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哲学文化

中国哲学文化

时间:2023-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哲学文化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和道家,外来的佛教影响也很大,他们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导向和人生态度,对文学艺术也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知识分子都是积极入世的,希望实现外在事业上的成功,得君行道。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继孔子之后,孟子使儒家人性论学说大放异彩,提出

第一节 中国哲学文化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和道家,外来的佛教影响也很大,他们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导向和人生态度,对文学艺术也影响深远。限于篇幅,这里重点介绍这三家。

一、儒家

(一)仁为核心

1.仁为儒学核心

仁者爱人——仁的含义就是爱他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因此,孔子的学说也可以称为爱的哲学,孔子用“仁”来教导人们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2.逐次上升的仁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可以说是“仁”的第一层次,是从自我修养,到做事、与人交往。

“爱人”是第二个层面。所谓“爱人”就是要推己及人,要关爱他人。它既是一个在德行上由立己到及人的理论根据,也是仁的精义,它是孔子在伦理学说上所做出的一个光辉的命题。

“仁者先难而后获”是第三个层面。它的含义是“先急人之所需,而后自获”之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这句话的精神。“爱人”和“仁者先难而后获”,表明的是孔子“修己以安人”的一贯主张。孔子对樊迟问仁的三次答问,从仁的理论上来说,是一步比一步深入,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内在联系,对于孔子“仁”的学说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3.忠恕之道:仁的另一种表述

曾参曾经把孔子的学说集中概括为两个字——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朱熹解释这两个字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是从肯定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成就事业,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成就事业(很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双赢”)。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也即所谓“尽己”——尽己之心。

恕是从否定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即所谓“推己”——推己及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忠”与“恕”其实只是一道,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更为基本。它提倡换位思考——凡事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替对方着想,做出抉择。

(二)修身与治国

1.从修身开始

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一直比较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如《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孝敬这一家庭伦理道德对一个人的立身行事的重要性。孔子给人的形象是“温、良、恭、俭、让”,极具人格魅力,由此也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求学,赢得了国君的格外尊重。而将儒家“修身”与“治国”关系讲得清清楚楚的是《礼记·大学》。《大学》中有所谓“三纲领”和“八条目”之说,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从修身开始,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2.以治国平天下为社会人生理想

了解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儒家所讲的“修身”不是为了修身而修身,“修身”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重修身,但是他一生的追求是恢复西周“礼乐文明”的社会秩序,为此而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寻求政治主张的实现机会,积极入世。孟子讲性善论、讲养心养气,培养大丈夫气概的目的也是为了“仁政”主张的实现,荀子“劝学”之所学和目的是为了“礼法”政治哲学思想的实现。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知识分子都是积极入世的,希望实现外在事业上的成功,得君行道。于是在儒家思想中,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3.“内圣”与“外王”

“内圣外王”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人生理想,其基本含义与上文讲到的“修齐治平”一样,都是指儒家学者的修身治国思想与理想。“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三)人性善恶与人生境界

1.人性善恶

人性是善还是恶呢?这是困惑了人类圣哲几千年的大问题。先秦儒家三巨头孔子、孟子和荀子分别有自己的回答。

孔子对人性的回答比较简略,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刚刚生下来时彼此的天赋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由于环境和习染的不同,才造成了后天较大的差异。

继孔子之后,孟子使儒家人性论学说大放异彩,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经过后代的发扬和传承,使“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尽人皆知的思想。

孟子把善的萌芽叫做“善端”,认为将“不忍人之心”扩展开来,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因为这些分别是儒家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所以也叫“四端”。

可以说,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善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歌颂了人性的美好,同时也能对恶的社会存在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同样是儒家大师的荀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做出的判断与孟子截然相反,提出了同样著名的“人性恶”的观点。在荀子这里,所谓人性就是天生之性,即是“本始材朴”的人的生理素质与需求。每个人都是“生而好利”的,都有种种欲望和需求,这些欲望和需求如果不加以节制,结果是“争夺生而辞让亡”的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顺人之情”,就是说顺着人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结果是“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的丛林法则的人间呈现。于是,荀子对人的自然本性给予了恶的价值评价。那么,既然人之性恶,如何才能引导人向善进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呢?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主张。

2.修养与境界提升的方法

这里要讨论的是儒家的修养论方面的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分别从自己的人性理论思路出发,谈到了修养的问题,即如何实现人自身价值提升的问题。

