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喊“三娘子”?
据说弗洛伊德是由自己的眼误而发现漫不经心的失误背后所潜藏的心理和意愿的。有一天早上,他看到报纸上登载了一条战地消息,说××地方和平,再仔细一看,才发现看错了,应该是××地方发生了战斗。一番反思之后,他找到了眼误的原因。原来他有一个儿子在部队服役,当时正驻守在这个地方,希望儿子平安无事的潜在心理,导致他看报时把相似的词看走样了。
中国古人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提出过系统的失误理论,但早就注意从个人不经心发出的话语中发现其潜在的心理和想法,借以察人。三国时的杨修从曹操发布的那条口误式的口令“鸡肋”,知道曹操有退兵之心,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这里另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
古时候,湖州有个商人叫赵三,他同一个姓周的书生约好去南都做生意。赵三的妻子孙氏不想让丈夫出门,为此已经闹了好几天了。
到约定的日子,赵三一早先上了船,因时间还早,就在船舱里打起盹来。船夫张潮贪图赵三的钱财,偷偷把船摇到僻静处,把他杀了,沉尸河底。然后又把船摇回来,假装熟睡。等周生来后,张潮谎称赵三还没来,周生等了好久仍不见赵三来,就让张潮去赵家催请。张潮来到赵家敲门,喊叫三娘子,问赵三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出门。孙氏听了很惊讶,说赵三早就出门了,怎么会没上船。张潮回去告诉周生,周生也觉得奇怪,就和孙氏分头去找,找了三天,仍不见踪影。
周生怕受连累,写了一封信呈交县衙门,县官怀疑是孙氏有其他缘故谋害了丈夫。过了很久,大理寺的一个杨评事看了那封信后,说那个喊三娘子的人就是凶手。审问下来,张潮只得招认了。
杨评事何以一看就知道了呢?道理说穿了并不复杂。张潮到赵家去找赵三,按常情应该直接叫赵三,因为他找的是赵三,而且他应该以为赵三还在家,所以才会上赵家去找。但在叫门时,他没有喊赵三,却喊了三娘子,这表明他实际上已知道赵三不在家。那么,他既说赵三还没来,又知道赵三已不在家,这里面就有破绽了。
产生这一破绽的原因,用现在话来讲,就在于人虽然会装假,但装假与不装假两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定势是完全不一样的。装假者必须设法把原有的心理定势去掉,然后完全按装假以后的情形作出反应。然而,人固然可以把自己想到的一切细节都掩盖起来,在大的方面都按伪装的心理定势活动,但原有的心理定势并不那么容易消除掉,通常只是被打入了深层之中成为某种潜在的定势而已。因此,人在一些未曾想到的细枝末节上或碰到突发情境时,往往极其自然地从原有心理定势出发来作出即时反应,因为在下意识状态下,这毕竟是最为省力的途径,但这类反应一放到伪装的背景上就破绽百出了。
不过,要发现这些破绽并进而找到真相,还需要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否则破绽可以不成其为破绽。不管怎么样,杨评事的这种聪明在中国古人中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笑话、故事专门嘲笑那些装假时不知道“内在逻辑性”的憨汉。
一人家贫,不善饮,每出,只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你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装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之,咎曰:“酒如何说?须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友问曰:“你吃几何?”伸指曰:“两个。”(《笑府选》)
顺便说一下,中国古人不但发现了心理定势所造成的反常语言反应,还注意到它所引起的异常生理反应,并借以勘破真相。
古时候临安有一人家地窖被盗,现场没留下任何踪迹。当地的总辖听说后,就让手下人去找街上那个耍猴人,咋唬他一下,不承认,就把他抓起来,再不承认,就让他往手心里吐口水。结果,耍猴人半天吐不出口水,脸色大变,不得不全部招认。原来他是让猴子去偷的。那么总辖又根据什么道理来破案的呢?他说:“我不过是猜测而已,但我知道,人在极度惊恐时是没有口水可吐的。幸而我猜中了。”
总辖所说的道理不就是现代测谎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吗?然而今日的测谎仪同古代中国的这种测谎术一样,根本上还停留在虚声恫吓的基础上,未免有点可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