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积极地回应别人的意见
两人在交往,总是会出现一方说话说得多,一方听得不多。也许常见的情况是,不管双方谈论得有多么热烈,其实没有哪一方是在真正倾听对方的意见。
在这时,我们都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多说话,如果是,那么就要克制自己。问你的朋友或同事,他们是否觉得你存在:说话太多,而听得太少。试着记录比较一下自己说话的时间和倾听他人说话的时间。
要抽出时间,把一些时间放在听取别人意见情境下。例如,现在一些婚姻咨询单位建议夫妻俩签一份“听取对方意见的合同”。每对夫妻同意在一段时间内,不去打断他说的话。即使没有这样的规定,自我约束也能起到作用。我们常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大堆的话摆在别人面前,想要避免说话过多,那就必须说话要有的放矢,不跑题。
如果对方也能参与谈话之中,虽然一言不发有时也是必要的,但积极倾听对方不光是坐在那儿。更重要的是掌握时机,抛砖引玉,让对方参与到谈话中来。在我们开始交谈时,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建立和谐的气氛。也可以在语速、音量和语调上和对方协调一致。话题的拘泥与随意,语气的紧张或放松也可以相互配合。双方可以挨着坐下来,手里拿一摞纸、一张表格或其他象征性的东西代表面临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共同合作。更可以事先多多了解对方,这样对方可以从我的问题中看出我的真实意图。
交往中的一系列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比如,用加强的语气词来表达理解对方所说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将对方的话重复一遍,以确保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做一些笔记;不断地接触对方的目光;追问一些后续问题等。重复那些出乎我意料的话语也是特别有用的,否则我会记不起它们,而又回到原先的看法中去。认真倾听对方,详细了解情况,就能帮助我们改善日后的关系。
无论别人对你的谈话有多敏感,除非别人对你有所了解,否则别人还是不能完全吃透你的意思。大家在讲话时,往往以自己特有的语言传达思想,或者将讲话的重点放在自以为大家都掌握的信息上,而事实上对方并不知晓。正如理解对方需要沟通一样,沟通也需要我们理解对方的思维框架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流的意义。
有效的双向交流在不同的文化地域背景下是有必要的。人类学家在研究某个原始部落时,往往需要先在那里居住几年,学习当地的语言和习俗,这样他才能真正开始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他明白光掌握语言是不够的,只有了解了深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人们的谈话和行为方式。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文化,然而对一国文化和历史知道得越多,我们就越能理解该国的外交和政策了。
通过自己对另一方的了解的程度,可以得出我们是否已经充分倾听了对方的意见。我们是否了解自己的朋友们对当前的经济、社会问题和文化艺术的看法?我们是否清楚在他们的生活中重要的是什么?职工们对工作日程安排或对他们的福利是否满意?墨西哥政府是怎样看待美国新移民法的?面对这些假设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时而不知所措,我们也许应当更仔细地去倾听别人的。
如何让对方成为自己积极的听众,我们可以引导对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我们说过的话,以确认他们的理解无误。如果对方没有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可以给予更详细的明释,帮助对方了解我们说话的内容和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