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学习知识不学习当然不行,但学习也不一定行。你必须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同时,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你的知识就是常识。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能够保持效能的所有人,几乎都和我一样在不断地学习。他也曾经反思,在那家国企的六年“幸福”生活,使他与社会脱节,让他的竞争力丧失殆尽。

第二章 学习知识

不学习当然不行,但学习也不一定行。你必须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同时,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你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怎么可能给你带来个人的竞争优势呢?

要管理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先拥有知识。在当今时代,每天以处理信息和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知识工作者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否则必将被社会淘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什么知识,哪些知识更有价值。第二个问题是知识应该学习到何种程度,是不是只有拿到一个博士或者硕士学位才能证明自己掌握了某个领域的知识。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学习的方法和工具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

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能够保持效能的所有人,几乎都和我一样在不断地学习。无论是企业主管还是学者,无论是军队的高级将领还是一流的医生,无论是教师还是艺术家,无一不是如此。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不学习当然不行

首先讲一个笔者同学的例子:

“他是我的高中同学,1996年毕业于武汉某知名高校,硕士,专业为软件工程。通过家庭关系联系到某省会城市一家由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垄断企业的信息中心工作,主要职责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和个人计算机的维护,薪水和福利都是当时毕业的同学中较好的。由于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不复杂,而且是从总公司到各地分支单位一起建设,所以我的这位同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要做,经常的状态是等着业务部门报修的电话,出现问题才去维护一下。

该同学的幸福日子曾被许多同学羡慕:工作轻松、薪水丰厚、福利好。

但好景不长,2002年,国资委要求央企主辅业分离。该同学工作的部门由于属于辅业范畴,被整体剥离出来成立公司。后来该同学于2002年‘买断’工龄,自行离职,共得到补偿九万多块钱。

有九万多块钱垫底,该同学休息了半年多时间。此时他已经有了一个美丽的女儿,每天接送女儿上学,着实过了一段逍遥日子。但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不可能不上班,在半年后他就准备找工作上班。这时候他发现对于计算机软件领域,他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软件和计算机领域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快的行业,而他之前的六年时间因为工作轻松,基本上没有‘学习的需求’,他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硕士阶段做的一些零散项目上。可想而知,当他去应聘相应的工作时,因为缺乏经验、知识等技能的积累,不停地碰壁。此时,一个朋友邀请他去武汉,做某种药品的湖北代理。但是由于在国有企业养成的散漫习惯加之没有药品行业的任何销售和管理经验,做了不到半年就打道回府。后来又找到一家做ERP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每天骑自行车去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薪水还不到他原来国企的一半,也在做了四个月后离职。

这时已经到了2004年,他发现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三十多岁仿佛已经与这个世界‘脱离’了。基本上他能做的事情不愿意做,而他想做的事情因为没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无法做。而他的那些同学经过八九年的工作大都成了单位的中层领导。”

当然,他现在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后来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他曾经说: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自己有好几次在浴室里号啕大哭,一个正值壮年的人仿佛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他也曾经反思,在那家国企的六年“幸福”生活,使他与社会脱节,让他的竞争力丧失殆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数据显示,在19世纪,一个知识更新周期(以一个领域知识更新20%为一个知识更新周期)的时间为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15年,20世纪90年代为3到4年。到2050年,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可能只是那时知识的百分之一。如果你是1955年大学毕业,大概你可以不用学习在1995年左右安全退休。如果你在1995年大学毕业,只要有5年时间不学习,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为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经缩短为3到4年了!

终身学习的理念在20世纪中叶就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因为人们发现技术、知识的快速更新不仅影响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而且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终身教育强调现代人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更新个人知识,才能保持适当的应变能力,保证个人竞争力。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信息与知识的创新、传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大时代中,如果你不能持续地学习,你必将被淘汰!同学聚会的时候你会发现,由于没有持续地进行知识更新,有一部分同学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停留在大学毕业的阶段,你再观察一下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竞争力,一定是不乐观的。

学习改变命运

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兄弟》中写道:别的国家四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国家却用了不到四十年就走完了。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都要主动或者被动地去体验这个过程。所以,之前许多我们觉得“可靠”的东西其实都不可靠了,那我们靠什么?

著名科学家、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曾经讲过他的经历:

“我是1963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读了三年书还差一点点,文革就开始了,全部停课了。1968年,我被分配到青海西宁当一个铸造工人,当时是看不到今后还有任何从事科研的希望,所以很多同时分去的人都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努力。我是出于一种天性,出于对学习的热爱,对科研的热爱,还整天看数理化和英语书。1974年,中国科学院当时的领导,就是胡耀邦和方毅他们,要做一些重大的项目,去追赶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科技发展。青海盐湖所虽然条件不好,但因为内地其他的研究单位都瘫痪了,所以青海盐湖所也承担了一项重大项目“激光分离同位素”。我自己争取从工厂调到研究所,开始做这个项目,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为什么呢?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家开始重视科研和学习了,我同时代的人方才发现,我已经早了5年,走在他们前头,这是第一。第二,在那个地方做科研,在我们的前面没有权威,没有比我们更了解项目的人,所以一开始从事科研,我很快就成了这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成为负责人是一个最大的机遇,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把它做得最好。因此早在1979年,我就被科学院选拔为早期出国的人,先后到了美国的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林实验室,回国到青海盐湖所后转到大连化物所工作10年。这期间我又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法国格林罗勃大学、第戎大学和巴黎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工作。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

那些在毕业时分配到了令大家羡慕的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他们大多数已经退休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在那些单位里人才济济,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老资格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地方的产品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进行技术革新的,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为子女就业,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所以我遇到他们时,大多数人已经退休。其中有一位是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现在开了一个小商店以维持生计。因为退休了,生活很艰难。”

因为持续不断地学习,改变了朱清时院士的命运。

生活在当今的时代,无论愿不愿意,你都必须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你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最近,你学习了吗?

