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柔弱反能胜刚强
(一)柔弱胜刚强是天地万物发展之规律
当今社会,人们无不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积极地参与竞争,所以人人都争强好胜。老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道德经》七十六章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在对人生和自然社会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到: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坚硬刚强的事物将逐渐失去生机,往往容易被毁坏;而柔软的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他举例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身体便僵硬了;世上的万物、草木在生长的时候,是苍翠柔弱的,老死之时,枯黄干槁;作战时,骄傲逞强的一方,多不是胜利者;树大往往先被砍伐。所以,坚强不屈,是走向死亡的一方,拜下风,柔弱而能逆来顺受的,是属于生存的一方,则占上风。因此,“柔弱胜刚强”。
自古就有“柔弱”与“刚强”之分,它们带给我们的感觉也有天壤之别。“柔弱”展现出一种恬美、温柔等等之类的形象,而与之相对的“刚强”,则描绘了一幅坚强、有气势的姿态。“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战胜“强大”。因为,“强大”也就意味着已经在走向死亡——物壮则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间最柔弱的东西,往往能征服、驾驭最坚强的东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柔弱的物质不少,但是其中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它能攻破最坚硬的东西,或使最坚强的东西变柔弱,没有什么坚硬的东西可以胜过水。
“上善若水”,“水”是柔弱,但是对我们却有最丰富的启示。“智者乐水”,水盈科而进,遇到阻碍物就会转个弯,但是流向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硬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处世态度,是智者的风范;《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便觉得清爽。”水令人清爽,令人愉悦,是“美”的表征;水看似软弱无力,却包含着无尽的内力。故人说:“滴水穿石”,又说:“抽刀断水水更流”。水奔流不息,切之不断,为了到达目标,夙夜匪懈,勇往直前,表现了非凡的耐力与毅力;积小小的溪流,可以汇成大大的河川,汇合了百川,又可以成就无边无际的大海;水流动不息,而且变幻无穷,可以成云成雨,又可以凝为冰雪,形状千变万化,但是始终没有改变它的本性;水的表面看似平静,却有惊人的爆发力,一旦汇成急流,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迅猛如排山倒海而来,万物无法抵挡,这种深藏能量的特性,启发了人类效法它的预储潜力,以备有朝一日,发挥大用;水最谦卑,世界任何动植物都不能没有它,但是它从不居功,也不标榜自己的能力,默默地嘉惠了生灵万物之后,若无其事的又往低处流去;水最柔软,放入圆型的容器之中就成为圆形,放入方型的容器之中则成为方形,无论对方使出任何方法或手段,都能从容适应,即使洗涤了天下的污垢,依然自在快乐,在至柔中隐蔽着刚强,最具有耐性和弹性。正如《道德经》第八章所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利万物”即滋养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他物争高下,而是甘处人们所厌恶的卑下之地。因此主张人们立身处事应如水居卑下之地那样谦下;心应如水渊那样清澈沉静,兼容百流;与人交往应如水滋养万物那样慈爱无私,不求回报;说话应如水那样汛期而至,不言而信;为政的时候,应如水一样默默奉献,使人民安居乐业;做事应如水那样涤污去秽,平定高下,不逞能而能;行动应如水那样,善于顺应时势。
不仅柔弱的水能胜刚强,其他柔弱的事物自有非凡的魅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柳叶随意摆动自己那婀娜的身姿,母亲般温暖的微风呵护着大地给人以韵味;温庭筠笔下少女“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画面相交映”又是何等温柔、娴静,给人以少女姣好的色彩;《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丈夫之间美好的爱情也是那样让人深感体会,回味无穷;就连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由明月而思念家乡,于是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少女千娇百媚,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太极拳的制胜之道都是“柔弱”。由此可见,人间处处皆柔弱,柔弱反能胜刚强。
(二)柔弱胜刚强的含义
