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曾经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采纳;儒家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更多的政要名流孜孜以求。孟子有句名言说得好:“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曾经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采纳;儒家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更多的政要名流孜孜以求。应该怎样对待入世与出世?孟子有句名言说得好:“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为”什么?不为“什么”?怎么“为”?对领导者来讲确是一种艺术。

(一)无为才有大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首《梅花绝句》的诗,这样写道:“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用这首诗比喻对周恩来的怀念再恰当不过了。是什么办法化作周恩来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原来是因为他许许多多的“无为”,才有了今天周恩来的“大为”。

一是死无碑。当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林彪集团刚刚粉碎,江青“四人帮”集团正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压城,百姓肚里愁肠千结。总理逝世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一架农用飞机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对生者来说,以备不时之念。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千百年来越有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许多世界上著名的陵寝,中国的乾陵、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等等。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铭、在名人墓前凭吊之作,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痛呼:“士穷乃见节义”,如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张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的宣言。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说也选入《马恩文选》,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成为影响世界的经典演讲。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更加辉煌。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明山秀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故人墓、碑、庙、祠、铭、志。可周恩来总理生时鞠躬尽瘁,死后不留麻烦;他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不求任何回报和香火的馈饷。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

二是生无后。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要不怎么不去找出几个秦桧的几世孙呢?孔家、岳家、林家等都有就没有秦家、袁家等。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秦大士的名士过岳坟,不由感叹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前人与后人还是大有关系,名人之后关系重大。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做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总理并不脱俗,也不寡情。在他的绍兴祖居,有抗战时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字。他在白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救烈士遗孤,安排抚养。他常说:不这样我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时亲自安排将瞿秋白、蔡和森、苏兆征、张太雷、赵世炎、王若飞等烈士子女送到苏联好生教育、看护,并亲自到苏联去与斯大林谈判,达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协议:这批子弟在苏联只求学,不上前线,而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其他国家的子弟,在战争中上前线共牺牲了21名。这恐怕是当时世界上两个大人物,达成的一个最小的协议。周恩来何等苦心,他是要为烈士存孤续后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运动员松崎君代,多次受到总理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说有了孩子可要告诉一声啊。当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你!”确实,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公,轮到总理却偏偏无后,这怎么能不使人遗憾呢?是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了邓颖超同志腹中的胎儿,摧残了她的健康。但是以总理之权、之位、之才和一个倾倒多少女性的风采,何愁不能再建家室,传宗接代呢?这在解放初党的高中级干部中不乏其人。但周恩来没有,他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

三是官无显。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官就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官帽,不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的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一个“显”字吗?古人一考上进士,就要鸣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前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就为的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快地回乡显过一回,元散曲中专有一篇著名的《高祖还乡》挖苦此事。你那排场:“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大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了荆州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市(地)委书记,就敢于同皇帝司马炎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王恺自叹不如。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40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50里;王恺用赤石脂当涂料,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他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次,比上镜头,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但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的平民。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这专用箱里锁着寒酸的行头——一副蓝布袖套,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这蓝袖套下写就;一入城就在中南海一座又湿又暗的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25年,多次请示总理都不准维修……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却两袖清风。

四是党无派。大概有人类就有党,除政党外还有朋党、乡党等小党。毛泽东同志就提到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同好者为党,同利者也为党,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结党为了营私,党成了求权、求荣、求利的工具。项羽、刘邦为楚汉两党,汉党胜,建刘汉王朝,《三国演义》就是曹、刘、孙三党演义。朱元璋结党扯旗,他的对立面除元政权这个执政党外,还有张士诚、陈友谅各在野党,结果朱党胜而建朱明王朝。只有共产党成立以后宣布,它是专门为解放全人类而做牺牲的党,除了人民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党无私利,党员个人无私所求。无数如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焦裕禄这样的基层党员,都做到了入党无私,在党无私。但是当身处要位甚至领袖之位,权握一国之财,而要私无一点,利无一分,却是最难最难的。权用于私,权大一分就私大一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做无私的战士易,做无私的官难,做无私的大官更难。像周恩来这样军政大权在握的人,权力的砝码已经可以使他左偏则党为个人所用,右偏则党为个人所私,或可为党员、或可为党阀。王明、张国焘不都是这样吗?而总理的可贵正在党而无私。宋代欧阳修写过一篇著名的《朋党论》,指出有两种朋党,一种是小人之朋“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小人喜欢的俸禄,贪图的财物;一种是君子之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君子坚持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气节。而只有君子之朋才能万众一心,“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这就是周灭商的道理。周恩来在重庆时就被人称周公,直到晚年,他立党为公,功同周公。