第二节 学习什么知识

学习也不一定行

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是读书,欧阳修讲读书可以枕上、马上、厕上。我们说,学习并不是最难的事情,而在学习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什么。

下面是笔者听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学钢铁冶炼的女孩,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她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由于不喜欢做钢铁行业,加上是女生,她就读了北京大学的一个法律专业的第二学位,后来找了一家很轻松的行业协会工作。但该协会并没有很多法律方面的工作,这个女孩子虽然工作没有什么压力,但一直坚持学习。由于热爱学习语言,看《大长今》等韩国剧热的时候就学习韩语,喜欢巴黎的浪漫就学习法语,还学习了日语、西班牙语。由于眼界开阔了,她就到法国读了一个国际贸易的硕士。两年后再回到北京,找到一家外贸单位,薪水四千多块钱,这个时候距离大学毕业已经八年。

虽然结婚了,但没有小孩,在家基本上也不做饭,只是喜欢持续地学习。

热爱学习没有错,也许这个女孩就是享受学习的过程。但是对于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和竞争优势。

为什么这个爱学习的女孩学了这么多却没有发挥出价值?笔者的评价是:

第一,这个女孩只是爱上了学习本身,而没有考虑学什么,学习是为什么,如果学习没有方向性,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内容,即使累死也没有效果。

第二,她在任何知识领域都浅尝辄止,欠缺知识的深度。尽管学了很多领域的知识,但在每个领域都是“新手”,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在19世纪,许多物理学家同时还是数学家、生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但在现今的条件下,一个化学领域就包括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分支。知识总量暴增,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寿命)、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以有涯度无涯,你的学习永远没有尽头,而且也永远学不完、学不全。

更进一步说,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我们能够工作、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能帮助我们度过快乐的一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个人的竞争力,使我们能够在这么多的知识工作者当中脱颖而出,取得自己的成就。

如果你有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热爱学习的话,那么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该学习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学习的深度——对于一个领域的知识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你的知识根基

在知名的谍战电视剧《潜伏》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和台词:

翠平穿了一件新旗袍,在镜子前打量。

余则成:像一个人。

翠平:谁?

余则成:林黛玉。

翠平:在哪认识的野女人吧?

余则成:……(无语状)

知识工作者需要跟人协作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也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具有不同特长和优势的人身上学习隐性知识。但人与人协作和建立关系的前提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有可以一起聊的话题。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除了沟通、交流的技巧外,本质上是要拥有彼此差不多的知识基础。就如《潜伏》中的余则成和翠萍,在真实的生活中很难成为夫妻和朋友,因为他们缺乏共同的知识基础。估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两个人知识背景相差很大,就很难产生沟通、交流的欲望,很难真正地交流思想和分享知识,最多是一方照顾另一方的沟通。

所以,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工作者,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你起码要知道陈胜吴广是农民反抗压迫的典型(否则你就不会理解人们说“我们最需要陈胜吴广”是什么意思);你起码要知道基本的数学、物理学、逻辑推理和心理学的知识;你还需要知道地理、文化、历史和生活的基本常识,否则没有人愿意与你沟通、交流,没有人愿意与你分享、合作。

如果你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你起码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政治和存在于各行各业的潜规则、人情世故,否则你有再多的知识、再高的学历也可能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现代人,你也不能离这个世界太远,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粉丝”、什么是“世界杯”、什么是“双规”、什么是“3G”,你就错过了许多跟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欠缺了许多建立个人关系的谈资,甚至会看不懂许多报纸和杂志。

既然这样,知识工作者需要的基础知识是哪些?应该如何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呢?笔者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可以找一找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的题目,自己做一下测试。它的内容覆盖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数学、逻辑、阅读、表达等各个方面,通过做这种测试你可以发现自己最擅长和最差的领域,因此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恶补一下自己最差的部分,因为这些知识是你跟人交流沟通、掌握信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知识基础的不牢固会成为你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大障碍。

确定你的学习方向

先看一组数据:

近三十年产生的信息量超过过去5 000年间产生的;

全球印刷品的全部信息量每4~5年翻一番;

《纽约时报》一个工作日发表的信息量比17世纪一个英国人一辈子获取的信息量还要大;

全世界每天出版的书籍超过4 000种。

看到这些数据,你是什么感觉?很不幸,这个数据是20世纪90年代的,而且只包括了纸质的出版物。如果再加上互联网、电视,这些数字要远比纸质出版物的数量高好多倍。

而我们每个人一天只能有24小时,我们还要吃饭、睡觉,还要孝敬老人、教育孩子,还要经营爱情、维护朋友,还要……

在如此海量的信息和知识面前,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即便从生下来就不吃不喝地学习,你所能掌握的知识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找到学习的目标和方向,然后聚焦在这个方向上学习。

那么如何选择知识学习的方向呢?

这里笔者也无法告诉你确切答案,但是确定自己知识学习方向的根本其实就是了解你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在这里有一些工具和方法。

笔者可以告诉你的原则是:

你的兴趣要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约束。所以你在确定自己的方向时,在你众多的兴趣中,你必须做减法:聚焦,首先你要在一个细分的领域达到专家的水平。这个聚焦越细越好。然后选择自己有兴趣又有优势的部分,经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什么差需要补什么,例如老师会说不能偏科,语文差要多阅读、多写作;化学差要多做实验、多做题。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这也许没错。但对于工作后的人,如果你一辈子都在关注自己的短处,都在补自己最差的部分,那么你的一生一定是郁闷的一生,因为你永远看到的是自己比较差的地方。你的一生也一定不会太成功,因为你再补也只能是从50分提升到70分,这个时候就不如找到你最擅长、最有优势的部分,如果你能从70分提升到90分,那你已经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了,而70分的人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笔者认为,通常对于高中毕业以后的人,就没有必要再在自己最不擅长的地方下工夫了:因为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和发展,你的个性、气质接近定型,你最擅长和具有优势的东西也基本成形,从这个时候开始你就应该去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有的人擅长处理数字,有的人更愿意跟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欢可预见性而讨厌风险,有的人如果知道自己3年后是什么样就感觉无法忍受。

如何确定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向,根本就在于了解你自己,在确定目标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和你们当中的每个人其实没什么不一样。”

沃伦·巴菲特对坐满一屋子的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学生们说,这时的他像往常一样平易近人,不修边幅。鉴于他是世界顶级富豪,而大部分学生连付电话费都觉得费劲,他们开始发笑。

“我可能比你们钱多,但钱并非差别所在。不错,我买得起最高级的手缝西服,但我一穿上身,却毫无高贵感。我情愿吃一块芝士汉堡而不吃100美元一份的大餐。”

学生们将信将疑,巴菲特进一步说:“如果你们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们想从我这里学到什么,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好忠告。”

巴菲特是因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成功,所有的人都证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容易成功。那么,你喜欢什么?只有确定了你的方向才能知道你应该学什么。确定方向需要你了解自己,以下提供了一些了解自我的方法和工具:

第一,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一个公务员,是升官重要还是发财重要?

