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尊上处下终获福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答:“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还不把天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地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啊!”身高超过三尺之人要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要懂得低头”太富有哲理了。领导者就是“身高超过三尺之人”,“要懂得低头”就是处下。
(一)尊上一定要处下
所谓“处下”,即是谦恭柔顺。作为领导者要治理好国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谦恭柔顺。
就道理而言,强大者应处下而弱小者应处上。犹如大树挺立,树根粗壮而处下,枝叶轻柔而处上;大山巍峨,山脚方圆百里,山巅难容一骑。所以强大处下,弱小处上是自然之理。领导者本来声威势大,前呼后拥,如果独断专横,任意孤行,以己之意强加万民,则百姓便难以承受。
就情理而言,领导者谦恭柔顺则百姓生路宽松,生路宽松则民乐,民乐则敬上,敬上则令行而禁止。
就治理而言,领导者谦恭柔顺则群众就敢讲真话,敢讲真话则领导容易得实情,得实情则明察,明察则能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方针政策,方针政策适合当地区情则群众就满意,也就安定有序。
就单位关系而言,有权有钱有势的单位、和领导接触多的部门要谦恭柔顺,则小单位弱部门也就依附亲近;小单位谦恭柔顺则大单位资助爱怜,小单位依附大单位则大单位兴旺昌盛,大单位爱怜小单位则小单位生机勃勃。
这使人想起我们许多哲人之语、智者之言,如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也”。又说“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以先民,必以身后之”。认为只有言词恭谦、行为随和,百姓才能感到君王在上而不重、处前而无害。不重无害,所以百姓才乐于推举之,负载之。《周易·屯卦》也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强调要能够“以贵下贱”,不要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架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所以老子强调“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认为只有能忍受天下最污浊语言、最大祸害的人,才能承担起治国的重担。《周易·萃卦》:“赍咨涕洟,无咎。”就是说上者犯了错误,但知错悔改,态度诚恳,就会被大家所原谅,这样的痛哭流泪,必无咎害。在中国历史上的以贵处下得民心,甚至说是以“哭”治天下的典型事例莫过于刘备。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刘备的江山,哭来的”,还有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人们要形容一个哭得伤心,就说:“你看他哭得跟刘备一样。”大约因为刘备特别爱哭,所以留下这些话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刘备确实爱哭,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十多次之多。第一二次是见到常山赵子龙,刘备爱其才,而赵云却不能投靠他,分手的时候,刘备牵着赵云的手,叹息流泪。第三次,因为张飞没能照顾好刘备家眷,一时心急想自刎向刘备谢罪,刘备夺下张飞的剑,扔到地上放声大哭。第四次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但诸葛亮不答应,刘备禁不住失声痛哭。第五次是长坂坡前,赵云带着婴儿阿斗(后主刘禅)杀出重围,刘备悲喜交集而泣,“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男掷马前。”第六次是孙权命鲁肃来讨还荆州,刘备一听,掩面大哭。第七八两次是因为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刘备一次次哭得死去活来。第九次是因为听说汉献帝被杀,刘备痛哭数日。第十次是为张飞被杀,刘备又一次遭遇失去兄弟的打击,哭得一次次昏厥过去。归纳刘备的哭,不论是为了爱才求才,还是因为兄弟之情;不论是为了君臣之义,还是为了江山社稷,都体现了谦恭柔顺的特点。
作为领导者给予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像刘备那样处下珍惜情义,爱惜贤才;视单位、事业为生命的责任心;敢于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可能有许多不敢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心里最真实的人性,总认为在下属面前展示得太多,会有损自己的威信。殊不知,这样做等于无形中在自己与下属之间划了一道鸿沟,过分强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使得自己很难与他人有真正的情感交流,也使自己与他人处于潜在的对立之中,这会让自己处于孤家寡人的地位,工作也难以真正深入开展起来。看看刘备,为什么他的部下、臣子能如此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甚至连诸葛亮这样的智者“卧龙”也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就是因为刘备做到了尊上处下,以心换心,没有动辄就把自己置于“君”的位置,置于“领导”的位置。
