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老虎和女人
想象与智慧历来是一对孪生姊妹。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笔记文学——信手记录的街谈巷议,不拘体例的随感漫笔之中,每每蕴藏着一种由丰富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相交融而产生的机警,一种保存和发展着人类智慧,且足以给现代人多方位哲理性启迪的文化形态。
中国历代笔记,有时看上去似乎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袁枚《子不语·自序》),其实却大抵在杂录中寓调侃,于铺叙间显睿智。
即以袁随园《子不语》集中的“沙弥思老虎”为例,该卷以平淡简峻的笔法,叙写了一个三岁时便皈依佛门,甚至连牛、马、鸡、犬都不识的小和尚,成年后初次随禅师下山的情景始末。
由于自幼被紧闭在深山老林里,终日念佛,足不出寺庙,所以小和尚乍进县城,对什么都深感新鲜。后见一年轻女子,惊问何物。其师恐其心动,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
傍晚回转寺庙,小沙弥神思恍惚。老和尚见状,笑着问他,是否对日间所见所闻有所思念?小和尚回答道:“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中总觉舍它不得。”老和尚一听不觉傻了眼。
为了使徒弟清心静修佛经,其师处心积虑地把女人说成吃人的老虎。殊不料大千世界,最使初涉人事的小沙弥魂牵梦萦的,恰恰是那“老虎”。老和尚不懂得(或者说不愿承认)性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是正常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不可避免地会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难怪他要为小沙弥的回答惊愕不已了。
这个用戏谑般语言录下的故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其间却寓有人的自然本性不容回避、更不能人为遏制的科学道理。同时还间接鞭笞了禁欲主义的冷酷与虚妄,确实有“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鲁迅语)之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