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误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若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只有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
2.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另外,还有所谓“光环”效应,将人的一种优点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3.切莫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种先入为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前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如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等,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个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
知识链接
为什么有人从人际交往中得不到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两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受挫、或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自信,能够成就一代交响乐指挥大师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最终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能力拓展
拓展目标:
本次实训课旨在对学生进行情绪表达和了解的训练。
拓展方案:
(1)准备一些小卡片,每张上面写有一种情绪,如喜悦、悲哀、恐惧、愤怒、惊奇、烦躁、忧虑、郁闷等。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将卡片发给每位组员,每人1~2张,在活动开始前收好各自的卡片,不能让他人看到上面的文字。
(3)先让一个组员将自己卡片上所写的情绪表现出来,其他组员观察后在自己的纸条上写下观察结果,判断组员表现的是什么情绪,小组成员之间不得讨论。依此类推,每个成员都要表现一次,并记录下每次的观察结果。
(4)评分标准:观察正确或基本接近得1分;不正确得0分;表达准确或接近得1分,不准确得0分。若是6人组,则能够准确表达自我感情的满分为5分,能够准确判断组员感情的满分也是5分。
案例分析
人群中我为什么格格不入
小嘉是某大学大一女生,她觉得生活很压抑,内心很孤独。高中时,她有几个好朋友,但上了大学后,就几乎没有朋友了。小嘉平时不知道和同学说些什么,同学们说的话题她也不感兴趣,看着他们嘻嘻哈哈,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她成绩中等,在班上属于不起眼的那种,她有时觉得这样也挺好,但有时又觉得生活太灰暗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小嘉遇到的是典型的人际交往问题。感受到孤独,却不愿意在人际交往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变,这样下去小嘉只会越来越孤独。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有些高中时愿意和朋友说的话,到了大学就不愿意说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首先要从心理方面展开突破,其次要从言行上主动热情去尝试着关心他人,学会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方面。
1.克服自卑心理。成绩是评价人的学习状况指标之一,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
2.适当的自我开放。如果你希望别人走近你,那么你就需要敞开心扉,主动地与人交流。
3.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挖掘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
4.适时关心他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声热情的问候、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灿烂的微笑,都能给人温暖,让人容易接近。如果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相信小嘉就会慢慢融入同学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友谊。
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每个人会面临自我调整的问题,小嘉将要面对如何处理三对矛盾的问题:“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处理好了这些矛盾,就能建立自我同一感,否则就会出现角色混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不明白“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完成这些任务离不开个人与外界的交流,所以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要注重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条件去进行调整,化解成长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思考练习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卑与自大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交际的成功或者失败,与交际主体的心理障碍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