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村党支部班子建设

村党支部班子建设

时间:2023-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一、村党支部工作的基本内容(一)领导经济工作。这种领导是具体、实在的,要通过党支部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及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的表率作用来实现。村党支部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本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党支部对制定规划、计划负有重大责任。研究决定本村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是村党支部的重要职责。

村党支部班子建设

一、村党支部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领导经济工作。

村党支部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本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研究决定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农民学习和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挥党员在经济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这种领导是具体、实在的,要通过党支部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及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的表率作用来实现。

1.要制定本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是村党支部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规划和计划,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才能使本村的经济按照既定的目标更快更协调地发展,同时也能使全村群众看到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他们为规划、计划的实现而奋斗。村党支部不仅要制定出本村经济发展的规划、计划,而且要具体组织实施,确保规划、计划的完成。要提高制定规划、计划的自觉性。不少村党支部在发展经济上有“任职一届,致富一方”的雄心壮志,既考虑当前,又考虑长远,重视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使全村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但也有一些村党支部胸中无数,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长期打算,或满足于上级布置的临时性任务。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有了预期的目标、计划,就能引导人们把事情办成。没有长远打算和预见性,干到哪算哪,事情就难办好。村党支部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本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和计划。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制定规划、计划要讲求科学性。农村经济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制定规划、计划要讲求科学性,要建立在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这一基础之上。标准太低,余地太大,达不到鼓舞群众艰苦奋斗、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制定规划、计划的本来意义;标准太高,超越了现实可能性,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因此,制定规划、计划要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切实可行。制定规划、计划还要遵循民主程序。党支部对制定规划、计划负有重大责任。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涉及各家各户的切身利益,必须遵循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村里有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群团组织,在制定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又要注意吸收其他组织和群众参与,并注意遵循一定的民主程序,通过村民委员会提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这样做,既可以防止规划和计划脱离实际或少数人说了算,又有利于把群众参与制定规划、计划的过程,变成群众理解、支持的过程,使规划和计划变成群众的要求和实际行动。

2.要研究决定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决定本村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是村党支部的重要职责。首先,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研究决定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也是党支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标志。村里需要研究决定的问题很多,但根本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发展农村经济,要宣传、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要制定规划、计划,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这些工作的落实,最终体现在抓住影响本村经济工作全局的关键环节认真研究,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要明确经济工作中重大问题的范围。一般讲,涉及全村群众共同利益的经济问题,都应视为重点问题。例如,土地发包、承包,调整各种承包合同,兴修农田水利,兴办集体企业和集体的财务收支等。但是,由于各村经济状况不同,究竟哪些重大问题应由党支部讨论决定,要从实际出发。第三,研究决定本村经济工作的重大问题,应遵循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般应在调查研究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决策的初步方案,经支委会讨论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充分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在党支部作出决议后,还应通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组织等村级组织以及在这些组织中的党员,按照有关法律和章程规定的民主程序,把党支部的决议变成他们各自的决议和全体村民的行动。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直接影响全村经济发展的快慢,涉及到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必须以对群众高度负责为出发点,讲求科学,谨慎从事。俗话说:“十次量体,一次裁衣。”只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注重可行性,才能作出最佳选择,防止重大问题决策的失误。

3.要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农村的改革无疑要进一步深化。党的方针政策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但是,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有赖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实践已充分证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党支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眼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抓好群众性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组织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首先,要解决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多少年来的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经验,靠精耕细作。这些经验中有许多科学的东西,需要加以总结提高。但是,现代化的农业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光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要把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和提高复种指数等现代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开来,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村党支部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就要教育党员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带头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教育农民群众提高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自觉性,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路子。其次,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认真组织他们学习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努力培养一支既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又有文化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队伍。对于文盲、半文盲,党组织要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好业务教育等形式,先摘掉这些人的文盲帽子,再组织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要组织他们参加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再次,要注意发现、培养本村人才,特别要注意从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回乡学生、复退军人中发现、培养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土生土长,既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可以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激发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农民在学用结合上找到榜样,加速科技知识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还要为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因地制宜地建立村文化活动中心,订阅一些科技报刊,聘请科技人员来村讲课和指导,组织有文化的农民参加科技函授等。总之,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组织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工作抓好,使振兴农村经济有强大的后劲。