在孔子那里,修养功夫就是“克己”。《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得意学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的老问题。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是“克己复礼”呢?就是要求人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按照礼的规定办事。“克己”就是要求所有行为都合乎礼,合乎义。然后颜渊问“克己复礼”有什么具体要求可以遵循,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按照礼的要求做。

孟子从自己性善论的理论基石出发,在修养论上提出了“求放心”即“反求诸己”的要求。孟子说,虽然人性本善,但那只是善端,真要成为君子、贤人乃至圣人,还要靠后天的存养呵护,就像一粒种子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内在潜质,但还要靠后天的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和关心呵护一样。之所以有的人作恶多端,那就是没有好好保护存养自己的先天善心,不断地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和戕害,良心一点一点的泯灭了的缘故。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反求诸己”,时时刻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检点一下是否做了有违良心的事情,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修养过程,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道德境界与层次的高低。尤其是对那些已经良心“陷溺”的人来说,更要“求放心”,即寻求放失的本有的良心。孟子还气愤地说,如果一个人丢了一只鸡或一条狗还知道去寻找,而许多人对自己失去的良心却不知道去寻觅,真是不可理解啊。孟子还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就那么一点点,就在于人有道德心,讲究仁义礼智,如果没有了这一点,那人就会沦为禽兽。能否做到做好“反求诸己”的工夫直接关系到是匹夫匹妇还是圣人君子。只要练就时刻“反求诸己”的功夫,善养心中“浩然之气”,就能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而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荀子将人的先天自然属性判断为恶,认为人性本恶。于是他提出的修养功夫便是如何化恶为善的问题,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化性起伪”的问题。既然人性为恶,“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就是说让人按照自己的先天本性自由发展,结果将是一片混乱的丛林世界,用西方哲人的话说就是“人对人像狼一样”,弱肉强食,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荀子说,圣人看到这一情形,忧心忡忡,处心积虑地考虑如何才能使社会走上正途,于是制定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各种礼义法度,用以约束人的种种过度欲望。“伪”就是圣人制定的“文理隆盛”的礼义法度。可见,人的修养过程也是学习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的过程,荀子的修养论别具一格。

二、道家

道家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派,无为与逍遥是道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具有高度哲学智慧的老子是道家创始人,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庄子,后世以“老庄”并称,并成为了道家的代名词。“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和文思奇幻、恣肆汪洋而仪态万方的《庄子》集中体现了道家倡无为而冀逍遥的基本精神。

道家思想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学说,很多人都喜欢它,特别是中国的读书人,觉得它很玄妙超脱,有一种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反思,至少不像儒家学说有那么多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说教,所以两千年来,很多文人都受它的影响。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生活太累、负担太重,希望自由、轻松,有个机会可以逃避一下世界给自己的压力,所以特别喜欢道家。

有人说,中国文化就是“儒道互补”。儒家强调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社会,让社会有秩序,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拯救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身无分文”还要“心忧天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做了一个典型,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奔走呼号,为天下苍生计,要为社会摆脱混乱状态而归于有序秩序,为百姓走出生灵涂炭而提出救世良方,孔子的伟大在此处显现。电影《孔子》中所着力刻画的便是如此。而道家强调关心个人生命,讲自由,讲如何保全个人生命于这个浑浊的世界上,更看重自我的精神自由。同时,我们提到道家,常常会说道家思想很智慧,什么是智慧呢?就是能办到别人办不到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还包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的另一面,事物往往有多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常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得出结论,常常可以说是智慧的。在常人看来,老子十分智慧,老子哲学总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原因之一在于老子常常提出与世俗常识极为不同的观点。他非常善于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进而否定一般公认的是非、好坏、强弱、曲直的区别。比如,在人生方面,一般人都是争强好胜、进取求福的,而老子却要“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垢”,“不敢为天下先”。在物质方面,一般人都积极追求物质享受和占有财富,而老子却冷静地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这些话的确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难怪老子思想两千多年来影响中国社会人心至广甚深,可惜的是对于这些道理那些纵情于声色犬马的人不懂,只知无休止不择手段而又不知足的财富聚敛者不知;可悲的是只有那些经历过一番劫难,回头反思人生的人才猛然发现老子于两千多年前已经给了我们谆谆教诲。

