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掌握良好的交往心理

掌握良好的交往心理

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掌握良好的交往心理案例靳兰经过高中三年的搏杀,终于来到了这所名牌师范大学。高鹏的言语有些尖刻,同桌说不过他,竟气得趴在桌上哭起来。高鹏心里也有些懊恼:“我怎么就和朋友相处不好呢?”因此,能否尊重他人和受人尊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青少年朋友应对此予以高度的警惕和重视。除了现实的社会情境之外,还要受双方个性心理特点及交往准则规律的制约。

掌握良好的交往心理

img15

案例

靳兰经过高中三年的搏杀,终于来到了这所名牌师范大学。这里的生活和她以往所经历的都不一样了,不再是简单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看到同学们周末的时候三三两两地去娱乐,她也真想找个朋友出去转转。可是整个的中学时代她都是在苦学中度过的,毕业后她连高中同班同学的名字都记不全,更谈不上与他们深入交往了。面对不一样的生活,她真的想交个朋友,可她却不知如何去做。

高鹏和同桌又闹意见了。虽然和这个新同学相处时间不长,但由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很快成了“铁哥们”。然而,他们也不是总好,时不时要闹点矛盾。今天早上,两人因为一件小事,当着同学们的面又吵起来了。高鹏的言语有些尖刻,同桌说不过他,竟气得趴在桌上哭起来。高鹏心里也有些懊恼:“我怎么就和朋友相处不好呢?”

分析

每个年轻人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世界,都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朋友,并与他们保持真挚的友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不同的人对别人的要求、期望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交往动机也有巨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最一般原则,使人们赢得朋友,保持真挚的情谊,避免不良的人际关系。

据说在西方商人中流传着一条“黄金法则”。这条法则威力无比,遵循它就能登上成功的顶峰,违背它则可能陷入失败的低谷,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人类行为的伟大法则”。那么,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原来这就是我国先哲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心理学角度作一下引申,则可以归纳如下一些交友的原则:

1.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原则

尊重别人也等于尊重自己。寻求尊重,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一个人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能否尊重他人和受人尊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之一。譬如听别人讲话时应认真倾听并伴以亲切的微笑和目光,在了解对方话语大致的内容和要旨后给予恰如其分的应答。如果心不在焉地听别人讲话,一般而言,就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某大学生到一家报社找工作,主编与他谈话。开始,一切都谈得很顺利。后来主编谈起了自己的一次滑雪经历,大学生此时开始走神,主编最后问他听了这事有何感想时,他回答道:“你这个假期过得太好了,真有意思!”主编这时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冷冷地说:“太好了?我摔断了大腿,整个假期都躺在医院里,好什么?”大学生的求职之事就这样告吹了。相互尊重,主要是尊重他人的人格、爱好及习惯。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如果对他人不能平等相待,不尊重他人的人格、爱好、风俗和习惯,而总想强迫他人,取笑他人,甚至侮辱他人的人格,则必然造成人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实际生活中,如果学会相互尊重,人际交往的天空定会十分广阔。

2.真诚的原则

真诚可以说是友谊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彼此都抱着一种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正如俗语所说“心诚则灵”。人们一般都希望同诚实正派的人打交道,而厌恶那种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伪君子。因为,同诚实正派的人交往,不必担心,有安全感;而同狡猾奸诈、品质恶劣的人打交道,则需要处处小心。

心诚意善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的核心在于提倡人们之间要友好相处。只有友好相处,社会才能够安定团结,彼此才能培育出纯洁而坚实的友谊。

3.互补性原则

所谓互补,也可说为协同。人际互补是人际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人们的物质需求有互补性,精神生活及个性也有互补的问题。如活泼好动的外向性格与寡言少语的内向性格、能力强者与能力弱者之间都能形成互补。我军军事史上高级将领的“黄金搭档”——刘伯承与邓小平、陈毅与粟裕等就是典型的范例。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中的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男女混合双打都是互补配合的例子。

4.互偿性原则

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是带有互偿性的。彼此之间既有所施,又有所受。社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交换”。事实上也是如此,人活在世上,除了与亲人相处的时间最长外,与同学、朋友、同事共处的时间也很多。如果你为同学、朋友、同事出了力,或者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上的支持,别人心中也会有数,甚至会觉得“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这样,公共关系才能够得以维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和谐相处,不计较得失,才会使交往互动顺利地进行下去。否则,必将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基本上是健康的,但仍有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阻碍着社会风气的好转。这些不健康的倾向具体表现在:见物不见人,人际交往中充满了商品交换的原则,只知以物易物,不注重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另一种则为斤斤计较的所谓“小人之交”,我付给你五两,你必须还我半斤;我昨天帮过你的忙,你今天必须报答我的恩情;我既不想占他人的便宜,但也绝不白白施舍于人。这是典型的小市民、小商人习气。第三种是实用主义的处事之道,谁对我有用,我便同谁交往,他有用时,赶紧去烧香拜佛,明天下台无用了,自然也就“茶凉”了。这种人中,最让人生厌的还是所谓的“势利眼”,遇上有权势的人马上笑脸相迎,毕恭毕敬,而见到平民百姓时则立时横眉竖眼,冷若冰霜。第四种即所谓的“万能胶”。社会上有些人专门研究拉关系的“学问”,练就出一身熟练的走后门本领和技巧。这种人惯以小恩小惠“施舍”于人,而常常能够捞取更大的好处和“酬赏”,有的一旦目的达到,好处到手,便溜之大吉等。

上述几种人际交往中不健康的行为和现象从根本上说与交往的互偿原则是格格不入的,严重违背了社会规范的健康交往准则,影响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因此,青少年朋友应对此予以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总之,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除了现实的社会情境之外,还要受双方个性心理特点及交往准则规律的制约。所以,要想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适应客观的社会情境,充分了解交往对象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质,把握并遵守交往的各种心理准则,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社会生活实践,逐步学会并熟练掌握好社交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