1.尊上处下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昂头和低头都是人生状态。在困难和敌人面前,要坚持原则,不能卑躬屈膝,苟且退让。这是一种气节,它与“当低头时且低头”不矛盾。领导者是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自身的矛盾中度过的。而要处理好这些矛盾,不懂得“处下”,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头不是“碰壁”,手就是“触网”,肯定不会心情舒畅、其乐无穷。
2.尊上处下就是妥协。人与人也好,人与社会也好,人与自然也好,共同处在一个地球村里,要双赢、要多赢,又要常赢,就要懂得妥协。领导的艺术,就是妥协的艺术。所谓妥协,就是指为达到一定的具体的目的,意见相异或对立的各方调整各自的意见,以达到相对一致的方式和过程。即使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对敌对势力也有妥协的时候。如:1937年,我党就自动取消了工农革命政府名称,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解放战争时期,党为击破国民党内战阴谋,就让出了南方8个解放区,并将军队缩编到20—24个师。对这种妥协让步的作法,正如列宁所说:“应当善于分析每一个妥协或每一种妥协的环境和具体条件。应当学习区分这样的两种人: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予的祸害和便于后来捕获、枪毙强盗;另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入伙分赃。”
3.尊上处下就是服从多数尊重多数。这就如同老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要低头鞠躬还礼;领导讲话,听众鼓掌,领导起立低头鞠躬致谢一样。低头鞠躬,从民主与法制的含义上说,不仅仅只是一个礼仪、礼貌问题,而是服从多数,尊重多数的意思。当年,美国独立战争之父,大陆总司令乔治·华盛顿将军走进国会大厦,交出委任书,并辞去他所有公职,最核心的动作就是站起来,以鞠躬礼向议员们表示尊敬,而议员们则不必鞠躬,只需手触帽檐还礼即可。这种鞠躬,体现的是把自己严格地置放在国家之下。可以说,这种鞠躬式的低头,就意味着要服从多数,尊重多数的内涵,其体现的基本原则就是多数原则,就是多数人的意志、利益为原则的制度和机制。这种处下鞠躬的礼仪,符合中国“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美不言”的古训,符合中国传统的“结交待物、恭而有礼”的教诲。
4.尊上处下就是礼仪礼貌。常言道:“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满瓶不响,半瓶咣当”。先哲们更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训导着我们:“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是个人成长的“加速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是不断前进的“稳定阀”;“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是获得知识、赢得信任的“指示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必由路”。
5.尊上处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验证一切道理的标尺。领导干部要深入思考,虚心求知,尽力工作。
尊上处下就是谦逊恭敬。谦逊,就是虚怀若谷,使百川赴海而不溢;恭敬,就是要尊重人,能容言,特别是那些反对自己意见或方案的人。不怕别人挑剔自己的言行、指正自己的错误、监督自己的工作,并且能把这种行为视为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一块警示牌。这样,赢得的不仅是信任、信赖,而且可以使自己减少偏差,少走弯路,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
《周易》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自身。谦虚是领导者的一种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都是这个意思。
(二)尊上处下是避祸求福之道
在现在文明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恃才高,看不到自己的无知之处,在认识能力上就很难有所提高,在认识范围上也很难有所拓展。事实上,人们的认识就像一个圆,所认识了的事物是圆,圆外是未知领域,你认识的事物越多,这个圆圈的面积就越大,那么,所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大;反之,也就是没有接触到未知领域,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十分了不起了。如果一个能时刻以“自知无知”的谦虚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他就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也只有这样,他在人生道路上,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才能去培养上进、互相协作等美好品德。正如英国的托·穆尔说的:“谦卑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神圣的美德都从那里萌生。”