一是以包容、清静、不争的心态对待事物,最终能取得完满的结果。相传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找老子请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闭目静养,大概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来看了看,孔子赶快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见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率领学生告辞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很奇怪:“你不是来求教吗?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要回家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柔弱胜刚强,这就是他的结论。因此,要像大地一样包容、广阔,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柔顺地遵循天的法则,安静地谨言慎行,追随而不超越,包容而不排斥,具备至柔的性格,但以自己的包容与不争,使大地上万事万物有着和谐、完美的发展。在现代人的生活旋律中,特别是领导者在处于逆境之中,老子揭示的人生哲理,应该成为我们从逆境中解脱出来,起着调解人的心理平衡的一剂良药。《道德经》二十四章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己好表现聪明的,反而不见得真聪明;自以为是的,他的“是”反而没有人表彰;自己夸张自己功劳的,反而使人生厌而淹没了功劳;自己炫耀能干的,反而他的能干不能维持长久。这些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自尊自大,都是争强好胜的表现。这些在老子看来,都是余食赘行,都应该抛弃。只有依据“不争不得”,才能真正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者故长。”这是老子所提倡的美德。在人世间,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项羽百战百胜,自以为是,以乌江自刎告终;苻坚投鞭断流,骄态十足,终于淝水败亡;李自成进驻北京,傲气毕露,最终起义失败。
二是对待具体的人生事务,平常的为人风格,应该谦虚谨慎。长篇小说《飘》中桀骜不逊的白瑞德无比崇敬柔弱、苍白的韩眉兰;勇于进取、长于应变的郝思嘉,一往情深窝囊无用的贵族青年。好汉梁山泊英雄甘拜及时雨宋江为首领;七十二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听命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唐三藏;关张诸多英雄为刘备效力。领导者一般不愠不火,他的干将倒有的风风火火;有钱人不爱摆阔,没钱人倒爱充富;富人瘦,穷人胖;和气者生财,好斗者倒霉;电视剧中的“小燕子”、“纪晓岚”以幼稚、弱小者,以智慧、勇气对抗强大者并取得胜利。这许多蕴含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柔弱不等于弱,不等于毫无力量;柔弱是圆中带方,柔中有刚,弱中包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是在政治运作上,宜采取怀柔政策。唐太宗怀柔治突厥就是一例,突厥族是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隋朝初年,一度相当强大,不断入侵内地。后被隋军所败,分裂为东、西两部,史称东突厥、西突厥。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环境,唐朝在太宗即位后,消灭东突厥。东突厥灭后,如何安置多达十余万的东突厥群众,如何重新布设边防、安定边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唐太宗采纳中书令温彦博建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的地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来管理、安置内附的十余万东突厥人,让这些人维持其部落体制和本族习俗,派人传授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帮助发展生产。同时,在颉利可汉故地,设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设六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留存的突厥部落。还将近万家突厥贵族迁居长安,其中被唐朝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者达百余人。通过这些措施,唐朝政府不仅达到了对突厥贵族分化瓦解,对突厥各部分而治之的目的,而且大大加强了归附的突厥人对中原政权的向心力,从而强化了对边境的控制。
四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到衰落死亡的过程。新生事物在最初的时候,虽然弱小、幼稚,但从发展过程看,如果善于保持新生的弱小幼苗的茁壮成长,则它最终能战胜其强大的对立面;同时,在弱小的时候,采用“括囊无咎”,也就是紧束袋口,谨慎小心,免遭咎害的斗争方式,根据敌我实力的对比,注意保存自己,积攒力量,这种示敌以弱的方式给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纣王杀了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做成肉汤送给他喝,文王知道纣王以此试探他的态度,于是将肉汤喝了下去;被释放后,他表面顺从纣王,进献大量美女、珍宝,使纣王大为高兴,暗地里却加紧召集贤能,筹集物资,为灭商做准备;最终有牧野之战,武王灭商之举。晋楚争霸,晋文公为了报答流亡时楚王礼遇,也为了避其锋芒,在两军相遇时命令部队退避三舍;楚军在毫无抵抗的前进中趾高气扬,松懈斗志,而晋军却为对方的无礼激怒,同仇敌忾,结果大败楚军,等等,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