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职场应激的综合分析

对职场应激的综合分析

时间:2023-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对职场应激的综合分析一、应激增多的原因由于现代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应激现象不断增加。角色模糊的产生表现为:工作成果不佳,工作满意度低,焦虑,敏感并有离开公司的想法。2.人际关系应激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工作满意度很重要。工作应激不仅仅会给机构或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当事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造成消极影响。

第五节 对职场应激的综合分析

一、应激增多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应激现象不断增加。应激增多的原因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竞争的加剧

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剧了工作岗位之间的竞争,因此使很多人面临着失业和下岗的威胁。

(二)价值观多元化

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使得各种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同一事件有众多的理解,这使得一些人无所适从。

(三)人际关系紧张

高度工业化及自动化,要求人们在工作中密切配合,这就对人际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而且还要注意同事间的相互配合,要协调好各个层次的人际关系。

(四)期望值高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一部分人的期望值升高,当期望值超过本身能力限度的范围,就会导致理想破灭或事业失败,致使人们处于不愉快的精神状态。

(五)工作紧张及压力增加

正常紧张而活泼的工作及生活节律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持续高度紧张而单调的工作则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心理障碍。

(六)生活节奏加快

长期的快节奏使一些追求安逸的人非常不适应,因此容易产生应激。

(七)信仰危机

一部分人的信仰发生危机,这种情况使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导致了不良的心理暗示的出现。

(八)社会角色改变

经济调整使一些人下岗或不断更换工作,收入减少,产生心理障碍。

二、工作应激的来源

(一)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应激

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容易引起应激呢?心理学家发现,工作的复杂程度高,超载或低载工作,不安全的物理环境,倒班工作及技术的不断更新等容易引起工作应激。

工作复杂程度指需要完成工作的固有难度,这种难度可能是工作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大而复杂导致的,也可能是工作扩大或附加的方法的难度导致的,还可能是上级提出的一些奖惩计划导致的。

超载工作常分为数量超载和质量超载。当工作所需的体力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时为数量超载。个体必须在短时间完成很多的工作会产生这种超载。质量超载指的是工作太复杂或工作太难,这种现象产生于工作对个体的技术或精神上的技巧要求过高。

低载工作指工作毫不费力就能完成。这种工作使个体体验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进而感到乏味和枯燥。

不安全的物理环境是工作应激的潜在来源,尤其是当个体面对伤害的威胁时。紧急服务的工作人员,如警察、矿工、消防员、士兵和排炸弹小组成员,常有这种类型的应激。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充分训练个体去应付这类危险情况。

倒班是指工作时间表不断改变,有时白天工作,有时夜晚工作,这对睡眠和生物钟产生了干扰,对神经生理节奏、新陈代谢率和精神效率都有影响。这种工作会使个体感到生理和心理的不同步,烦恼增加。家庭关系可能遭到破坏。

技术的不断更新指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变化的技术迫使个体寻找新的工作或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这使大多数人都很难适应,产生应激。

(二)角色模糊和人际关系紧张

角色模糊和人际关系紧张作为工作应激的来源是被经常提及的两个问题。

1.角色模糊应激

在大公司或结构不合理的公司中,角色模糊是较常见的现象。这里角色是指当某个人处于某一位置时,社会对他的期望。当个体不知道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时就会产生角色模糊。角色模糊是职业生涯中期危机的主要部分。在中期危机中,职员会在升职过快、升职过慢、工作稳定性不高和发展受限这些条件下产生应激。

角色模糊的产生表现为:工作成果不佳,工作满意度低,焦虑,敏感并有离开公司的想法。有研究发现,女性角色模糊的现象更多,职业女性比男性的生活压力要高些。这可能与性别及双职工家庭对女性有更大要求有关。

2.人际关系应激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工作满意度很重要。具有庞大的交际圈,无论对于工人还是经营管理者来说,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可以减少应激。这和许多研究中有关社会支持对应激起缓冲作用的观点一致。可通过减少激素释放,降低血压,减少吸烟数量,来获得工作上的社会支持,缓解心理应激反应。