五是劳无声。周恩来是中国革命大吃苦人。上海工人起义、“八一”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大战役,这种真刀真枪的事他干;地下特工斗争、国统区长驻虎穴,这种生死度外的事他干;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这种大管家的烦人杂事他干;“文化大革命”中上下周旋,这种在夹缝中委曲求全的事他干。如果计算工作量,他真正是党内之最。他的自我牺牲、厚道宽容、任劳任怨,革命的每个重要关头,每次进退两难之时,都离不开他。

周恩来无碑、无后、无显、无派、无声的“五无为”,却得到了“五大为”:换来了屹立在世人心中的丰碑(大碑),换来了几亿中国人民的儿女后代,换来了无产阶级广大群众的大派、大朋;换来了众声的呼唤爱戴。此地无碑胜有碑,此地无后胜有后,此地无显胜有显,此地无派胜有派,此地无声胜有声。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他们都是无为达到大为的。

(二)权衡利弊,果断取舍

《周易》里讲:“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说在茂密的山林里,有着成群肥壮的马鹿。这种动物机警多疑,奔走敏捷,人们很难捕获到。有人来山里围猎,他们找到看管山林的人(虞、古官名,掌管山泽的人),请他做向导,又仔仔细细地打听马鹿的活动规律和它们经常出没的地方。经过一番准备,他们方才带着刀箭,牵着猎犬走进密林中。果然,那些马鹿纷纷撞进他们的包围圈,一头头倒在横飞的箭矢之下。还有一些人呢?他们来围猎,根本不去找看林人了解情况,就冒冒失失地闯进森林里。结果连一只马鹿的踪影也找不着。白忙了一天,只好空着双手,垂头丧气地回来。君子应当见机行事,遇到这种情况不如舍弃追捕。如果固执冒险,必有凶险,终生遗憾。“即鹿无虞”,不妨作为寓言来看。它告诫我们,在关键时刻要权衡利弊,果断取舍;如果一味追逐眼前利益,很可能陷入困境,惹出很大麻烦。

有则美丽的童话:狮子大王年纪老了,经常感到自己觅食越来越吃力,决心改变方式,运用计谋取食。它想了个办法:自己躺在山洞里装病,故意大声呻吟着,让野兽们听见。于是,百兽前来探望它,走进洞中的都成了狮子的腹中餐,来一个吃一个。过了几天,狐狸来看望大王,但它只站在洞口行礼,说什么也不肯靠近。狮子便装作和善的样子,劝狐狸进洞和它聊聊天。狐狸拒绝了狮子的要求,它说:“谢谢你的好意,我看我就不必了,因为我很为自己担心。看看地上就明白了,这里有许多走进你洞里的脚印,可怕的是,没有出来的脚印。”在这个故事里面,动物们一个接一个地到狮子那里送死,这种亦步亦趋地跟从,正是它们灭亡的主要原因。相反,细心的狐狸,很好地观察前者留下的脚印,有了这些前车之鉴,狐狸及时反省,立即紧急刹车,知道什么是有所为,什么是有所不为,很聪明地保全了自己。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就应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才会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前辈留下的东西看来不容忽视,因为这是无价之宝。领导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如果不能充分地发现失败的原因,而是盲目跟进,不懂及时刹车,那只能是越陷越深。刹车是退出,是不为,是抛弃沉重的负担;加速是挺进,是有为,是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经济管理方面也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路。对于政府来讲,凡是市场能办到的,自己又包办不了的,也干不好的,就要“无为”,不进行过多的干涉;凡是市场办不到或办不好的,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要积极“有为”。可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改组国有企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切都是选择,选择决定人生。诺贝尔说:“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中国人有“舍得”一说,不起眼的一个小词,却在不经意间透露出选择的大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放弃了一些虚无缥缈、风流云散的东西,才能收获得另外实实在在的东西。至于应该放弃什么,争取什么,这也是一种艺术,关键是看你想得到什么了。正如林语堂所言:“明智的放弃好于盲目的执著。”可见,无为而为的艺术在选择的时候值得考虑。

