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公关礼仪概述

国际公关礼仪概述

时间:2023-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公共关系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国际惯例,同时,必须讲究一定的规范和程式。因而,国际公共关系礼仪不能脱离国际公共关系活动。由此,国际公共关系礼仪可以表现为国际公众的交往礼仪、国际商务礼仪、接待礼仪、谈判礼仪、营销礼仪等多样的礼仪内容。

国际公共关系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国际惯例,同时,必须讲究一定的规范和程式。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只有熟悉和把握国际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知识,才能以良好的礼仪形象扩大社会组织的美好声誉,推动国际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开展。

国际公共关系是适应国际经济市场一体化和各国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公共关系形式。它在协调和处理组织与国际公众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日益频繁的国际公共关系活动形成了日益扩展的国际公共关系市场,激烈的国际公共关系市场的竞争,为各国之间的公共关系礼仪交流和运用开辟了广阔的舞台。各国的公共关系活动都及时调整为外向型发展的战略,拓宽视野,运用礼仪手段创造组织的声誉和形象,开拓和占领国际公共关系市场,求得组织的新发展。国际公共关系礼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国际公共关系界的交流与合作活动的礼仪;二是指跨国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中的礼仪。这两个方面的礼仪作用集中表现在传播、维护和塑造组织国际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中。

一、国际公共关系礼仪的特点

国际公共关系与国内公共关系有着明显区别,这形成了国际公共关系礼仪的特殊要求。

1.跨国性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流有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既反映了经济联系的增多,又表现在文化、科技及教育交往的频繁,这种交往引起了人们对跨国公共关系活动的高度重视。跨国性公共关系的发展旨在协调和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它通过真实而丰富的信息,沟通组织与国际公众的联系,由此形成跨国性公共关系礼仪。这些礼仪被各国的组织与公众所承认,成为国际惯例,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国际公共关系工作者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遵守公共关系的国际惯例,这是开展国际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礼仪规范。如在向国际公众广泛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保守组织或客户的商业机密,公共关系人员不能在背后诋毁同行组织,在公众调查中不要涉及国际公众对象的隐私问题,以及具体到礼仪的操作行为,如握手应伸出右手,吃鱼的刀子不能误用来切肉,着礼服时不能穿棕色皮鞋而应该穿黑色皮鞋等。

2.共同性

共同性是由跨国性引申出来的。在国际社会生活中,由于国与国之间共同的生活背景和共同的利益要求,决定了有许多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行为准则。比如,组织在与国际公众交往过程中,公共关系人员待人接物要热情诚恳,讲究信用,遵守诺言,要团结友爱,互谅互解;要文明礼貌,注重安全,讲究卫生等。在礼仪的具体操作行为上也有共同性特征,如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乱抛瓜皮果壳,车辆、行人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在建筑物上乱涂乱画等。这些共同性礼仪要求与礼仪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国家的礼仪具有共同要求,形成共同准则。

3.民族性

在国际社会,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经济体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礼俗禁忌的不同,表现为礼仪的特征与内容也是不相同的。公共关系人员在国际公共关系活动中只有尊重国际公众的信仰、习惯、法律、政策、文化传统才能与国际公众打成一片,取得国际公众的认同和信任。这就要求国际公共关系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要具有理解、包容、适应的品质和心态,切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民族偏见,更不能产生违反各国、各民族礼仪特点的行为,否则将有损于组织的形象,影响国际公共关系效果,甚至被迫中断国际公共关系活动。比如泰国人认为,右手是清洁的,左手是肮脏的,由此,泰国人递送东西给别人一般都爱用右手,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要双手捧上物品,若用左手则会被认为鄙视他人,这是泰国人礼节的民族特征。

4.应用性

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必须通过公共关系实践活动表现出来,既要使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构建取材于公共关系礼仪的实践活动,而且还要在公共关系礼仪活动中受到检验和修正。因而,国际公共关系礼仪不能脱离国际公共关系活动。它只有应用于国际公共关系活动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由此,国际公共关系礼仪可以表现为国际公众的交往礼仪、国际商务礼仪、接待礼仪、谈判礼仪、营销礼仪等多样的礼仪内容。随着国际社会共同生活范围的扩大,共同利益问题的增多,新的人际矛盾与问题的产生,生态环境公共关系礼仪、金融公共关系礼仪、国际安全和卫生公共关系礼仪等新的内容也日趋增加,因而国际公共关系人员应具有全球意识,要充分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关注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在开展国际公共关系实务活动中,总结国际公共关系礼仪的新特点、新内容,充实和丰富应用性国际礼仪的科学内容。

二、国际公关礼仪的基本原则

国际公关礼仪中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尊重对方

尊重对方就是不论对方的国家、民族大小,企业实力强弱,或者风俗习惯、宗教、法律等是否和我们相同,都不能歧视对方,要做到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尊重对方往往是通过举止言谈、服饰仪表表现出来。因此一些生活小节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国有一家企业的厂长,天天忙于工作。有一次,一位外商应邀前来洽谈合作事宜,这位厂长正在车间检查工作而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当秘书跑来告诉他外宾已经到了的时候,他连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更换,就去迎接外宾了。外宾一看他的衣服很随便,认为对方的合作态度不诚恳,就决定不再与这个厂合作了,而与另外一家企业签订了合作议定书。可见,小节上的疏忽是会带来不良后果的,因为他让人觉得不受尊重。

2.捍卫自尊

相互尊重的另一方面是自尊,只有自尊才能得到对方对你个人、对你的组织甚至对你的国家的尊重,才能谈得上真诚合作,平等合作。《中外管理》杂志(1996年第四期)上登载了题为《中国企业家要有双星人的气魄》一文,文章介绍了青岛双星集团总经理汪海以出色的言谈举止维护尊严的过程:汪海有一次去美国考察,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遇到了许多记者的提问。一位意大利记者问:“你们生产的运动鞋为什么叫‘双星’?是不是代表你们常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汪海微笑地点了点头,说:“还可以这样理解:一颗星代表东半球,一颗星代表西半球,我们要让‘双星’牌运动鞋潇洒走世界。”对这番豪言壮语,一位美国记者却不以为然,问道:“请问先生您脚上穿的是什么鞋?”这一用意非常明了:如果你穿的是“双星”牌,那自然没话说,但如果穿的是洋货,意味着连自己都不愿穿“双星”牌,还谈什么潇洒走世界?不料,汪海十分沉着自信地答道:“在贵国这种场合脱鞋是不礼貌的,但是这位先生既然问起,我就破例了。”说着他把自己的鞋脱了,高高举起,指着商标处,大声说道“Double Star(双星)”这时,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记者争相拍下这一镜头。第二天,美国纽约各大报纸在主要版面上纷纷刊登出这幅照片。《纽约时报》一位记者评述道:“在美国脱鞋的共产党国家有两个人,一个是前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他脱鞋敲桌子表明了一个共产党大国的傲慢无礼;一个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双星集团总经理,他脱鞋表明了中国的商品要征服美国市场的雄心!”汪海维护自身尊严的言行,不仅表明了“双星”人奋发图强,勇于开拓,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而且也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可贵的民族气节,当然也赢得了外国人对“双星”人、对双星集团的极高赞誉。可见,在国际公共关系交往中自尊也是非常重要的。

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国际公共关系交往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礼仪原则。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浮夸;不能只讲优点、成绩,不讲缺点、不足之处,报喜不报忧。虽然对牵涉到对方的话题,为表示尊重而采用委婉的说法,但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往往喜欢直率的谈吐,而禁忌那些言不由衷的客套。例如,我们请人吃饭时,饭前饭后常常伴随一类自谦客套的话,这种习惯西方人很不适应。

据说,清朝李鸿章有一次宴请美国官员,地点是在美国的一家饭店,备下的酒菜十分丰盛,而李鸿章却依照中国的惯例对来宾说:“粗茶淡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多多包涵。”来宾望着桌上琳琅满目的酒菜,对他说的话大惑不解。这倒不要紧,美国饭店的老板可大为不满了,这岂不是影响饭店的声誉?因此,非要李鸿章说出饭菜粗在哪里,酒薄在哪里?这虽说是一则逸闻趣话,却也说明了东西方礼仪习俗的不同。既然诚心诚意地邀请招待客人,当然希望其吃好,吃得满意,所称“粗茶淡饭”、“薄酒”怎不使美国人大惑不解,使饭店老板“抗议”呢!西方人的习惯是他认为饭菜很好,是他最喜欢的、最拿手的,请你多多品尝。所以在外国人面前实事求是一点是必须的。

4.入乡随俗

海外各国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在礼仪习俗上与我国相比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别,即使就欧美国家而言,不同的国度、民族间,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间,礼仪习俗也有区别。这就要求在与外国客商进行交往时需要首先了解和掌握对方的一些礼仪习惯,做到入乡随俗,因人施礼,才不至于造成误会甚至闹出笑话。日本人在其《和气生财》一书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日本的饭店和旅馆,有一个招待客人的惯例,即待客人办完住宿手续走进房间时,服务员立刻拿来热毛巾、茶和日本点心,以表示旅馆对客人服务的周到热情。这一项特殊的服务长期以来受到了日本顾客的赞赏,但却在美国人处遭了白眼。一次,一对美国夫妇入室后也同样享受到了上述服务,他们对此很不喜欢,所上的茶水与点心并非是他们亲自点的,而且茶也不热,点心又是“太甜了”,这对美国夫妇认为在他们进晚餐之前上不对口味的点心是“破坏了美味的晚餐”,“这样做好像是在损害自己的生意”。结果使得旅馆老板的一片好心,不但未被接受,反而还落得个“不可思议”,费力不讨好。可见只有了解外国礼仪礼节,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交往和沟通。

