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破围墙,组建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市教委根据教育部“三改一补”的要求,提出了“一委一校”组建高职院校的思路。我们的交运职工大学办高职是有基础的,1993年我们创建了上海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上海市招收了首批高职学生,是上海最早尝试高职教育的院校。但在1995年,交通高职应上级指示而停办了。现在,上海的高职教育“忽如一夜春风来”,对我们来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了“盘活存量”,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召集学校的领导班子商议,要积极争取办高职。之后,我向上级主管单位交运集团作了汇报,集团领导十分支持。在集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我找到了当时上海交通运输行业的主管部门上海市政府交通办,表达了我们渴望办高职的强烈愿望。交通办领导表示,学校办高职还是有希望的,但需要等待时机。我心里很清楚,市教委的意思是办高职必须是“一委一校”,交通办统管交通邮电系统,下属有5所职业院校,如果独立办高职,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我校还不具备条件,如果能够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办高职,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这时候只能等,但我们不能坐等,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而这一过程却是一波三折的。
1999年下半年,筹建高职的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按照“一委一校”办高职的精神,我向交通办领导提议,交通办下属的5所交通运输类院校联合创办一所交通类高职。交通办领导采纳了我的建议,组织其业务主管的上海市海运学校、上海海港职工大学、上海市民航中专、上海铁路中专和我校,共同筹建高职。应该说,5所院校联合办学,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很广阔的。因为这些学校所涉及的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生产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如海运业、航空业、港口贸易、铁路公路运输等,要将这些学校联合起来办高职,则这所高职一炮而响的可能性很大。
一开始,大家的积极性还比较高,后来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使得筹建遇到了阻力。首先是在校名的定夺上发生了一些分歧。虽然5所院校都属于交通运输类院校,但5所院校所涉及的行业不同,如我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陆上运输和内河航运,海港职大和海运学校属于港口和海运,民航、铁路也都各自占据着一块领域,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交集,因此在校名的选择上就有了争执。有的学校认为应该按照学校的地位来决定校名,谁的地位高,就用哪所学校的名字。有的认为哪所院校开设专业占行业比例最大,就以这所学校的名字来命名。我当时想,用专业性太强的名字来给学校取名并不合适,而“交通”是一个大的概念,这两个字正好能涵盖所有的交通类行业,对大家都公平,于是我主张取名“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巧合的是,这个名字正好与“上海市交通学校”的名字重合,这只能说是我校的一种幸运。最后,学院的名字被定了下来,即“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虽然这个名字得到了大家的首肯,但不知为什么,就在学院筹建的关键时刻,海运学校提出退出,称要么不办,要么独立办高职。海运学校作为当时上海中职校的“航空母舰”,就这样退出了学院的筹建。
海运学校的退出对其他几所学校的影响不可谓不小,有的学校也流露出打退堂鼓的意思。实际上,如果大家都安于现状,不办高职也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为什么要办?就是看到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我,面对职大停牌的现状,作为一校之长,我没有退路,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也要力争高职组建的成功。当其他几所学校的积极性受挫的时候,我主动承担起穿针引线的任务。
为了推动交通高职的顺利组建,我积极争取市教委支持,邀请了教育界和行业的有关专家到学校进行实地的预评审。在考察了我校的情况后,专家组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学校没有独立的校舍,怎么办学?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院校必须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像我校这样的联合办学的情况,如何落实这一要求?这两点意见的确是学院筹建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组建高职肯定不会成功,但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我必须让它成功!
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找了很多人,咨询其他合理合法的解决途径,最后终于找到了办法。没有独立的校舍,我们就采取租赁校舍的形式。关于学院的体制问题,由于学院各校区的上级主管单位不同,学院在建立之初还不能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们就先参照民办高校的体制,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建章立制上,学院这种独特的组建模式没有可借鉴的模版,我们就自己组织人员编写学院章程,章程编制完成,4所学校的校长审阅通过后都在“章程”上签字,同意共同组建“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得到4所学校上级主管单位和交通办领导的支持,我拿着学院章程等有关学院组建的资料,一家一家地到4所学校去跑,给这些学校的领导过目。交通办领导平时公务繁忙,我就守株待兔,下班后到领导家里坐等,请领导替我们把关,提出修改意见。我就在这样的奔忙中度过了2000年这个千禧之年,也就是这样的奔忙,我开玩笑说我是送“鸡毛信”的人。这样的“鸡毛信”我愿意送,只要学院能够成功组建。然而,就在学院组建前夕,却又发生了意外。
2000年,市政府发布通知,市政府交通办撤销,与上海市公用事业局共同组建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这样一来,根据“一委一校”的政策,委办不存在了,学院也不可能存在了。这无疑是突如其来的打击。听到这一消息,我立即赶到交通办,向交通办领导咨询学院筹建下一步该怎么走。或许是被我的诚意打动了,交通办领导当即表示,即使交通办被撤掉,也要力促交通高职成功组建。
2001年4月,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市政府批准,正式组建成立。学院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块牌子、两个统一(管理制度和办学标准)、三个不变(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四个校区的联合体,以培养综合大交通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学院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利益共赢。后来,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学院成立了党委,建立了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各校区党委召开会议,落实党建工作。这种以行业为依托、集上海综合交通办学优质资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初具集团化办学雏形,在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30多所交通职业院校中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建院10年来,学院的鲜明特色吸引了广大考生的目光,学院历年的招生始终保持十分良好的态势,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组建
学院的组建不仅打破了学校之间的围墙,也打破了资源属性界限的围墙,跨出了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综合大交通联合办学创新道路的第一步,也有力证明了我们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