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人相处礼仪

家人相处礼仪

时间:2023-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家人相处礼仪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会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婆媳关系等等。家人相处礼仪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

第一节 家人相处礼仪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会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婆媳关系等等。这些家庭关系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但要处理好绝非易事,正如俗话所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人相处礼仪是在几千年的家庭生活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一系列家庭生活准则,形成了一整套家庭生活的内在信念,它像一条无形而有力的精神纽带,把家人之间联系起来。家人相处礼仪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

一、家人相处的礼仪通则

家庭生活纠纷多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处理好家庭关系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准则。掌握这些通则,对于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有裨益。

(一)互敬互爱——维系家庭关系

所谓互敬,是指互相尊重,互有礼貌;所谓互爱,是指互相有很深的感情,愿为对方而奉献。我国古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之说,现代人更应懂得互敬互爱是一个美满幸福家庭的基础。一个家庭如果内部钩心斗角,成员自私自利,即使物质生活条件再优越,也绝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二)互信互勉——增进家庭感情

所谓互信,是既信任对方,又忠于对方;所谓互勉,是指互相勉励,共同努力,积极向上。家庭成员在感情上、经济上都要互相信任。一个人的社会接触范围,总会超出家庭日常生活的范围,一个人的许多活动也是在家庭之外进行的,所以互相信任对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在家庭经济上,收入和支出都应互相公开,不应隐瞒。经济支出要民主,做到大支出要监管,小支出能自主。同时,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要互相勉励,互相促进,激发进取心、创造力。

(三)互谅互让——处理家庭矛盾

所谓互谅,就是在意见分歧或产生矛盾时,互相原谅,主动消除矛盾;所谓互让,是指在争执中主动让步,不扩大矛盾。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有时产生—些小矛盾是难免的。对这些小是小非,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对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斤斤计较,就会加深和扩大矛盾,久而久之就会闹得鸡犬不宁,甚至离心离德,也就不可能有家庭幸福可言。

(四)互帮互慰——克服家庭困难

所谓互帮,是指互相帮助,在精神和物质上互相支持;所谓互慰,就是互相安慰,使对方心情舒畅。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难,有时甚至发生什么不幸。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安慰是十分重要的。如当有人生病时,需要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护理和安慰,从而使其在病痛中得到温暖;当有人在工作或社会中遇到困难、挫折或犯了什么错误时,家庭其他成员要热情地给予帮助,对其困难要及时给予支持、对其错误要及时给予教育、引导;在家人经济上遇到困难时,家庭其他成员也应尽力给予帮助,使之渡过难关。

二、夫妻相处的礼仪

夫妻之间的感情是人类最亲密、最美好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人类最自然、最和谐的感情,是两人身心的融合。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双方互敬互爱,彼此体贴,家庭生活自然会充满温馨。夫妻之间相处的礼仪有很多,下面简要叙述一些。

第一,夫妻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信任是夫妻感情的基石,夫妻之间不仅在感情上,而且在经济等方面都要信任、忠诚对待对方。信任对方的为人和对自己的感情,给对方保留一定的个人空间和自由。正确对待对方与异性朋友、同事间的交往关系,不随便怀疑对方,胡乱猜忌。关心对方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体状况,关心对方的心理感受,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对方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互相安慰、鼓励,不要雪上加霜。关心和体贴会增进夫妻间的感情,使夫妻之间增添同甘苦、共患难的经历与决心。

第二,夫妻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夫妻关系的基础当然是感情,而衡量夫妻感情的一般标准,就是看他们是否平等相待。男方不应搞“大男子主义”,女方不应搞“夫人专政”。夫妻的幸福是相辅相成的。平等相待,是双方的幸福;反之,会毁掉双方的幸福。夫妻之间的尊重应当是双向的,任何一方都不应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凡事应共同商量、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职业、人格、观点、爱好、隐私,尊重对方的家人和亲戚,尊重对方的感情需求。决不应该当着众人之面,为显示自己在家中“唯我独尊”的地位而损伤对方的自尊心。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导致夫妻之间感情不和,心理平衡失调。

第三,夫妻之间要相互宽容,相互谅解。夫妻长期在一起生活,矛盾在所难免,双方都会有缺点和错误,应当互相谅解,互相让步,互相赞赏,关注对方的优点。对待生活问题应注意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对一些原则问题,要讲究方式、方法;对非原则问题,要学会“一笑置之”;当夫妻一方闹情绪的时候,另一方必须冷静,切不可“硬碰硬”,即使对方无理,也最好等以后再说;要善于“转弯”,善于“下台阶”,善于“屈服”。一方在生活上出现过失时,配偶也应宽宏大量。夫妻之间在关键时刻的谅解常会使对方增加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增添巨大的生活力量。

