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正如格伦·米尔斯所言,“谁最想要?”也就是动力才是决定顶级表现的核心因素。动力来自哪里?有什么因素能引发动力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中得到启发,他们的实验内容就是尝试激发人们的动力。
200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杰弗里·科恩(Geoffrey Cohen)和他的同事格雷戈里·沃尔顿(Gregory Walton)在耶鲁找了一群一年级的大学生,要求他们读一篇文章。文章是由他们已经毕业的校友内森·杰克逊(Nathan Jackson)所写,他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刚到学校时对未来满头雾水的生活状况。不过,他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喜欢上了数学,并且在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数学大师,取得辉煌成绩。
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内森·杰克逊的故事中找到榜样,但格雷戈里·沃尔顿和他的同事们对这篇文章的一个细节做了手脚。
在文章的末尾,他们插入了一个信息栏,里面包括杰克逊的故乡、教育背景和出生日期。在其中一半的文章中,杰克逊的出生日期改成和读文章的学生的出生日期一样,而另一半的文章里面显示的是杰克逊真实的出生日期。
读过文章之后,科恩和沃尔顿要求学生们去解决一个很难而且实际上无解的数学题,他们想测试学生们对这个题目的态度和取向。在他们放弃之前,他们愿意花多少时间、用多大力气去解决这道无解的数学题。
所有的学生都是单独行动的,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实验中。最后结果证明,文章中出生日期和自己一样的学生,对解开数学题明显表现得更加积极和坚持,他们坚持的解题时间比其他学生长65%。
也就是说,仅仅因为他们和一个读到的数学家有同样的出生日期,他们就会受到鼓舞,变得更加努力。他们不认识内森·杰克逊,也从未见过这个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学生们潜意识里的榜样,并且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科恩和沃尔顿总结道:“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动力不是被我们以为的兴趣、激情或者个人技巧所激发,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所认同的榜样激发的。如果人们将自己和榜样联系起来,即使他们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也更容易被激发出动力。”
鉴于此,或许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人能够越早地遇到能够与自己联结的榜样,他训练的小时数就会越多,他成为精英的机会也就越大。
由此,我们可以回想,在前文提到的六个金矿里,年轻的运动员们可以找到无数个这样的榜样来激励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