4.充分发挥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共产党员的言论行为,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支部对农村经济工作实施领导的具体体现,对农民群众发展经济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党支部要认真研究这件事情,为党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施展才华搭建平台,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要教育党员认清新形势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以后,部分党员只管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自己勤劳致富,不知道如何发挥作为一个党员的作用。党支部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使他们始终牢记一名党员的责任,使党员懂得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党员的作用有不同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应表现在“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同敌人英勇斗争。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应表现在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建设,以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支部还要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通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活动,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使所有党员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年轻力壮的党员,应要求他们带头勤劳致富,并积极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对年老体弱的党员,只能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可以把一些有致富能力的党员组织起来,让他们参加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队和“双向培养”等活动,发挥他们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中的作用;把外出党员管理组织起来,让他们定期为村里提供信息和致富门路;把年老体弱但生产经验丰富的党员组织起来,让他们为发展经济当参谋、顾问;通过党员目标管理等措施,给党员压担子,加强考核和监督;等等。目前一些农村中还有少数党员处于贫困状态,帮助这部分党员尽快脱贫致富,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关键是要有一个能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领导群众发展经济,团结战斗,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核心。因此,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要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基本路线,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要认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学习经济工作,学会引导农民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生产和进入流通领域参与竞争。事实上,各地已涌现出许多先进党支部。这些领导班子的成员,懂经济、用科技、会管理,有的还成了农民企业家、经济师或农民技术员,他们领导经济工作得心应手,村里的经济发展很快,群众得到了实惠,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很高。当然也有一些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领导班子成员不善于、不懂得领导经济工作,不重视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就有脱离群众,丧失领导资格的危险。总之,在新形势下,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领导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造就大批“四有”新型农民的需要。村党支部要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1.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主义,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这个正确方针的确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首先是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来的。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所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次,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也是根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提出来的。我们知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作为精神生产主体的人,要靠物质生产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设施。同时,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它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因而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保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又反过来提高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物质文明本身没有阶级性,它不能自行确立发展和服务的方向。它的发展和服务方向是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受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指导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揭示物质文明建设的规律,指导其发展方向,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最后,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提出来的。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一些同志存在片面认识,把物质文明建设看成是硬任务,把精神文明建设当成软任务。实践充分证明,淡化思想政治工作,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干部和群众中出现“精神滑坡”,落后、丑恶现象就会滋长蔓延,社会稳定和物质文明建设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农村党支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坚持“两手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制定规划,建立责任制。村党支部要围绕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制定出与本村经济建设规划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把它纳人全村“奔小康”的总体规划。制定规划,要从本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划分阶段,明确先抓什么,后抓什么,最终达到什么目标;要坚持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一起抓,并明确重点和主攻方向;要发动干部、群众充分讨论,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把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干部、群众统一认识的过程。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要提出落实规划的措施,建立领导班子的工作责任制。在一届任期内领导班子抓些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应有明确的责任;支部书记抓什么,其他委员抓什么,也要有明确的分工。考核干部时,既要看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并把考核的结果与班子成员的报酬挂起钩来,做到奖优罚劣。

3.互相协作,齐抓共管。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其他村级组织的作用,做到各有侧重,各负其责,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村委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要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过程中,把治安保卫、民事调解、爱国卫生等委员会或小组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自理事会等组织建立健全起来,发挥其在管理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制订村规民约,兴办教育、文化、卫生、公共福利事业和调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移风易俗等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村经济组织具有生产服务、协调管理、资源开发、兴办企业、资产积累等职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搞好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结合经济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农民活动阵地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积累资金。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党支部要注意发挥团支部在团结、教育青年方面的作用,支持团支部广泛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各项活动,发挥团员、青年的突击队作用。村妇代会在组织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发挥妇女组织在教育、引导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组织动员妇女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抵制封建迷信和落后习俗,与危害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教育好子女,开展“五好家庭”和“文明户”等活动中的“半边天”作用。还要注意发挥民兵等其他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党支部对这项工作领导的重要方面。村党支部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发挥党员的作用。一是组织党员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帮助群众提高觉悟、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调动积极性的工作做到户,做到人。二是教育党员带头遵纪守法,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移风易俗,实行计划生育,自觉地同不文明、不健康的习俗和行为作斗争。三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分配党员适当的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使党员在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等活动中走在前头,为群众树立榜样。四是定期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通过自评、互评以及听取非党群众的意见,做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监督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党支部书记对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任务负有全面责任。在各项职责中,最重要的是宣传和执行党在农村方面的方针政策,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发展经济,尽快改变本村面貌;抓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

