫差改变主意,特意放慢回国的速度,让夫差安心。
勾践虽然得以回国,几年的忍耐没有白费,但是他也知道,现在越国的实力不足以与吴国抗衡,忍耐的日子还远远没有结束。他回到越国后,没有一日忘记在吴国所受到的屈辱。他唯恐被眼前的安逸磨损了报仇的志气,于是把睡觉用的席子撤掉,换上柴草,柴草扎人,睡觉也睡不稳;他又在自己吃饭的地方挂一枚苦胆,每次吃饭之前先舔上一口,感受一下苦胆的苦涩味道,然后问自己:“勾践,你忘记了会稽的耻辱了吗?”
就这样,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仇。他与文种商量灭吴的计策,文种说出了七条灭吴之策,分别是:1.多送吴国贿赂,让吴国上下欢喜;2.借、买吴国的粮食,弄空他们的仓库;3.送美人给吴王,诱其荒淫,不理国事;4.多送吴国木材、砖瓦,使其大兴土木,以消耗吴国国力;5.派遣细作去当吴国的臣下;6.收买大臣,散布谣言,使忠臣良将避退;7.多积粮草,多征兵马,勤加操练。
勾践听取了文种的计策,在强大自己的同时,努力削弱吴国的有生力量。他派人给吴国的大臣们送去很多金银珠宝,一时之间,吴国上下皆言勾践忠诚。同时他派人在越国境内寻找美女,最后将搜罗到的两位著名的美女西施和郑旦送给吴王夫差,暗令她们两人引诱吴王荒淫,或是发动对别国的战争,并且想尽办法离间夫差和伍子胥。与此同时,他还制定很多富国强兵的政策,并且以身作则,亲自下田耕种,让自己的妻子织布,鼓励百姓生产。
不久,夫差准备建造一座姑苏台,勾践得知后,立刻派人送去几根难得的大木料。吴王为了不浪费木料,就把姑苏台建造得比计划加高加宽了一倍有余,他不觉得自己浪费了吴国的财物,反而更加认为勾践忠心耿耿。
有一年越国大旱,其实因为连年发展农业,越国也有积粮可以度过灾荒,但是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向夫差借粮万石,商定第二年归还。第二年越国大丰收,按期归还了上一年所借的粮食。夫差看到越国归还回来的粮食颗粒饱满,十分高兴,又经伯劝说,把粮食分发给吴国百姓,命令他们来年耕种时把这些粮食作为种子。
夫差没有想到的是,越国还回来的粮食都是蒸过的!种下去根本不会发芽生长!越国有存粮却还向吴国借粮,其意就在于此。来年,吴国百姓果然颗粒无收,夫差却压根没有怀疑到对他忠心的勾践身上,勾践之忍耐可谓是相当成功。
吴国遭遇饥荒,勾践觉得时机已到,就想攻打吴国,但是被范蠡拦住了。范蠡说:“吴国民间一直比较富裕,一年饥荒不能动摇吴国根本,现在时间还不算成熟,请大王再忍耐两年。”
勾践想,我都忍耐了这么多年了,也不在乎继续忍两年了,于是继续忍耐大业。
转眼又过了两年,这两年里,夫差四处发动战争,他本来就自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有西施在他身边鼓励他,美人在侧,夫差自然更加起劲。吴国百姓不堪战争之苦,渐渐民生凋敝。这个时候,不论是勾践,还是文种和范蠡,都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了!
越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夫差还茫然不自觉,他率领吴国精锐赴黄池之会,勾践就趁机攻打吴国,轻易打败只有老弱病残的吴国守军,还杀死了吴太子。夫差匆匆赶回,但是为时已晚,双方勉强议和,但是当是时,吴越强弱力量已然对调。公元前473年,越国再次兴兵,彻底灭了吴国,夫差自杀。越王勾践十数年的忍耐终于开花结果,他成为新一代霸主。
据说当年老子将死,他的弟子都聚集在他的病床边,希望能聆听老师临终的教诲,从中得到更多教诲。老子先是不说话,后来张开嘴,问众弟子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都那么大岁数了,牙齿早就掉光了。一众弟子面面相觑,都不明白老师什么意思,于是一个弟子回答说:“不在。”
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弟子们回答说:“当然还在。”
老子于是教导弟子说:“牙齿刚硬,咬嚼坚硬的东西都靠牙齿,但是现在已经不在了;舌头柔软,好像没有牙齿有用,但是它却比牙齿长寿。舌头还在,正是因为它柔软;牙齿不在,正是由于它太坚硬。天下事物的道理,都在此了。我没有更多的可以教给你们了。”
老子的一番话其实不过说明了柔能克刚的道理,在面对锋芒的时候,不是硬碰硬,而是用婉转曲折的方法去打败它。人的一生,总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总有峰顶与低谷,在峰顶时候固然要低调,不能像中山狼般得志便猖狂,但在低谷时也不能就此向命运低头——但是可以向敌人低头。所谓向敌人低头,不是要奴颜媚骨,去吃嗟来之食,而是要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图他日能够重新大展宏图。忍耐只是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是力有未逮时的韬晦方法,绝对不是终极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