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间体验的状态

时间体验的状态

时间:2023-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4 时间体验的状态将来和未来现代社会的科技高度发达,其论理和模式正在浸透到人们的生活感觉当中。过去,煮饭是一件花时间的事情,是必须专心才能做好的事情,但是,现在这样做被认为完全是一种浪费,现在煮饭已经变成了一件可以在被物理性测定的时间内发生的物理现象。另一方面,那些将“到现在为止”的时间作为“已是”来体验的人们,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3.4 时间体验的状态

将来和未来

现代社会的科技高度发达,其论理和模式正在浸透到人们的生活感觉当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验时间正不断向着时钟时间、自我时间正不断向着世界时间靠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比如,在电锅和压力锅出现以前,“刚开始时米随着水翻滚,然后锅里冒出气泡啪啪作响”这些煮饭的要领,一直被认为是主妇们生活中的智慧,代代相传。但是,电锅的普及,使有关煮饭的这些智慧以及专注的体验彻底地被清除了。过去,煮饭是一件花时间的事情,是必须专心才能做好的事情,但是,现在这样做被认为完全是一种浪费,现在煮饭已经变成了一件可以在被物理性测定的时间内发生的物理现象。

就这样,时间完成了空间化的转变。时间,因为那些所费的工时和专注被认为是一种浪费,所以,时间也变成了和资金、钱财、劳动力一样,必须有效灵活运用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变成了必须打发的精神负担(不知如何消磨的时间),或者必须解除的咒语束缚。前者是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生产性至上原理所主导的产业社会的结果,而后者是对前者成果的彻底享乐。这可以用忙碌的上班族和悠闲喝着下午茶的人来比喻。

但是,尽管如此,只要我们还是人类,那么前面所提到的最初的原始时间体验,就算是在现代的我们当中仍然有所存留。比如,基永说过这样一句话:“将来不是自己走到我们面前来的,而是我们自己在走向它!”对这句话我颇有同感。这句话里表明,我们对“从现在往后的时间状态”有两种经验(体验时间)的感觉。对将来有两种感觉是真实的,其中一种是我们朝着它前进并征服它的欲望;另一种是对宿命的预感,那是一种“不安和挂念的感情”,甚至可能伴随着苦恼。这是“只有在最终归还于未来的经验,从而使自身达到绝对高度时所产生的经验”。

对这两种从现在往后的“时间”,宗教哲学家波多野精一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将来”(已经成型的)和“未来”(尚未成型的)(《时间和永远》,日本岩波书店);然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M.Heidegger)却将它们区别为临近和未来(《存在和时间》,日本中央公论社)。已经有型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正在不断地变为现在的时间,不断来到眼前的时间。因此,原则上这是打开希望之门的时期,是献身和专注的时期。另一方面,尚未成型的时间,是无法成为现在的时间、无法预测的时间。对这个时间,人们基本上是抱着不安的感觉,自己不断地被过多的自我意识所诱导。体验时间的这些状态,与它在时钟时间上的长短无关。

像这样对“从现在往后的时间”的区分,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体验非常相符。对正在等待手术或者重要医疗检查的人,或者正在等待着发成绩单的考生及他们的亲友来说,由于到“那个时刻”之前的数分钟、数小时、数天这段时间,仍然是还无法透视的时间,所以也是极度紧张和不安的时间。但另外还有一种例子,比如,盼望着几年之内能够开始他们的新生活,并为此而努力的年轻情侣,或是为了一年以后出国旅行一直在存钱的年轻人,等等,对于他们来说,由于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已经成型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不是不安,而可以说是希望的源泉。

从现在往后的时间,到底是当成未来体验,还是当做将来来体验,就是像这样不仅是根据不同的时期来确定,还必须了解,在同样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人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同样情况中——比如都在等待手术这样的情况中,其中一个人因极度的不安而深受折磨,而另一个人却没那么严重,像这样,个人差别很大的情形并不少见。反过来可以说,某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对待从现在往后的时间的态度上,会最明确地表现出来。正如G.W.奥尔波特所说得那样:“我们因为知道友人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所以我们了解友人。”

过去和已是

就如同时间的三个界面(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无法分割的一样,“从现在往后”的体验时间与“到现在为止”(包括现在)这两个体验时间也是不可分割的。