5.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就是对对方表现出一种节制和礼节,热情时不殷勤,冷淡时不失礼,愤怒时不失控,这在涉外交往中是尤其需要重视的一个原则。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封锁,两国关系紧张,双方惟一保持对话和接触的渠道就是在华沙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会谈开始时气氛很紧张。每次双方一见面,便问:“今天谁先发言?”于是双方便先后依据各自的讲稿阐述一番自己的立场,讲后便问:“下次会谈什么时间?”然后各自走路。后来,王炳南大使回国,与陈毅外长谈到会谈的气氛和场面,陈毅就说道:“不一定老那么紧张嘛!”“我们不乞求谈判,也不排斥谈判。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此乃泱泱大国之风也。”陈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3年12月,陈毅应邀参加肯尼亚的独立大典。在一次肯尼亚举行的国家舞会上,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的位置刚好安排在一起。在中美关系长期僵持的时期,这无疑是个极其微妙的场面。陈毅既没有主动凑过去套近乎,也没生气掉头而去,而是坐下,喝起咖啡来。

美国代表团员有三个人:部长夫妇和美国劳联副主席。那位部长夫人首先向旁边搭话:

“你们是中国代表团吗?”

“是的。”

“我是否可以与你谈谈天呢?”

“可以谈,怎么不能谈?”

于是,双方就开始聊了起来。那位部长一看夫人已开了头,便也过来,要与陈毅干杯,但又故作姿态地说:“过去米高扬访问美国,到我家做客,与我夫人谈了天。我为此受到了腊斯克的责备,希望我们这次干杯不要引起麻烦。”

听了这话,陈毅不是破口大骂,猛烈抨击,而是不软不硬地回了一句:“你怕麻烦,可以不要跟我干杯,我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那位部长又匆匆说:“我提议,为中美两国有一天能够改善关系干杯!”

听了此话,陈毅也不是赌气不干,说什么“先前你说的话呢”,而是端起酒杯说:“我希望,我相信,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有一天能够前进一步的,但条件是美国的国务院要取消对中国的敌视侵略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

在这场交往中,陈毅以“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言行举止,树立了中国外长的良好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对外交流的光荣典范。

6.保守机密

对外交往总要涉及党和国家、本组织的一些情况,作为组织的工作人员在对外交往时,一方面不要随意议论对方的礼遇与参观访问中遇到的问题,如有意见需向对方提出,应报代表团或组织的领导,不要擅自对外表态。对外联系要统一领导,专人负责。另一方面,必须牢记保守党和国家、本组织的机密,绝不允许以友好、坦诚为借口,向外宾提供机密或在谈判时泄露对我方不利的情况或者资料。在接待外国人参观和洽谈业务时,应从实际出发,划清机密与非机密的界限,不得泄露内部掌握的对外援助技术出口和接受外援的具体政策、规划数字、计划措施等机密事项。在国际通讯中,严禁明、密电混用,传真通讯不得涉及秘密内容,严禁用电话传达密电,注意计算机信息保密。

三、国际公关礼仪的要求

国际公关交往的基本通则,是指在接触外国人时,应当遵守并应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原则。它既是对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概括,又对于参与涉外交际的中国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信守约定

某年,国内的一家企业前往日本寻找合作伙伴。到了日本之后,通过多方的努力,这家企业终于寻觅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家具有国际声望的日本大公司。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双方商定,首先草签一个有关双边实行合作的协议。当时,在中方人士看来,基本上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

到了正式草签中日双方合作协议的那一天,由于种种原因,中方人员阴差阳错,抵达签字地点的时间比双方预先约定的正式约定晚了一刻钟。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跑进签字厅时,但见日方人员早已衣冠楚楚地排列成一行,正在恭候他们的到来。不过在中方人员跑进来之后,还没容他们作出任何有关自己迟到的解释,日方人员便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地向他们鞠了一个大躬,随后便集体退出了签字厅。也就是说,因为中方人员在签字仪式举行时所迟到的一刻钟,双方的合作竟然搁浅了。事过之后,日方为此所做的解释是“我们绝不会为自己寻找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合作伙伴。不遵守约会的人,永远都是不值得信赖的。”

假如对这一个案进行认真的剖析,就一定会得出公正的结论:在这一事件之中,错在中方,日方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中方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涉外交往中没有认真地做到“信守约定”,违背了这一国际惯例。

在人际交往中,必须认真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尤其要恪守时间方面的约定。信守约定,讲求信用,从一点一滴做起,它事关信誉与形象,失实与失约的失礼行为,往往是使自己所做的工作走向失败的开端。

为此要做到以下三点:

(1)必须谨慎许诺。一切从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客观可能性出发,切勿草率从事,轻易承诺,凡承诺和约定必须慎之又慎,一定要字斟句酌,考虑周全。

(2)必须如约而行。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要兑现,要如约而行,应尽可能地避免对已有的约定任意进行修正变动,随心所欲地乱作解释。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与信任。

(3)必须失约致歉。如果由于遭受不可抗力,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地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主动负担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2.不必过谦

中国人在待人接物时,讲究的是含蓄和委婉,奉行“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时,中国人大都主张自谦、自贬,不提倡多作自我肯定,尤其是反对自我张扬。在这方面若不好自为之,就会被视之为妄自尊大,嚣张放肆,不够谦逊,不会做人。实际上,在对外交往时,过于自谦并非益事,它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疑惑和不满,不利于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

遵守不必过谦的原则,会使人感到自己为人诚实,充满自信,因为过分的自谦、客套,只能给人以虚伪、做作的感觉。在涉外交往中,特别是在面临如下情况时,更要敢于、善于充分地从正面肯定自己。

(1)当面对赞美时。当外国友人赞美自己的相貌、衣着、手艺、工作、技术等时,一定要落落大方高兴地道一声“谢谢!”而不应加以否认和自我贬低,说什么“哪里,哪里!”接受外国人的赞美是对其本人的接纳和承认,是自己自信和见过世面的表现。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法国朋友在称赞一位中国姑娘漂亮时,那位中国姑娘表现得十分谦虚,连忙说:“哪里,哪里!”没想到这一说却出了洋相。因为那位法国朋友误以为对方是在问他自己“哪里漂亮?”便立即答道:“你的眼睛很漂亮。”可对方依然谦虚如故:“哪里,哪里!”法国朋友又答道:“你的鼻子也漂亮。”……结果南辕北辙了。

(2)当赴宴、馈赠时。宴请外国人出席宴会时,不必说:“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吃一点”;当送礼给外国人时,也不要说:“礼品很不像样子,真不好意思拿出手来”之类的话,而应得体大方地说:“这是本地最有特色的菜”,“这是这家饭店烧得最拿手的菜”,“这是我特意为您挑选的礼物”等。反过来,在接受外国人的赴宴邀请或接受外国人送的礼物时,也不应过于谦虚地没完没了地说:“真不敢当”、“受之有愧”之类的话,它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使宴请和送礼者感到难堪,及时表示谢意是这时得体的做法。

(3)当做客、拜访时。到外国人家做客、拜访时,对主人准备的小饮不要推辞不用。如果主人问:“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你可以任选一种;若桌上备有小吃,可随意取用,但不可失态。若主人问是否加糖或加牛奶,则可按自己的喜好谢绝和选择其中一种。

(4)当交往应酬时。当自己同外国友人交往应酬时,一旦涉及自己正在忙什么、干什么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要脱口而出,说什么自己是“瞎忙”、“混日子”,“什么正经事都没有干”,否则会被对方认为自己是不务正业之人。

3.讲究次序

涉外交际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这种排列的先后次序被称为礼宾次序。为使国际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讲究礼宾次序。

(1)礼宾次序的依据。在国际交往中,其礼宾次序主要按宾客的身份与职务高低,依次排列。在多边活动中,有时可按姓氏的顺序排列;有时可按参加国的字母顺序(一般以英文字母为准)排列;有时则可按代表团组成日期的先后排列;有时则可按代表团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排列,等等。

(2)礼宾次序的具体要求。在各类涉外交际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凡确定礼宾次序必须从其总的原则出发,这一总的原则就是“以右为尊”,即一般以右为大、为长、为尊,以左为小、为次、为卑。

按照惯例,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坐的时候,为了表示礼貌,主人理应主动居左,而请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士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居右。未婚者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较低者应当主动居左,而请职位、身份较高者居右。

在不同场合也有特殊要求:

两人同行,以前者、右者为尊;

三人行,并行以中者为尊,前后行,以前者为尊;

上楼时,尊者、妇女在前,下楼时则相反;

