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选对路线跟对人
历史演进每逢关键时刻,有人受损失,也有人获利,宋朝的赵普就在两次政权更迭中发家。赵普的官运无疑是亨通的,三次当宰相,经历太祖、太宗两代政权的更替。
历史中的赵普留给我们的是多面性的形象,他有时是严厉正直的谏官,雪夜决策、杯酒释兵权。但他收受贿赂、随波逐流、见风转舵,同样引来无数非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典型的官吏代表,在强权体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君主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地玩着厚黑学,走着职场上的每一步。
赵普绝对是善于揣摩上司想法的部下,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幼主即位。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的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公元960年春,京城都说契丹要来进攻了。匆忙之间,赵匡胤率军出征,走到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将士们起哄,将赵匡胤灌醉,然后龙袍加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统一中原,建立大宋。事实上,“陈桥兵变”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当时担任总策划的就是赵普,他做了赵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
有人认为,此次政变赵普应该是获得首功的。但真正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本地位重要的将领晋升要职以外,为了安抚人心,赵匡胤继续重用旧臣,赵普只做了七品的右谏议大夫。但他的业绩赵匡胤是看在眼里的,过了一年,就找个理由,提拔他做了宰相。赵普工作兢兢业业,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维护了赵匡胤的统治。
“功高盖主”是所有开国大臣都会面临的问题,赵普也不例外。随着权势的增大,他的贪心也变大了,贪污了不少钱财,还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大臣的女儿为妻。这些都是赵匡胤不能容忍的,于是他找了个借口把赵普撵出中央,降职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赵普一看,跟着赵匡胤是越来越受气了。于是,他开始筹划新的复出方案,再次发家了。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驾崩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在这次重组过程中,赵普又一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制造了所谓“金匮之盟”的伪证,声称杜太后临死前,命宋太祖传位于其弟赵光义,由赵普起草誓书,藏之金匮。这下就把赵光义漂白了,顺利帮着他上台,赵光义就提拔赵普再度做了宰相。
当时,军队想要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赵光义很害怕,赵普就逼着赵德昭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引起魏王赵廷美的悲愤自危。事实上,赵光义自己弟承兄业,但对于自己弟弟赵廷美却忌讳得很。赵普乘机说贬往洛阳的赵廷美毫无悔意,不能让他居住洛阳。于是赵光义又贬赵廷美至很远的四川一带。
赵普的一系列动作,证明了赵光义承兄位,合乎祖宗遗旨;拥护赵光义传子不传弟;为他清除了赵廷美继位的威胁。这几点就让赵普与赵光义结成了特殊的关系,赵匡胤旧臣的地位一跃而起,变成赵光义重臣,赵光义的儿子们也以加紧和他结交作为日后成为太子的重要砝码。
赵普两度发家于政权重组之际,都是因为选对了路线,跟对了人,而且非常了解领导的意图,为领导解决后顾之忧,当然得到提拔和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