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给亲信“捧”场,博主子恩宠
【厚黑真言】
捧,就是捧场的捧字。戏台上魏忠贤出来了,那华歆的举动,便是绝好的模范。
【厚黑妙用】
在求官六字真言中,李宗吾提到的第四个字就是“捧”字,并对其稍加解释:“捧,就是捧场的意思。戏台上魏忠贤出来了,那华歆的举动,便是绝好的模范。”李宗吾所说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在求官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对那些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有所“恭维”,懂得捧场,即必要时一定要学会拍马屁。
宋仁宗嘉二年(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如愿以偿地考中了进士。尽管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和参评官梅尧臣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进士第二名,但他深深地知道,这只是自己“学而优则仕”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在接下来的“分配”中得到好的官职,才是最实际的。
当时的北宋王朝,官场极为黑暗。没有背景、没有名气、没有资历、没有钱财,仅有优秀、出色的文字功底,恐怕很难达到“求官显达”的人生目标。但苏轼自有自己的聪明办法。身为文人,他自然清楚文人的喜好,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采用吹捧的方法,来吹捧同样是文人的欧阳修和梅尧臣,进而结识这两位文坛前辈,作为自己登堂入室的“敲门砖”。于是,苏轼便给梅尧臣写了一封名为《上梅直讲书》的信,畅说了自己“士遇知己”的快乐。
而他之所以选择吹捧这两个人,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一,欧阳修虽然职务不高,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第二,自己与欧阳修的文章风格非常接近,深得欧阳修的赞赏;第三,文人都喜欢受到文坛新秀的推崇和吹捧,欧阳修也不例外。
在信中,苏轼这样说:“……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如今听说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的孟轲、韩愈;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是朋友,并且和他经常议论文学上的事情。后来我年纪大了,才能够读懂他们的文章辞赋,想象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以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被录取了,因此我留在了这里。……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和蔼可亲;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真切感人。这必定是您对圣人之道有很深厚的研究。我希望听到先生您的教导……”
整封信中,苏轼并没有使用露骨的言辞,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自己对他们的敬慕和崇拜。当这封信转到了欧阳修手中之后,不难想象,欧阳修心里多么受用。然后,苏轼趁热打铁,干脆跪在欧阳修面前,磕头认了师父。
在这两位文坛前辈的极力宣传下,苏轼迅速脱颖而出。同时,欧阳修也不遗余力地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自己的门生苏轼。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年仅二十五岁的苏轼就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负责协助知府处理州内事务,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市委常委、办公厅主任。同时,他还具有大理评事的京官身份,掌管刑狱,主要负责案件审理工作。如此年轻,就能兼任京官和地方官两大重要职务,就苏轼当时的年龄而言,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当然,他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取如此大的官职,除了自身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欧阳修的极力推崇。而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欧阳修的推崇,关键就在于他的“吹捧”之法。
毫无疑问,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赞美、吹捧之言。而如果求官者能够找到对自己的仕途起着关键作用的那个人,并对其进行“吹捧”、赞美,引起他的自豪和愉悦。在这种情况下,他必定会对你心存好感,如此也必定会在仕途上对你有所帮助。因此说,适当的时候,不妨试用一下“吹捧”这一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