一、老庄其人其书

1.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王道既微,诸侯力政”的时代。老子的职业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负责管理图书,十分有学问有智慧。老子洞鉴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认为社会既然如此衰败并且不可避免,还不如隐居,于是他就骑上青牛,要出函谷关往西走。当时把守函谷关的关长叫尹喜,十分好学,非常崇拜大学问家老子。一天,尹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就感到要有圣人从此经过,经过数日等候,终于看到气度不凡的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当尹喜得知老子的来意后,就执意要老子为后人留下话语,无奈,老子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然后,老子骑上青牛,出关往西走了,再后来就没有人知道老子去了哪里。根据这段佳话,人们就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在《道德经》中,老子以超越世俗的睿智眼光和为救治社会开一剂良药的热忱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他的基本理论思路是“因天道以明人事”,意思是说,人应当效法天道,从天那里寻找人立身行事的依据。那么,什么是天道的特性呢?老子说天道“自然无为”,就是说天道乃自然而然,没有主观上的任何强加性施为,一切顺任万物的自然本性。那么,人尤其是统治者效法天道,就应当“无为而治”,才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政治效果。当然,老子的现实人生智慧和社会政治思想来自他对“道”的深邃思索。

2.《老子》其书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老子》中的思想,作为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

3.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生活在老子之后一百多年的战国中期,相对于老子,庄子处于群雄逐鹿的更为混乱的社会之中。庄子曾经当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但很快就辞官不干了,可以说他一生清贫。但是庄子虽然贫穷,却有伟岸的人格,对待名利十分豁达,曾拒绝楚威王卿相之聘。庄子对待生死十分旷达。他认为人的一生,生来死往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全是自然的变化。对待生死,应当持顺应大化流行、不忧不喜的态度。

4.《庄子》其书

关于庄子的思想,整体来看,《庄子》以看似满纸尽是荒唐之言,随处都是无端崖之辞的笔触表达的思想重心是逍遥自然的人生境界,是如何才能获得精神自由,体现真我。应该说庄子不同于老子,因为老子更多的是在关心如何治天下。老庄同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同样以“道”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但相比之下,老子的道本体论和宇宙论意味较重,而庄子的道更多是在人生与心灵的境界意义上的。庄子的基本理论思路是基于对“道”的体认,让人明了不要为世俗的知识、是非、贵贱之类所束缚,要“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顺任万物之自然,安时处顺,进而达到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庄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上乘经典,除了其哲学思想的永恒魅力,还在于其恣肆汪洋的行文和诸多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濠梁之辩、相濡以沫、朝三暮四等含义深广的寓言故事受人喜爱而流传千古。

三、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全称是“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它众生一样,沉沦于苦痛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

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痛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痛,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

释迦牟尼中的“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文”、“仁”、的意思。释迦牟尼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生卒年为前565—前486年(因流派不同,也有其它说法)。

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永平十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东来”。摩腾与竺法兰在白马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在中国译出的最早的经书。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但其中也有自神其教的成分。

(一)佛教的戒定慧

戒定慧,又叫做“三无漏学”,为佛教术语。佛教认为,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虽然看似有益处,但是随着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无漏”,意指没有缺憾,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戒定慧即是达到解脱烦恼的三种修行方式。

1.戒

戒亦称戒学,指戒律,是用来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的。通俗地讲,戒就是基本的规矩、纪律,是用来约束信徒的行为的。这和其它社会组织的要求有相似之处。

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佛教的“戒”虽是为其信徒所设,但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它所提倡的“善良、诚实、不贪”,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戒”在我们人生各个时期都有一定意义:求学时期,可以清心寡欲,一心向学;入职场为官,有权有钱了,更有意义。如果“八戒”在心,就不会发生那些醉酒驾车、贪污的悲剧、闹剧了。

2.定

定,也就是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佛理。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教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归纳起来,就是“止观”的修习与协调。“止”是心神的安定、静止,“观”是根据“止“的要求而思维。如果只止不观,便会偏于枯槁而易昏沉,如果只观不止,便会偏于分别而起散心,所以要”止观均等”,才能产生禅的活用,才能进入定的境域。

3.慧

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佛理、十二因缘,以获得智慧、解脱。

佛教主张,戒定慧告诉人们怎样从痛苦挫折中解脱出来。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所以,慧的功用,要比戒定更大。

至于慧的产生,也与戒定有关。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又转过头来,指导持戒,指导修定,就这样连环地形成了螺旋状态而向上一个层次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