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由于年龄、性格、气质、阅历等方面的不同,人际交往类型多种多样。从交往心理看,大学生交往呈多元化与开放化,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总的来说,大学生人际交往既有一般人际交往的共性,又有一些特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强调人际交往的社会性特点,是为了区别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实现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脱离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不存在的。人际交往不可能在鸡犬不闻、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生,人际交往是在社会群体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人的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通过社会化过程,可将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因此,个体社会化既是个体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而要把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借助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实际上,社会化过程就是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它是个体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合点。
亚里士多德曾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人是社会的人,人际交往中所传递的社会信息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并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被剥夺了社会性,后果将极其严重。
(图片来源:http://tupian.baike.com/a3_73_51_01300000413809131244513033217_gif.html)
(二)多变性
人际交往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交往双方互相认识的过程,认识的主体是根据其以往的经验和接触到的现象进行认识的,这种认识往往与客观现实中的事实不完全一致。同时,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双方的认识都是对人的认识,且具有互相认识的特点。这种认识不同于人对物的认识,当你的认识产生误差的时候,就会引起对方的反应,使交往过程变得复杂。
再则,人际交往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人际角色的复杂性,人们有多少种交往活动就会有多少种人际关系,此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人际角色。同一个主体相对于不同的关系、不同的位置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也就丰富多样,角色对人的行为又有很多不同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交往的复杂和多变。同时,人际交往的对象是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不仅每个人的相貌、外部行为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而且人的语言、行为常会不一致,这也增加了对人认识上的困难,使人际交往过程复杂和多变。
(三)互动性
这种互动性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人际交往是双方或多方在思想、情感及行为上的互动交流和相互作用。一种人际交往的行为,一方面在给交往对方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也在考虑对方对自己的影响。如当你走路妨碍了对方,你表示歉意后,对方还之你以友好的微笑;当你遭天灾人祸,朋友会伸出友谊之手援助你。人与人之间的互谅、互让、相亲相爱等,都是这种互动行为产生的效应。人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总是力图通过交往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从而使双方的态度和行为趋于一致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双方或某一方,没有结成关系的需要,也就无所谓形成双方的某种心理关系。并且,虽然双方都有结成关系的需求,但是双方或某一方对这种关系的主观感受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关系。如果双方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心理的满足,那就会结成亲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双方或某一方感受不到心理满足,那就会出现疏远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冲突的、对抗的人际关系。”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互相的。一般情况下,对于喜欢、亲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接纳对方,愿意与之交往并建立和维持交往,从而共同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对于疏远、排斥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避免与其有深层的接触和交往。所以说,人际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
(四)易变性
易变性是指人际交往对象变化的频率高,人际关系的流动性大。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改变了过去个人与组织长期稳定的关系,旧有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择业的自主性,岗位的多变性,使人际关系增加了较大的自由度,使相互之间的责任、期待与由此而带来的负重感均相应减轻。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信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交往欲大大增强,过去那种集中于亲友和邻里之间、出于感情和心理需要的人际交往慢慢减少,现代人在交往中除了注重感情的需求外,还期望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寻找新朋友,寻觅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人们交往机会逐渐增多,交际时间逐渐缩短,交际需求日益加大,交际面得以拓宽,导致交往的深度趋于浅显,体现出流动性较大的特征。这种变化了的人际关系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可以拓宽人际交往面,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为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带来很大难度,人与人之间建立非常友好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难度,在频繁变换交友对象的同时,人们会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了解日趋困难,有时还会因朋友的退出和远离而出现浮躁、迷茫、逆反、失落等各种不良心态,导致一些人怨天尤人、哀伤不已,或封闭自我、拒绝交往。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图片来源:http://paper.hicc.cn/jjgx/3591.htm