宣传和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改变本村面貌,既是党支部的根本任务,也是党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衡量一个党支部书记是否尽职尽责及其工作实绩的大小,首先要看他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改变本村贫困落后面貌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就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经济,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用“选准一个人,带动‘一班人’,搞富一个村”的朴实语言,来评价一个支部书记的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是衡量一个支部书记称职不称职的根本标准。就多数支部而言,他们带领群众在解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处议事”问题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工作成绩充分肯定。当然也要看到,不少村离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广大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增强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改变本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当做自己的根本职责。

支部书记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首先,要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用方针、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建设向前发展,达到富村富民的目的。其次,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本村经济上,千方百计把本村经济搞上去。要努力学习经济工作和有关业务知识,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最后,要有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少党支部书记以“任职一届,致富一方”,“舍小家、顾大家”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形成了干群一心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可喜局面。但也有少数支部书记只顾自己个人致富,而对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不热心、不积极,致使本村“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对于这些支部书记来说,首要的问题是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为全村群众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否则,就没有资格当党支部书记。

(二)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很多地方的经验总结。要把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搞好,最根本的是要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党支部建设好,每个党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关键是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在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中,党支部书记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党支部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加强党支部建设的自觉性。党支部建设要遵循党的基本路线,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农村改革和建设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如果脱离党的中心任务孤立地抓自身建设,形成“两张皮”,经济工作上不去,党组织上的自身建设也不可能搞好。同时,也不能把党支部建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放松或放弃党支部建设。摆正党支部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党支部建设,通过建设一个能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党支部,来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加强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是党支部建设的关键。只有党支部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才能使党支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领导班子建设,包括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和作风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建设是互相联系的。关于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这里只对党支部书记提出两个具体要求。首先,要重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做到常抓不懈。领导班子集中主要精力抓经济工作是首要职责,对此不能含糊。但要把经济工作抓上去,也离不开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思想观念新、脑筋转得快,就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打开经济工作的新局面。领导班子政治上强,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就能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经济迅速发展。领导班子作风好,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就能振奋干部、群众的精神,团结和带领大家一心一意地改变本村的面貌。因此,党支部书记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决不能借口经济工作任务重而放松领导班子建设,也不能以研究工作的会议来代替民主生活会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抓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仅与经济工作不矛盾,而且是促进经济建设上台阶的强大动力。其次,党支部书记要在领导班子中起表率作用。多年来农村就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书记作为支部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他的政治态度、精神状态、思想作风是否公道正派等,在支部“一班人”和党员、群众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党支部书记必须严于律己,在领导班子中起表率作用,带头把领导班子建设好。

第三,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素质是党支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发挥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党支部书记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做到党内的事情大家办,充分调动所有党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开展一些必要的活动,把党员组织起来,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农村一些党员反映:“不是我们不听党的话,而是听不到党的话;不是我们不愿发挥作用,而是不知道怎么发挥作用。”党支部书记要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服务和管理,不断创新。比如,在传达党的文件时,要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使党员先学一步;在研究决定村里的重大问题时,坚持先在党内充分讨论;在布置各项任务时,先给党员交任务、提要求,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坚持这样做,不仅是个工作程序问题,还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措施。比如,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以后,如何发挥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探索一些新方法。一些地方创造的“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双向培养”工程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都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方法、途径,值得各地借鉴。总之,村党支部书记要在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形势下,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措施,激励党员为发展农村经济建功立业。

第四,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着眼于农村工作的长远需要,把对村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制定规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抓好。要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考核,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的情况,将后备干部纳入民主评议村干部的范围,使他们提前接受群众监督,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的运行机制。

农村党支部工作千头万绪,党支部书记要腾出主要精力抓经济工作,抓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党支部成为村里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的运行机制是新形势下党支部书记的一项重要职责,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

