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称谓礼仪
对家庭成员的称谓,是人们最早和最常用的词汇之一。一个婴儿牙牙学语,最早学会的就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几个词。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类家庭成员的称呼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其礼仪要求也越来越讲究。
一、家庭成员称呼——注意礼貌性和规范性
对家庭成员称呼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称呼要合常规。家庭成员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因婚姻、收养等因素而形成的关系最近的人。对其称呼,有别于因工作及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同事、朋友和合作伙伴关系的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称呼要按已经约定俗成的、辈分的规范要求和习惯来称呼,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哥哥”、“姐姐”、“表姐”、“堂弟”、“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等。不要自说自话,不称呼或称呼不恰当。
2.表达尊敬的特例。对亲属的称呼,有时为了表达尊敬之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谦称或敬称。敬称是尊人,谦称是抑己,也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一般对本人或亲属可采用谦称。“我”、“我们”是最常用的谦称自己的语汇。目前,仍在使用的古人谦称词有“鄙人”、“在下”、“愚”等。谦称自己的亲属,对辈分、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称呼的时候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叔”等;对同辈的称呼,则可冠以“愚”字,如“愚兄”、“愚弟”;对辈分、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称呼的时候则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在他人面前对自己的子女称呼时,可以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女”、“小儿”等;对待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也可直呼其名,或使用其爱称、小名,或在其名字前加上“小”字。
二、称呼的禁忌——亲昵爱称,也要讲礼节
在家里,成员之间的称呼随便一些,可体现出一家人的关系融洽,营造浓厚的家庭氛围。但是,互相称呼时还需讲究基本的礼节,有一些称呼的禁忌需要我们注意。
1.不要乱称呼。有的子女由于父母娇惯,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常称呼父母为“老爷子、老头子、老太太、老太婆”,甚至直呼父母的姓名,表现出对长辈的不尊重和个人修养比较差。
2.不要称呼不适度。家庭称呼既要讲究文明礼貌,又要生动活泼,不能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志化、朋友化。因此,家庭成员间通常称呼爱称或戏称,体现出成员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比如,“小刚、老大、玲玲、一把手、内当家、财政部长、宝宝”等,充满着亲切感,体现出家的温暖、融洽。但有的家庭成员不管对方接不接受,不管地点、场合,一律称呼爱称、戏称,这也是不合适的。例如,有一位丈夫平时在家里总爱戏称自己身体较胖的妻子为“肥肥”,有一次在办公室里,这位丈夫当着一些同事的面叫着妻子的戏称,使妻子觉得丢了面子,回家后跟丈夫大吵了一架。
3.不要不称呼。有的人性格腼腆,或是其他原因,见到自己的公婆或岳父母,什么也不称呼,只“嘿嘿”一笑了事。有的夫妻不称呼对方的姓名,只一味地“嘿”、“喂”、“哎”。长期对长辈不称呼,很容易引起老人的误解,夫妻双方不称呼也显得互相不够尊重。
4.不要粗俗称呼。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时。例如有的父母在训斥孩子时,称子女为“没良心的、小兔崽子、小王八羔子”等。还有的兄弟、姊妹、夫妻、亲友间因家庭矛盾而发生争吵,吵到激烈之时,双方会搬出最难听、最野蛮的字词来称呼对方。这种粗俗称呼,必定会使矛盾火上浇油,破坏家庭成员间的感情,造成不应有的家庭纠纷。
家父烧了
有个员外要出远门,临走前吩咐儿子说:“要是有人来找我,问起‘令尊是否在家?’,你就回答‘家父有小事外出,请进来用茶。’”他知道儿子痴呆,生怕儿子忘了闹笑话,就把答话写在纸上。父亲走后,儿子把字条拿出来背了又背。
可是三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访,儿子以为这张条子没用,就把它放在灯上烧了。偏偏在第四天来了客人,进门就问:“令尊是否在家?”员外的儿子一急,把背熟了的答话全忘了。猛然间看到桌子上的灯,恍然大悟,忙说:“家父没了。”客人听了大惊失色,追问道:“令尊前几天还好好的,几时殁了?”儿子回答得很爽快:“昨晚烧掉的,只留下了一些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