第四,夫妻之间要加强沟通,取得默契。夫妻间的信息交流是增进夫妻交往的重要途径。双方都应主动地同对方进行思想和感情的沟通,从而增强双方的了解,求得心理上的沟通和默契。夫妻之间能够经常相互倾吐肺腑之言,经常说些贴心话是对对方高度信赖的表现,也是加深双方感情的重要方式。这种沟通和交流可以是枕边的贴心话,也可以在散步闲谈中进行,当然也可以在共同料理家务的过程中进行。对待家庭中的各种问题要事先商量,口径一致,尤其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更应如此。如果一方经常出差,则可以多打几个电话、发几条短信。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会使双方深深感到心灵的相通和彼此间高度的信任。

第五,夫妻双方应修饰自己的仪容,保持应有的礼节。注意仪容整洁,穿着美观,保持一定的魅力,能使对方产生一种自豪的心理。特别是在一起参加社交活动时,双方都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千万不要给对方丢面子。注意夫妻称呼不要太随便,在平时可使用比较亲热的称呼,在公开交际场合则应注意称呼的礼貌性。节日、纪念日、生日最好互赠小礼物以示祝贺或纪念,也能加深夫妻间的感情。

总之,夫妻之间应该像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的那样,要互敬、互信、互学、互助、互爱、互让、互勉、互谅。既然已经成为夫妻,就要相互负责,要为自己、为对方、为家庭、为孩子、为老人负责。这是爱情最坚实的基础,也是夫妻之间礼仪修养的最基本要求。这些都是礼仪的范畴,哪里做得不够,哪一点做得不到位就会出问题。

三、子女与父母相处的礼仪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也是最亲密、最亲近的关系之—。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里的主要内容,要使这种关系建立在良好的和融洽的基础上,礼仪修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子女对父母的礼仪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对父母应有孝敬和赡养的责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子女对父母的礼仪有日益简化的趋势,子女与父母(长辈)的关系在向平等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现在的许多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导致“小公主”、“小皇帝”的感觉不断滋生,对于根本的礼仪意识逐渐淡化,且知之甚少。事实上,年轻人在家庭中对父母的言行,对于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子女,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以下礼仪:

第一,子女要敬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因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心理上、年龄上也存在明显的代沟,子女认为自己可以自作主张,不听父母教诲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幼稚的行为。面对父母,子女应当以敬重为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与父母讲话、办事时,一定要讲礼貌、守规矩。子女对父母的批评与指教,应洗耳恭听、认真接受。父母对子女的苦口婆心,是父爱、母爱的一种表现。所以,即使他们在言词上有些偏差,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切不可强词夺理、当场顶撞,或是不屑一听、扬长而去。不要过分夸大与父母的“代沟”,更不能一味认定父母“守旧”“顽固”“落伍”“糊涂”。不懂得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提醒是不明智的行为。

作为子女,应当理解父母的生活方式,谅解父母的心理定势是历史形成的,父母在社会知识和生活经历上比子女要丰富、深厚、广泛,所以大多数父母也不愿意子女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子女切忌越俎代庖。而子女应努力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多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更不应向父母提出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不合理要求,为难、要挟父母。丧偶的老人再婚时,做子女的应给予理解、支持和帮助。

第二,子女要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不仅是从物质上扶助,生活上照料,还应在精神上给父母以慰藉,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以“反哺”之情相报。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养老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父母的晚年生活还要依赖子女,因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子女给予父母精神方面的“赡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成年子女更应尽心尽责地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做到生活上照顾周全,经济上倾力相助,在感情上更要多加理解和安慰。要理解老人的一些特殊心理与行为特征,谅解和体贴父母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努力使父母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婚后另居的子女一定要经常回家探望父母,要挤出时间陪父母谈心或参加一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少两代亲密相处。

第三,对父母要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称呼父母或其他长辈,要亲切,不能直呼其名。早上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要向父母问候。父母下班回家时,要迎上前问候,并主动接过他们手上的东西。每日上学(上班)出门和放学(下班)回来都要向长辈打招呼。平时有事外出,要向家人告别,并说明去向以及回来的时间,以免家人挂念。用餐时,应请父母先入座,并主动为父母盛好饭菜,请父母先品尝。逢年过节,应首先向父母祝贺、问好;寿辰之日,子女应向父母表示祝贺、问安;平时也应经常问候父母的起居及身体状况。远离父母时,要常通信,有条件的可以定期通电话。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很发达,经常地互通信息,报告佳音,使父母放心,儿女也便于了解父母的情况,以便及时地关心、照顾,解决生活和思想上的难题,并且要尽可能地经常回家与父母团聚。