首先,建立健全党支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党支部工作正常运转。党支部的工作目标分中长期目标和当年目标。党支部的目标责任制,一般以当年目标为基础,实行逐年滚动。工作目标分为经济工作、党支部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三大部分。年初订目标、措施,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实行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与领导班子成员报酬挂钩,奖优罚劣,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上水平。实行党支部工作目标责任制,不仅能调动党支部“一班人”的积极性,使支委按照各自的职责同心协力地抓好党支部的工作,而且能影响和带动其他村级组织建立健全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使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各种村级组织的工作协调运转,形成齐抓共管村里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其次,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就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动干部群众民主制订涉及村里经济、政治、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项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激励和约束干部群众的行为,实行干部群众之间的“双向监督”,以民主和法制的手段,解决农村的一些老大难问题,确保村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是在确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领导体制的前提下,抓好村里各项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和改善党支部的领导、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了“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既能使党支部在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中掌握主动权,集中主要精力抓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建设等大事,又能调动本村各种组织和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搞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因此,党支部书记要从统揽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把这方面的工作抓紧抓好。根据各地的经验,党支部在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二是发动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政策观念、法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民主制定出符合政策、法律,切合实际,简便易行的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三是党支部领导班子带头执行,狠抓检查落实,保证“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村党支部书记长期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每天都要接触最讲实际的农民群众和许多实际问题。这种情况下,要领导好本村的各项工作,仅凭热情和良好的主观愿望是不行的。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碰壁,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是村党支部书记必须练好的“基本功”。

第一,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首先要搞调查研究。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得来的。尽管村党支部书记身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中,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农村形势发展很快,新问题层出不穷,不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开展工作仍会有困难。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村党支部书记要能够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第二,防止和克服凭主观愿望和想当然办事等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要破除“不调查也了解得八九不离十”的思想,切忌主观、片面和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方案,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当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发生矛盾时,应毫不犹豫地纠正不符合实际的主观主义。比如,由于文化水平、认识能力的局限,农民群众对我们所作的某些决策,在短时间内还不认识、不能接受的时候,尽管这些决策是正确的,也不应强制推广执行。正确的方法是,首先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然后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教育引导,使之逐步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以求收到预期效果。为农民办实事也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不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结果把办实事变成扰民。

第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有具体性的特点,要处理具体问题,解决具体矛盾,完成具体任务,实现具体目标等。因此,看问题、做工作,一定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一般地说,上级的方针、政策是根据全局情况制定,又指导全局工作的,不可能把所有具体复杂的情况都包括进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比如,发展经济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第四,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任何经验都有其特殊性,都不可能脱离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实践证明,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可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但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抄照搬。

支部书记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政策,一要懂党的政策。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提高政策水平的根本途径。在学习中,要坚持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党的政策的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从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党的政策,坚持执行政策的正确方向,减少盲目性和摇摆性。二要准确把握政策。准确把握政策,要做到“三个弄清”,弄清政策的类型,如政策的应用范围、应用领域、政策时限等,只有弄清了不同类型政策的特点和要求,才能在执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措施;弄清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弄清政策对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政策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把政策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三要自觉执行政策。在理解、把握党的政策的基础上,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一以贯之地加以执行。凡是政策提倡的、有明确规定的,就坚决照办,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凡是政策反对的,必须做到令行禁止,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对在执行政策中实用主义的态度,反对断章取义、感情用事。四要按照党的政策规定的原则和方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经验。

我们看一个干部的政策观念强不强,政策水平高不高,主要是看他对党的政策掌握得全面不全面,理解得透彻不透彻,政策界限把握得准确不准确,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认真落实政策。村党支部书记要提高政策水平,不折不扣地执行政策,用政策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执行好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落实好多予少取扶持的政策,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利益。