一个大四的学生,是毕业就赚钱重要,还是再花时间和金钱读研究生后再去赚钱重要?

一个美女,是找一个有钱的老公重要,还是靠自己从头做起重要?

一个大学老师,是写文章做研究去当教授、院士重要,还是利用资源先赚钱重要?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选择,你该如何选择?这个时候就是价值观在发挥作用,通俗点说,价值观就是在面临选择时你觉得更有价值的内容。人们都想名利双收,但许多时候,名、利是冲突的,这个时候就要选择:要名还是要利,选择的依据就是你觉得哪个对你更有价值。

常见的价值观包括表2中的内容。

表2 常见的价值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一个政府官员在价值观上更注重金钱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从全球来看,公务员都不是一个收入最高的职业,这样他就很容易利用权力谋私。

第二,你的个人目标是什么?

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许多时候这两者是冲突的。高中毕业就去上班挣钱是你的一个目标,上四年大学(四年时间和金钱成本)再去挣钱也是一个目标,还有人要读硕士、博士后再去挣钱也是一个目标。

你选择哪个目标,其实是你的价值观在给你提供判断的依据!

人们的目标很多,所以需要去选择,在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靠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错位,那么战略目标不可能正确。例如卖淫者的价值观就是快速赚钱,及时行乐,那么她们很可能会在十八岁时就出来混,赚钱、快乐,到20岁就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然后她的人生曲线就开始向下,而这个时候女大学生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国家有自己的战略,企业有自己的战略,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战略。你也许说自己没有战略,其实没有战略也就是你的战略。

通俗地说,你的战略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譬如李开复说过,“无论是在微软还是在Google,我追求的是我个人的影响力,所以我会抽出许多时间去给大学生演讲。”

对于正在读书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可能很难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其实35岁以前都是可以尝试的过程,原来你的目标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东西,所以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在刚毕业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尝试,有机会都参与一下,从而尽快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战略。

第三,你的性格是什么?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你也可以参加一些比较公认的性格测试。通过性格测试可以确定你擅长的工作类型。例如销售人员需要外向型性格、愿意跟人交流沟通的人,财务人员需要擅长分析、自我约束能力强的人。如果你擅长分析,对数字敏感,那你就可以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为大型企业的财务总监,想成为财务总监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你就可以按照这个结构去学习。

最知名的职业性格测试叫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职业性格测试,由美国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1875—1968)和Isabel Briggs Myers根据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Carl G. Jung(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和他们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该理论认为,人的性格倾向类似于人们书写,虽然成年人两只手都可以写字,但大部分人都是固定在用左手或者右手写。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所属的性格类型发展出个人行为、技巧和态度,每一种性格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每一种也都存在着自己的潜能和盲点。MBTI性格测试多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团队发展,甚至用到婚姻咨询。比如性格冲突的两类人结婚后吵架的概率要高很多。

MBTI职业性格测试结果的不同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于:

荫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何处,从哪里获得动力(外向、内向);

荫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实感、直觉);

荫他们作决定的方法(思维、情感);

荫他们对外在世界如何取向;认知的过程或判断的过程(判断、知觉)。

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用MBTI职业性格测试作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很多在线测试网站。

第四,求求你,表扬我。

如果你仍然不了解自己的话,那么还有一个方法是让熟悉你的人告诉你,他们感觉到的你的个人优势是什么,我们称之为“求求你,表扬我”。从心理学上讲,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而从人的社会性角度而言,可能别人眼中的你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可能更能说清楚你的优势。

方法是选择10个最熟悉你的人,包括你的家庭成员、朋友、工作同事、上司、老师等,然后征求他们对你的认识。记住,这里征求的是在他们眼中你最优秀的部分,而不是对你的意见和建议,不是你的不足。上面已经讲到过,要成功,需要发挥你的优势而不是去补你的劣势,所以你征求的是在他们心中觉得你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你除了要求他们说出你的优秀外,还要要求他们用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观点。

如果你去做,你就会发现结果跟你心目中的自己不同,你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优势。

案例:小王为了了解自己,利用“求求你,表扬我”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模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自己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他的模板是这样的:

亲爱的××:

我最近参加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培训班,老师留了一份作业,是通过自己最熟悉的人来了解自己,题目叫“求求你,表扬我”。现在需要你帮助我做以下这个调查,内容很简单。

在您眼中,我最优秀的部分是什么(性格、技能、知识等)?