(二)父母对子女的礼仪

父母对子女的礼仪主要体现在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孩子身上,总是留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专家们认为,父母的文化素质、性格爱好,对于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思维水平、果断性、求知欲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的言行都与主观愿望有关。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首先要求父母要有做好父母的良好愿望。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言传身教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在子女面前应在礼节方面做出表率。一个家庭家风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父母的礼仪修养。如果父母有着良好的礼仪修养,往往会为子女所继承、影响和感染子女的一生。孩子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父母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等都可以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依赖、可以效仿、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好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不仅要有做好父母的良好愿望,而且还应深入了解子女,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志向、兴趣和选择。平时在家中要用正确的语言教育子女,以模范的行动影响子女。例如,不说违背社会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的话,不做违背社会利益和社会公德的事。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时,应表示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

2.一视同仁

父母与子女之间应保持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对子女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不要亲一个,疏一个,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3.教育有方

家长要为子女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长环境,并不排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少批评、训斥和唠叨,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容易产生没脸见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和表扬子女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予答复,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于抓住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进或犯错误之时,绝大多数父母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帮助,听之任之的父母极少。问题在于,有些父母企图仅仅以“爱心”来感化孩子,结果“慈爱”过度,变成了溺爱,不但未使子女上进或改正缺点,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则对子女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责骂,甚至采用暴力解决的方式,这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坏事。由此看来,只有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

除此之外,父母对子女要做到正确施爱,既要对子女的言行有所制约,又要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既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又要注意培养子女的自立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既要严格要求子女,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子女。要关心和照顾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应该坚决避免溺爱、封闭式的爱、自私的爱、偏爱等错误的施爱方式。

4.作风民主

在家庭中,父母要注意尊重子女的人格,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顺心时不迁怒于子女等等。遇事与子女沟通和商量,交换意见和看法,不宜事事都欲包办代替、约束干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现代社会正向信息化迈进,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 奏越来越快。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奋发上进,学文化、学技术、学外语、学管理等,学习相当紧张,工作十分繁忙。细心的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衣食住行,而且要格外重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一般来说,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更喜欢自由、宽松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因此,作风民主、开明的父母能理解子女的心愿,急子女之所急,适时给予精心指点,但决不束缚他们的手脚,而是放手让他们去闯,以便子女尽情舒展想象力的翅膀,迅速飞向更灿烂、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人的避风良港,处理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等于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对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对邻里和社区的和睦相处都是很有好处的。

四、婆媳相处的礼仪

婆媳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关系。婆媳关系问题常常是许多家庭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美国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波斯特就曾说过:“女婿同岳父、儿媳同婆婆的关系是两个最难相处的关系,很难有愉快和成功的结果。”这是因为婆媳关系与其他家庭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比起母女、母子关系来是不够稳定的。因为婆媳之间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天然条件,她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是通过儿子的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她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差距。要想处理好这种关系,除了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之外,还需要依靠礼节的调节、约束,也需适当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

第一,婆媳双方都要把对方真正作为自己的家人。双方树立正确的态度是搞好关系的基础。婆媳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两位女主人,也是儿子生命中至亲的两个女人,婆媳双方必须尽快接受对方。婆婆如果把媳妇当外人,凡事瞒着媳妇,显然不利于婆媳间的正常交往。婆婆应该视媳妇为自己的女儿,给予真诚的母女般的关爱。而媳妇也要把婆婆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在生活上、经济上、感情上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适时地弥补丈夫的不周,让婆婆感受到儿子的孝敬有增无减。这样双方就会主动消除婆媳交往之初的戒备心理,主动做一些有利于感情交往的事情。

第二,婆媳双方要增进了解,互相适应,增加认同感。来到一个新家庭,增加一名成年家庭成员,双方都要有一个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各家有各家的生活习惯和规矩,婆媳过去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生活习惯各异。不要总想着改变对方,而要加强自我约束。婆婆不能要求媳妇完全按自己的一套行事,媳妇也不应要求婆婆完全符合自己的意愿。婆媳间不要随意责怪,遇事应多考虑对方的情况。媳妇进了婆家后应当仔细了解婆家的规矩,不要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动不动就说我娘家怎样,这样四处挑剔极易引起争吵从而伤害对方的感情。婆婆也应试着了解媳妇的生活习惯,尝试着接受,并在家庭生活中给予一定的考虑与关照,给媳妇做出表率。毕竟媳妇年轻,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薄,所以,当婆婆的不仅要爱媳妇,还要教会媳妇不懂的东西,包括有关的知识、技巧、方法等,使媳妇感到婆婆在各方面都是自己的楷模。婆婆教媳妇要像教儿子一样耐心、认真、有责任感。同时,婆婆也要向媳妇学习,在互相的学习、帮助过程中,自然就会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婆媳关系融洽、和谐。