村党支部书记要坚持用“两点论”看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两点论”。“两点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即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它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顺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困难的一面;既要看到优势的一面,也要看到劣势的一面;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一个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党支部书记面对的人和事,面对的各项工作、各种关系、各种矛盾非常具体而复杂。因此,坚持“两点论”看问题很有必要。村党支部书记坚持“两点论”看问题,需要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身边的事物。比如,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反映:现在的农民懂得越来越多,不好管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其实,农民“懂得多,不好管”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他们的素质在提高,是进步、文明的表现,应该更容易管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干部没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在工作作风、政策水平、法制观念、管理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不适应,是农民群众给村干部提了醒。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光明前景,也要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又比如引进一个项目,兴办一个企业,在考察其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看它会不会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果污染严重,将来治理污染的支出肯定不是个小数目。村党支部书记坚持“两点论”看问题,要努力掌握“两手抓”的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两手抓”就是“两点论”,并多次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但是,有些农村基层干部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只要把经济工作抓上去,其他工作自然就上去了;有的认为当前农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使农民得到实惠,村干部要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寻找致富门路,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等多种服务,其他工作可以不管不问。如果这些模糊认识不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滑坡,影响农村的稳定。因此,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充分认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性,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并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村党支部处在农村建设的第一线,要经常研究村里的重大问题,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才能保证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党支部所作出的某些决定,直接涉及到全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在各项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其核心内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党支部在研究决定重要问题之前,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同群众商量,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然后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通过支部党员大会研究讨论,作出相应的决定;到群众中去,就是使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方针政策,以及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党支部所作出的决定,回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群众真正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党支部决定的意图,并变成群众的认识和自觉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认识和实践、领导和群众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马列主义认识论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具体运用,每个支部书记都必须熟悉和掌握这一科学的工作方法。

从工作实践来看,要正确地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有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因此,农村党支部书记必须树立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了群众观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做到遇事同群众商量,向群众请教,也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

(二)注意抓重点,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和领路人,要把一个村带向发展的快车道,使村民过上富裕文明的好日子,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不要把事物看“死”,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换句话说,在某个过程当中,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我们会对某件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然而,经历多个过程以后,好的可能更好,糟的可能更糟,也可能相互转化。随着社会生产力地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也出现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如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等。对此,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却并非一成不变。同时,也要教育帮助干部群众认清形势,克服短期行为和思维定势,居安思危,迎难而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争取本村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事物发展的原因,不少人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说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有的认为某某村富裕是因为地理位置好,自然资源丰富,或者某某单位支持了他们多少钱。不容否认,外在力量对事物的发展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内因决定外因,如果缺少内在动力,再好的地理位置,再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他单位支持的钱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当地的发展。这个“内在动力”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现实难题和严峻形势,村党支部书记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思进取。应当看到,今天的成绩来自昨天的努力,战胜今天的困难必将赢得明天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沉着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改革,大胆尝试,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合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外部有利条件,确保可持续发展。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正确处理重点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是一条重要的工作方法。“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些是对村党支部工作的形象比喻。农村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头绪多。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书记尤其要注意抓重点,抓关键环节,以此带动和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如果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会误了大事。有些村支部书记整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走,累没少受,工作却没有什么起色,没有多大效果,结果是“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群众不买账,上级领导也不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工作缺乏合理安排,什么事来了应付什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重点,抓不住主要矛盾造成的。因此,村党支部书记做工作,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什么工作是重点,哪些是主要矛盾,什么事以主要精力抓,什么事优先落实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前,农村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就是农村工作的主要矛盾,要紧紧扭住不放,一刻也不能放松,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进行。抓住了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就是牵住了“牛鼻子”。经济搞上去了,农民增收了,群众富裕了,其他工作也就好做了。同时,还应当明确,就一个村党支部来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前提下,在每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中心工作,如支部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中的关键部分,某些能够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等。中心工作一经确定之后,就要抓紧,就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抓中心工作、解决主要矛盾上,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也不能抓一下,放一下,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直至抓出成效。

毛泽东同志指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这意思就是说,抓工作要坚持以主带次,以次促主,主次配合,统筹兼顾,不能只抓一部分工作而放弃其他工作,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和中心,要善于把握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抓中心工作时不能忘记其他工作;抓其他工作时要以中心工作为轴心,做到全面考虑,相得益彰。要像“弹钢琴”一样,十个指头都要动作,在动作中有轻有重,有主有次,这样就能有条不紊,使整个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在这方面,通常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主次不分,来了什么抓什么,甚至主次颠倒,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种是“单打一”,只抓中心工作而丢掉了其他工作,或者让中心工作挤掉了其他工作。这两种倾向都要注意避免。