在“从现在往后的时间”里区分出“将来”和“未来”两种体验相对应,关于到“现在为止”也被区分为两种体验。我们就仿照海德格的说法,把它们称为“过去”和“已是”。前者的含义是,对到现在为止已经结束的事情,认为其意义和效果也随着结束了的事情一起结束,被冻结在自己双手已经无法触及的地方。概括起来说,过去是已经全部决定好了的事情。当已经结束了的往事是一场不幸的悲剧时,那么它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属于阴暗、否定的一份体验,直到今天,在此时此刻,仍然持续地让自己笼罩着一层阴影,它是一份永远持续的精神负担。特别是,当这件已经结束的事情是自己失策或失败的时候,过去将一直伴随着后悔持续不断地责备现在、在这里的自己。由于阴暗的过去,现在的自己仍然把自己与罪恶和绝望连接在一起。像在每年联考前后或七八月求职人口增加的时候,总会有“学生因为升学考试失败而自杀”……这样的报道。这些事例表明,这种形式的过去体验,在年轻人当中渗透得特别严重。

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拥有着辉煌烂灿的过去,那么在这种形式的过去体验下,这个人会因为拥有这份已经结束的辉煌,对现在的——光彩已经褪色的——自己,采取自我防卫态度。对我们这些同事来说,倒也没有太把这放在心上。同样的事情,在政界和官场也是司空见惯,在艺术和文学的领域里也并不少见。不管是在哪一种环境里,这些人都是死命抱着已经结束了过去不放,可以说他们是和这样的过去同生共死的。

另一方面,那些将“到现在为止”的时间作为“已是”来体验的人们,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对于他们来说,同样地,已经结束的曾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已经结束了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前面所说的“过去”的人们来说,过去意味着已经结束了事情的意义、效果,所有的一切都已成定局,不可能再有丝毫改变。而与此相反,对于“已是”的人来说,这所有的一切,直到现在这一刻依然是生命不息的。也许可以这样说,这些人是把“到现在为止”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的,也就是说,这种体验属于现在完成式。

把过去当做已是来体验的人们,总是对于已经结束了的曾经发生的事情的意义、效果等,直到现在还不断地提出新的质问,力求使过去能够一直发生作用。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得到了再创造,人们面对过去是自由的,不会被过去限制。假定某人过去的体验是不幸的,那么由于他是以一种包容性的态度来回顾过去的。因此,他可以使自己从过去后悔和罪恶感的诅咒当中,朝着今天逐步被解放出来。把到现在为止的时间作为“已是”来体验的人们,对待到现在为止的时间的基本感情是怀念的。

就算回忆过去的内容是幸福和荣耀的,人们反而会把它当成一道防护的门,让自己总是抱着过去不放,并借此来对现在空泛的自己进行毫无必要的夸耀。如果一直躲在过去这扇门背后生存,紧抱着过去不放的话,那么,此时此刻就没有了自由。只有按照“已是”的状态来体验过去,面对过去的一切种种才能够身心自由。

两种时间体验

如前所述,过去和已是这两种过去体验,与“从现在往后的时间”的未来和将来两种体验分别对应,构成了人们的体验世界。过去是与未来相对应,而已是则与将来相对应的。生活中按照已是→现在→将来这种方式对时间进行体验的人们,有时候也被说成,他们的现在在任何时候都对过去和将来是抱持一种敞开的态度。比较起来,这些人(或者说这种情形)还表示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他们(这种情形)的体验时间所表现出的规律,不是像过去→现在→未来(或者未来→现在→过去)那样的不可逆性,而是已是←现在→将来这样的可逆性,也就是说,时间永远是从现在开始的。

对于抱持这种生活态度的人来说,生命就是运动与变化本身。对这些人来说,如同前面已经论述过的那样,“已是”被当成是怀念,而将来是一张画布,充满着希望和期待的色彩。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后悔和对今后的不安,就算是有,也是一下子就过去了,并不强烈。然而,对于按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时间体验生存的人来说(或者在这样的情形下),生命基本上是静止的,就像忧郁症和某些神经症的患者所述说的那样,时间的流动极为缓慢。更确切地说,他们把过去和未来当做性质极端不同的两种情形,与现在前后分离开来了。过去基本上代表与后悔和罪恶感,而未来则等于不安。对他们来说,时间无限地长,并且沉重。如果要问哪一种人的人格是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的人格,那不用说也知道,一定是按照已是←现在→将来的时间体验生存着的人。

思索“时间”的意义

由于心理学定义的关系,我们把目光转向时间,并同时对空间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本书从第一章起,就一直在阐述对人格及人际关系等的研究,不应该是从不变的方向着手,而是应该从变化开始进行研究。换一种说法就是,不是把它们放在时间当中,而是把时间和它们放在一起共同研究。与此同时,对于集体也是同样,不是把集体放在时间里面,而是把时间和集体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我在前面还提到过,集体成立的第四个要素——必要的时间,绝对不是单纯的物理时间(时钟时间的长短),而是为所有成员所共有的体验时间,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全体成员都共同生活在“现在—这里”这样一个共同的时空当中。

这些对集体到底有什么意义?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能实现?让我们再次回到T组来看一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