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打破陈规,善于拿捏分寸
《孙子兵法》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出奇也就是不循旧轨,打破陈规,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态势。一个卓越的领导,不能墨守成规,画地为牢,而应该审时度势,以变应变,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进行必要的革新。
世间万物总在不断地变化,规则是由人创造的,规则也能被人打破。每一个组织总有这样那样的规章条例,然而,再好的规章条例也是从出台的那一天就开始在老化,因为组织和成员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一套规章条例,必须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发挥好作用。作为一个领导,必须时刻注意组织的规章条例,发现不切实际或不合情理的地方要及时纠正,不断改革,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1937年10月,刘伯承在平定县七豆村对日军设计了一次“重叠伏击”。第一次设伏毙敌3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第二次相隔一天又在同一地点设伏,取得毙敌100余人,缴获马数10匹。两次伏击均取得了巨大胜利。古人云“用兵之法,贵在不复”,这是经过悠悠历史总结出来的用兵规则,刘伯承却敢于在特殊的情况下利用敌人“法不遵常”的心理习惯,打破陈规,反其道而行之,结果获得了重大胜利。
用新鲜的东西替代陈旧的过时的东西,这是打破陈规的一般规律。打破陈规就要敢闯、敢试、敢冒风险。万物始于创造,没有创新,整个组织就会停滞不前,像一潭死水。在发展问题上,谁创新速度快、完成质量好,就会永立潮头。作为领导,要有非凡的洞察力,眼光独到,敢于带领整个组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出奇招、高招、险招。
“别人未想到的,你却意识到;别人未看到,你先看到;别人未当一回事,而你抓住不放;别人未起步,而你已理出头绪”,这就是一些成功领导者的高明之处。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另辟蹊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新的生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只能是慢慢腾腾,多少年江山依旧。
领导敢于打破陈规,力求革新,固然能显示一个领导者的勇气和胆识,但在革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革卦中有言:“革言三就,有孚。”意思就是革新是必要的,但在具体策划或执行行动时,还要求领导者要善于拿捏分寸,不可急躁冒进,也不可太过刚性。
领导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能否恰到好处地决策和取舍。孔老夫子有言:“过犹不及”,“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都是主张把分寸掌握好,拿捏准。他甚至认为,那种能够掌握好分寸的境界,是一个人修德的最高境界。
然而,拿捏好分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打破陈规,并不是胡来乱干,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不量力而行,盲目蛮干,就会导致失败。现实的发展有时候会出乎意料之外不受控制,让人难以掌握。因为任何规矩制定以后,并不一定就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领导者应该注意的事情。变与不变之间,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要具体定位,应看条件是否具备和时机是否成熟,还需要领导者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在最大弹性范围内应变,灵活运用制度,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变力。
下面是打破陈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分寸的四点建议:
一、视变化为机遇而不是威胁,要直面现实,闻风而动,随时做好变革的打算。
二、定期召开非正式的会议,领导者和全体成员一起坐下来讨论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出现问题不能一味地责怪下属,而应多想想是不是制度的问题。
三、考虑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不单要有长期的规划,也要有短期的。
四、对于组织原有的文化精粹要保存,只变革陈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的东西。在进行重大改革时,不能立即抛弃现有的特别是以前赖以生存的核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头换面不能把心都换了,更不能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言行的跑马场。
一流的领导者之所以能取得不凡业绩,首先就在于他们敢于打破陈规,而且善于拿捏分寸,知道伺机而动,该动则动。他们还能够为了全局的利益不惜舍弃局部,为了长远不惜舍弃眼前,为了真理不惧怕犯错误,为了成功不惧怕失败。
每天思考一分钟:
作为领导者,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的影响,活跃自身的思维,根据客观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稳中求变,做出相应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