当前,农村工作很多,涉及方方面面。村党支部书记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明确突出重点,并不是只要重点,而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重视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又要在抓中心工作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要以抓好中心工作推动其他工作,通过抓好其他工作来保证和促进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各项工作协调进行,整体推进。比如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心任务,应该牢牢抓住。但就经济抓经济也不行,经济建设必须有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保证。否则,农村经济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因此,村党支部书记要善于正确处理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主要工作与次要工作的关系,十个指头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协调动作,当一名合格的“钢琴手”。

(三)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古人说:“政者正也。”是讲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不以私害公。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要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我们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谋取任何个人私利的权利,必须做到清正廉洁,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

每个村党支部书记都有自己和家庭的利益,但为群众办事,处理公务,决不能有私心。支部书记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要使这种权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决不能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不能化公为私、损公肥私、侵犯集体和群众利益。只有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才能做好工作,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公生明,廉生威,打铁先得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群众评价村干部,不光听你说得怎么样,首先看你做得正不正。有的人在会上讲得很好,但说和做不一致,对自己要求不严,经常利用公款吃吃喝喝,爱贪点集体的便宜,甚至以权谋私,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相反,许多村支部书记虽然不会讲什么漂亮话,但以身作则,一身正气,群众佩服。因此,当好村干部,必须首先把住正气关,做到不贪不沾,一心为公,清正廉洁。

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讲奉献。我们党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今天的胜利,就是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中装着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竭心尽力地为群众办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就像群众形容的:“耳朵灵,有了好事不落空;脑袋尖,哪有好处往哪钻”,这样怎么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呢?

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遵守纪律。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带头执行村里各项规章制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按照党的政策和优良作风来对待工作,规范言行,事事处处严以律己,严格要求自己,不为自己捞好处,不向公家乱伸手,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同时管住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不搞特殊化,不当特殊村民。村里的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知错就改,有过必纠,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要做到清正廉洁,最重要的是公道正派。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往往有许多亲属、朋友。但是,党的干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公正、公道、公平,为大多数人着想。俗话说,民心是杆秤,民眼是明镜。村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的眼里,如果处事不公道,就站不住脚,群众就不买你的账。民不服能而服公,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办任何事情都要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不能凭感情、看面子,不能凭个人好恶。不论是对自己、对群众还是对亲朋好友,都要一视同仁,使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做到处以公心,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不能偏亲厚友。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要把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并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农村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伟大的创业,必须大力弘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即使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应该说,除了我们党历史上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以外,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比如郭秀明、王强等等。从他们身上,老百姓看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但也应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干部中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经丢得差不多了。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中也盛行起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侈浪费既是消极颓废的表现,也是腐败问题得以产生和蔓延的温床。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不坚决加以整治,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本色。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广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停步。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还没有富裕起来,有的甚至还在温饱线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更应继承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把眼光放远点,该节省的地方必须节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钱用在发展生产上。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发挥不畏困难、顽强奋斗的献身精神,保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良好风气,以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态度和精神努力工作。在各个方面都要注意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这样做既可倡导节俭之风,又可把省下来的钱用到迫切需要的地方去;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作风,才能够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30多年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结果。浩瀚的大海离不开涓涓细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千秋伟业,离不开每一个党支部书记的肯干、苦干、实干。农民群众最朴实,最希望自己的“领路人”是踏实肯干的“老黄牛”,这样的党支部书记他们才信赖。提倡踏实肯干,就是要求党支部书记以身作则,扎扎实实地作贡献,防止和克服只重唱功、不重做功,以及弄虚作假、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做到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创实绩。踏实肯干,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心里要时刻装着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敢于负责,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踏实肯干,要善于走群众路线。这就要求关心群众疾苦冷暖,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踏实肯干,要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总想着干些大事,干些“显鼻子显眼”的事,追求出政绩,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要知道,在真正踏实肯干的党支部书记眼里,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村里小事处理不好,将来都可能酿成大事、大麻烦,会牵涉我们更多的精力。因此,党支部书记要注意从点滴小事做起,一个一个地解决好具体问题,不要急功近利做那些确实办不到或很难办到的事情,而必须艰苦努力,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完成那些应该完成和可能完成的任务。踏实肯干,要有一股韧劲。农村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解决起来困难较多、阻力较大,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村党支部书记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做到锲而不舍。众所周知,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任务更加繁重、具体。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作为农民群众的“当家人”,就要对党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多操心,多受累,做到脑勤、嘴勤、手勤、腿勤。脑勤,就是多学习、多思考。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适应这一要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有好学上进的精神,把学习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读书阅报、听广播、看电视、参加各类培训班以及电脑上网等形式,认真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本职业务知识,增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多想一想加快本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措施。要居安思危,多想一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找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好办法。嘴勤,就是多做宣传教育工作。首要的是多向农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宣传科技知识,宣传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宣传法律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宣传好人好事,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农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手勤,就是经常做些事。村级事务非常琐碎具体,许多事情需要党支部书记亲自操办、落实。比如,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农民群众往往顾虑较多。这种情况下,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党支部书记敢于拿自己做实验,给群众作示范;风险自己担,好处群众赚。腿勤,就是为群众的事奔走不停。一个村就是一个家,党支部书记要处理好这个“家”里的事,就必须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对村情了如指掌。要积极为农民跑资金、找技术,尤其是找好市场、找好销路,从多个方面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要经常深入农户,了解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以及一些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并及时做好工作。

