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礼貌礼节心得体会

论语礼貌礼节心得体会

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何谓“礼”?“示”意为神祇。由此可见,“礼”逐渐扩展到了人际交往的领域。我国古代国学经典中有不少关于“礼”的论述。“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包括礼貌行动和礼貌语言。“礼宾”,通常多用于外交场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接待宾客。“礼俗”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礼数”,就是礼貌、礼节的意思。

一、何谓“礼”?

大家都知道“礼”字的繁体字写作“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什么意思呢?“履”即走路、实践,就是说“礼”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古时候是一种敬神祈福的仪式。

国学大儒王国维先生曾经考证,早在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就有“豐”字。“凵”表示一种器皿,“丰丰”表示两串玉石,因为古人行礼用玉,“豆”也是古代的一种礼器。就是说把两串玉放在一种器皿里,用来祭祀神明。可见,“豐”是一种在祭祀场合使用的礼器[1],与仪式有关。“示”意为神祇。综合考量,“禮”字与敬神事福有关。

后人又在敬神的基础上引申一步,引申为“敬人”。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2]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互动性。由此可见,“”逐渐扩展到了人际交往的领域。我国古代国学经典中有不少关于“礼”的论述。《论语·学而》中讲:“之用,和为贵。”《论语·颜渊》曰:“非勿视,非勿听,非勿言,非勿动。”《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有耻且格。”《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成于乐。”《孟子·告子上》曰:“恭敬之心,礼也。”《左传·昭公二年》曰:“忠信,之器也。卑让,之宗也。”《管子·五辅》中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之经也。”

咱们古人说的“礼”之内涵,其内容极其丰富,无怪乎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乎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3]为什么礼“无乎不包”?让我们看看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是如何看待中国之“礼”的,或许能够说明一点问题。孟德斯鸠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4]

梁实秋先生在《秋室杂文·谈礼》中提道:“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套规则。”[5]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礼”字的解释为:一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二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如礼节、敬礼;三是指礼物;四是书面语,表示以礼相待,如礼贤下士等。[6]

现实生活中,跟“礼”字有关的词语真不少,除“礼仪”外,还有“礼貌”、“礼节”、“礼宾”、“礼让”、“礼俗”、“礼数”、“礼乐”、“礼制”、“礼炮”、“礼服”、“礼法”、“礼规”、“礼遇”、“礼赞”等,不胜枚举。下面我摘选几个词谈谈。

“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包括礼貌行动和礼貌语言。礼貌行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礼貌造成一种和谐的力量,它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难以估计的。[7]

“礼节”,就是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场合惯用的形式,“礼”是要教人尊敬和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节”就是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要恰如其分。礼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交场合,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鞠躬、握手、敬献花圈、默哀、鸣放礼炮等。

“礼宾”,通常多用于外交场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接待宾客。比如,咱们国家外交部有礼宾司,专门负责承担国家对外礼仪和典礼事务,并组织协调国家重要外事活动礼宾事宜等。

“礼俗”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礼·天官·太宰》中说:“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六曰礼俗,以驭其民。”可见,古时候,人们就知道“礼”对大众的约束性。在阶级社会中,礼俗被统治阶级加以改造,使之固定化、程式化、神秘化、权威化,成为体现等级尊卑的行为规范。

“礼数”,就是礼貌、礼节的意思。廖行之在《点绛唇·贺四十五舅授室》中提道:“年少清新,襟裾那受红尘污。还他礼数,莫遣衣冠粗。”[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