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心情快乐

小王

你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现在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所以你在学习的时候需要确定自己的方向。在确定方向后,你就需要在你确定的方向上正向积累,争取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前面提到的那个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的女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她没有方向,所以就随兴趣学习。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虽然知道的很多,但真正能给自己带来的竞争优势却很少。由于现在知识更新周期很短,知识和经验在快速贬值,今天的知识可能明天就成为常识,如果你仅仅学某领域知识的基础部分,那么这些知识无法给你带来“超级价值”和竞争优势。

下面是一个知识成为常识的例子:

小刘学的是美术专业,1996年毕业。当时他觉得互联网在中国是一个发展趋势,于是他就将自己的求职目标转移到网络上的美术设计。在1997年年初的时候,他的薪水就达到了8000元,并非他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大规模发展,根本很难找到相应的人才,所以他掌握的那些知识在当时是有独特性的,给刚毕业的他带来了每个月8000元的高薪。

但当我2008年见到他跟他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薪水不升反降,才6000多。后来探究原因是,他一直没有提高,而当年他有独特性的知识在2008年时已经成了类似常识的东西,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培训学校在大批培训网站美工。

因为原来有竞争优势的知识会成为常识,这就要求每个人的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大部分人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的时候,学到80%就不学了,被称为“菜鸟学到80%就飞走了”。而这80%的知识可能是这个行业和领域的人都知道的,所以如果你在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时候,一定不能在80%上就停下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会失败。”新东方教育集团的俞敏洪说的一个例子很有代表性,他说“要引人敬意,就要研究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你是最顶尖的,至少是中国前10名,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有话说,有事情可做。我原来想成为中国研究英语的前100名,但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背单词,用1年的时间背诵了一本英文词典,成为中国单词专家,现在我出版的红宝书系列从初中到GRE词汇有十几本,年销量100万册,稿费比我正式工作的收入都高得多”。

建议:了解你的优势,确定你的目标后,起码在一个领域的学习时间要达到3年以上,才能成为这个知识领域上的专家。

你的知识结构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关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创立者布鲁纳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求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掌握和补充必备的知识,认准发展的趋势,站在发展的前列。

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主要层次:第一,基础层次,即我们上文提到的现代人的基础知识,它是知识工作者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修养;第二,中间层次,即较为系统的本专业知识,它是知识结构的特色,体现出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和特色;第三,最高层次,这一层次是知识工作者的优势所在,它包括你从事专业的最新成就、技术发展、方向和动态的知识。

从3个层次的角度看,人们应建立的知识结构类似于我们大学读书时的不同阶段,先要学基础课,再学专业基础课,然后最后才是专业课,而这3个层次的知识更类似于金字塔,对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在起步的阶段都需要建立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图2)。

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又称“宝塔形知识结构”。其特点是宽阔的塔基(广博的基础知识)、较大的塔身(专业基础知识)、尖锐的塔尖(专业知识)。三角形的面积(即知识量)是由高(H)和底长(W)的积求出的。对于成年后的知识工作者,如何提高金字塔的高度是最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上面讲到的知识学习要聚焦,选中一个方向走下去,持之以恒。对于自己不擅长的知识,你就需要知道谁擅长,争取得到别人的协助。因为水平最高的人并非所有方面的水平都最高,只不过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紧密跟同伴协作。

图2 知识结构金字塔

第三节 怎样学习

确定你的学习方法

有没有一个任何人都适合的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人读书、听课时都要做笔记,并且在回顾和复习的时候主要研究自己的笔记,甚至通过笔记能还原读书、听课时自己的想法、学习环境和老师的态度,这样的人通过记笔记的过程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钱钟书。

关于钱钟书,撇开他的成就不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记忆力,据说,他看过的东西都是过目不忘,在进入小学读书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七侠五义》以及《说唐》等名著。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阻地背出来,甚至连书中好汉所使用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钱的记忆力被国外一些媒体誉为“照相机式记忆”,凡是他看过的东西就像照相一样记在大脑中。看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你也会发现先生旁征博引,从先秦到现代,从诗词到戏曲,随手拈来,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所以他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

在人们心目中,钱钟书先生的“天才”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但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却不这么认为,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杨绛先生还提到“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有的人读书、听课也做笔记,但他的笔记基本上自己不会再看。在大学里,这些人的笔记就成为某些不爱上课人的宝贝,相信你的同学中就有这样的人。对于这类人而言,他做笔记的目的不在于看笔记,而在于做的本身,他通过做笔记的过程增进理解、掌握知识,做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笔记做完了基本上他就掌握了这些知识;而看笔记的人则通过看别人的笔记去理解相关概念、工具和方法,通过阅读掌握知识。

有的人从来不做笔记,而主要靠读、听、看来学习!台湾著名的政论家南方朔据说从不做笔记,因为“读通了,就全在脑袋里了”。查找数据,就直接站到书架前动手,他宁愿在“没有Google的环境里写作”。如果你读南方朔的政论文章,你也会被他广博的知识所折服。许多学习很好的人也不做笔记,他们认为做笔记会分心,错过对精彩内容的掌握。

笔者认识一位成功的企业老总,他的学习方式就是说。当他对某个方面的知识不清楚的时候,他就先读基础的资料。读完后,当要与自己企业情况结合的时候,他就开会。开会的过程中他很少让别人发言,而是通过自己滔滔不绝地说的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路和知识。说的过程就是他对知识反思、提炼的过程,当自己能比较系统地说出来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知识。

你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也许你需要通过做笔记来学习,也许你需要通过读和听来学习,也许你通过说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其实没有哪一种方式是适合所有人的,你需要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和擅长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是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如果你觉得做笔记没用那你就不用做笔记,只要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果你享受做笔记的过程或者只有边读、边听、边写才能找到感觉,那你就尊重自己的习惯;如果你愿意说你知道的知识,也许说的过程也就是你整理自己思路,将你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的过程,那你就多说吧!

获取知识的成本

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再加上普通高校本科的四年,整整16年。如果读到博士毕业,时间又要长不少!

通常的教育阶段对一个人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还包括性格的养成、许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树立等。

工作后,人们再也没有了在学校时候的好日子,上班下班,每天都是行色匆匆。但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工作者,我们还必须在繁忙的日子中抽出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否则就要被淘汰。因为知识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已经是一个大家都认同的道理。

人生短短数十载,时间是一个最稀缺的资源,而且是一个无法购买和复制的资源。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中,你必须要考虑知识获取的“成本”问题,这个成本除了金钱之外,最重要的是时间成本。

“这个培训班我是不是应该上?”

“看邀请函上写得很有意思,这个会议(论坛、研讨会)是不是应该去?”

“我经常登陆的论坛上的网友要见面,是不是该去看看,聊聊?”

“有没有必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拿下这个证书?”