(四)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处理好与村级其他组织的关系。村党支部书记首先要必须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坚定不移。村党支部的领导成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切不可把自己放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立面,认为实行村民自治了,党支部什么也管不住了,说话不算数了。这是不对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这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村党支部要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另一方面,不能削弱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是这些年农村稳定、发展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有人说:“我这个村委会是全村村民选出来的,你这个支委会是几个、十几个党员选出来的,村里的事就得村委会说了算,党支部不能说了算。”这个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谁也取代不了。支委会看起来是几个、十几个党员选出来的,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判断一个党是不是先进,主要看三条:一是看指导思想是不是正确;二是看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三是看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先进,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农村党支部执行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实行领导的,不是十几个党员的事。这就是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党支部必须敢于和善于对村委会、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施领导,充分发挥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领导核心作用。之所以说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机械地对立起来,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情也包揽起来;另一种是把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机械地对立起来,认为村委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都应该防止和纠正。应该说,当前大部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好的,“两委”团结合作,互相配合。但也有不少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闹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有的村委会与党支部貌合神离,暗中较劲,自觉不自觉地争大小,比高低;有的公开“叫板”,分庭抗礼。村“两委”关系紧张,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不团结,工作中形成“两驾马车”,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危害很大,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困难,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一些村难以贯彻落实,从而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损害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事实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都是农村基层组织,虽然性质、地位、作用不同,但目标和落脚点是共同的、一致的,都是为了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把村里的事情办好,为村民服务好,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作跨世纪发展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远大目标。因此,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处理好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把村里的事情办好。

要处理好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严格按法律、政策、规章制度办事,改进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不搞“一言堂”“家长制”。对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坚持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在涉及村民利益的问题上,如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管理使用、村办学校和村建道路的兴建维修、土地承包、宅基地审批等问题上,要与村委会主任多沟通、多商量,通过村民自治的渠道,取得多数村民的认可和赞同,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从而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及时组织召开“两委”联席会议,交换意见,协调工作,帮助村委会主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指导村委会正确处理与乡镇政府和村级其他组织的关系。这样,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就能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在村级组织中,有党支部、村委会,还有村合作经济组织、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等组织。这些组织都是村级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管理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把这些组织建设好,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拓宽党同农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党支部要领导和指导这些村级组织选配好领导班子,抓好这些组织的自身建设;支持和保障这些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为他们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向这些组织通报党支部的工作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各个村级组织的共同行动。村党支部要领导这些组织的工作,但不能包揽这些组织的具体事务。要充分发挥村级各种组织的作用,指导和帮助他们围绕中心任务,根据各自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共同把村里的事情办好。“团结力量大,人和万事兴。”村级领导班子团结,能够形成合力,是开展好村里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凡是班子团结搞得好的村,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就好,经济发展就快,群众的利益就能得到维护和发展;相反,如果班子成员的团结搞不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工作就难以开展,经济就难以发展,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村党支部书记不但要自己带头干,还要善于“调兵遣将”,正确处理与村里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关系,把各方面的人员组织好、调动好,从而拧成一股绳,这一点至关重要。要处理好与其他村级组织负责人的关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关键的就是要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情况,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村里的各项工作,党支部书记要主动与他们多通气、多商量,既要对他们的工作提出要求,又要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拓宽工作思路,打开工作局面。当他们作出成绩时,要给予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支部书记要勇于承担必要的责任,帮助他们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帮助,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科技水平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五)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的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善于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对村干部转变作风的必然要求。现在,有些村干群关系紧张,老百姓上访告状的事不少。有些问题并不是党员干部办事不公或为政不廉造成的。那么,为什么群众还满肚子怨气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比如说收提留款、搞集体公益事业,既是国家政策所规定的,也是符合农民长远利益的,只要耐心向群众讲清道理和利弊得失,并用群众都懂得的道理去宣传,说明办这些事的必要性,大多数群众还是会通情达理的。可是,有的村干部认为说服教育费事麻烦不解渴,不如行政命令来得直截了当,有的则自恃有政策依据,就什么道理也不讲,和群众吹胡子瞪眼睛,甚至骂人、打人,这样,有理也变成了没理,群众自然要和你对着干。

