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4套公寓房说起
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遇到外地的高级人才,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工作上的,而是生活上的,诸如学校在什么位置,年薪多少,有没有住宿的地方等。当年学校急需大量优秀人才,但又限于条件,无法满足优秀人才所需要的待遇,结果是我们要的人才不愿来,要来的却是我们不想要的,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学校招不到好的人才,最急的是我。眼看每年几十名教职员工到龄退休,学校再这样下去就要无“米”可炊。要让优秀的人才愿意来并且安心留下来,首要的条件就是要让他们住得安心,可是当年学校的宿舍非常简陋,学生住着还差强人意,给教师住肯定是不合适的。
为解燃眉之急,我萌生了在学校周边地区购置公寓房的念头。十年前学校附近的房价还是比较便宜的,我和林校长两人走遍了学校附近的几个楼盘,一下子购置了4套公寓房,每套两房一厅,十二三万元一套,可以住6个人。买下公寓房后,我吩咐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进行了简单的装修,为公寓房配置了较为齐全的生活设施,完全可以满足单身外地教师的住宿需要。这时我的心才稍稍安定了。
自从买下了公寓房,人才招聘会上我们也叫得响些了,人才也愿意来了。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学校引进的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外地的高级人才,他们大多已成家立室,他们离开家乡,变换环境,是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对于这部分人,学校要解决的不只是他们住下来的问题,而是安家的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是不可能安心留下来工作的。所以买公寓房只是我第一步的设想,我第二步的设想是尽快出台针对外地成熟型高级人才的住房补贴政策,彻底解决这部分人的安家问题。
我要学校的有关部门先安顿好新引进的外地教师,4套公寓房很快就住满了人。然后我请人事部门着手调查研究,拟订关于外地引进高级人才安家费用的相关文件,拟提交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再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文件初稿完成后,我先反复看了好几遍,进行了多次修改,才提交校务会议讨论。学校领导班子也经过了反复讨论和斟酌,才一致通过,提交教代会讨论。但是到了教代会这一环节,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由于这一文件是专门针对外地引进高级人才的一项优惠政策,目的是通过发放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安家费,帮助外地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在上海购房、安家,暂不考虑学校内部的上海本地高级职称教师,因此遭到了上海本地户籍教工代表的质疑和反对。核心问题是:学校这么照顾外地教师,那么我们上海的教师呢?我们也很困难,为什么不同步也照顾照顾我们?为此,我在大会集中时向代表们作了3点解释:一是学校每年大量人员退休已经对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引进这些外地高级人才既是学校目前急需的人才,也是对学校人员数量的一种补充,有利于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二是发放安家费的对象有限,仅限于高级讲师、副教授一级职称;安家费的金额有限,3万至5万元的安家费只够付房款的首付(这在十年前学校附近的地段是够的)。三是这笔安家费只有在外地教师购房时才生效;而且不是一次性发放,而是分阶段发放,外地教师只有为学校服务满五年后,才能得到全额款项。因此,学校对这些人才是有制约的,学校也希望付出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最终,学校的广大教职员工还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教代会终于通过了这个文件,那些外地高级职称的教师享受到了待遇,基本上都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安顿了下来。
我一直认为,做校长的就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员工,用自己的真心来换取广大教职员工的真心,用自己的真情来打动广大教职员工,我们融为一体,共同为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那么,真心真情具体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细微处的关怀,即无微不至、全方位的关怀。只有这样的关怀才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使人安心。在这里,有两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问题。
郭教授是学校十年前从江西引进的,她教英语,副教授职称。郭教授不仅自身的专业水平高,而且课也上得很好,最可贵的是她对工作的认真和投入的态度,更让我们感到她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郭教授刚到上海不久,她的丈夫也通过上海对高级人才的有关引进政策而来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郭教授的丈夫一时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了使郭教授能安心工作,我鼓动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后来学校党委郑书记在学校所在地区的政府里为其丈夫谋得一职。丈夫的工作问题解决了,郭教授把孩子也接到上海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十年来,郭教授发自肺腑地感激学校,十分努力地投入工作。从教研组长到文化基础部副主任,从个人获得“上海市育才奖”到带领英语教研组获得“上海市先锋班组”荣誉,郭教授身体力行,成绩斐然。应该说,她始终没有辜负过我对她的期望,她是切切实实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的。
德育教研室主任王老师,高级讲师,也是十年前学校最早引进的外地高级知识分子。王老师从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来到上海,她用学校提供的安家费在学校附近买了一间一室一厅的小房子。由于其丈夫因为不符合条件而未能来到上海,导致夫妻两人长期两地分居。王老师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把孩子接到了上海。王老师又非常贤惠、孝顺,父母、公婆没人照顾,她就把他们都接到了上海。这样一来,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王老师一个人身上,日子过得很艰难。然而王老师从来没有因为困难而向学校开过口,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
像这样如老黄牛般勤勤恳恳工作的教师,我作为校长没有理由不多关心和帮助她,没有理由不重用她。学校通过工会的帮困机制给予她一定的补助,春节校领导家访,我去过她家里,学校行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帮困。为了褒奖她的努力和投入,我让她担任德育教研室主任,让她享受应该享受的待遇。
王老师是懂得感恩的人。在来校工作的十年里,她承接的几个国家德育课题都获得了国家成果一等奖,她带领整个德育教研室,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使德育课堂生动活泼。担任德育教研室主任以后,她先后组织开设了音乐课、美育课、心理课,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成为上海市中职心理网站的主持人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她功不可没。
有一年的年末开中层干部会议,主题是讨论谋划新一年的工作,我指定了几个部门发言,德育教研室也在其中。轮到王老师发言了,王老师的开场白是感谢校领导对她的关心,说着说着她哽咽了,说不下去了。我和在场的中层干部无不为之动容。俗语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于细微处见真情,方能真正打动人心、留住人心。这就是一种交心,无所谓谁对谁好,谁为谁付出得多,关键在于我们彼此都真诚地付出了,那么彼此的结果都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