人不是为学知识而活着,所以我们的一生一定要去寻找更多的快乐:要锻炼身体,要去游泳、打球、K歌。在这里笔者只是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说,在时间固定的情况下,要学会判断知识学习方式的价值,就是说要提高“价值/时间”的值。在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有大把的青春,可你总有一天会感觉到时间对自己很吝啬,时间如此短暂,所以要考虑如何更有效率地去获取知识!

如何才能提高“价值/时间”的值,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方案的“价值/时间”对比表

通过这个简单的四象限图,我们可以看出:

1.是那种花费时间比较长,获得价值较高的活动;

2.是那种花费时间比较短,获得价值较高的活动;

3.是那种花费时间比较短,获得价值较低的活动;

4.是那种花费时间比较长,获得价值较低的活动。

第4象限,花费的学习时间长但收益价值低,要抛弃——需要很长时间而收益却很低的学习活动坚决不能参加。第2象限表示花费时间短,对个人价值较高,这肯定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在学习时应该将时间分配在这样的活动上。第1象限,学习所要花费的时间和预期价值都比较高,这时候你就应该斟酌一下,是否有花费时间较少也能达到同等价值的替代方案。如果你比较重视学位,而这个学位的价值对你可能比较高(例如你的单位涨工资、分房子、升职等与学位有关);如果你只是需要这个学位而不是想得到知识,那你就没有必要去上那些全日制班,而要去找花费时间少又能获得学位的替代办法,例如周末班、月末班甚至函授班。对于第3象限的情况,花费时间较少而预期价值也不大,不过需要注意一下的是,如果你要学的是一个新的领域又是一个很可能创新的机会,或者感觉这个知识价值并不大,但可以认识很多人,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对何谓知识的价值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笔者的理解应该是知识的使用价值:这个知识能够给你赚钱(如果赚钱能让你感到幸福)、能够让你升职(如果升职让你有成就感)、能够让你获得愉悦或者满足感等。

希望通过图3提醒时间有限的你可以用这个四象限去判断,看看自己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不是可以优化,效率是不是可以提高。

你的学习方法模型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比如某个领域,那么就应该去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才能保证你能够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全貌,然后在工作中去利用这些知识并创造新知识。

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

如果你不掌握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那你对该领域的掌握就比较肤浅,很可能出现“无知者无畏”的情况,所以建议你要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在起步阶段最好定下心来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

掌握一个领域基础知识的最好方法是先读教材,选择一本经过时间检验、比较经典的教材深入研读,不要怕是“入门、概论”一类。对于新的领域,每个人都要学习如何入门。弄清楚教材之后,你需要去读经典的书籍。哪些书籍比较经典,可以请有经验的人来推荐,也可以到网上去查看大家的评论。

此外,可以读相关的经典论文。论文是否经典,可以通过引用数据来进行简单的衡量,Google学术搜索提供了按照论文引用数据排序的功能。

第二,了解该领域的全貌。

读完上述的书和论文,你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时候你需要大量地泛读以了解这个领域,简单的方式是利用搜索引擎。就笔者自己来说,我主要是做知识管理的工作,关于知识管理和相关的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例如Google和百度)前面100页的信息我基本上都看过一遍,通过这个广泛的阅读,我从各个角度了解了这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接下来,你要确认领域内的专家是哪些人,与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

在有了基础,了解了全貌后,你可能就会开始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和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你的工作。但你的学习还没有结束,你还需要持续地跟进这个领域,接触该领域的专家,反思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等,以帮助自己不断提高。

第三,跟踪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

每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根据需求和实践的发展而升级,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都会对知识产生影响,这个时候你需要持续地跟踪并学习。

你要明确需要跟踪的内容,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包括报纸、杂志、新闻、论文,隐性的包括行业专家、参与讨论的相应社区。显性的内容大都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你可以用RSS订阅的形式订阅到自己的面前;隐性的内容你要保持与行业专家的定时交流、沟通。

通过跟进,你可以发现最新的趋势和规律,掌握你所在领域的进展,从而结合你的工作进行创新。

第四,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

知识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创新。你需要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显性化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要多说、多写,争取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复杂的问题。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你的知识学习可以用图4来表示:

图4 学习方法模型

通过该模型,可以促进你对某个领域知识的学习,让你真正达到成为该领域专家的目的,要知道,模型中的各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个人学习中的重要能力

首先是检索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据社会学专家预测,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2 000年产生的知识总和;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将比现在增加3~4倍;而到2050年,目前我们掌握的的知识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即知识在急剧膨胀。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而人生有限的时间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能掌握,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我们能够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感觉到时间不够用、眼睛不够用、脑袋不够用。但从个人知识学习和管理的角度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掌握,其实你只需要掌握与自己工作最相关、最至关重要的那部分,其中有一类知识是“我知道在哪里、我知道如何找到”的知识,如果你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这些知识,同时这些知识能为你所用,那么这些知识也属于你。此外,信息的增加更加迅速,现在的信息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把握的量,我们已经介绍了“没有信息,知识无法发挥作用”,因为信息是对现实世界的多角度描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记住那么多信息,只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找到就可以。

信息爆炸和知识快速更新给每个人都提出了挑战,但可喜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总会提供相应的工具。搜索引擎和其他类似的工具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力武器,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和知识以数字形式传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信息和知识库。这时候,如何高效利用互联网挖掘信息和知识成为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所以我们才会听到“外事不决问Google,内事不决问老婆”的戏言。

图书馆学、档案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组织信息和知识资源,方便人们使用,方式是通过建立目录、索引等方式组织已有的信息和知识,属于比较古老的学科。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之前的研究结果虽然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存在着力不从心的地方,现在因为技术的进步又发现了类似Google、百度这类自动的搜索引擎。现在利用网络搜索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网络还是在互联网上。

笔者在咨询和管理实践中也发现,不同的人获取、查找和搜索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差别很大,即使已经存在的东西也有许多人找不到或者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找到。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个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查找和搜索能力呢?

