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仪的特点与原则

礼仪的特点与原则

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礼仪的特点与原则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历史形成和专门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在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我们应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不同的场合,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特点,灵活地运用。礼仪的继承性与其时代性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 礼仪的特点与原则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历史形成和专门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礼仪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随着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礼仪又有着交融和趋同的趋势。在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我们应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不同的场合,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特点,灵活地运用。

一、礼仪的特点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差异性、共同性、发展性。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对于加深对礼仪的理解、更好地应用礼仪具有重要意义。

1.时代性。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人际交往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礼仪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存在礼仪。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进程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征,礼仪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不仅是习惯、风俗、禁忌的综合体现,同时与特定社会制度、社会体制、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水平密切相关。礼仪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外在仪式,因为一定的形式总是反映着一定的内容和实质,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比如说,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极大地丧失风度,有辱礼节。即使那只哈巴狗很有“教养”,但是周围的异样眼光将使她陷入尴尬境地。但是二十年之后,欧美遛狗成风,外出遛狗却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风度的行为。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这不但符合礼节,而且是一种上层生活的表现。同时,礼仪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比如:在公共场所普遍存在优待残疾人士的礼仪规范,这个准则所反映的不单纯是普通健康人的涵养和谦逊,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残疾人士的尊重、关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来更高阶段的礼仪,必然适应更高度的文明,从而更能为所有的人自觉遵守。

2.继承性。礼仪的继承性与其时代性具有密切的联系。礼仪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经过数代人长时间积累、取舍而形成的文化观念。它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一经形成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其所处的时代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那么它也会相应地保持不变。礼仪的稳定性是其继承性的一种表现,更普遍意义上的继承性主要是指:随着时代的变迁,前一历史阶段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礼仪规范,因时代需要有的被肯定、有的被否定、有的被充实、有的被抛弃,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内容被补充进来。礼仪规范就是这样不断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的要求。现代礼仪是在继承旧有传统礼仪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重新进行取舍扬弃的结果。比如,“三纲五常”作为束缚人的个性与自由的封建礼仪道德在当今社会已被彻底否定,但是其中的积极因素如尊长、尊师、诚实、信用仍然被现代人继承下来,这显然是礼仪具有继承性的一个例证。

3.差异性。礼仪是一种规范,它广泛地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领域和行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礼仪道德规范。例如:中国与美国不同,汉族与藏族不同,军队与学校不同……这些都反映出礼仪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特征。其中,礼仪的地区与民族差异十分明显,这是因为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等。不同民族的缘起背景不尽相同,人们在共同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一定的社会或一定阶段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样,不同的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礼仪、礼节,甚至同一种礼仪对不同的地区与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在保加利亚,则是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性,就达不到礼仪交往的目的,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同一种礼节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握手,若是初识,手别握得太久;碰到久别重逢的好友,可尽情地紧握、摇晃,甚至把手握痛也不失礼,反而表达了友情的深厚、热烈;男士与女士握手,一般握一下就松开,不宜太久,否则会让人不安,有失礼之嫌。

4.共同性。礼仪作为社会公共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行为的一种非强制性规范,是同一社会群体中共同生活的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这种规范以人为中心,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得到了群体中的各民族、阶级和社会团体等集团和阶层的普遍接受和遵守。这种规范的形成不是人们主观臆造、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然结果。礼仪的形成也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决定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实践的结果,所以它的约束对象也并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而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生活的人们。因此,礼仪规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性,即它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对于其所有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现代礼仪规范中的讲文明、懂礼貌、相互尊重、相互友好的礼仪原则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礼节,由于其自身的合理性,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即鲜明地证明了礼仪规范所具有的共同性。这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已成为交往中衡量他人、判断自己的共同标准和尺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遵守这些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礼仪规范,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礼貌的对待。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就会在交往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5.发展性。我们说时代总是在不断地前进,礼仪文化也一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方面,礼仪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时刻发生着变化。如现代人所拍发的礼仪电报、电视点歌祝寿贺喜等礼仪形式就是时代进步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再如,在我国,握手替代了作揖,鞠躬替代了跪拜,在节假日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送去鲜花表示祝贺与问候,这些都反映了礼仪发展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种因素的互相渗透,我国的传统礼仪自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容,礼仪规范更加国际化,礼仪变革正向着符合国际惯例的方面发展。如何形成一整套既富有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特色,同时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礼仪规范已成为必需。这种礼仪文化的培养和形成有助于我们国家走向世界,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成为地球村上一个真正的礼仪之邦。

二、礼仪的原则

人们互相交往时,都必须自觉地遵守礼仪,讲究礼仪,必须采用标准化的表现形式才会广泛地获得认可。在面对各自不同的交往对象,或在不同领域内进行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时,往往需要讲究不同类型的礼仪。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发挥礼仪应有的作用,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

1.真诚尊重。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由此可见,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互相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其次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虽然真诚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真诚和尊重也表现为许多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地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如果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是很糟糕的。所以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和尊重的一些具体表现,当你倾吐衷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果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倾听你真诚的心声,那你就徒劳了。另外,如果对方的观点或打扮你不喜欢、不赞同时,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你可以委婉地提出或适度地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这些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例如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但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能在心理上战胜对方。在社交场合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要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2.平等适度。有一句话叫“报之以桃,报之以李。”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地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遵循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诀窍。具体来说,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要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时时处处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既要自尊自信,又不能自负自傲;既要坦诚相待,又不能莽撞粗鲁;既要信任他人,又不能轻易信人;既要谦虚谨慎,又不能过分拘谨;既要老练持重,又不能圆滑世故。

3.自信自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手援助。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四面楚歌。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自信但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往往就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凡事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强人所难,都会给人际交往带来障碍。那么如何杜绝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劣根性呢?自律正是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又一原则。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道德信念,建立起行为修养标准,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摆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狼后怕虎而缺乏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为是而自负高傲。

4.信用宽容。信用即讲究信誉的原则。孔子曾言:“民无信不立。”强调的就是守信用的原则。《世说新语》中有一则《陈太丘与友期》的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君子。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可见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要做到诚实守信。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能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即孔子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因此,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宽容的原则即与人为善的原则。我们须知,宽容是一种修养,宽容是一种美德,在社交场合,宽容则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耐心公正地容忍。”在人际交往中,宽容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我们应努力做到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