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交谈中非语言礼仪

交谈中非语言礼仪

时间:2023-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2 交谈中非语言礼仪目的要求理解非语言礼仪的内容和作用。会后,刘总对周翔的失败并没有做过多的指责,只是提醒他要多注意学习非语言的礼仪。周翔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心加强非语言的训练。人际沟通中非语言的运用,能加强言语表达的效果。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非语言多是伴随着有声语言通过动态的、直观的形象,传递着各种信息。

任务2 交谈中非语言礼仪

目的要求

(1)理解非语言礼仪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非语言的基本类型。

(3)掌握非语言礼仪的表达技巧。

任务描述

环隆公司召开员工大会,总经理刘子豪准备就公司改革的问题向全体员工做一次宣讲报告。刘总演讲前,由秘书周翔主持并作开场白。由于周翔是初次面对这么多人讲话,心情特别紧张,体态表情生硬,说话结结巴巴,使听者的反应从一开始就不大热烈。更糟的是周翔看到这种情形后更加慌乱起来,他的腿不停地改变姿势,从分立变成交叉,甚至将脚尖微微相对,引起前排的女士们的阵阵笑声。他赶忙又将手环抱起来,听众又是一阵骚动。结果,这种拙劣的表演把在场听众的兴致全部打消了。

会后,刘总对周翔的失败并没有做过多的指责,只是提醒他要多注意学习非语言的礼仪。周翔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心加强非语言的训练。

工作过程

(1)周翔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了非语言的特点与作用。

(2)他又买了社交礼仪方面的录像光碟,通过反复观看,仔细揣摩,基本掌握了人际交往中非语言的运用技巧。

(3)他利用闲暇时间,面对墙镜认真地训练表情、手势、身姿语等非语言表达技巧。

工作成果

经过认真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周翔已经掌握了非语言表达的恰当形式,在公众面前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关知识

一、非语言的含义与作用

非语言交际是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语言、表情语言等。它是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交流时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人际交往中一种辅助传情达意的方式。

非语言作用的方式是诉诸听众的视觉感官,它不仅有助于听者理解自己的意图,而且能够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表达效果更加直接,进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更加和谐。

在人的口语表达中,非语言占据了相当多的分量,更何况还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况,足见非语言对口语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人的印象的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着装、热情的态度、友好的目光、真诚的笑容等非语言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对方的信任,心理状态就会兴奋起来,言谈也就会主动,人们就有继续交谈的愿望。这就更加有利于口语交际的展开,促进双方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能增加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表情,还有手势……”人际沟通中非语言的运用,能加强言语表达的效果。在表达情感、情绪和态度方面,非语言有时甚至比口头语言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感染力。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非语言多是伴随着有声语言通过动态的、直观的形象,传递着各种信息。这使得有声语言直接诉诸人的听觉的同时,还具有视觉的形象可感性,是对交际内容的强化表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活,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以升华,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三)可部分替代有声语言的表达

有声语言虽然是我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有言不尽情、词不达意的时候,这时非语言作为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同样也可以起到表达思想、沟通情感的作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说话人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特别是面部神情等,始终传递着各种信息,不经意地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愿望等,听者也会不自觉地从对方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中捕捉信息。许多时候,只需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手势,我们就会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看似默默无语,但沟通与交流却并没有停止,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毛诗序》中有这样的句子:“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非语言来代替。

除了以上作用外,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会自然而然地外化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言谈表情中,所以恰当得体地运用非语言因素,还会体现出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

二、非语言的种类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非语言几乎包括了人们的各个方面,涵盖面非常广泛。根据表情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情态语、手势语和体姿语。

(一)情态语

情态语即指人的面部表情的语言,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情态语的核心是目光语和微笑语。目光语是通过眼的动作和眼神来传递信息,微笑语是通过面部的笑容来传递和善、友好信息的特殊语言。目光和微笑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愿望和信任等丰富、有效的信息。