迎宾引路时,主人在前,送客时,则主人在后;

宴请排位,主人的右边是第一贵客,左边次之。

进门上车时,应让尊者先行。上车时,位低者应让尊者从右边车门上车,然后再从车后绕道左边上车;坐车(指轿车)时,以后排中间为大位,右边次之,左边又次之,前排最小。

4.尊重隐私

所谓隐私,就是指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因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在涉外交际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视作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际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涉外交际中,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个人隐私,首先要做到“八不问”。

(1)年龄不问。在国外,人们普遍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做“核心机密”,不会轻易告之与人。这主要是因为外国人,尤其是英美人对年龄都十分敏感,希望自己永远年轻,对“老”字则讳莫如深,对年龄守口如瓶。因而与外国人交往,打听对方的年龄,说对方老貌,都属于不礼貌的行为。我国的传统向来对年龄比较随意,不仅如此,社会交往中还习惯于拔高对方的辈分,以示尊重。比如年轻男子相聚,彼此之间总喜欢以“老李”、“老张”、“老赵”相称,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人们会使用“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等一类尊称,实际上,这一类尊称在外国人听起来却似诅咒、谩骂一般。在交往中,照套我国的传统,会使对方十分难堪。

有位从事外事工作的小姐曾经接待过一位82岁高龄的美国加州老太太,她是来华旅游并参加短期汉语学习班的,见面时这位小姐对老太太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到外国旅游、学习,可真不容易呀!”这话要换了同样高龄的中国老太太听了,准会眉开眼笑,高兴一番。可是那位美国老太太一听,脸色即刻晴转多云,冷冷地应了一句:“噢,是吗?你认为老人出国旅游是奇怪的事情吗?”弄得中国姑娘十分尴尬。姑娘的本意是表示礼貌尊重,效果却事与愿违,原因在与西方人对年龄、对“老”的忌讳。

在外国,人们最不希望他人了解自己的年龄,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当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忘却女士的年龄”。

(2)收入不问。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均与其个人能力和实际地位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个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间接的打听。如果一位中国人问一位外国人:“您一个月挣多少钱?”那位外国人会觉得“这个中国人真没有教养,干吗问我的工资呀!”

除去工资收入以外,那些可以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积、汽车型号、服饰品牌、娱乐方式、度假地点等,因与个人收入相关,所以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也不宜提及。

(3)婚姻不问。中国人的习惯,是对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时时牵挂在心,但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却对此不以为然。西方人将此视为纯粹的个人隐私,向他人询问是不礼貌的。

在一些国家,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会被对方视为无聊之举,甚至还会因此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从而吃官司。

(4)工作不问。在我国人们相见,会询问对方:“您正在忙些什么”、“上哪里去”、“怎么好久不见你了”等问题,其实这只是些问题,回答不回答并不重要。但你若拿这些问题问外国人,他们会觉得你不是好奇心过盛,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些问题在外国人看来都属个人隐私,“不足为外人道哉!”。

(5)住址不问。对于家庭住址、私宅电话,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都是愿意告之于人的,是不保密的。但在外国,却恰恰相反,外国人大都视自己的私人居所为私生活领地,非常忌讳别人无端干扰其宁静。西方人认为,留给他人自己的住址,就该邀请其上门做客,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一般不大可能邀请外人前往其居所做客。为此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将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在他们常用的名片上,也没有此项内容。

(6)学历不问。初次见面,中国人之间往往喜欢打听一下交往对象“是哪里人?”“哪一所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总之是想了解一下对方的“出处”,打探一下对方的“背景”,然而外国人大都将此项内容视为自己的“底牌”,不愿意轻易让人摸去。外国人甚至认为一个人动辄对初次交往的对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并不见得坦诚相见,相反却大有可能是别有用心。

(7)信仰不问。在国际交往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多有不同,所以要真正实现交往的顺利、合作的成功,就必须不以社会制度划线,而以友谊为重,以信仰为重。不要动辄对交往对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见解评头品足,更不要将自己的政治观点、见解强加于人,这样做对交往对象来说,都是不友好、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所以对宗教信仰、政治见解,这些在外国人看来非常严肃的话题,还是避而不谈为好。

(8)健康不问。中国人彼此相见,人们会问候:“身体好吗?”如果已知对方身体曾经一度身体欠安,还会问:“病好了没有?”如果彼此双方关系密切,还会询问:“吃了些什么药?”“怎么治疗的?”还会向对方推荐名医或偏方。

可是在外国,人们在闲聊时一般都是“讳疾忌医”,非常反感其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对他人的这种过分关心,外国人是会觉得不自在的。

此外,与个人隐私相联系,私人住宅在有的国家受到法律保护,擅自闯入要受到制裁。到外国人住宅做客,不经主人允许和邀请,不能要求参观主人的住房。即使双方很熟悉,也不能去触动书籍、花草以外的个人物品以及室内陈设的其他物品。

与外国人交往时,不仅不要涉及在场人的个人隐私,对不在场人的个人隐私也应尊重。在背后议论同事的好坏、上级的能力、女人的胖瘦、路人的服饰等,都会被外国人视为喜好窥探隐私,纯属无聊之举。

5.女士优先

我们在听演说时,演讲者总是首先这样称呼:“女士们,先生们”,从没有人称呼:“先生们,女士们”,为什么这样呢?原来这与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礼仪原则——“女士优先”有直接的关系。

“女士优先”主要是指成年异性间进行社交活动时的一个礼仪规范和礼仪原则。其含义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女性,并且想方设法为女士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绅士风度。外国人强调“女士优先”并非因为妇女被视为弱者,值得同情、怜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将妇女视为“人类的母亲”,处处对妇女给予礼遇,是对“人类母亲”的感恩之意。

在交往中,讲究“女士优先”时,作为男士要注意对所有的女士要一视同仁,不仅对待同一种族的妇女要如此,对待其他种族的妇女也要如此;不仅对待熟悉的妇女要如此,对待陌生的妇女也要如此;不仅对待年轻貌美的妇女要如此,对待年老色衰的妇女也要如此,不仅对待有权势的妇女要如此,对待一般的妇女也要如此……具体地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行走。在室外行走时,如果是男女并排走,则男士应当自觉地“把墙让给女士”,即请女士走在人行道的内侧,而自己主动行走在外侧,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女士因疾驶的车辆而感到不安全,担惊受怕,还可避免汽车飞驶而溅起的污泥浊水弄脏女士的衣裙。

当具体条件不允许男女并行时,男士通常应该请女士先行,而自己随行其后,并与之保持大约一步左右的距离。当男士与女士“狭路相逢”时,前者不论与后者相识与否,均应礼让,闪到路边,请女士率先通过。男士在路上遇到认识的女士时,应点头致意,并把手抽出衣袋,也不要嘴里叼着烟。

当男士与女士走到门边时,男士应赶紧上前几步,打开屋门,让女士先进,自己随后。

(2)乘车。陪伴女士或同乘火车、电车时,男士应设法给女士找一个较为舒适、安全的座位,然后再给自己找一个尽可能靠近她的座位;如果找不到的话,应站在她面前,尽可能离其近一些。

乘出租车时,男士应首先走近汽车,把右侧的车门打开,让女人先坐进去,男士再绕到车左边,坐到左边的座位上。有时,为了在马路上上下车安全起见,出租车左侧车门用安全装置封闭了,那么男士只好随女士其后从右侧上车,坐在本应由女士坐的尊贵的右边座位上,这种情况不算失礼。

当男士自己驾驶汽车时,他应先协助女士坐到汽车驾驶座旁的前排座位上,尔后绕到另一侧坐到驾驶座上。抵达目的地后,男士要先下车,然后绕到汽车的另一侧,打开车门,协助女士下车。

(3)见面。参加社交聚会时,男宾在见到男、女主人后,应当先行向女主人问好,然后方可问候男主人。男宾进入室内后,须主动向先行抵达的女士问候。女士们如果已经就坐,则此时不必起身回礼。

而在女宾进入室内时,先到的男士均应率先起身向其致以问候,已入座的男士也应起身相迎。不允许男士坐着同站立的女士交谈,而女士坐着同站立的男士交谈则是允许的。

当女士在场时,男士不得吸烟,在女士吸烟时,则不准男士对其加以阻止,必要的话,男士还要给女士点烟。

主人为不相识的来宾进行介绍时,通常应当首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当男女双方进行握手时,只有当女士伸过手来之后,男士才能与之相握,否则如果男士抢先出手,是违背“女士优先”原则的。为了表示对女士的尊重,男士还必须与女士握手时摘下帽子,脱下手套,而女士在一般情况下则没有必要这样做。

(4)上下楼。在上下楼梯时,男士要跟随在女士的后面,相隔一、两级台阶的距离;下楼梯时,男士应该先下。如果是乘电梯上下楼,进电梯时,男士应请女士先进去,然后自己再进入电梯。在电梯里,男士负责按电钮,礼貌地询问女士所上的楼层。

(5)进餐馆。如果男士预先选择预定了餐桌,则应走在前面为女士引路,如果不是这样,行进的顺序应该是侍者——女士——男士。在餐桌旁,男士应协助女士就坐,把椅子从桌边拉开,等女士即将坐下时再把椅子移近桌子。坐定后,男士应把菜单递给女士,把选择菜单的权利先交给女性。一般餐毕也总是由男士付账的。

