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规范从头学起
德育工作抓两头,效果最明显。一头是优秀学生,一头是后进学生。对优秀学生要不断在思想意识上施加影响,使他们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这样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利,他们在班级里则可以影响到一大批同学。对后进学生以帮教为主,在道德规范上加强教育和行为制约,引导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待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后才放手。对中职生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学习方面,而在行为规范方面。
21世纪初,随着上海中职生源数的减少和高中扩招,中职生源素质大幅下滑,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的现象有上升趋势,学生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一次,一位教师向我反映,他们科室的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女教师上完课后回到办公室大哭了一场。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位女教师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跟她捣乱,她批评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不但不听还顶撞她,全班同学也跟着一起起哄,令那位年轻的女教师非常气愤。又有一次,一位老教师也向我反映,说他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受到了这个学生的威胁,声称放学后要在这位老教师的必经之地等他。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我感到这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偏差,单单靠处罚不能解决问题,而要广泛开展调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于是萌发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行为及心理调研的想法。我校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我请他们做一个我校学生行为心理方面的案例研究,从根源上探究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
为此,学校的心理老师自编了“中职生心理困扰问卷”,在校内随机整群抽取58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69名,女生78名。问卷从学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困扰”两方面共12个指标开展调查,“生活事件”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等指标,“心理困扰”包括乐群性、敌对性、敏感性、稳定性、紧张性、家庭完整和睦等指标。
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我校学生中负性生活事件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受惩罚因子,可见,家庭内部矛盾、被批评或处分、遭父母打骂等生活事件出现的频率及其对中职生的心理影响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从造成学生心理困扰的因素来看,存在着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如男生的敏感度较女生为低,高年级由于面临就业压力而显现出较高的紧张性,汽车专业女生的紧张性比男生高,二、三年级比新生和毕业班学生的乐群性高。调查问卷还显示:45.6%的学生来自正常家庭,6.9%的学生来自重组家庭,17.8%的学生来自不完整的家庭,29.7%的学生来自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47.8%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来自不完整家庭的比例较大,使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比较复杂。事实上,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心智成熟较晚,甚至要到面临毕业的时候才表现出成熟的举止。许多学生因中考失败而表现出强烈的自卑心理,感觉前途无望。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关系不理想,学生中因与家长起冲突而离家出走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自暴自弃,无心学习,沉迷网络游戏,缺乏自信心,情感脆弱,适应能力差。一些家庭不幸福的学生则更多地表现出想早点工作,有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心理困扰。
了解了学生的现状后,我召集学生处、各系部学管、德育教研室共同开展研讨,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不主张动辄给学生处分,因为用强制的手段未必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无论是心智不成熟,还是心理上有困扰,其表现出来的都是行为上的偏差,所以,规范他们的行为,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为此,我给学生处提了一个建议——把握和处理好有行为偏差的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个群体,我建议定期把那些已经受处分和在受处分边缘的学生集中起来,办一周学习班,深入学习《校纪校规》和《学生守则》。针对个体,我建议以各班班主任为主体,给每一个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开“处方”,对症下药,多管齐下。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我校2006级物流专业的学生小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专业心理教师给学生上课
小仇来自不完整家庭,父母离异,母亲再婚,他跟着父亲生活。2005年9月小仇考入我校,没想到其父下岗,又不幸罹患尿毒症,为了治病,其父把房子卖了,父子俩就在小仇伯父家搭一张床睡觉,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这样的家庭状况使小仇变得寡言少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渐渐沉迷网络,常常将饭钱省下来去网吧打游戏,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也只当耳旁风,一学年下来,多门功课经补考也不及格,只能留级。班主任找到小仇的父亲,其父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提出退学申请,希望小仇退学后找一份工作,赚钱养家。退学申请报到我这里,被我打了回票。对于学生的退学申请,我始终抱着一个观点,就是要慎重。学生退学不是打个申请,拿到分管校长这里批一批就算完成手续了,每一个申请退学的学生,必须由教务部门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因为将一个未成年的问题学生随意地推向社会,是做校长最大的不负责任。小仇其实是个可怜的孩子,其问题的根源在于他艰难的家境导致了他意志消沉,无心读书,他不是无药可救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帮,而且要帮到底,我要求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协同做好对小仇的跟踪帮教工作。
为了解决小仇学习的后顾之忧,学校根据相关政策,为小仇申请了助学金,减免其学费。我所在的第二党支部得悉此事,主动开展结对帮困,党员自发捐款,我也积极参与。支部还委派了一名优秀党员对小仇一对一帮教,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予以关心。考虑到小仇的父亲的确无力抚养小仇,教务和学管部门找到了小仇的母亲和继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小仇的母亲终于同意将其接回家抚养。同时,学校也为小仇营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小仇的班主任安排了班里的同学对小仇进行帮教,学校有大型活动也安排小仇参加。学校还定期进行电话联络和上门家访。
通过多管齐下的帮教,小仇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他又重新振作,开始了新的旅程。2007年,小仇获得了学校的三等奖学金。2010年4月,小仇以本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职。小仇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小仇的父母还特意制作了三面锦旗送到教务处等三个部门,以表达他们真诚的谢意。
我特别喜欢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育人和种树一样,都需要把握时机,倾注情感,精心培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把最好的东西、最大的快乐给予我们的学生。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东西和最大的快乐?是成长的关怀,是奋斗后取得的成绩,还是如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些都不足够,最好的东西和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希望”。“希望”涵盖了成长、成功、关爱、关注、快乐等一切可能性。给学生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他们也就找到了健康成长、获得成功的源动力。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