(二)手势语

手势语即通过人的上肢特别是手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非语言形式,它是体态语言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以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微妙感情。目前根据世界各国的通用习惯,一般手势分为五大类,即情意手势、象形手势、象征手势、指示手势、递接手势。

1.情意手势

情意手势即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意向的手势,比如,鼓掌表示祝贺、欢迎和支持,用于会议、演出、比赛或迎候嘉宾;告别时用挥手表示惜别等。

2.象形手势

象形手势即用来模拟和比划事物,以引起听者联想和想象的手势,比如,挠头表示为难和思考;拇指和食指反复搓动表示钱;双手合在一起模拟心的形状表示爱心等。

3.象征手势

象征手势即用来表示较为复杂的情感和抽象概念的手势,如“V”字形手势,还有表达“OK”的手势等。

4.指示手势

指示手势即用来指明谈论的具体对象的手势。

5.递接手势

递接手势即用来递接物品的手势。

(三)体姿语

体姿语即指通过身体的姿势、动作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态势语,主要包括首语、坐姿语、站姿语和行(步)姿语。

三、非语言的表达技巧

非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都能够借助身势语进行交流。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的时间只占与人交往的10%,交往的其余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的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都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文化习惯相反的信号,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所处的空间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显示了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个性等而有所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应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的研究,人类有以下四种空间距离。

1.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0~45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45cm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夫妻及情人之间。

2.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45~120cm)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120~360cm)

这个距离用于处理非个人事务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性的社交活动或公事公办时。

4.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360~750cm)

这个距离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看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而保持着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了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而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时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地“进攻”,英国人则不断地“后退”,实际上他们都只不过是想要占据对自己更适当的、更习惯的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而东方人“私”的概念很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的亲密接触,西方人却无法容忍。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中国人、日本人以至于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得多,这都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则讲究“大同”。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也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形桌子头的位置,这些都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家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视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这些都说明了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依靠目光来交流感情。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在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中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要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就是传达了这样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受“羞耻感”和“非礼勿视”文化的影响。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以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如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得到爱抚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教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部位不该接触都是有约定的。下面着重谈谈被当做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1.握手

据某些专家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时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清脆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是握肩膀和握胳膊,实际上就进入了对方的亲密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可以进入到这个区域,否则就会让人感到别扭。

2.拥抱与亲吻

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性见面时互相拥抱是常见的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而在阿拉伯、俄国、法国、东欧、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里,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和亲吻双颊,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嫌弃朋友身上的味道是可耻的。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

拥抱与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也是不同民族之间深层的文化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3.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定了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却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就是一种罪过。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会亲切地抚摸他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她的文化体系中,这样做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做是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大小便时则用左手,因此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性的侮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于女性来说很重要,如果随便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区别地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者是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

(四)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种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来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了,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美国人用挥手表示再见,而南美人见到这种手势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表示“OK”;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之意。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罗斯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

姿态动作的姿势、幅度和速度习惯性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得自由,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种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她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得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她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装随意,个性潇洒,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美籍外教给中国学生上课时随便地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里,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仪表,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表现。

不同的文化含义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差异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使人们在跨文化领域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训练习

一、案例分析

(1)仔细观摩在1993年亚洲大专辩论会上蒋昌健关于“人性本恶”的总结性陈词的录像,完成下面的训练。

①蒋昌健使用了哪几种类型的手势?最具表现力和美感的是哪几个手势?

②蒋昌健的手势、身姿、面部表情、语调、语气的配合如何?有何特色?

(2)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有一次老师请学生们到大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新婚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得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老师有些不知为何。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这位学生认为老师主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了。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之后,才算消除了误会。可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请总结出一些握手礼的风俗习惯。

二、实践实训

(1)试着模仿蒋昌健的姿势,讲述其中几句话(每人选几句)。

(2)先在小组演示,重点训练非语言的礼仪规范,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