若出席宴会,女主人是宴会上“法定”的第一顺序。也就是说,其他人在用餐时的一切举动,均应跟随女主人而行,不得贸然先行。按惯例女主人打开餐巾,意味着宣布宴会开始,女主人将餐巾放在桌上,则表示宴会到此结束。

(6)看影剧。进影剧院或是听音乐会时,应由男士拿着入场券给检票员检票。在存衣室,男士应先协助女士脱下大衣、披风,然后再自己脱去外套。如果没有专人引导入坐,男士就应走前几步为女士引路。从两排之间穿行,走向自己的坐位时,应面向就坐的观众,并且女士走在男士的前面。如果是几个男士和几个女士一起去观看影剧或听音乐会,那么最先和最后穿过观众就坐的应是男士,女士夹在中间进去,这样,可以使女士不与陌生人坐在一起。散场人挤时,男士应走在女士前面;不挤时,女士稍前或并排与男士同行。

(7)助臂。男士应该帮助他所陪伴的女士携带属于她的较重的或拿着不方便的物品,如购物袋、旅行包、伞等。

女士携带的东西掉在了地上,男士不论相识与否,都应帮她拾起。

在女士可能失足、滑倒的时候,男士应该以臂相助。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女士优先”的具体做法,主要适用于社交场合,在商务场合,人们强调的是“男女平等”,或是“忽略性别”,因而是不太讲究“女士优先”的。

国际公关交往中必须重视交际对象的特殊性,努力掌握如下交往的礼仪。

一、涉外迎送

迎送是国际公共关系中常见的社交礼节。迎送不仅是整个社交活动的开始,也是对不同身份外宾表示相应尊重的重要仪式。给外宾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加深双方的友谊与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迎送的安排

迎送活动的安排主要有两种不同档次:一是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这主要使用于对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方高级领导人的访问,以示对他们访问的欢迎与重视。二是一般迎送,使用于一般来访者。无论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的来访,还是长期在我国工作的外交使节,常驻我国的外国人士、记者和专家等,当他们到任或离任时,都可安排相应的人员前往迎送,以示尊重和友谊。

2.迎送规格的确定

关于迎送规格,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在确定迎送规格时,主要是依据来访者的身份、访问的性质和目的,并且适当考虑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国际惯例,综合平衡。一般按照国际惯例的“对等原则”,主要迎送人员应与来宾的身份相当。如果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完全对等时,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副职出面,并向对方做出解释。

3.成立接待班子

为了接待重要的贵宾和代表团、队,东道主一般组成一个接待班子来履行接待任务。接待班子的工作人员由外事、翻译、安全警卫、后勤、医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工作人员组成。

4.收集信息、资料

接待班子要注意收集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和资料,了解其本次访问的目的,对会谈、参观访问、签订合同等事项的具体要求,前来的路线、交通工具、抵离时间、来访者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饮食爱好与禁忌等。

据报载:一位英国商人应邀前来我国与某地区洽谈投资项目。该地区领导为了图吉利,准备了一辆车号为“666”(六六大顺)的轿车前去机场迎接。谁知这位英国商人下了飞机,一看轿车后,直皱眉头,随即又乘机离去。后来我方人员才知道这位英国商人信教,十分崇拜《圣经》,在《圣经》中“666”表示“魔鬼”。在英国,司机、乘客对带有这种号码的车辆退避三舍,英国警察部门已作出决定,逐步取消这个号码。由此可见,多了解来访者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5.拟订接待方案

接待方案包括各项活动的项目、日程及详细时间表,项目负责人和接待规格、安全保卫措施等。日程确定后,应翻译成客方使用的文字,并打印好,发给客方,以便及时与客方进行沟通。

拟订接待方案重点要落实好食、宿、行,并制定合理的费用预算,保证接待隆重得体又不铺张浪费。

6.掌握抵离时间

必须准确掌握外宾乘坐的飞机(火车、船舶)抵达及离开的时间,迎送人员应在来宾抵达之前到机场(车站、码头)。送行人员应在外宾离行前抵达送行地点,切勿迟到、早退。

7.献花

献花是常见的迎送外宾时用来表达敬意的礼仪之一。一般在参加迎送的主要领导人与客人握手之后,由青年女子或儿童将花献上,也有的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献花者献花后要向来宾行礼。献花须用鲜花,并注意保持花束整洁、鲜艳,一般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以及黄色花卉(黄色具有断交之意)等。有的国家习惯送花环,或者送一两枝名贵兰花、玫瑰花等。在接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士时,不宜由女子献花。

8.介绍

主宾见面应互相介绍其随从人员。主要的迎送人员在与来宾见面致意(如握手等)后,他还可以担负起介绍其他迎送人员的任务。一般是在客人的内侧引领客人与各位迎送人员见面,并把他们介绍给来宾。然后再由主宾将客人按一定身份一一介绍给主人。若主宾早已相识,则不必介绍,双方直接行见面礼即可。

9.陪车

来宾抵达后,在前往住地或临行时由住地前往机场、码头、车站,一般都安排迎送人员陪同乘车。陪车时应请宾客坐在主人右侧。两排坐轿车,译员坐在司机旁;三排坐轿车,译员坐在主人前面的加坐上。当代表团9人以上乘大轿车时,原则上低位者先上车,下车顺序相反。但前坐者可先下车开门,大轿车以前排为最尊位置,自右向左,按序排列。上车时应当请客人首先上车,客人从右侧门上;如果外宾先上车坐到了左侧坐位上,则不要再请外宾移动位置。陪同人员在替客人关门时,应先看车内人是否坐好,既要注意不要扎伤客人的手,又要确保将门关好,注意安全。

10.具体事项

迎送中一些具体事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主要包括:

在客人到达之前最好将客房号、乘车号码等通知客人,如果做不到,可印好住房、乘车表,在客人刚到达时,及时发到客人手里。

指派专人协助客人办理入出境手续及机票(车、船票)和行李提取或托运手续等事宜。客人到达后,应尽快进行行李清点并取出运送到住处,以便客人更衣。

客人到达后,一般不要立刻安排活动,应让客人稍事休息,倒换时差。可在房间中适当放些新鲜水果或鲜花等。

迎送的整个活动安排要热情、周到、无微不至、有条不紊,使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接待人员要始终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不能表现得冷漠、粗心、怠慢或使客人感到紧张、不便。

陪同人员应尽力安排好客人的食、住、行,对客人的要求做出反应,给予答复。翻译应如实翻译,不能掺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能打断双方的谈话或在一方一句话还没说完就翻译,就餐时不可因餐饮影响翻译工作。

司机在行车时,应集中精力驾驶,不能边驾驶边说话,如果司机主动与客人甚至陪同人员或翻译人员说话聊天,只会使客人感到不安全和被冷落。

在为外宾送行时,送行人员应在外宾临上飞机(火车、轮船)之前,按一定顺序同外宾一一握手话别。飞机起飞(火车、轮船开动)之后,送行人员应向外宾挥手致意,直至各交通工具在视野中消失方可离去。否则,外宾一登上飞机(火车、轮船),送行人员就立即离去,是很失礼的。尽管只是几分钟的小事情,却可能因小失大。

二、会见会谈

会见和会谈都是国际公共关系交往的重要方式,会见,国际上通称接见或拜会。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人士,主人会见客人,人们通常称其为接见或召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人士,客人会见主人,人们通常称其为拜会或拜见。接见和拜会后回访,通常称为回拜。我国通常对此不作细分,统称会见。

会谈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宗教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洽谈协商。会谈一般专业性、政策性较强,形式比较正规。会见多是礼节性的,而会谈多为解决实质性问题。有时会见、会谈也难以区分。因为会见时双方也常谈专业性或政治性问题,以上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1.会见的礼仪

会见就其内容来说,多为礼节性的,也有政治性、事务性的会见,或兼而有之。礼节性会见一般时间短,话题也较为广泛。政治性会见一般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国际局势及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或意见等。事务性会见一般涉及贸易争端、业务交流与合作等。

会见的礼仪主要有以下内容:

(1)确定参加会见的人员。会见来访者,一般情况下应遵循“对等”的原则,但有时由于某些政治或业务的需要,上级领导或下级人士也可会见来访者。参加会见的人员不宜过多。

(2)确定会见的时间、地点。会见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来访者抵达的第二天或举行欢迎宴会之前。会见的具体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左右为宜。会见的地点多安排在客人住地的会客室、会议室或办公室,也可在国宾馆等正式的会客场所。

(3)做好会见的坐位安排。会见时坐位的安排必须依据参加会见人数的多少、房间的大小、形状、房门的位置等情况来确定。会见的坐位安排有多种形式,宾主可以穿插坐,也可分开坐,通常的安排是将主宾席、主人席安排在面对正门位置,客人坐在主人的右边。其他客人按照礼宾顺序在主人、主宾两侧就坐。译员、记录员通常安排在主宾和主人的后面。坐位不够时可在后排加坐。

