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色就是不可替代
每年3月到5月是招生的时节,市招办和各区招办都会组织大型招生咨询活动。生源充足的那几年,像我校这样四年制的大中专,优势比较明显,从来不参加招生咨询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上海的生源以每年2万人的数字递减,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大学实施扩招,大中专没有了招收高中生的“特权”,中专生进入单位后也没有了“干部”编制,而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高中、考大学,中职校招生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我到学校工作的时候正是生源数开始下滑的时候,我感到形势严峻,要求教务部门组织力量参加招生咨询活动。第一年设摊的时候,“生意”非常红火,因为我国新一轮汽车工业的兴起,带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蓬勃发展,汽车维修人才成为上海的紧缺人才,所以我校的汽车专业倍受青睐,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甚至用“蜂拥而至”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到了后面两年,情况有点不对劲了,大家一看,汽车专业这么吃香,一时间,全市有十几所中职校开设了汽车专业,我校的优势在一夜之间就被湮没了。
最尴尬的是有一所学校的校名与我校仅一字之差,我们是中专,他们是职校。每年一到招生时节,学校招办的电话就频频接到这样的询问:“是交通学校吗?”“是。”“你们学校在哪里啊?”“宝山区呼兰路。”“你们在××路是不是还有一个校区啊,我们小孩离那里近,我们要到那里去读书怎么办手续啊?”“××路的学校跟我们不是同一所学校,你搞错了。”对方道:“他们也开汽车专业的,你们不是一个学校的吗?”这样的电话我也接到过很多次,学校的老师也多次向我提到这样的事。当时虽然生源数在减少,生源总量还比较大,每年保持在15万人以上,学校的招生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看到这种形势,我深深感到,以后中职校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果不居安思危,长此以往,我们一定会落在后面的。
怎样才能保住我们的优势呢?于是,在学校的《1999—2003年发展总体规划》中,我们把“特色”办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特色”就是我们比别人办学历史长,我们的技术力量比别人雄厚,我们的专业底蕴比别人深厚,汽车专业就是我们的“特色”。为了使我们的特色更加突出,我想我们还要开辟新的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
一次在开一个教学会议的时候,一位曾经去过日本进修的教师提出开设物流专业的设想。那时候还是1996年,“物流”这个词语在众人眼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物流业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在日本,物流业已经是一个非常发达的产业。我一听到这个名词,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打造学校特色的好机会,因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物流业一定会在中国兴起,虽然它目前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物流管理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我校开设的交通类专业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开设物流专业不仅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之举,而且可以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和亮点。1997年,经过大量调研,并报请上海市教委同意,我校在上海第一个开设了“现代物流”(当时叫“物流管理”)专业,当时这个专业甚至在高校也是一个空白点。不出两三年,上海的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交运集团下属的许多运输公司也纷纷更名为物流公司,物流专业人才成为21世纪初上海的紧缺人才。
果然,我们这个自主创新的物流专业一开设,就引起了家长和许多同类学校的注意。在招生咨询活动中,许多家长前来询问,打听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一些有见识的家长还帮着一起宣传。其他的学校看到我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也纷纷提出要到我校学习经验。3年以后,不只高校开出了物流专业,就连中职校也有二三十所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有一年的招生咨询会,一位家长来到我校的摊位前,我正好在现场。那位家长看上去好像是已经逛了一圈,站在离我们摊位较远的地方在看我校的介绍,我们的一位学生连忙递上招生简章。他见我们很热情,就犹犹豫豫地过来询问。第一句话就问:“我看你们学校开设的汽车专业,别的学校也有,那你们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校的一位教师回答道:“汽车专业是我们的王牌专业,办学的历史最长。物流专业是我们最早开出来的。”家长继续问:“那你们的汽车专业‘王牌’在哪里?”那位教师说:“我们的专业教师都很有经验,而且我们有精良的专业实训设施。”家长又问:“我看人家学校的实训面积还比你们大咧,而且那些学校都是新建的,条件都很好的。你们有什么特色呢?”那位教师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家长站起身来说回去考虑考虑,转身离开了。
看着那位家长离去的背影,我深受触动。本以为有了汽车专业这个强项,再有了物流专业,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曾想我们所谓的特色和优势又一次被时代发展的大潮湮没了。难道我们的优势就仅仅是跟人家比办学历史?还是只在嘴巴上说说抽象的“技术雄厚、底蕴深厚”之类的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特色”究竟是什么?答案是肯定的,就是不可替代。但不可替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人无我有吗?可是,“人无我有”最终会成为“你有我也有”,人家有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不能坐等别人来赶超我们,而是应该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向前走,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超越自己,就像学校《1999—2003年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到的,要坚持创特色、打品牌,坚持改革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可替代。
确立了这一理念,我在1999年3月担任校长以后,即从“六个紧密结合”着手实施以课程为核心的特色创建工作。
一是推动课程改革与专业标准的编制紧密结合。2004年,学校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开发计划(2005—2008)》,牵头组织开发完成《上海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和《上海市中职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标准》,对所有专业共128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作了全面的修订完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上海市唯一按汽车维修行业所有关键岗位设置并开设专门化的专业。
二是推动课程改革与开放实训中心建设紧密结合。2004年,学校申报建设的上海市汽车运用与维修开放实训中心、上海市现代物流开放实训中心于2007年完成。新型开放实训中心将专业进一步细分专门化实训室,学校所有专业的专门化均建有相应的实训室,并按照市教委要求与新一轮专业教学标准所列的专门化方向完全匹配。
三是推动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紧密结合。学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定单式”与“订单式”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定单式”根据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人才,“订单式”按工作岗位标准培养人才,两者分别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大纲。所有专业在教学上均采用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一体化、模块式的教育培养模式,专门化方向名称、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均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接轨。
四是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学教法改革紧密结合。学校积极推行“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过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采取开卷、闭卷、社会调查报告、教师测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纳入学生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五是推动课程改革与校本教材开发紧密结合。学校承接了上海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任务引领型”课程6个专门化、5门核心课程、24门专门化课程教材的开发任务,并完成校本教材的配套开发工作,所有专任教师均参与了各类教材的编审。
六是推动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学校确立了“人才强校”理念,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制度,鼓励教职员工参加学历职称进修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优化“双师”激励机制,形成了以专业学科带头人领衔的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学校多年的创特色之路使我深深体会到,“特色”是没有既定模式可效仿的,“特色”的关键要素是不可替代,核心目标是打造优质品牌,它是学生特长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选择的追求卓越,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塑性的特点,能够使一所学校在某一个区域领域里起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创特色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