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封联名上访信
1995年12月21日,在当时新乐路交运局机关303会议室,“四校一中心”宣布成立,组织部宣布了领导班子的任命。“四校一中心”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12人,我被任命为教学副校长。当时“四校一中心”的5家单位分别在两块地方。上海市交通学校、上海交运(集团)公司职工大学、上海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长宁区新华路。上海交通技工学校、上海福赐劝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技术开发中心地处宝山区呼兰路。刚刚成立的“四校一中心”共有教职员工517人,学生1036人。5家单位整合在一起,虽然是一套班子,但因为各自的体系仍然存在,实质上还是“分灶吃饭”。
1996年4月10日,上海市交通运输局转制为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在新华路举行了揭牌仪式。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交运集团这个超大型企业,在成立40年后要进行二次创业。在那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像交运集团这样庞大的企业要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并不容易。一切旧的思想观念、竞争方法、管理手段都必须彻底打破,而新机制的建立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时在交运集团上层最发愁的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可见交运集团在当时要尽快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加快产业转型的速度,推动自身的发展,最缺乏的是资金和人才。15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交运集团艰难的二次创业过程,集团在转制之初不仅是跌到了谷底,而且是一个“U”字型的平坦的谷底,没有交运人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是顶不过去的。而作为一个交运人,交运集团这起起伏伏的15年也影响着我的人生历程,它使我切切实实踏上了另外一条路,而这条路一走就是15年。
没有资金怎么办?集团公司领导权衡再三,决定通过地块开发的方式来筹措资金。当时“四校一中心”所在的新华路校区毗邻虹桥开发区,属于黄金地段,交通便捷,对地产开发有利。同时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教育培训基地,“四校一中心”对推动交运集团今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人才储备的作用,如果受到场地的限制,将来很难有更大的发展,也不利于集团加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因此,在转制后不久,集团做出了重大决策,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将新华路校区的三所学校整体搬迁至宝山区呼兰路校区,实现“四校一中心”的统一管理,以促进“四校一中心”的发展,更有利于集团人才的培养。
这一决定一宣布,新华路顿时炸开了锅,教职员工的反对声如浪似潮,学校领导班子一时陷入矛盾漩涡的中心。那一阵子,我们这些校领导的办公室几乎天天“顾客”盈门,真可谓人声鼎沸,“闹”得不可开交。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教务校长还来不及着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就不得不先投身到“稳定”大局的工作中去,这成了我和新的领导班子所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
一天,集团公司通知学校领导班子立即到集团开紧急会议。原来,新华路校区的150多名教职工联名写信到上海市政府、市人大以及市教委和交运集团,反对将新华路校区用作地块开发,称这是侵占教育资源,学校搬迁后就不可能发展了。最感困难的是,这其中还有十几名中层干部。当时交运集团的刘董事长亲自到会,叮嘱领导班子要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写信的教师,要一个一个解释,关键是让教职工明白,搬迁后学校不是不能发展,而是会更好地发展。
回到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自分工,走家串户逐个找写信的教师谈心。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深深思考:教师们说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做法也情有可原。设想,学校在新华路这么多年,根基已经很深,与附近的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搬迁,一定会影响到这种合作关系。例如当时上海唯一的奔驰汽车维修中心就建在校园内,而像这样的高端汽车产品,在当时交通很不方便的宝山区几乎是没有市场的。况且,绝大多数教职员工都住在长宁、徐汇等学校附近的区域,有的甚至就住在和学校一墙之隔的交通公寓,如果从新华路坐公交车到宝山去上班,仅单程就至少要3个小时。多年来,教师们真是以校为家,在学校里呆的时间很长,有的甚至每天晚上要忙到八九点钟才回家。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失去交运集团这个“大家”,那么学校这个“小家”也不可能存在!教师们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这我能理解,但是我们的教育还能不能发展,这才是关键。新华路地块开发既然对交运集团盘活经济有利,对集团几万名职工的生存有利,那么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一定更有利,因此,搬迁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我们必须认真做,而且要做好!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联名信”风波引起了连锁反应,更大的风浪在后面等着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