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则之下人人平等
一天早上,安保处处长刘老师来找我,说那个破坏篮球架篮筐的“黑手”被学校新装的摄像头“抓”住了。我说:“一起到你那里去看看!”来到安保录像监控室,刘老师打开录像,只见画面上五六个学生正围着一个篮球架在练习投篮,一个高高瘦瘦的学生一边拍着球一边助跑,到了篮筐下跃起、投篮,结果没投中。那个学生似乎心有不甘,突然攀上了篮球架,一只脚站在篮架的高处,另一只脚腾在半空中,一只手抓着篮架,另一只手奋力伸向篮筐。看他身手敏捷的样子,似乎是个中老手了。紧接着篮架上的那只脚用力一蹬,一只手终于抓住了篮筐,这时他的另一只手也攀上了篮筐。他调整了一下姿势,两只手牢牢地抓住了篮筐,身体在篮筐下荡来荡去。这时,一起打球的几个同学迅速一拥而上,又闹又笑地一齐抱住他往下扯。只见那个可怜的篮筐就在他们的摇荡下一点一点被扭曲得变了形。看到这里,我叫了一声“好”,刘老师惊讶地看着我,我说:“好!这个摄像头装得好,终于抓住这些‘坏’小子了!查到是哪个班的吗?”“正在查。”刘老师说。“好的,查到后照章处理,照价赔偿。”
下午,刘老师又来找我,说抓到人了,但是他们的班主任来求情,希望从轻处理,教育教育,不要处罚了。我说:“相关的处理规定校务会议刚刚讨论通过,既然制度已经出台了,它就不只是一纸文书,你不能放在抽屉里,也不能只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做装饰。”
学校篮球架上的篮筐老是遭到“蹂躏”,究其原因,是那些淘气的男生老想学着美国NBA篮球明星的样子,投篮还不够,还要吊在篮筐上半天不下来,以示自己的水平,在同学面前也挣点面子。虽然说学生部门经常在抓,但这种现象屡禁不绝,新换上去的篮筐常常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拉坏,又要换新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开销很大。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的违纪行为被无意中拍了下来,但是在处理上仍然要考虑哪些该严肃处理,哪些该友情操作。这些孩子中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则是行为规范问题。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人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样的事情在教职员工中也时有发生。一次,教务处主任鲍老师与一位教师发生了争执,原因是这位教师没有把教案交到教务处。有人向我反映鲍老师态度不好,说他针对这位教师偏激,我却不以为然。鲍老师的态度固然有些毛躁,但他是对事不对人。按照学校对教师日常工作考核的有关规定,教师进教室上课必须带好授课计划和教案,期中考试以后,教师应将前10周的教案统一交到教务处审核。大多数教师都能遵守规定,但总有极个别的教师做不到。那位与鲍老师起争执的教师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的教龄的老教师,或许是因为他自以为资历够了,抑或想着自己反正没几年要退休了,所以平时表现松松垮垮,能混则混,得过且过。鲍老师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自然看不惯这类事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之下人人平等,工作上,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学校搬迁以后,百废待兴,各种规章制度有待健全。我们很快实施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其中教学制度的建设,我要求各教学部门在制定ISO作业文件时,同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各类工作表单,规范各类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使教学工作环环相扣。
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阻力,相关的职能部门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这时候,哪怕是做“恶人”,也要坚守“阵地”、坚持原则。
我经常在与同事谈工作的时候拿“对表”来打比方:人们外出旅游,每到一个景点,导游总会与游客们约定一个集合时间,游客们也总会很自然地抬起手对表,以保证按时回到集合地点。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对表”,经常需要“对表”。“对表”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法”大于一切、高于一切。在学校工作的范畴里,各种规章制度就是“表”,“对表”就是工作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它指导我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通过“对表”寻找差距和不足,纠正工作偏差,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以达到贴近社会,贴近行业企业,使用人单位、家长、学生都满意的预期目标和效果。因此,“表”就是一种标准,是具体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平等公正等的态度和准则,“表”实际体现的是对细节的追求。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上,我推崇制度的细化。我校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就是一个逐步细化、逐步完善的过程。它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学工作质量考核,由教务和督导部门共同负责监督。一学期有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检查教案,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每学期至少两次,并填写听课记录表单;教务、督导部门随机听课、打分;教师在期中、期末要分别填写学生作业批改记录单、教学检查自查表;每学期要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作为期末教学质量评议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纪律考核,对教师坐班时间、教学事故级别、教师调课等方面均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制度的细化使制度的执行更具可操作性,也更能体现一个团队的执行力和工作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