村党支部书记要做好工作,不仅要有好的愿望,而且要有好的方法,使动机和效果相统一。其实,农民是最讲实际的,最尊重事实。要他们做什么,不允许他们做什么,都要讲清道理,用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去说服和引导他们,使群众懂得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讲清利害得失和光明前景。对群众一时想不通的事,要耐心地说服,逐步地打通思想;对一时不被他们接受的事项,不能强迫推行,要多做说服工作,允许他们看一看、等一等。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中,广大村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有了很大转变,开始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逐步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由习惯靠上级、找领导逐步转变为抓信息、找市场,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的方法服务农民,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所以,村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办每一件事情,都要把政策讲清,并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把道理讲透。应当相信,农民是有觉悟的,是热爱我们党、相信我们党的,是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只要我们真正把工作做到家,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就会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有不少村干部的法制观念淡薄,不懂法律法规,不会依法办事,不会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疏导矛盾和处理问题。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各种矛盾已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村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社会交往迅速增多,农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普遍增强,都在学习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农村的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日益增多,工作中涉及司法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作为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如果不懂法,不会依法办事,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如果有些矛盾处理不当,往往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村党支部书记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党支部书记既要带头严格依法办事,教育家属子女遵纪守法,又要搞好法制宣传,善于用活生生的案例教育群众,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特别是要注意随时了解村情民意,多与群众推心置腹,谈心交心,对发现带有苗头性、群体性的问题要心中有数,早做工作,防患于未然。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要学会用法律的手段主动化解,既不能回避矛盾,更要注意政策和方法,防止激化矛盾。要坚持做到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办事,自觉依法管理村务、依法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使农村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开拓进取就是要求村党支部书记要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进程中开拓美好的未来,创造出新的业绩。要做到这一点,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解放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准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因循守旧只能自缚手脚,落后于时代,影响发展。观念落后一拍,发展就会推迟一步。“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带头解放思想,努力破除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意识;增强敢担风险的思想,增强敢想、敢干、敢富的创新意识。要从自身做起,争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带动当地群众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村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本领、新经验、新办法,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根据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带领群众开拓前进。要冲破按本本办、按老习惯办、按上头旨意办、按风头办的思想樊笼,牢固树立“三个有利于”的思想观念;彻底摒弃假大空、形式主义的影响,牢固树立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思想观念。要发挥思想框框少,处在第一线,直接参与农村改革实践的优势,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勇于从实际出发,走前人或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工作创新中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顾本村利益,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本位主义倾向;一种是不顾客观实际,生搬硬套上级指示精神的教条主义倾向。同时,党支部书记在创新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在继承中创新。对既定的、好的、切实可行的决策和部署,要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保持事业的连续性。二是在发展中创新。要立足发展求创新,找准本地区、本单位最主要、最关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基层干部群众扬长创优。三是在争创中创新。工作争创一流,是领导艺术、领导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要敢想、敢干、敢闯,把上级党委的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做一个有勇有谋的开拓者,能文能武的实干家,精明强干的领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