大学生人际关系既有人际交往的共性,又有一些特性。一般来说,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意识的独立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大学生在交往中都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心理日渐成熟,在人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主见,交往活动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认知能力。当代大学生从交往目的、交往对象、交往内容的选择直至交往活动的结束,一般都是自己决定,不愿意再过多地接受父母、师长、亲友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交往很少受外界的影响,强迫或被动的成分少,主动成分多。大学生的许多交往活动往往是由兴趣爱好所致,主观意愿所驱使,力求达到个人目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我的个性,更多地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的人格和态度处事,积极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时期,大学生对于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赖,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参与和处理各种事务,充分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性格,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更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迫切性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具有急切的特征。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面对新的环境和同学,使他们迫切需要结识新朋友和适应新环境,同时自主择业也使他们迫切想通过与人交往获取大量信息,以此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兴趣、人格逐步趋向固定与成熟,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迫切渴求在校期间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急于了解他人和社会。为此,我们应积极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随着社会变革、环境变迁和经济生活的提高,各种载体不断出现,渠道不断拓展,大学生交往内容也随之丰富和多样。当代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已经突破了专业知识的局限,扩展到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外交、人生、理想、爱情等各领域,涉猎学术探讨、艺术创作、才能展示、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各层面。同时,大学生交往频率提高,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大学生交往内容日益丰富,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素质,帮助其全面发展,但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也会使一些目标不明确、自控力较弱的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导致其浮躁心理加重,影响其主要任务的完成。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媒介的现代性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新的交往媒介。当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除了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以外,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已经逐渐成为他们联络感情、交往的主要形式。在大学校园里,手机、电脑等现代交往媒介已经普及,大学生通过网络、短信等媒介传递交往信息越来越普遍,特别是网络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间,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据资料统计,通过上网交友的大学生占80%,有相对固定网友的占15%。大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的QQ、电子邮箱和活跃的BBS论坛。大学生可以在网络构造的“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经常扮演与自己的实际身份和性格相差悬殊,甚至截然不同的虚拟角色。一方面,交往媒介的现代化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渠道,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另一方面,交往媒介的现代化也不利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较难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不少大学生感到同学之间感情淡漠疏远,会产生莫名的空虚感。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具有价值意识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习惯用价值的观点来衡量和审视一切社会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价值观念。过去,大学生交际的主要对象是体现“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亲属、同乡、同事以及好友,并以情感上的交流、心理上的共融为满足,而较少考虑交际的价值。现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从交际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样式上出现了注重价值的趋向,追求实惠。如今社会上流传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观念必然影响着青年学生。
课堂练习
课堂训练1
查看自己的性格:
下面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在最适合你情况的选项括号里填入4,其次填3,再次填2,最后填1。
1.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
A.经验丰富( ) B.热情友善( )
C.灵敏快捷( ) D.知识渊博( )
2.你觉得时间宝贵,所以总是先确定要做的事情:
A.有没有价值( ) B.有没有兴趣( )
C.是否安排得当,按计划进行( ) D.是否考虑好下一步的计划( )
3.对你来说,最满意的情况是:
A.比原来的计划要求做得多( ) B.对别人有帮助,利人利己( )
C.经过思考解决了问题( )
D.把一个想法和另外一个想法联系起来了( )
4.你喜欢别人把你看成一个:
A.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 ) B.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人( )
C.办事胸有成竹的人( ) D.有远见卓识的人( )
结果与评价:
把4个问题中A、B、C、D4项的分数分别相加,得出4个总分数,分数最高的一项,就是你的性格的基本类型。
敏感型
这类人精神饱满,但行为常有盲目性;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拿出全部热情,但受挫时又容易消沉失望。
适用方法:自我暗示法。当受挫时,暗示自己“事情要慢慢来”。
感情型
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感情用事,对新事物很有兴趣;在交往中容易冲动,有时易反复无常,傲慢无礼,所以与其他人不易相处。
课堂训练2
据2008年10月21日《齐鲁晚报》登载的《山东各高校摸查新生心理状况 三问题困扰大一新生》报道:2008级新生开学后,山东省部分高校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摸底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已成为困扰部分大学新生的第一位的心理问题。
题目:围绕“人际交往”,在以下两个方面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按要求撰写一篇课程论文。
(1)初入大学人际交往方面变化给你所带来的感受及你的应对策略
(2)大学生“自我”描述及未来发展设计
要求:①不少于2000字;
②用16开稿纸;
③论文扉页包含:论文题目,姓名,系别专业;
④要求书写工整,页面整洁,上方用两个书钉固定;
⑤不能抄袭,违规者判为零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