第三,婆媳之间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多体贴。婆婆作为长者,有责任像关心自己的儿女那样,关心媳妇的生活、学习、工作,在媳妇生病、怀孕、生育时,还应特别关心媳妇的生活,这对于融洽婆媳感情是十分重要的。媳妇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主动多做些家务事,让婆婆多休息。时令转换之时更要对公婆的身体多加关照,给丈夫、孩子添置衣服时,不要忘了给婆婆也买一两件。晚饭后主动给公婆倒上一杯热茶;婆婆生病时,更应精心照料,及时请医生诊治等等。

逢年过节,或在平时的节假日期间,要尽可能安排全家人一起活动,不论在家里还是外出观光旅游都不要忘记老人,不要嫌老人是拖累,自己图方便图省事。要时刻考虑到老人的情感,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所以,在安排节日的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全家人一起快乐幸福地欢度佳节。这样做很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很有利于化解婆媳间的矛盾,增进婆媳感情,增进家庭和睦。

第四,婆媳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商。在家庭生活中应坚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原则。在经济开支、教育后代、家务安排等问题上尽可能多交流沟通、求同存异、彼此信任、协商解决。如赠人礼品、教育孩子等要协调一致、把事情办好。特别是在对孩子的管教上,婆婆要与媳妇口径一致,不要在媳妇批评教育孩子时护着孩子。不要以自己过去的标准要求媳妇,以致看不惯媳妇的一些做法。做媳妇的遇事应尽量征求并尊重婆婆的意见,如果婆婆的意见明显不合理,也要耐心解释,要能够多说“软话”。

第五,婆媳之间要多些尊重与宽容。婆媳双方要尊重双方的人格、感情、习惯,在小辈和客人面前更要表现出对公婆的尊敬。当婆媳发生矛盾时,婆婆不能一味强调自己正确,以长辈身份压人,其结果只能是压而不服。婆婆不必在芝麻小事上苛求和挑剔媳妇,吹毛求疵会使媳妇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媳妇暴露了一些缺点,婆婆也应以长者的大度胸怀,采取适当方式,心平气和、开诚布公地交谈,或通过儿子,间接地提醒媳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消除误解,以获得媳妇的信赖和尊重,使婆媳关系日益密切。媳妇更要有忍让的气度,说话不随便,不生顶硬撞,更不能不把婆婆放在眼里,自行其是。

第六,婆媳之间要以礼相待,礼数周全。做媳妇的要懂得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观念,既然你爱人家的儿子,而且已经结了婚,那么你就成为这家里的一员,就有义务孝敬老人,把婆婆、公公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应该主动地积极地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新人物,尽力多做一些家务,对婆婆、公公要加倍尊敬。如果做媳妇的能随时亲切自然地称呼对方一声“妈妈”,家中的气氛就会大不一样。别小看“妈”这一称呼,它往往可以把双方的感情距离一下子拉近许多,使婆婆感到媳妇也是自己的孩子。平时以礼相待,遇到节日、生日以互赠礼物或准备家宴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同时,善待对方的家人和亲戚,做到待客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否则,极易引起对方的不满,引发婆媳矛盾。总之,千万不要我行我素,不顾及人家的生活习惯,更不要出言不逊,与老人发生争执。要处处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要有宽容的气概和容让的精神。

父母善待子女,晚辈孝敬长辈,父慈子孝,家庭关系才会更加亲密。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互敬互爱,互相关心,家庭生活自然会充满温馨。婆媳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有法律关系。婆婆疼爱媳妇,媳妇孝敬婆婆,婆媳和睦相处是全家的福气,只有婆媳亲,才能全家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的大本营,更是人生旅途上的庇护所和加油站,因此,一个家庭的和睦、幸福、美满,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自古以来,家庭不仅是其成员相处的一个稳定的场合,也是家庭成员与外界联系、交往的重要场所。许多仪式、礼节都在家庭中举行,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家庭依然处于一个重要的枢纽地位。

温馨提示

1.家庭礼仪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感情联络为目的,以相互关心为原则。

2.“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里所说的幸福是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之上的。“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阐明的就是夫妻之间也要有礼节才能幸福一辈子的道理。“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可见“和”是关键。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