(4)掌握会见的一般礼节。会客时间到来之时,主人应在门口迎候客人,问候并同客人一一握手,宾主互相介绍双方参加会见的人员,然后引宾入坐。主人应主动发言,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双方可自由交谈,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谈时应注意坐姿,不要跷二郎腿,不可左顾右盼,漫不经心。主人与主宾交谈时,旁人不可随意插话,外人也不可随意进出。会见时可备饮料招待客人。主人应控制会见时间,最好以合影留念为由头结束会见。合影后,主人将客人送至门口,目送客人离去。

(5)注意合影的礼宾次序。合影时,一般主人居中,男主宾在主人右边;主宾夫人在主人左边,主人夫人在男主宾右边,其他人员穿插排列,但应注意,最好不要把客人安排在靠边位置,应让主人陪同人员在边上。

2.会谈的礼仪

会谈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领导人之间单独会谈,有少数领导人及其助手与来访者进行的不公开发表内容的秘密会谈,有的是就有关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有关官员进行预备性问题等而举行的正式会谈,也可称为谈判。

会谈的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会谈的时间、地点、人员。会谈的时间、地点由双方协商确定。会谈的人员应慎重选择,会谈的专业性较强,一方面要求有专业特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专业互补和群体智慧。会谈人员既要懂得政策法律,又要能言善辩,善于交际,应变能力强,并确定主谈人和首席代表。

(2)会谈的坐位安排。涉外双边会谈通常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会谈桌。多边会谈或小型会谈也可采用圆形或正方形会谈桌。

不管什么形式,均以面对正门为上坐,宾主相对而坐,主人背向门落坐,而让客人面向大门。其中主要会谈人员居中,其他人按照礼宾次序左右排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国家把译员和记录员安排在主要会谈人员的后面就坐。我国习惯上把译员安排在主要谈判人坐位的右侧就坐,这主要取决于主人的安排,说到这个习惯上的小差别,还有一段历史背景。当初,我国也是按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把译员安排在后面就坐的,但新中国建立不久,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认为这个惯例不符合中国的情况,因为西方的译员大多是临时雇用的,不属于参加会谈的人员,而我国的译员却是参加会谈的重要人员之一,理应受到尊重,所以周总理在出访时坚决要求对方允许我方译员坐在主要会谈人员的右侧。从那时起,我国就有了这个做法并一直采用至今。

如果长方桌的一端向着正门,则以入门的方向为准,右为客,左为主。

如果是多边会谈,可将坐位摆成圆形或正方形。

此外,小范围的会谈,也可像会见一样,只设沙发,不摆长桌,按礼宾顺序安排。

三、涉外参观游览

涉外参观游览,是指外国客人在访问或旅游期间对一些风景名胜、单位设施等进行实地游览、观看和欣赏。来访的外国人以及我出访人员,为了了解去访国家情况,达到出访目的,都应组织一些参观游览活动。

参观游览应注意以下礼仪:

1.选定项目

选择参观游览项目,应根据访问目的、性质和客人的意愿、兴趣、特点以及我方当地实际条件来确定。对于外国政府官员、大财团、大企业家一般应安排参观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部门、单位和经济开发区,以及重点招商项目。对于一般企业家、商人和有关专业人员可安排参观与其有关的部门、单位,同时安排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游览项目。

年老体弱者不宜安排长时间步行的项目,心脏病患者不宜登高。一般来说,对身份高的代表团,事前可了解其要求;对一般代表团,可在其到达后,提出方案,如果确有困难,可如实告知,并做适当解释。

2.安排日程

当参观游览项目确定后,应制定详细活动计划和日程,包括参观线路、座谈内容、交通工具等,并及时通知有关接待单位和人员,以便各方密切配合。

3.陪同参观

按国际惯例,外宾前往参观时,一般都安排相应身份的人员陪同。如有身份高的主人陪同,宜提前通知对方。接待单位要配备精干人员出面接待,并安排解说介绍人员,切忌前呼后拥。参观现场的在岗人员,不要围观客人。遇客人问话,可有礼貌地回答。

4.解说介绍

参观游览的重头戏是解说介绍。有条件的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情况纪录片,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事先让客人对情况有所知,经过实地参观,效果会更好。我方陪同人员应对有关情况有所准备,介绍情况要实事求是,运用材料、数据要确切,不可一问三不知,也不可含糊其辞。确实回答不了的,可表示自己不清楚,待咨询有关人员后再答复。遇较大团组,宜用扩音话筒。另外,遇有保密部位的,则不能介绍,如客人提出要求,应予婉拒。

5.乘车、用餐和摄影

在出发之前,要及时检查车况,分析行车路线,预先安排好用餐。路远的还要预先安排好中途休息室,要把出发、集合和用餐的时间地点及时通知客人和全体工作人员。一般地方均允许客人摄影。如有不能摄影处,应事先说明,现场要树中英文“禁止摄影”标志牌。

6.在国外参观游览的礼节

出访人员、团组要求参观,可通过书面、电话或面谈方式向接待单位提出,经允许后方能成行。参观内容,要符合访问目的和实际,要注意客随主便,不要强人所难。在商定之后,要核实时间、地点和路线。

参观过程,应专心听取介绍,不可因介绍枯燥或不对口味而显露出不耐烦和漫不经心状,这是极不礼貌的。同时应广泛接触、交谈,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注意尊重对方的风俗和宗教习俗。如要摄影,事先要向接待人员了解有无禁止摄影的规定。参观游览,对服装要求不严格,不必穿礼服,穿西装可以不打领带,但应注意整洁整齐,仪容亦宜修整。参观完毕,应向主人表示感谢,上车离开时应在车上向主人挥手道别。

四、国旗悬挂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是国家的象征。悬挂国旗是一种外交礼遇与外交特权。人们往往通过悬挂国旗,表示对本国的热爱或对他国的尊重。在国际交往中,悬挂国旗要遵循以下惯例:

1.悬挂国旗的场合

按国际关系准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在他国领土上访问,在其住所和交通工具上悬挂国旗(有的是元首旗)是一种外交特权。

东道国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的隆重场合,在贵宾下榻的宾馆,乘坐的汽车上悬挂对方(或双方)的国旗(或元首旗),是一种礼遇。

在国际会议上,除会场悬挂与会国国旗外,各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亦按会议组织者的有关规定,在一些场所或在车辆上悬挂本国国旗(也有不挂国旗的)。

有些展览会、体育比赛等国际活动,也往往悬挂有关国家的国旗。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还往往为获前三名的运动员升起其代表国家的国旗。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双边、多边的经贸往来必将日趋频繁,在谈判、签字仪式上亦应悬挂代表国的国旗。

2.悬挂国旗的要求

在建筑物上或室外悬挂国旗,一般应在日出升旗、日落降旗。有时当遇到外国元首逝世需要降半旗志哀,具体做法是:先将旗升起来至杆顶,再下降至距杆顶相当于杆长三分之一的地方。降旗时,也应先将旗升至杆顶,然后再下降。

升降国旗时,服装要整齐,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不能使用污损的国旗。升国旗一定要升至杆顶。

悬挂双方国旗,按照国际惯例,以右为上,左为下。但这是以旗面本身为准的,搞不好会弄错。所以还应记住以挂旗人为准,“面对墙壁左为上,右为下。”挂旗时,挂旗人必然面对墙壁,这时左为上,悬挂客方国旗;右为下,挂主方国旗。乘车时应记住“面对车头左为上”,左边挂客方国旗,右边挂主方国旗(有时以汽车行进方向为准,驾驶员右手为上)。所谓主客标准,不以在哪国举行活动为依据,而以举办活动的主方为依据。如外国代表团来访,东道国举办欢迎宴会,东道国是主人;外国代表团答谢宴会,来访国是主人。由于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与象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所以挂国旗时,一定不能将国旗挂倒。

五、涉外书信礼仪

在国际公共关系交往过程中,信函的使用频率较高。涉外信函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公函、商务信函、社交信函。在国际交往中,尤其是“官方外交”中,公函通常称为礼仪文书。常见的有贺函、贺电、感谢信、感谢电、感谢公告、邀请函、邀请电、复函、慰问函、慰问电、唁函、唁电、国书、照会、备忘录、全权证书、授权证书、委任书等。商务信函通常是工商企业与贸易合作伙伴间往来文书。常见的有意向书、询问信函、订购信函、信用调查信函、索赔信函、理赔信函、申诉信函、催款信函、推销信函、货物保险信函等。社交信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私人信件、感谢信、求职信、贺信、贺电、唁电、唁函等。

1.国际标准化信函的规定

国外的信函与国内的信函有所不同,其具体规定如下:

(1)信封规格尺寸。信封的最小尺寸:长140mm,宽90mm;最大尺寸:长235mm,宽120mm。信函的最大厚度是5mm。一封信函的最高重量是20克。

(2)收信人姓名、地址,应写在信封正面(与信封长度平行的长方形位置内),至少距信封左边40mm,距右边距15mm,距底边15mm。收信人名址书写顺序为:收信人姓名、门牌号码和路名、邮政编码、城市(地区)名、国名。名址均应用英文、法文或寄达国通晓文字书写,国名用大写字母。