第一,获取、查找和搜索信息和知识能力的基础是你要有某个领域的知识基础,对一个领域越熟悉、掌握的知识越多,你就能越快速地找到该领域的信息和知识。

现在你的领导给你布置一个任务,他准备去太空旅行,并且已经缴费,将在近期出发。他要求你给他提供一个太空旅行注意事项的报告,你该如何写这个报告呢?估计你很难去寻找和搜索这方面的信息,笔者也不会。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该领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即使想去搜索也很难提出相应的关键词,而现在的搜索引擎还没有成熟到语义搜索的地步。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能力,需要从根本上做的就是提高对一个领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一个初学者和行业专家相比,他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绝对是有较大差距的。

第二,掌握搜索引擎的常用技巧。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况下,技巧的影响会很大。不过,普通人需要经常用到的搜索引擎技巧其实并不多,在下面我列出了常用的搜索引擎技巧。笔者强烈建议你能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自己体会一下。用两个小时的投入,起码可以给你带来十年在搜索引擎使用上的高效率,这是一个绝对值得投入时间去学习的过程。

第三,搜索引擎并非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可能你也发现了,在搜索任何关键词的时候都会得到海量的信息——“我要的是一滴水,你却给了我整个大海”。自己有限的时间都花在了去判断无限的信息过程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现在,有许多人养成了搜索引擎依赖症,任何内容都要去搜索。其实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你拿起电话询问提供查询服务的机构或者问问身边的同事、朋友,他们给你的解答也许最有效。除了利用搜索引擎外,你更需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人际关系去学习,知道谁知道、知道谁最擅长什么。

搜索引擎使用中的10个技巧

现在搜索引擎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搜索引擎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搜索的时候你要根据搜索的目的确定搜索引擎。关于常用搜索引擎工具的优缺点、各自的特长在本章第四节的“搜索引擎”部分作详细的介绍。如果你要寻找偏学术的内容,建议最好使用Google的学术搜索,如果你想知道赵本山的前妻是谁,微软为我们提供了人物关系搜索。因此说,要根据你的不同搜索目的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工具。因为搜索的技巧有共同性,不同的搜索引擎工具之间都大同小异,以下为使用搜索引擎的10个技巧。

(1)关键词组合

如果你搜索的关键词是“北京奥运会”,那么在Google中会出现17700000个相关结果。因为一个“北京奥运会”谁也不知道你要什么,假如你想知道奥运会期间的宾馆价格,那你需要输入“北京奥运会宾馆价格”,这样获得的结果是2 420 000项符合,可以看到搜索结果数少了一个数量级,方便你更准确地定位你需要的信息。因此你要根据你的需要养成使用多个关键词搜索的习惯,对于普通的应用,使用两个关键词,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以空格隔开搜索已经足够了。例如:你可以写上“青花瓷mp3下载”,就会给你找到关于《青花瓷》这首歌的mp3下载。

(2)用“-(减号)”去除不需要的内容

“-(减号)”的作用是为了去除无关的搜索结果,提高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性。许多时候,在搜索结果中会有很多不相关的内容,对于热点词汇尤甚。这时候你需要找出那些与结果不相关的特征关键词,把它减掉。比如你要搜索《天龙八部》游戏而不是金庸小说,你的关键词就可以写成“天龙八部-金庸”,结果就会将金庸《天龙八部》小说的内容去掉。

(3)搜索结果至少包含多个关键字中的任意一个

用大写的“OR”表示“或”操作。例如:搜索“A OR B”意思是,搜索结果的网页中存在A或者B或者两者都有。

例如:我想找到的内容必须含有“搜索引擎”,也可以包括“语义网”或者英文的语义网单词“Semantic Web”,其关键词应该是“搜索引擎语义网OR Semantic Web”。

(4)搜索短语和句子

如果你搜索知识管理的英文单词“Knowledge Management”,搜索引擎通常会以为是两个词(Knowledge+Management)的组合,所以你如果想搜这个词,必须在搜索框中用引号。还有,使用一个汉语句子的搜索也是有效提高搜索精准性的手段。

(5)在指定网站和相关领域网站搜索

如果你知道你们公司网站曾经发过一个重要的通知,但现在找不到了,你可以用关键词“site:youcompany.com”去搜索,这样就只在你公司的网站上搜索。当然你也可以搜索以某种后缀结束的域名,例如:你想只搜索我国台湾地区的网页,就可以用关键词“site:com.tw”,这样只搜索以.tw为结尾的域名。可见,利用site就可以定位你要搜索的网站对象。

(6)搜索某一类文件

如果你仅仅想搜索word或者excel、ppt的文件,你可以用filetype的搜索语法。例如:我们搜索excel格式的资产负债表,关键词应该写“资产负债表filetype: xls”。Google已经能检索微软的Office文档如.xls、.ppt、.doc、.rtf,WordPerfect文档,Lotus 1-2-3文档,Adobe的.pdf文档,ShockWave的.swf文档(Flash动画)等。

(7)把搜索范围限定在网页标题中——intitle

网页标题通常是对网页内容提纲挈领式的归纳。把查询内容范围限定在网页标题中,有时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使用的方式,是把查询内容中特别关键的部分,用“intitle:”领起来。

例如:找林青霞的写真,就可以这样查询:写真intitle:林青霞

注意:intitle:和后面的关键词之间不要有空格。

(8)巧用index of语法

“index of”这个关键词可以直接进入网站首页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中,不必通过HTTP的网页形式,从而避免了不少网站的限制,做到了突破限制下载。例如在搜索框上输入:“index of /”ppt,然后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网站入口下载Powerpoint作品;在搜索框上输入:“index of /”mp3,然后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网站入口下载mp3、rm等影视作品;在搜索框上输入:“index of /” swf,然后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网站入口下载flash作品。

(9)目录检索

如果你不想搜索广泛的网页,而是想寻找某些专题网站,可以访问Google的分类目录http://directory.Google.com/。分类的网站目录一般由专人负责,分类明确,信息集中。因此读者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首先考虑所需要的信息能否在一个专门主题的网站上找到。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用目录检索,往往需要用户对查询的领域很熟悉。否则,连查询的内容属于哪个种类都不知道,目录浏览也就无从谈起了。目录检索是解决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一个途径。

