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案例
陈某是自学成才的大学生。尽管作为农村飞出的金凤凰,较之年幼时的同伴、亲友的期望他已经够有出息的了,然而他总觉得由于时代和出身的局限,他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很多潜力没得到发挥,很多能力没得到培养……和许多父母一样,他也把这些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希望在儿子身上能看到自己理想中的自我。于是,结婚之前,他便设计好了未来子女的培养方案。从胎教,婴儿期教育,一直到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从个性、能力、智商到兴趣爱好他都了然于胸。及至孩子出世,成长一直到初中,他的方案逐渐得到了实施,效果斐然。然而,到初中以后,儿童已不再是惟大人之命是从的儿童了,而是自我意识已萌芽,独立性、自尊心增强的青少年了。考试、考试还是考试,分数、分数还是分数,抓紧、抓紧还是抓紧……这些过分的期望和压力终于使他的忍耐力达到了极限。一天,孩子当着父亲的面把教科书撕了,在声嘶力竭的喊叫声中把文具、书包等等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东西扔出了窗外。并在随后很长的时间里,他什么都逆着大人,为父者遇到此情此景,谁不伤心,然而又能奈何?
分析
以上例子也许是我们最熟悉最常见不过的逆反心理现象。社会交往的范围很广,当然不仅仅限于家庭交往。同样,逆反心理的范围也很广,不仅仅存在于师生、父母子女之间,可以说只要有交往,就会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可分为小范围内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大范围内产生的“逆反心理”。小到两个人,在交往中一方对另一方不满,便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作对;大到社区活动、社会活动,越是明文禁止的事,越有人积极地去干。如:某篇文艺作品,本来不大引人注意,但一经批评禁止,便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所以“禁而不止”,这一作品反而成了抢手货。又如:宣传某个典型过了头,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感觉,这样一来,越是宣传,人们越是对其反感。再如:有的人对狂热的追求者不屑一顾,却倾心于冷落自己的人。遇到逆反心理该怎么办呢?
1.弄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孩子和成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他们往往依附于父母、教师,言听计从十分温顺。但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不断地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多地追求独立自主。在他们这种独立性的追求中,父母、教师及成人原有的种种约束会被当作障碍,逆反心理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对于青少年也应多予以理解,循循善诱,切忌强迫命令。
2.注意对逆反心理因势利导
实践表明,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后,疏导的办法效果较好。需要父母、教师,教育充分注意这一点。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坐下来和他们深谈,探究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然后正确地引导他们把心中积蓄的洪水泄掉,这样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前途是十分有益的,也非常有助于密切同他们的关系。反之动辄打骂、指责和压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逃学、出走、闹事大都与此有关。
3.交换看法,化解矛盾
个人间交往时产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但不管什么人,对待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交换意见,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相逢一笑泯恩仇”,态度诚恳,以诚相待,就会和好如初。
4.善于利用逆反心理
一些电影出版商和放映点为了提高上座率,经常挂出“儿童不宜”的牌子。这样一来,人们出于好奇,纷纷去看影片,上座率比不挂牌的时候还要高。还有,你知道土豆是怎样被法国人喜欢上的吗?原来,18世纪前,土豆在法国不太受欢迎,牧师称它为“魔鬼的苹果”,医生认为它有害于身体。为了推广土豆种植面积,以保障粮草供应,1789年,著名农学家巴蒙蒂埃用了一个计策:在一块荒地上种植了这种农作物,并派重兵把守,收获的土豆全部用蔬菜运输车运来官府。这种“严禁”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多的人种起土豆来了。从此,土豆在法国得以传播。
当然,绝对不可利用逆反心理挑拨离间、破坏他人友谊,那是十分不道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