(3)寄信人姓名、地址,应写在信封的左上角,或写在信封背面的上半部。其书写顺序与收信人名址相同。名址除必须用英文、法文或寄达国通晓文字书写外,其他可用中文书写,也可用其他外文书写。

(4)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址,必须用蓝色或黑色书写,不得用红色书写。

(5)“透明窗信封”。即在信封的寄件人名址位置(信封右下方位置,至少距信封上边40mm,右侧边、下边各15mm位置),开一开窗,上面贴有薄纸,透过天窗可以看到信封内的收信人姓名和地址。

图10-1

图中左上角为寄信人名址,左下角为特种邮寄说明,右上角为贴邮票处,右下角为收信人名址。

2.中英信函上的差异

国外的信函在格式、用语、文字、用印等方面标准不一。不过各个国家都在逐步地与国际标准化信函的要求接轨。

英文的信函格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常,英文的信函由信头、日期、收信人姓名及地址、称谓及客套语、正文、信尾结束礼语、署名等组成。下面我们仅介绍英美国家在信函格式、礼仪上与我国较为明显的几点不同之处。

(1)信头。信头是国外一些国家(如英、美等国家)在书信中的习惯用法。信头包括发信人单位姓名、地址、电话、电报挂号。商务信函的信头一般在第一页信笺右上方位置。信头的格式是先写发信人的单位名称或姓名,再写地址、电话、电报挂号。地址先写住所名称、门牌号码、街道名称,然后写住所所在地区或城镇名称、邮政编码,接着写州、郡或省名、国家名称。

(2)日期。商务信函的日期通常放在信头下面。社交信函、官方外交公函的日期通常放在信函的末尾处(发信人签名下面)。日期通常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历表示。日期写法有英式、美式、国际标准化规定三种。英式日期按日、月、年顺序书写,如1(st)March,2005。美式日期按月、日、年顺序书写,如March 1(st),2005。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的简写方法为年、月、日,一位数的月、日前加“0”如,2005.03.01。

(3)信内地址。它包括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写在信笺的左上角。其书写格式通常为第一行为姓名,第二行为职位、头衔,第三行为收信人的单位名称,第四行以下为门牌、街道、地名、州(省)名、邮政编码及国名。门牌、街道之间不用标点符号,地名与国名间用“逗号”。如无特定收信人,则在以人名为公司名称的前面冠以Messre一词,例如Messre·Smith&Co.。非人名公司及有限公司则不可冠用Messre,而要加冠词“The”,如The National Transport Company。

(4)称谓。指的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一般写在信内地址下面,空2行至4行,并另起一行与收信人姓名齐头处。英文书信的称谓要视对方的身份、性别、人数及其亲疏程度等来确定,其正式程度层次排列见表10-1。

表10-1

(5)签名。签名一般位于结束礼语的下方。签名在社交信函中通常只是一种礼仪形式,但在正式公函和商务信函中,它还具有法律效力。签名一般用钢笔签,注意保持稳定签名风格,以免他人以假乱真。若亲笔签名字迹太潦草,不易识别,通常还需在下面打字注明拼法。

礼俗风情是某一国家、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礼节、人情、风尚、行为习惯、心理倾向等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

礼俗风情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内容与形式。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礼仪传统和行为习惯,形成的礼俗风情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交往,尤其是国际公共关系交往中必须了解和掌握,以此作为入国问俗、入国随俗的依据,从而成功地与交际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韩国

韩国也称大韩民国,古称高丽,具有璀璨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风光。这里夏季多雨,气候湿润,经济发达。韩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除此之外,一些韩国人也信奉儒教、天主教或天道教。

1.交际习俗

男子见面时习惯微微鞠躬后握手,并彼此问候。当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后,前者须以右手握手,随后再将自己的左手轻置于后者的右手之上。韩国人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殊尊重。

韩国妇女一般情况下不与男子握手。女士之间习惯鞠躬问候,社交时则握手。韩国人与外国人交往时,可能会问及一些私人的问题,对此不必介意。韩国人有敬老的习惯,任何场合都应先向长者问候。

在一般情况下,韩国人在称呼他人时爱用尊称和敬语,但很少会直接叫出对方的名字。要是交往对象拥有能够反映其社会地位的头衔,那么韩国人在称呼时一定会屡用不止。

在社交场合,韩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韩国人,大部分都会讲英语,并且将此视为有教养、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之一。由于迄今为止仍对日本昔日的侵略占领耿耿于怀,韩国人对讲日语的人普遍没有好感。

2.主要禁忌

韩国人大都珍爱白色,对熊和虎十分崇拜。

在韩国,人们以木槿花为国花,以松树为国树,以喜鹊为国鸟,以老虎为国兽,对此,不要妄加评论。

由于发音与“死”相同的缘故,韩国人对数目“4”十分反感,受西方习俗的影响,不少韩国人也不喜欢“13”。韩国人忌将“李”姓解释为“十八子李”。在对其国家进行称呼时,不要将其称为“南朝鲜”、“南韩”或“朝鲜人”,而宜称“韩国”、“韩国人”。

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反对崇洋媚外,提倡使用国货。在韩国一身外国名牌的人,往往会被人看不起。

在韩国,忌谈的话题:政治腐败、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南北分裂、韩美关系、韩日关系及日本之长等。

3.饮食特点

韩国人的饮食,在一般情况下以辣和酸为主要特点。韩国人以大米为主食,主要是米饭和冷面。他们喜欢中国的川菜,爱吃牛肉、瘦猪肉、海味、狗肉和卷心菜等。“韩国烧烤”很有特色。

韩国人的饮料很多。韩国男子通常酒量都不错,对烧酒、清酒、啤酒往往来者不拒。韩国妇女多不饮酒。韩国人喜欢喝茶和咖啡。但是韩国人不喜欢喝稀粥和清汤,他们认为只有穷人才会如此。

在用餐时韩国人用筷子。近年来,出于环保的考虑,韩国的餐馆里往往只向用餐者提供铁筷子。关于筷子,韩国人的讲究是,与长辈同桌就餐时不许先动筷子,不可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在用餐完毕后要将筷子整齐地放在餐桌的桌面上。

在宴会上,韩国人一般不把菜夹到客人盘里,而由女服务员替客人夹菜,各道菜陆续端上,每道菜都须尝一尝才会使主人高兴。

二、日本

日本古称大和,后来正式定名为日本国,具有“日出之国”的意思。日本人酷爱樱花,以其象征民族精神,因为樱花看起来平凡,可是汇集起来却很有气势。每年三月末、四月初,当春风从赤道纬线北上,樱花便由南向北顺势铺开,成林成片,如火如荼,日本人像过节一样,聚集在樱花树下,饮酒赏花,摄影留念,日本在世界上享有“樱花之国”的美称。日本人多信仰神道和佛教。

1.交际习俗

日本是以注重礼节而文明的国家,讲究言谈举止的礼貌。日本人见面时,要互相问候致意,鞠躬礼是日本最普遍的施礼致意方式,一般初次见面时的鞠躬礼是30度,告别时是45度,而遇到长辈和重要交际对象时是90度,以示尊敬。妻子送丈夫,晚辈送长辈外出时,弯腰行礼至看不见其背影后才直起身。在较正式的场合,递物和接物都用双手。在国际交往时,一般行握手礼。

日本人在谈话时,常使用自谦语,贬己抬人。与人交谈时总是面带微笑,尤其是妇女。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会互换名片,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外出时身上往往会带上自己的好几种印有不同头衔的名片,以便在交换名片时可以因人而异。

称呼日本人时,可称之为“先生”、“小姐”、“夫人”。也可在其姓氏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

日本人见面时除了行问候礼之外,还要问好致意,见面时多用“您早”、“您好”、“请多关照”,分手时则以“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等话语。

日本经济发达与日本人努力勤奋的工作精神分不开,日本的工作节奏非常快,而且讲究礼节。他们工作时严格按日程执行计划,麻利地处理一切事务;对公众对象“惟命是从”,开展微笑服务;公私分明;对待上司与同事十分谦虚,并善于克制忍耐;下班后对公司的事不乱加评论。

2.主要禁忌

日本人的忌讳礼俗很多。日本人忌紫色和绿色,认为是悲伤和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讳“4”和“9”,因为他们分别与“死”和“苦”发音相似。日本人喜欢奇数,不喜欢偶数,对“3”、“5”、“7”数字特别喜欢。

日本人有三人不合影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在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是不幸的预兆,很不吉利。

他们对狐狸和獾的图案很反感,认为这两种动物图案是晦气、狡猾、贪婪的象征。菊花和菊花图案是皇族的象征,送人的礼品上不能使用这一图案。

日本人喜欢仙鹤和乌龟,认为它们是长寿的象征。使用筷子有许多禁忌,如忌将筷子直插饭中,不能用一双筷子依次给每个人夹、拨菜肴。还有忌用半途筷、游动筷等。

3.衣食特点

在商务、政务活动中,日本人要穿西式服装;在民间交往中,有时也会穿自己的国服——和服。与日本人交往时穿着不宜过分随便,因为他们认为衣着不整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日本料理”的特点是以鱼、虾、贝等海鲜为烹调原料,可热吃、冷吃、生吃或熟吃。主食为大米,逢年节和生日喜欢吃红豆饭,喜欢吃酱和酱汤。餐前餐后一杯清茶。方便食品有“便当”(盒饭)和“寿司”等。