相反,由于竞争等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或人际关系淡漠,会使个体每天都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这种环境中的个体,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儿弦,害怕自己一不留神就会被诋毁或陷害,做事小心、谨慎,拈轻怕重,很难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独特性。

3.家庭与工作相互影响

很多人把家当做一个避难所,一片私人的空间,拥有安静的环境,可以独居的地方。在家中可以重新建构自己,让自己充满活力以适应外部世界的需要。然而当应激入侵时,家会使工作中的应激影响增加。

有研究者发现,工作经历和非工作经历呈正相关,即当个体对自己的工作信心不足或满意度不高时,他们在生活中也会有相似的感觉。这说明工作中的应激会蔓延到家庭中,家庭中的应激也可能蔓延到工作中。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心中充满压力的个体,常常表现出不快,回到家中的他也会满脸愁云,这给家庭也罩上了一层阴影。另一方面,夫妻关系不和谐或感情危机所带来的烦恼等各种消极情绪会影响工作效率及工作中的创新。

蔓延只是家庭与工作的四种关系之一,另外还有补偿关系、工具关系和冲突关系等三种关系。

补偿关系,指家庭或工作中某一方面的积极事件可以弥补另一方面的消极事件。如升职、加薪等积极事件是解决家庭经济矛盾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幸福和温暖能给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个体提供力量和支持,成为积极工作的动力。

工具关系指一方面为另一方面获得经验。如解决工作人际紧张的技巧可以巧妙地运用在家庭矛盾中。

冲突关系指工作与家庭是不相容的,一方往往为另一方牺牲。这种关系在职业女性中表现突出。女性,尤其是工作业绩优秀的女性为了工作,往往对家庭照顾得更少,或根本没时间理会家庭。这显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如夫妻不和,孩子没人管束等。

三、工作应激的症状

(一)工作应激的心理症状

当工作需要超过了个体成功应对的能力时,就会产生工作应激。如在短时间内要求完成过多的工作,或个人的生活供应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时都会产生工作应激。工作应激不仅仅会给机构或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当事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造成消极影响。

研究发现,心理失调与工作应激有重要关系,不同职业工作应激产生的心理失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症状:焦虑、紧张、迷惑和急躁;疲劳感、生气、憎恶;情绪过敏和反应过敏;感情压抑;交流的效果降低;退缩和忧郁;孤独感和疏远感;注意力分散;缺乏自发性和创造性;精神疲劳和低智能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厌烦和不满情绪;自信心不足。

在上述症状中,对工作不满意是一个基本症状,这种症状下的个体没有动力去工作,其他症状发生在逐渐对工作不满的阶段,并因人而异。焦虑、紧张、生气和憎恨是较常出现的症状,它们发生在个体试图去纠正应激状态但却失败了以后。

(二)工作应激的生理症状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应激不但会对心理造成消极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生理健康。如影响心脏、胃肠系统的健康,使人产生身体疲劳、睡眠不良等。研究者把工作应激的生理症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肠胃失调,如溃疡;身体受伤;身体疲劳;死亡;心脏疾病;呼吸问题;流汗量增加;皮肤功能失调;头痛;癌症;肌肉紧张;睡眠不良。

这些症状除了与前面所说的心理失调有关外,主要与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有关。如光线不足的工作场所会导致视力下降;高噪音会影响听力;通风不畅易产生呼吸系统的传染病;经常受辐射会导致癌症、白血病和基因损伤;灰尘大的场所会导致肺病,生产有毒化工产品的场所有可能感染上述各种疾病。

(三)工作应激的行为症状

工作应激除了会影响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外,还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心理学家列举了12个与工作应激有关的行为症状:拖延和避免工作;表现为生产能力降低;酗酒和吸毒;工作完全被破坏;去医院次数增加;为了逃避,饮食过度,导致肥胖;由于胆怯,吃得少,可能伴随着抑郁;没胃口,瘦得快;冒险行为增加,包括不顾后果的驾车和赌博;侵犯别人,破坏公共财产,偷窃;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恶化;自杀和试图自杀。