谦虚是避祸求福之道,是一个人终生的守护神。有个童话故事叫《种梨的人》。说一个卖梨的人很是骄傲自大,常欺负一个老人,而有个小孩却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这个老人,并且给老人买了梨。没想到这个老人竟然是神仙,他把梨核种在地里,片刻之间梨核发芽、长高、开花、结果,长了满满一树梨。老人把梨分给在场的人吃,那小孩也得到许多梨。这情景把卖梨的人看呆了。等到人们散去,卖梨的人才发现自己的一车梨全不见了。这正如《周易》所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会遭到天地鬼神的厌恶,终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人们常常因为自己有一点小本事,就看不起别人,其结果吃亏的往往是自己。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就是一例。为什么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原因就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的计策;而曹操则能从善如流,虚心纳言。两军相遇之际,谋士沮授向袁绍进计:“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及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也。”沮授计策切中要害,可袁绍不仅不采纳,反以怠慢军心为名,欲治其罪。曹操催粮书信为许攸所获,许攸劝袁绍夜袭许昌;可袁绍却担心这是曹操的诱敌之计,不从许谋。沮授再次进计,又遭袁绍申斥。反观曹操,却十分重视谋士的计策,虚心求计。他问计于郭嘉、荀彧、弃袁投曹的许攸诸人,集思广益,击敌要害,终于以少胜多,大破袁军。
当一个人在仕途上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时,更要注意自己约束自己,警示自己,时刻的谦恭待人。不可否认,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但富贵易骄,是人易犯的毛病。作为一个真正有理智的成功者,应该想方设法去克服这一人性弱点。一个贫贱的人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骄人的面貌,大家也许说他有骨气、自信,最多只是觉得他很可笑,损害的只是他自己本人的名声;而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倘若骄人欺人,则绝不仅仅是关系他个人的荣辱得失,损害的还有他的事业,用古人的话就叫做“失国、失民”。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了魏文侯的儿子子击和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的一番辩论,今天仍觉发人深省。一次子击外出,途中遇到田子方。子击下车拜见田子方,但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很生气,就质问田子方:“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回答说,我看只有贫贱者才能骄傲,而富贵者却不能骄傲。为什么呢?因为贫贱者没有什么可失去,他不被重用,计策不被采纳,行为与当权者不合,大不了穿上草鞋走人;而富贵者就不同了,“国君骄人则失国,大夫骄人则失家”。听了这话,子击很受启发,于是化怒为喜,感谢田子方的教诲。
据史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小时与严光同学。刘秀做了皇帝后,严光就躲了起来。但刘秀始终记得他,希望他能出来辅佐自己,于是就派人四处访求。有一天,听说有个人披着羊皮大衣在池泽中钓鱼,刘秀知道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可以坐卧的“安车”及象征最高礼节的黑色丝帛,派使者去请他。请了三次,总算把他请了来。刘秀亲自到严光的住处去看他。严光佯装不知,不起来迎接,但刘秀丝毫不以为意,走到严光的床前,摸着他的肚皮,喊着严光的字“子陵”,请求严光做官帮助自己治理天下,但严光就是不答应。而后,刘秀又把严光请进皇宫,与其回忆往事,追叙旧情,晚上与他同卧,以至有一次严光熟睡中,把脚放到刘秀的肚皮上。第二天观测天象的官员汇报说有客星侵犯皇帝星座,而一向迷信的刘秀竟然笑着说:“这与老天变异无关,是我跟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一块睡觉罢了。”正因为如此,后世评价光武帝的肚量能包容到天地之外,历史上才有“光武中兴”的千古佳话。
“地中有山,谦。”高山在地下,用以象征一个人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不锋芒毕露,以谦虚谨慎去待人接物,以求得免祸积福。“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大河巨流,正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只要你是一个卑谦自守的人,就一切无碍。周公姬旦告诫儿子伯禽:“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陈毅有首叫《手莫伸》的诗也写道:“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说的都是尊上处下终获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