在日本,人们普遍喜欢喝茶,久而久之,形成了“和、敬、清、寂”四规的茶道。茶道具有参禅的意味,重在陶冶人们的情趣。它不仅要求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还有一整套的点心、泡茶、献茶、饮茶的具体方法。

三、泰国

泰国正式名称是泰王国,自称孟泰,泰语中“孟”是国家的意思,“泰”是自由的意思,“泰国”即自由之国。

1.宗教信仰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全国人口的90%以上信奉国教。在社会各方面,佛教都对泰国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泰国的历法采用的是佛历。泰国男子年满20岁后,都要出家一次,当3个月的僧侣,即使国王也不例外,否则会被人看不起。几乎所有泰国人的脖子上,都佩有佛饰,用来趋吉辟邪。

2.交际习俗

由于信奉佛教,泰国人在一般交际应酬时不喜欢握手,而是带有佛门色彩行合十礼。行合十礼时,需站好立正,低眉欠身,双手十指相互并拢,并且同时问候对方“您好!”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行合十礼时,晚辈要先向长辈行礼,身份、地位低的先向身份、地位高的行礼,对方随后换之以合十礼,否则是失礼的。

泰国人很有涵养,总喜欢面带微笑,所以泰国也有“微笑之国”的美称。在交谈时,泰国人总是细声低语。在其看来,跟旁人打交道面无表情、愁眉苦脸,或是高声喧哗、大喊大叫是不礼貌的。与泰国人交往不要信口开河,非议佛教,或是对佛门弟子有失敬意,特别是不要对佛祖释迦牟尼表示不恭。

3.主要禁忌

泰国人认为头是智慧所在,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用手去触摸佛像的头部,这将被视为极大的侮辱,若打了小孩的头部,认为触犯了藏在小孩头中的精灵,孩子会生病的。别人坐着的时候,切勿让物品超越其头顶。见面时,若有长者在坐,晚辈应坐下或蹲跪以免高于长者的头部,否则就是对长者的不恭。所以,在泰国,当人们走过或坐或站着的人面前时,都得躬身而行,表示不得已而为之。

人们认为用左手拿东西给别人是鄙视对方的行为,所以给人递东西都用右手,切忌用左手。

在泰国民间,狗的图案是被禁止的。泰国人的家里大都不种茉莉花,因为在泰语里,它与“伤心”发音相似。

在泰国,睡莲是国花,桂树是国树,白象是国兽,对于这些东西,千万不要表示轻蔑,或是予以非议。

泰国宪法规定,国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泰国国王和王室成员,绝不允许任意评说。

4.饮食特点

泰国人不爱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也不吃红烧的菜肴。喜食辛辣、新鲜之食物,最爱吃的是体现其民族特色的“咖喱饭”。

泰国人是不喝热茶的,他们的做法是在茶里加上冰块,令其成为冻茶。他们绝不喝开水,而习惯直接饮用冷水。在喝果汁时要加少许盐。

四、新加坡

新加坡全称是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在梵文中是“狮子”的意思,“坡”在梵文中是“城”,因此新加坡称“狮城”。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岛国,面积极小,华侨普遍称其为“星洲”、“星岛”。新加坡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一个城市国家,故又有“花园城市”的美誉。新加坡是世界第二大港口。

1.交际习俗

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他人见面的礼节多为握手。其礼仪习俗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在社交活动中,华人往往习惯于拱手作揖,或行鞠躬礼;马来人则大多数采用本民族的“摸手礼”。所以与新加坡人打交道要遇人问俗。

新加坡特别强调笑脸迎客,彬彬有礼。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以礼待人,不但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也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对每一个人所提出的一项基本行为规则。

新加坡十分注重“礼治”,政府专门制定了《礼貌手册》,对于人们的各种不同场合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仪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新加坡不讲礼貌会寸步难行。

新加坡人崇尚清爽卫生,对于蓬头垢面、衣冠不整、胡子拉碴的人,都会侧目而视。

2.主要禁忌

新加坡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庄严、热烈、喜庆、吉祥的象征,会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在一般情况下过多地采用紫色、黑色不受人们欢迎,因为他们认为紫色、黑色是不吉利的。

新加坡人不喜欢“4”和“7”这两个数目,因为华语中“4”发音与“死”相仿,而“7”被认为是消极的数字。在新加坡人看来“3”是“升”,“6”是“顺”,“8”表示“发”,“9”则表示“久”,都是吉祥的数字。

在新加坡是不能说“恭喜发财”的。因为他们看来“发财”有“横财”之意,祝愿对方发财无疑是鼓动他去发“不义之财”,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在新加坡乱扔果皮、废纸、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嚼口香糖、过马路闯红灯都会被罚款,罚款额之高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搞不好还会吃官司,甚至被鞭打。

3.饮食特点

中餐是新加坡人的最佳选择,粤菜、闽菜等十分受欢迎。口味喜欢清淡,偏好甜食,讲究营养,平日爱吃米饭和各种生猛海鲜,对于面食不太喜欢。

新加坡人大都喜欢喝茶,他们经常在清茶中放橄榄之后饮用,称之为“元宝茶”,认为喝这种茶可以令人财运亨通。新加坡人还喜欢喝鹿茸酒、人参酒等补酒。

五、美国

美国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地处北美洲中部,美国人主要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美国的绰号是“山姆大叔”,也有“世界霸主”、“超级大国”、“国际警察”、“金元帝国”、“车轮上的国家”等代称。

1.交际习俗

美国人是“自来熟”,他们为人诚挚,乐观大方,天性浪漫,性格开朗,善于攀谈,喜欢社交,似乎与任何人都能交上朋友。与人交往时讲究礼仪,但没有过多的客套。朋友见面说声“Hello”就算打招呼。美国人热情开朗,不拘小节,讲究效率,不搞形式主义。

社交场合一般行握手礼,熟人则施亲吻礼。较熟的朋友常直呼其名,以示亲热,不喜欢称官衔,对于能反映对方成就与地位的学衔、职称,如“博士”、“教授”、“律师”、“法官”、“医生”等却乐于称呼。经常说“请原谅”等礼貌用语。

交谈时,经常以手势助兴,与对方保持半米左右距离。不愿被问其年龄、收入、所购物品的价钱,不喜欢被恭维其“胖”。对妇女不能赠送香水、衣物和化妆品。交往时必须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2.主要禁忌

美国人忌“13”和“星期五”。他们不喜欢黑色,偏爱白色和黄色,喜欢蓝色和红色。崇尚白头鹰,将其敬为国鸟。在动物中,美国人最爱狗,认为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对于那些自称爱吃狗肉的人,美国人是非常厌恶的。在美国人眼里,驴代表坚强,象代表稳重,他们分别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标志。

在美国,成年同性共居于一室之中,在公共场合携手而行或是勾肩搭背,在舞厅里相邀共舞,都有同性恋之嫌。

美国人认为个人空间不可侵犯,所以与美国人相处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碰了别人要及时道歉,坐在他人身边应征得对方认可,谈话时不要距离对方过近。

美国人大都喜欢用体态语表达情感,但忌讳盯视别人、冲别人伸舌头、用食指指点交往对象等体态语。

3.饮食特点

美国人喜欢咸中带甜的菜肴,口味清淡。他们重视营养,爱吃海味和蔬菜。美国人早、午餐比较简单,晚餐较丰富。偏爱蛙肉和火鸡。饭后喜欢喝咖啡或茶。

六、加拿大

加拿大作为国名,出自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意是“棚屋”。也有人讲它来自葡萄牙语,意思是“荒凉”。它位于北美洲北部,除极少数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外,国民多是英、法移民的后裔,多数信奉天主教。加拿大境内多枫树,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长期以来加拿大人民对枫叶有深厚的感情,加拿大国旗正中绘有三片红色枫叶,国歌也是《枫叶,万岁》。加拿大有“移民之国”、“粮仓”、“万湖之国”等美称。

1.交际习俗

加拿大人讲究礼貌,但又喜欢无拘无束,不爱搞繁文缛节。加拿大人性格开朗热情,对人朴实友好,容易接近。人们相遇时,都会主动打招呼、问好,握手是其见面礼,拥抱、接吻等见面礼只使用于亲友、熟人、恋人和夫妻之间。

加拿大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由与随和是举世知名的。他们对于交往对象的头衔、学位和职务只在官方活动中才使用;在中国社交活动里普遍必备的名片,普通加拿大人不大常用,只有公司高层商务活动中才使用名片。

2.主要禁忌

枫叶是加拿大的象征,是加拿大国旗、国徽上的主题图案。因此,枫叶被加拿大人视为国花,枫树定为加拿大的国树,对此要充分尊重。在加拿大,白色的百合花主要用来悼念死者,因其与死亡有关,所以绝对不可以之作为礼物送给加拿大人。白雪在加拿大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并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与避邪之物。在不少地方,人们甚至忌讳铲除积雪。加拿大人很喜欢红色与白色,因为那是加拿大国旗的颜色。