在上述行为问题中,拖延时间和避免工作及与家庭、朋友、同事的关系恶化是工作应激的最基本行为表现。其中拖延时间常被伪装为紧张而无效果的工作,“整理一下”是避免做工作的常用借口。这些基本行为的持续会使个体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如工作业绩大不如人,领导不再交给他重要的任务,甚至辞掉他,同事和朋友对他越来越淡漠等。这一系列的困境使个体对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觉得生活无意义,最终可能以酗酒、吸毒麻醉自己,更严重者还可能自杀。

四、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应对与支持系统

(一)心理应对

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它是指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有人认为心理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相同,它们来自于弗洛伊德(Freud.S)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都是指摆脱精神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机制,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以减少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衡。

心理应对或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本身不是病态的,但若运用不当或过分,会影响个人对周围社会环境的适应,成为变态的表现。心理应对或防御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积极作用可以暂时解除痛苦和不安,消极作用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现实问题并未解决,只能使人逃避现实,或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境中。因此,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消极的防御措施,是处理应激情境、防止身心变态的重要原则。常用的应对方式有以下几种。

1.升华作用

即把那些意识不能接受或与社会道德规范不容的本能冲动或欲望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变成高尚的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平衡。在升华作用的机制下,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可使个人获得成功的满足,如失恋后发奋学习,从事文学创作,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以消除失恋的痛苦。

2.合理化作用

又称文饰作用,是以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对自己不能实现的事实,它是一种自圆其说的编造,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合理的言词去辩护偏离正轨的行为,如将考试失败归咎于老师出偏题等。

3.投射作用

将个人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点、观念、欲望和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如一位极端小气的人认为人人都自私,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内疚,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广义的投射作用还指心理的外在化表现,如把节日的欢乐心情投射为赏心悦目的鸟语和含笑迎人的花枝。在人格测验中,可以通过投射作用来观察人的内在动机欲望和情感活动。

4.压抑作用

即把意识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经验不知不觉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以便保持心境的安宁。压抑的东西没有消失只是潜伏起来,一有机会就能重新活动,而影响人的行为,如出现口误、笔误或记忆错误等。

5.否认作用

这是一种简单原始的无意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把那些已经发生的令人痛苦的事实变成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成语中掩耳盗铃的故事就是否定作用的表现,不承认挫折和灾难的发生,使人心安理得,是最省事的办法。

6.倒退作用

遇到挫折时,运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对,以取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避免面对现实问题或痛苦,如哭得像孩子一样就是形容某些成人倒退的表现。有人认为,所有心理变态的表现多少都有倒退作用的影响。

7.补偿作用

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身心的某种缺陷,以减轻心理的不适感,如盲人的触觉会变得特别灵敏,口吃的人通过训练成为著名的演说家。过度补偿也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畸形。

8.反向作用

即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表现的方向相反,如一位过分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很可能内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人的行为过分,有时候表明他无意识中可能有正好相反的欲望或冲动。

9.抵消作用

用某种象征性活动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情根本没发生,如用强迫性扫地行为来抵消工作中的失误,经历过性创伤的人立志宗教事业或出家。

(二)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也可称为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这里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含义,是指当个人遇到各种不良性应激性事件或困境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工作单位、社会团体、福利组织、党团组织、工会妇联、政府部门等给予精神上,感情上或物质上的支持与援助。许多事实已证明支持系统对应激处境能够起到“减压”或缓冲调节作用。

1974年,澳大利亚达尔文市遭受旋风袭击,90%的房屋倒塌,三万多人流离失所。对这次风灾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应激情况下,社会支持较多的人未发生精神方面的损害,而社会支持少的人则很快发生精神障碍。