(10)点击搜索结果前先思考,尽量用网页快照打开

一次成功的搜索由两个部分组成:正确的搜索关键词,有用的搜索结果。在你点击任何一条搜索结果之前,快速地分析一下你的搜索结果的标题、网址、摘要,会有助于你选出更准确的结果,帮你节省大量的时间。如果可能,尽量用“网页快照”打开相关页面,速度又快又能准确定位你的关键词。

其次是评估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哈佛商业评论》在“2005年管理者必须关注的10个前沿观点”一文中提到“别读到什么就信什么”,提示人们应该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评估鉴别。在信息爆炸、知识量剧增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用搜索引擎搜索任何关键词,都会找到上十万、百万条的信息,而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在哪里,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该去读哪些内容,也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地去排除、试错,许多时候是读完了才发现只有很少价值,或者完全没有价值甚至是垃圾。同时,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也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比如“文革”中的七个样板戏虽然让文艺变得荒芜,但也减少了人们选择时的痛苦。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信息和知识则是无限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你想提高你的个人学习效率,你必须设置自己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

一根针掉到地上看不到了,可以用磁铁去寻找,因为磁铁只吸铁,对非铁的东西“免疫”,所以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细小的绣花针。在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上也有这个问题,如果你拥有针对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那么海量的信息、爆炸的资讯对你不会产生“超载”影响,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你确定了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是什么后,就可以制造自己的“信息与知识磁铁”,从而只吸收你需要的内容,其余的部分统统过滤掉。也许这样也就没有了信息焦虑和信息过载。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确定自己的知识获取方向就是设置自己的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它会告诉你哪些信息需要吸收,哪些对自己是免疫的!

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估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每个知识工作者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要想做一名成功的知识工作者,你必须炼就一双慧眼,在既包括垃圾又有精华的大量信息中发掘对自己工作、生活最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必须承认,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对我们有价值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哪一部分对我们有价值,而信息和知识的评估能力则让你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发现你的需要,对你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价值。

解决之道

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估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们很难想象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评估一篇信息化方案。所以信息和知识的评估首先涉及的是个人信息和知识素养的问题。所谓个人的信息素养是指个人利用信息及相关载体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在情感方面,要能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并能判断其正确性。在认知方面,要了解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多样性,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在技能方面,要具备操作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的工具与系统,包括计算机、媒体系统和网络的基本能力。

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评估能力的基础,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能看出它的微言大义,也有人对其视若无睹,其实这是缘于个人信息素养高低的结果。而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予以提高。

其实大家在工作中都在做信息评估的工作,在此笔者可以确信你经常上的网站不会超过20个,这就是你对所有的网站评估后的结果。你一定会习惯浏览一些报刊,很可能你对一些文章一瞥而过,而对另一些文章详细阅读,这同样也是你信息评估的结果。

笔者曾经随机调查了几个人:“你认为什么样的书对你来说是好书?”

“能引起共鸣的就是好书!”

“能解决我的实际问题的书就对我有价值!”

……

虽然每个人的回答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在信息评估中的一些共性,即信息必须对个人有价值,这是信息评估中的第一位原则。这个价值的判断,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不同。下面简单列出一些评估的技巧。

(1)对网络资源的评估

对于书刊和专业的学术杂志内容的评判,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评估标准,例如国际上的SCI期刊目录、国内的核心期刊内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信息评估的一个参考。目前大部分的信息都已经上网,这里我们着重说明对网络资源的信息评估问题。

对于一个网站内容的评估,首先看这个网站的发布者。一个好的网站应该有明确的网站制作者和版权所有者。根据对网站所有者信息的分析,可以对该网站发布信息的质量作出初步的判断,例如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学会协会、图书馆等所拥有的网站发布的信息应该具有较高质量。例如新华网作为新华社的官方网站,其发布的新闻要比商业网站可信度更高。

网站的用户利用率。大家都说好就是真的好,站点被访问的次数和频率越高,说明该站点上的信息价值越大。在这一点上类似于传统信息工作中通过引文分析来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网站被其他网站链接和被权威的文章引用的情况也可以作为该网站信息评估的一个依据。例如新浪的新闻访问量在中文新闻资源中最大,那么新浪的新闻质量应该不会太差。

利用Google为网站评级。作为搜索引擎行业的老大,Google发明了PageRank技术对网站进行评级。Google把网页级别作为所有网络搜索工具的基础。网页级别利用了互联网独特的民主特性及其巨大的链接结构。实质上,当从网页A链接到网页B时,Google就认为“网页A投了网页B一票”。Google根据网页的得票数量评定其重要性。然而,除了考虑网页得票数量(即链接)的纯数量之外,Google还要分析投票的网页。“重要”的网页所投出的票就会有更高的权重,并且有助于提高其他网页的“重要性”。

重要的、高质量的网页会获得较高的网页级别。Google在排列其搜索结果时,会考虑每个网页的级别。当然,如果不能满足你的查询要求,网页级别再高对你来说也毫无意义。因此,Google将网页级别与完善的文本匹配技术结合在一起,为你找到最重要、最有用的网页。Google所关注的远不只是关键词在网页上出现的次数,它还对该网页的内容(以及该网页所链接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从而确定该网页是否满足你的查询要求。同时,Google以其复杂而全自动的搜索方法排除了任何人为因素对搜索结果的影响。

(2)对具体文章价值的评估

以上讲的都是对整个网站的信息评估,而我们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以一篇篇的文章形式存在着(一本书也可以看做一篇文章),下面笔者着重介绍如何对一篇篇的文章信息进行评估。

有价值的文章必须要与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或者能给你一些启发。一篇关于昆虫习性的文章科学价值再高,对于一个不关心昆虫研究的CIO而言也是没有价值的。