与加拿大人交谈时,不要插嘴,打断对方的话,或是与对方强词夺理。议论性与宗教,评说英裔加拿大人与法裔加拿大人的矛盾,处处将加拿大与美国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将加拿大视为美国的“小兄弟”,或是大讲美国的种种优点和长处,都是应当避免的。

3.衣食特点

在日常生活里,加拿大人的着装以欧式为主。在参加社交应酬时,加拿大人循例都要认真进行自我修饰,或是为此专门上一次美容店。在加拿大,参加社交活动时男子必须提前理发修面,妇女们则无一例外地进行适当的化妆,并佩戴首饰。不这样做会被视为对交往对象的不尊重。

加拿大的饮食习惯与英美比较接近,口味比较清淡,爱吃酸、甜之物和烤制食品。忌吃肥肉、动物内脏、腐乳、虾酱以及其他带腥味、怪味的食物。在一日三餐中,加拿大人最重视晚餐,他们喜欢邀请朋友到家中共进晚餐。

七、英国

英国的正式名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有时它也被人们称为“联合王国”、“不列颠帝国”、“英伦三岛”等。“英国”是中国人对其的称呼,出自“英格兰”一词,其本意是“盎格鲁人的土地”,而“盎格鲁”的含义则为“角落”。英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英国的国教是英国国教会,也称圣公会。

1.交际习俗

不喜欢被统称为“英国人”,而喜欢被称为“不列颠人”。习惯握手礼,女子一般施屈膝礼。男子如戴礼帽,遇见朋友时微微揭起以示礼貌。英国人注重实际,不喜空谈,他们社交场合衣着整洁,彬彬有礼,体现“绅士风度”。妇女穿着较正式的服装时,通常要配一顶帽子。

在社交场合,英国人极其强调所谓的绅士风度,坚持“女士第一”的原则,对女士尊重和照顾。他们十分重视个人教养,认为教养体现在细节,礼节展现出教养。他们待人十分客气,“请”、“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一类礼貌用语,天天不离口。即使是家人、夫妻、至交之间,英国人也常常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在交际活动中,握手礼是英国人使用最多的见面礼节。在一般情况下,与他人见面时,英国人既不会像美国人那样随随便便地“嗨”上一声作罢,也不会像法国人那样非要跟对方热烈地拥抱、亲吻不可。英国人认为那样做都有失风度。

2.主要禁忌

英国人忌4人交叉握手,忌“13”和“星期五”,忌用一次火点3支烟。不喜欢大象及其图案,讨厌墨绿色,忌黑猫和百合花,忌碰撒食盐和打碎玻璃。认为星期三是黄道吉日。喜欢养狗,认为白马象征好运,马蹄铁会带来好运。

在英国人看来,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说话时指手画脚都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所以与英国人刚刚认识就与他们滔滔不绝地交谈会被认为很失态。和英国人交谈要小心选择话题,不要以政治或宗教倾向作为话题。另外不要去打听英国人不愿讲的事情,千万不要说某个英国人缺乏幽默感,这很伤他的自尊心,他会感到受侮辱。因为英国人历来以谈吐幽默、高雅脱俗为荣。

3.饮食特点

通常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午茶点和晚餐,晚餐为正餐。不喜欢上餐馆,喜欢亲自烹调。平时以英法菜为主。“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被誉为国菜。进餐前习惯先喝啤酒或威士忌。讲究喝早茶与下午茶。

八、法国

法国的正式名称是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源于古代法兰克王国的国名。在日耳曼语里,“法兰克”一词的本义是“自由”或是“自由人”。“艺术之邦”、“时装王国”、“葡萄之国”、“名酒之国”、“美食之国”等都是世人给予法国的美称。法国首都巴黎更是鼎鼎大名的“艺术宫殿”、“浪漫之都”、“时装之都”和“花都”,法国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近80%的人是天主教教徒,其余的人信奉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

1.交际习俗

法国人非常善于交际,即使是萍水相逢,他们也会主动与之交往,而且表现得亲切友善,一见如故。

法国人天性浪漫,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爱开玩笑,幽默风趣,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

他们崇尚自由,纪律性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约会也可能姗姗来迟。法国人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例如,法国人懂英语的不少,但通常不会直接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因为他们认定,法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与法国人交谈时若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懂法语而又不同法国人讲法语,则会令其大为恼火。

法国人注重服饰的华丽和式样的更新。妇女视化妆和美容为生活之必需。在社会交往中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则。法国人习惯行握手礼,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施吻手礼。少女常施屈膝礼。男女之间,女子之间及男子之间,还有亲吻面颊的习惯。社交中,法国人不愿他人过问个人私事。

2.主要禁忌

法国人忌“13”和“星期五”。他们大都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不喜欢金黄色和墨绿色。法国人视仙鹤为淫妇的化身,孔雀被看作祸鸟,大象象征笨汉。他们都是法国人反感的动物。视菊花、杜鹃花与核桃等为不祥之物。

向法国人赠送礼品时,宜选具有艺术品位和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宜送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作为礼品。男士向一般关系的女士赠送香水,也被法国人看作不合适的。

与别人交谈时,法国人往往喜欢选择一些足以显示其身份、品位的话题,如历史、艺术等。对于恭维英国、德国,贬低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历史贡献,议论其国内经济滑坡、种族纠纷等问题他们不愿意予以呼应。

3.饮食特点

法国人会吃,也讲究吃。法国菜风靡世界,被称为“法国大餐”。法国人喜欢吃蜗牛和青蛙腿,最名贵的菜是鹅肝。法国人喜欢喝酒,几乎餐餐必饮,白兰地、香槟和红白葡萄酒都是他们喜欢喝的。法国菜的特点是鲜嫩。法国人也非常喜欢中国菜。

九、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正式名称为澳大利亚联邦。澳大利亚作为国家的名称,来自于拉丁文。在拉丁文里其含义是“南方之地”。“牧羊之国”、“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淘金圣地”等都是对澳大利亚的美称。澳大利亚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全国居民之中约98%的人都是基督徒。

1.服饰礼仪

男子多穿西服,打领带,在正式场合打黑色领结,达尔文服是流行于达尔文市的一种简便服装。妇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穿裙子,在社交场合则套上西装上衣。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牛仔裤,他们认为穿牛仔裤方便、自如。土著居民往往赤身裸体,或在腰间扎一条围巾,有些地方的土著人讲究些,披在身上。他们的装饰品丰富多彩。

2.交际礼仪

澳大利亚人情味很浓,乐于同他人进行交往,并且表现得质朴、开朗、热情。过分地客套或做作,均令其不快。他们爱交朋友,爱同陌生人打招呼、聊天,爱请别人到自己家里做客。

澳大利亚的男士们相处,感情不能过于外露,大多数男人不喜欢紧紧拥抱或握住双肩之类的动作。在社交场合,忌讳打哈欠、伸懒腰等小动作。

澳大利亚是一个讲求平等的社会,不喜欢以命令的口气指使别人。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

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3.主要禁忌

澳大利亚人对兔子特别忌讳,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人们看到它都会感到倒霉。与他们交谈时,多谈旅行、体育运动及到澳大利亚的见闻,议论种族、宗教、工会和个人私生活以及等级地位问题,最令澳大利亚人不满。

在数字方面,受基督徒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对于“13”与“星期五”普遍感到反感。

澳大利亚人不喜欢将本国与英国处处联系在一起。

澳大利亚人对于公共场合的噪声极其厌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者,尤其是门外高声喊人的人,他们是最看不起的。

4.饮食特点

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以吃英式西菜为主,其口味清淡,不喜油腻。澳大利亚的食品素以丰盛和量大而著称,尤其对动物蛋白质的需要量更大。他们爱喝牛奶,喜食牛肉、猪肉等。他们喜喝啤酒,对咖啡很感兴趣。

思考与训练

1.国际公共关系的作用与特点是什么?

2.与外国人交往应坚持哪些礼仪基本通则?

3.礼宾次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与外国人交往应做到哪“八不问”?

5.女士优先有哪些具体要求?

6.涉外交往中应如何称呼?

7.与一般迎送礼节相比涉外迎送有哪些特殊礼节?

8.涉外会见、会谈有哪些具体的礼仪要求?

9.涉外参观游览应注意哪些礼仪?

10.涉外交往中何时需要悬挂国旗?悬挂国旗有哪些礼仪要求?

11.如何写涉外书信?

12.世界主要国家的礼俗风情怎样?

13.案例分析:

美国总统约翰逊20世纪60年代曾访问泰国,在受到泰国国王接见时,跷起了二郎腿,脚尖向着泰王,而这种姿势,在泰国是被视为具有侮辱性的。更糟糕的是在告别时,约翰逊竟然用美国得克萨斯的礼节紧紧拥抱了泰国王后。在泰国,除了国王外,任何人均不得触及王后。就因为不注意泰国的风俗、礼仪,想当然地依照本国、本民族的风俗、礼仪去我行我素,约翰逊的此次出访产生了不少遗憾。

阅读本案例后你有何感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