我国唐山地震后,幸存者立即组织自救,成立抗震救灾组织,将灾民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组织,重新分工,开展互助,首先开展了抢救被埋压的人们;解决幸存人员的饮食、住房、医疗问题;清理现场,保护国家财产物资,恢复生产及服务活动。除了自救外,政府迅速调动全国力量,参加救援工作。现在唐山市已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这样大的地震灾难,城市被夷为平地后,灾民得到妥善安排,没有发生瘟疫,没有大批的精神卫生问题,若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作用是难以想象的。

社会支持有助于保护自身观念(self-concept)而减少精神上应激反应。有三个前瞻性社区大样本研究说明社会支持系统完善者,可使死亡率降低。对自认婚姻不满意的妇女19年随访,发现其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比自认婚姻满意程度高者大约多50%,说明家庭支持差者,其健康状况亦差。

社会支持差对慢性疾病和残疾病人的心理痛苦有增强作用。反过来,心理痛苦又可使社会支持网络联系减少,使支持网的作用受到削弱(Revicki DA,1990)。

总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可看成为一个多维结构,包括情感支持、物质支持、道义上支持等。从另外角度也可把支持分为客观的、他人提供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本人体验到的支持。对家庭社会支持的主观满意程度比客观评价更为重要。

五、心理应激评估与干预

心理应激的评估包括很多方面,可对应激源的内容强度或性质进行评估,也可对应激的看法、信念和反应方式进行评估。应激自我测验是一种简易的自评方法,可以使评定者了解自己的应激水平,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调节。职业人可以根据咨询师的建议,选择相关量表进行评估。

对心身障碍进行干预,最重要的是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而这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除此以外,个体对心理刺激的积极应对也是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心理刺激正确认知与评估

心理刺激是否致病,取决于人的认知系统。一般讲,机体对外来各种刺激,首先是对其性质进行辨认,同时对它与机体的关系进行评估,划分有利的、有害的和无关的刺激,据此再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人对有利的刺激表现良好情绪和趋向行为,而对有害刺激表现不良情绪和回避行为。对刺激的认知和评估受人的个性的影响,因此,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个性,建立合理的信念,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对环境刺激作出适时反应。

(二)消除紧张状态

不良的刺激会导致人产生暂时或持续的紧张状态,如使人的意识觉醒程度增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轻率而冲动,易激惹争吵,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要消除紧张状态,就必须探讨它的原因。人在面临严重威胁和生命安全或有损个人利益的情境时会出现紧张状态,如学习、工作挫败,受到惩罚或诬陷,意外事故与外伤,亲人去世或离异等情景均会导致人的紧张不安。当人的心理需要动机和行为发生矛盾冲突,身心需要不能满足,动机冲突不能解决,行为就会紊乱,紧张状态就会持续。个性不良也会使人无故担忧自寻烦恼,使紧张难以消除,因此,只有及时消除这些原因,紧张状态才可能缓解。

(三)积极的心理应对

心理应对通常是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减少心理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的平衡。心理应对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的意义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应对可暂时消除心理紧张状态,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躯体的影响。应当加强心理训练,学会积极的心理应对方法,克服消极的应对方式,促进身心健康。积极的心理应对有很多种,一是改变进取目标,充实生活内容。在遭受挫败后,及时修订或改变进取的目标,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选择生活的内容和重心,比如,大学没有考上,可以通过自考或在职学习等多种途径来重新调整自己,发展多方面兴趣,使自己的才干充分展示出来;参加社会文体活动,潜心书法或集邮,即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补偿升华等防御机制;二是重视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可以恢复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那些社会性退缩、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尤为重要;三是有意忽视挫折与失败,转移注意力,有意不去注意挫折和伤心的事情,主动克制焦虑、愤怒和懊悔的情绪,增加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对功利采取超脱的态度,对失败的经历有意遗忘。这些否认、抵消压抑等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可以使焦虑的情绪暂时缓解,有利于心理的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