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邻居间交往五忌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邻居,每一家又都是别人家的邻居。邻居交往有两大特点:一是天天见,二是生活琐事多。这就决定了邻里之间要常常注意避免发生无原则的矛盾。
1.一忌以邻为壑。有些人心眼小、私心重,在邻里生活中总怕邻居沾了自己的光,反过来自己却总想瞅机会沾别人家的光,甚至明里暗里做那些损害邻居利益的事。这在邻里交往中是最要不得的,其结果只能在邻居中孤立自己。
2.二忌“各扫门前雪” 。在邻里交往中,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以为邻居间避免矛盾的办法就是较少相互掺和,自家管自家最好,少数人家甚至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邻里之间自顾自的做法绝不是上策。俗话说,远亲还不如近邻,谁能保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发生需要别人帮助的事情?如果平常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一旦自家有了困难,好邻居的作用可就大了。
3.三忌在邻居间说长道短,拨弄是非。邻居交往,所谈多是家常琐事,稍不注意,就会扯到邻居的长短是非上来,这是邻里团结的一大威胁。当然,如果是为了解决邻里不和,大家谈一谈,共同想办法搞好团结,这是正常的。如果只是挖苦、嘲讽、攻击别的邻居,有意挑拨邻里关系,这就显得恶劣不应该了。
4.四忌无端猜疑。有时候,邻里纠纷倒不是有人挑拨产生的,而是纠纷的一方无端猜疑导致的。一家人也免不了有思想上的分歧,何况邻里间要做到完全消除戒备,没有任何疑心,这恐怕也不是现实的。关键在于,是合理猜想还是无端起疑。前者多是理智考虑,后者则多是感情用事,所以无端猜疑最容易产生误会,给邻里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5.五忌自以为“常有理” 。邻里交往中发生矛盾,应多作自我批评,但有些人总喜欢指责别人家,总觉得自己家正确,胳膊肘子总朝里扭。最明显的要算孩子方面的事了。邻居间孩子闹事,有些家长总是偏袒自己的孩子,不管有理没理都不让人,表面上是护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助长了孩子的蛮横心理,而且恶化了邻里关系。所以,在邻里交往中自恃“常有理”实际上是很不明智的。
强化训练
【训练要求】
按照各项练习的具体步骤与要求进行,要精心准备,学以致用。
【训练指导】
教师要作好示范,指导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进行点评与小结。
学生要结合自己实际、项目内容分组模拟演练。
训练一 根据项目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与邻居在楼道见面时的微笑、称谓、欠身、问候的礼节
训练二 分析案例,阐明观点。
【典型案例】
致命的垃圾
某住宅楼新搬进一户人家,女主人有个不良习惯,喜欢把垃圾装进塑料袋,然后随手往窗外的围墙后面一扔,眼不见为净。围墙外是一家外资企业,她就这么扔了两个月。有一天傍晚,她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串钥匙失踪了,屋里都翻遍了,怎么也找不到。丈夫说:“你是不是不注意把它混到垃圾中丢掉了?”女主人仔细一想,恍然大悟,果真是自己不小心把钥匙混进垃圾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让丈夫翻越围墙把钥匙找回来。万万没想到,墙外的外资企业在围墙上安装了电网与警告牌,丈夫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性命。
【分析提示】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都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作为社会生产第一要素的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够影响并不断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之中,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因此,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其实保护地球,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然而就这样初级、浅显的道理,却往往需要从生死攸关的考验中获得,但愿材料中的悲剧远离我们!
【模块小结】
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家庭礼仪中家庭成员间的礼仪、家庭活动礼仪和邻居间相处礼仪,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并正确掌握这些礼仪,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关键概念】
家庭礼仪 和睦 谦让 相处 迎客
【课堂讨论题】
1.家庭礼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良好家庭环境的因素有哪些?
3.谈谈你是怎样孝敬尊重父母的?
4.向大家介绍一段你周围的人继承中华民族礼仪传统美德的故事。
5.用餐时有哪些礼仪?
6.邻居间交往忌讳什么?
7.你有一颗感恩的心吗?
【复习思考题】
1.家庭中如何对待长辈?
2.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应注意什么?
3.邻里间基本礼仪应注意什么?
【实际训练题】
1.与邻居见面时,问候礼节的训练。注意问候要发自内心,使用微笑、目光、欠身或致意。
2.为客人沏茶训练,每次训练2分钟左右。
(1)两人一组,一人为客,一人为主人,进行情景教学训练。
(2)按照为客人沏茶的基本要求练习。老师不断提醒动作要领,并逐个纠正。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尽量用心去感觉动作要领。训练时可放些优雅、欢快的音乐,调整学生的心境,做到微笑要自然。
【自测题】
1.家庭待客礼仪如何实施?
2.儿女角色的责任包含哪些内容?
3.怎样尊重孝敬长辈?
4.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