对于领导者而言,要学会取舍,要学会有所不为,尤其是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同志,实在是学习、工作的一条重要艺术。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首先,在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盘工作要有整体思路,找出工作的关键环节,掌握工作主动权。对该管的要管好,该放手的要放手,以避免四面出击、八方应付的被动局面。中心环节主要矛盾抓对了,有重大突破,其他非主要矛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量变引起局部的质变,进而取得全局性的胜利。其次,工作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要有长计划,但也要有短安排,要有阶段性的设想。有为与无为是相对的、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况的变化,矛盾的转化,中心工作也要转移。前一阶段无为,这一阶段很可能需要有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需要真抓实干。那种“盲人骑瞎马”似的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瞎指挥、乱弹琴,只能陷入“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河东集》中有这样一则寓言:img1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首负之,负愈重,虽困剧,不止也。”“img2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子,行进中遇到了东西,就爬过去,把东西背上,背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劳累的程度也不停止,他脊背非常蹇涩,所以,东西堆在上边也不掉下去,最后他终于被压倒,起不来了。有人怜悯它,把它背的东西去掉,但它一旦起来,就又去再背上。不仅如此,还好爬高,用尽了全力也不停止,最后堕地摔死为止。今天看来,如果像柳宗元描写的img3蝂,世界太精彩,世间好东西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功名、权势、富贵、金钱、美女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往背上背,那就只能像img4蝂一样,一死了之了。所谓舍与得,无为与有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要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抓中心,抓关键,在统揽全局、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这就是舍与得,无为与有为的矛盾统一问题对现实具有的启示和借鉴。

(三)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必有所为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弹指一挥间,而为官,总想要给人留下点什么。对领导者而言:某种思想、理论,取得了什么政绩,留下了什么值得回忆的经历……这大概就是“有所为”吧!

秦始皇虽然称雄一世,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可谓盖世英雄,但却不能安定天下。他调动几十万农民远征、戍边、筑长城、造陵墓、修皇宫;为防天下人造反,收天下兵器铸金人;为愚人之首,焚书坑儒;废民业,刮民膏,搅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结果陈胜一人高呼而天下万人响应,反旗遍竖,义军四起。不几年,这一伟人立的铁壁江山便如冰消雪融,成了历史遗迹。

想那隋炀帝,也是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每月征丁二百万人筑东都;不惜劳民伤财,迁天下富商大贾于洛阳;建显仁宫,不远万里移下名花、异草、珍禽、怪兽于其中,苑囿连接,周围数百里;造龙舟,巡江游,大小船舫相接二百里,挽船水手八万人;收敛贡赋,聚象牙、貂皮、麝香及天下珍宝于一家;兽网遍野,禽兽鱼虾殆尽。结果财力耗尽,国库空虚,百姓疲极,鸡犬不宁。由此,隋朝江山虽比秦朝要长,也只仅存三十八年。

汉朝代秦而立,汉高祖召藏于山中的农民回家耕地,垦荒免除数年地税,遣散军队,解甲归田,限制奸商,奖励农耕,使百姓安于其生,乐于其业,国力大增,为四百年大业奠定了根基。

唐代代隋而立,唐高祖、唐太宗解除隋代苛令,宽缓百姓赋役,按人口授予耕地,禁止地方贡献,创造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马牛遍野、行不备粮的升平局面。

同时,并非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赋有《离骚》,最终是救国无门,纵身汨罗江,成为千古遗恨;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呼号,然而,还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含冤死去;爱国将领张学良,满腔的抗日爱国热情,不是驰骋在抗日前线,而是被囚禁一生,最后客死台湾……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遗憾,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

纵观历史,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论伟人还是凡夫俗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境时,要抓住机遇,大有作为;逆境时,要耐得住寂寞,心情舒畅,心胸开阔,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等待时机,引而不发。其实,成功与失败,无为与有为,往往取决于人的心态。有的人能够把“靠边站”看作调整思想,读书学习,充实提高的加油站,最终成为成功者;有的人把挫折看作生命的“终结”,认为前途渺茫,世界暗无天日,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最终就真的一事无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失败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