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鬼避姜三莽”析

“鬼避姜三莽”析

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鬼避姜三莽”析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录有一则他幼时听父辈讲述的鬼故事: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憨。其中袁枚《子不语》卷四“吹气退鬼”一节和刘义庆《幽明录》之“阮德如”条,与“鬼避姜三莽”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鬼避姜三莽”篇末那段类似蒲松龄“异史氏曰”的评语:“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鬼避姜三莽”析

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录有一则他幼时听父辈讲述的鬼故事: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憨。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村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悔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

作者编撰这个故事,自要说明一种道理。但这道理并非为了说明世界上没有鬼,而是说人不必怕鬼,鬼是决不敢欺负勇敢的人的。——旧时的认识论使人们大抵十分迷信,天潢贵胄们固然爱参星拜斗、乞求鬼神庇佑,黎庶百姓同样要斋醮祈祷,即如纪晓岚这样的大学问家也不能免:他那《笔记》的几乎三分之一篇幅,写的多系鬼魅神异之事,足以佐证这点。

纪晓岚笔下的姜三莽,当然更不是什么无神论者。相反,他笃信有鬼,而且希望亲身碰一碰恶鬼。听说捉到鬼后吐口唾沫,可使它们变成肥羊,换取酒肉开销,他益发跃跃欲试,竟像猎人那样每夜掮着棍棒、带着绳索去捕捉恶鬼。偶或见到几处俗称“鬼火”的磷火,这个莽汉还顿时“踊跃奔赴”,兴奋不已,真是胆子大到家了。

然而,纵使他费尽心计,甚至施出智术,假装喝醉酒躺在一向有鬼出没的地方去“招诱”,那些魍魉精怪还是躲避得远远的。折腾了一月余,仍杳无影迹,终使雄赳赳的姜三莽扫兴而止。

文中所称的“宋定伯卖鬼”(一说宗定伯),是我们熟悉的一段轶闻。源出于《太平广记》、《列异传》等书。讲的是宋定伯赶夜路偶遇一鬼,他索性自称也是鬼,和真鬼彼此背负而行,侃侃交谈,从中探知了鬼怕唾沫的“隐私”;于是把那鬼背到宛市,用唾沫把它变成一只羊,高高兴兴地卖得了五百钱。

此类人凭借着机智、勇敢与鬼神斡旋的故事,《聊斋》、《影谈》、《淞隐漫录》等志怪笔记小说里记载甚众。作者们往往以此为契机,巧妙地引申出某些生活中的哲理。其中袁枚《子不语》卷四“吹气退鬼”一节和刘义庆《幽明录》之“阮德如”条,与“鬼避姜三莽”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袁随园那节,写一个名叫陈鹏年的男子有次遇到吊死鬼,鬼来势汹汹,吐出冰冷的阴气,吹得他浑身毛发悚然。但陈鹏年却不害怕,他想:“鬼尚有气,我独无气乎?”便也张大口吐气吹鬼,结果很快使那吊死鬼化为一缕轻烟,随风消失了。

后一事条同样生动有趣:“阮德如尝于厕见一鬼,长丈余,色黑而眼大,著皂单衣,平上帻,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气定,徐笑语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鬼即赧愧而退。”

我国鬼神文化中这类不怕鬼的民间传说,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

作为远古时代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鬼神观念在早期乃是人们“万物有灵”思想的折射,表现为对自然现象变化的茫然无知与恐惧感。嗣后,它逐渐渗入宗教、道德、民俗、政治等诸多领域,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中国大量有关鬼的传闻、小说、戏曲、绘画而言,如若剔除其封建迷信的外壳,那些冤鬼索命、厉鬼作祟的“野狐禅”,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专制统治下冤狱屡兴,正义难以伸张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和相应的政治要求,我们不能一概予以简单的否定。

至于明清以降许多以鬼话形式抨击神鬼之虚妄,描绘人与鬼抗争、人战胜鬼,或者借阴曹地府揭示人间黑暗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骨子里虽然从来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其主旨却在讴歌人不怕鬼的精神,因而更不乏进步意义和启人深思的智慧。——前引几则笔记故事,均属此类。

“鬼避姜三莽”篇末那段类似蒲松龄“异史氏曰”的评语:“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不就反映了作者某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智慧吗?

的确,厉鬼唬人,无非是利用人们惧怕它的心理。一旦拥有不怕鬼的精神,在思想上藐视它,在气势上压倒它,那么,一切魑魅魍魉、蛇虫神怪都必将黔驴技穷,逃遁得无影无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