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良:巧遇贵人,开创一片天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已经被演绎成各种形式的奇闻趣事,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句话: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你生命中投缘的贵人,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他们会像女神一样出现在你的眼前,给你温柔,给你阳光,给你希望;他们还会像盘石开天辟地的那把斧一样,帮你斩断荆棘,凿开绊脚石;他们又像你的守护神,时刻关注着你,时刻等候着你,这就是贵人的功能——威力无穷!林绍良当初就尝到了这种甜头。
林绍良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为人忠厚朴实,以种地为生,务农养家。绍良弟兄三个,他最小,幼年的林绍良在林氏祠堂里读了七年私塾,14岁结束私塾生活时,他的父母在村子东头的路口上,租下了一间小屋,开了一个小面店。
小店的经营业务便放在绍良身上。绍良经营也颇为有方,头几个月竟赚了不少钱,颇得乡邻的夸奖,父母也很满意,指望他有更大的出息。后来,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清的土地,为逃避兵役,林绍良随同一个从印尼回来探亲的华侨,到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镇投奔他的叔叔。当时他的叔父在当地开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在其叔父店中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坐在店中等顾客上门,生意清淡,收入微薄,不是经营的上策。他征得叔父同意后,当上了推销员,亲自上门去销售。效果果然不错,每天的收入比在家里高出了许多,因此颇得叔父赞赏。这个时期的林绍良生活非常艰苦,为了多挣钱,他每天顶着烈日,冒着暴雨,不停地奔波,饿了,拿出自带的饼干嚼几口;渴了,向顾客讨些生水喝。
林绍良给叔父当了一段时间伙计,有了点积蓄。于是征得叔叔同意,开始了独立的小贩生涯。他选中了人们每天喝的咖啡,买来咖啡豆在家磨成粉,简单地加一层包装,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先是在自己所住的小镇上卖,后来骑上自行车,到几十里以外的中爪哇首府三宝垅去卖。若干年后,林绍良回忆起这段艰苦的生活时仍深为感慨:“吃不得苦中苦,哪来的甜上甜?一个人不经磨炼考验,哪会有进步发展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尼获得了独立,但荷兰军队却卷土重来,几场大规模的战斗之后,爪哇岛被人为地划分为荷占领区和印尼共和国独立区。在印尼人民的独立战争中,当地华人为保卫家园,纷纷投入支持印尼人民的斗争中,一些华商冒着生命危险,从当地偷运白糖、椰干等土产到新加坡去贩卖,然后购军火、药品,冲破荷军封锁,送给印尼军队。林绍良也投入了这个队伍中。他凭着几年来与人为善的商风建立起来的广泛的社会关系,很顺利地购进一批军火;又凭着机智勇敢和对地形的熟悉,左右回旋,见缝插针,将第一批军火运到印尼驻军总部所在地三宝垅,将它交给了急需军火的军人。一次成功,增添了信心,取得了经验,林绍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次一次地往来于荷兰和印尼军队之间。在贩运军火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印尼军官,其中包括当时三宝垅驻军的中校团长,后来成为印尼总统的苏哈托。每当苏哈托的军队陷入经济窘境,林绍良总是义不容辞地全力支持,因此,两人成了患难之交。当然,当时的林绍良仅仅是出于为人忠厚、与人为善的本能,他并未曾料到苏哈托将来会成为国家总统。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哈托就任印尼总统,林绍良的事业更是如日中天。1968年,鉴于印尼长期遭受殖民主义掠夺,粮食缺口很大,每年须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林绍良向政府提议,在国内自行加工面粉。印尼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三分之二的专利权交给了他。林绍良为此成立了波戈沙里有限公司,并获得印尼国家银行28亿盾(约合280万美元)的贷款,国家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公司第一座面粉厂的落成典礼。经过十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下属的几座面粉厂,已能生产国内面粉需要量的80%,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同年,林绍良又获得了经营丁香的专利权,并与苏哈托家族共同创办了拥有30多家银行、建筑、水泥、钢铁等企业的“根扎那企业集团”。该企业集团后来成为印尼华人实力最雄厚的五大财团之一。随着外资、合资企业在印尼的出现,多年冷落的建筑业渐渐复苏。林绍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投资一亿美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使生产能力由每年的50万吨猛增到100万吨,同时着手另建两座水泥厂。仅用三年时间,一个占全国水泥年产量38%的“印尼士敏土集团”就形成了,年销售额达两亿多美元,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生产集团。
林绍良,一个华侨商人竟然能在异域他乡创造如此的成就,这不可以不说是一种奇迹。奇迹总是人创造的,不可能凭空捏造,那林绍良的奇迹究竟是怎样创造的呢?个人的努力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抓住机会何去拓展自己的人脉,如何去赢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他很重视人际关系在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以儒家的“性善”论为基点,不断博采人生中蕴藏的精华,使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发挥最大的功效,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