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送他人高帽子
【厚黑真言】
程子这派学说传至南渡,张南轩的父亲张魏公,苻之战,丧师十数万,终夜鼾声如雷,南轩还夸他父亲的心学很精,张魏公也是去了怵惕的人,所以死人如麻,不生恻隐心。
【厚黑妙用】
有人曾说:如果你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又不想引起反感或冒犯他,那就给他一个好名声,多给他戴上几顶高帽子。如果你谨记这个忠告,相信你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条定律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适用,而且屡试不爽。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喜欢把奉承他人,夸奖他人叫做给他人“戴高帽”。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来说,“戴上高帽”是满足人们被尊重的需要,而这一点则能够增强人们的自信心,从而为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需要提供可能。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并且帽子越高越好,越多越好,所以,在说话办事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好的人缘,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你完全可以不断地给他人送上高帽子。
自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以后,备受皇上宠信的和珅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了。
为什么和珅会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宠信和委以大权,成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为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吗?不是。和珅确实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但离真正的善理国政的名相和指挥三军克敌制胜的名帅,还相距甚远。
和珅的官运之所以能够如此亨通,关键就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信。和珅在朝为官二十几年,可算是为人臣子的经典。和珅很会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意。乾隆帝喜欢书画,和珅就下工夫练习书画,并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乾隆帝喜欢别人奉承,和珅就每天在乾隆面前说好话。当然和珅也绝非平庸之辈,他出色的才能也是他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的最根本的基础。
和珅虽没有横溢才华,不是一代才子,不会治国统军,也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揣摩帝意,迎合君旨,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
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予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三百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三百万两,绰绰有余。诸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三百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唯一心腹和代理人。
为人圆滑,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凭借给乾隆皇帝经常戴戴高帽子,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宠信。也正因如此,才帮助他在任内务府大臣期间,大肆贪污受贿,为自己聚敛下巨额资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最大的官吏。当然,从和珅身上,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他的过分阿谀奉承,不是他的贪赃枉法,而是他在做人过程中的一点小技巧——给他人多戴高帽子。
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都喜欢听奉承的话。有时,明明知道对方是在奉承自己,但是当听到夸奖自己的话时,心中也总免不了有些沾沾自喜,心情豁然开朗,甚至飘飘然起来。
经验证明,先说几句好话,先给对方戴上一顶高帽子,往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给对方一种亲切感,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为进一步的成功办事埋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奉承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拍马屁,从而让对方产生不快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