你要确定这篇文章是通俗性的文章还是一篇学术论文,如果你要写论文,你就必须要引用学术论文里的东西。

荫是不是最新的东西。现在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都日新月异,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你要关注该文章的写作与出版年限,如果时间太长,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了或者已经有了更新的解决方式,那么这篇文章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荫事实是否可信,逻辑推理是否严谨。这个年代“枪稿”泛滥,报纸、杂志与书籍中到处充斥着“托儿们”的说辞,作为一个想获取真正信息和知识的知识工作者而言,一定要警惕这些“公关”文章。不是说这些文章没有任何价值,而是说一个知识工作者不应该被这些文章的观点所左右。

荫在相关的网络社区请专家或网友对这个文章进行评论。互联网上高人多、热心人也多,你可以把专业的文章拿到专业的网络社区去请人评判,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评判出来的结果就比较公正。

荫一个小窍门:现在,搜索引擎的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很好,不妨用文章的全名在搜索引擎上搜一下,如果同类行业的网站都转载了,那起码可以证明这篇文章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

(3)对人际交往中信息的评估

知识工作者获取信息和知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人际交往。虽然现在“信息爆炸”,但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还是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隐性知识。对这部分隐性知识的获取对于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极端重要的,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立场、利益关系等因素不同,使同样的信息和知识在每个人那里的评价各异,都会有倾向性甚至完全相反。这个时候就需要接受信息的人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得到事情或道理的本质。其实古人说得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需要在获得更多的信息加上你自己判断的基础上去作决定。

学习的具体方法

方法一:阅读经典书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世界读书日”时,把一年能否读一本书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我国对国民阅读的状况非常关注,并提出了“国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概念,即“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媒体的大量出现,人们阅读纸质书的比例持续走低。但中国图书出版的种类和数量却飞速增长,这样就出现了专门“做”书、“攒”书的机构和个人,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市场宣传手段花样翻新,让人有点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网络和电子读物更适合浅阅读,如果是专业的书籍,从理解的方便和深度上讲还是需要阅读纸质书籍。图书市场上有许多挂着不少名人、市场推广活动的书等你买回去,坐下来看的时候才发现不仅质量很差,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由于你了解不深,可能是阅读结束了也没发现这是“忽悠”人的书,如果按照这些书去行事,那一定会碰壁的。

所以,在确定你的知识学习方向以后,我的建议是先读经典的书,深入地读、全面地读、多次地读,一个行业和领域的经典知识将为你在该领域奠定发展的基础。

那什么是经典?

有的书虽然好,但可能不适合你目前的学习阶段。例如有的书是面向入门者的好书,就不适合资深人士阅读。有的书是面向进阶的用户,那一个新手可能就有点摸不着头脑。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

如何去找?

可以充分利用大家的智慧:你信任的人推荐的、专家推荐的、互联网上的推荐。在此笔者给大家推荐豆瓣网(www.douban.com),该网站经过多年的运营,积累了大量的不同类型书籍的书评,大部分书都会有不同背景的人阅读后 的反馈。豆瓣还建立了防“书托”的机制,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当你想买某本书的时候可以先登录上去查询一番,也许很快就会有人告诉你这本书出彩的地方、局限的地方在哪里,适合什么人读。

方法二:隐性知识学习,人际学习

我们知道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需要通过在真实的社区中和虚拟的网络社区中互动来激发。所以在隐性知识的学习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

(1)建立人际网络的基础

胡适先生总共得到了36个博士学位,所以当年大家都爱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我的朋友胡适之”,以认识胡适、与胡适有过交往为荣,胡博士成了挂在许多人口中显示身份的标志。这其实是我们普通人共同的心态,尊重名人、权威,靠名人来为自己撑腰、长脸。现在市面上许多书,都是名人后代写的关于他们父辈、祖辈的故事,很受人欢迎。还有许多书,都会请大大小小的名人做序,也是这种道理。

但是,尽管许多人都说“我的朋友胡适之”,而胡适先生自己认可的朋友有多少呢?即使胡适之可能是与你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但如果你仅仅是在家种地,他可能也不会“理”你了,倒不是胡博士势利,而是因为你们之间实在不能找到什么共同的话题,除了小时候的事情。所以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能够“互相吸引”,例如忘年交,年长的可能是从年轻人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年轻人能够学习到经验和智慧;同时代的人可能是因为能够互相碰撞思想、支持帮助等,所以一定要有可吸引人之处,否则可能喜欢你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而吸引人的本质是你的知识基础,你和朋友之间能够产生的知识的碰撞和交流。否则你喊“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声音再响,也只能是做“粉丝”的角色。

在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的时候,你首先要“有料”,就是本章讲的你要学习;其次你有料又要让人知道,就是你需要去共享、传播你知道的东西,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四章中详细说明。

(2)如何交朋友

要向别人学习,首先要知道对方擅长什么。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从学习的角度讲,你没必要过多地关注别人的缺点,而应重视对方的优点。但现实情况是,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QQ上、MSN上都有上百人,我们知道几个人的背景、专业、知识优势和爱好呢?在通常情况下,联系人不等于是朋友,但并非说明这些联系人没有价值。对于这些人的管理方式,可行的办法是:

1.在建立联系的同时尽量全面地保存联系人的资料、背景、什么状态下认识的、聊了什么话题等,资料越全越好,这时候千万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因为有些联系人的再次联系可能要在三五年后,届时你很难保证全部回忆起来。

2.所谓的朋友,起码是可以交流和交换的人。交流思想、交换资源,已经建立了初步信任的人。朋友要跟普通的联系人区别开来,这个时候你就要分类,哪些人是简单的联系人,哪些人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想让对方成为你的朋友)。对于联系人,你需要做的工作是尽量收集这个人的资料和背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做到“知道谁知道”;对于朋友(或者想认识的朋友),才涉及下面的问题。

朋友是需要维护的,不可能等你找人办事的时候才想起朋友,这样的不叫朋友。有没有定时去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互相问候。如果一个朋友三年不联系可能朋友关系也就黄了,但如果四个朋友一个月联系了30次,那你们很可能是在一起打麻将了。所以联系的频率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3)跟谁交朋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就是“割席断交”的故事。古人教给我们交朋友要选志同道合的、情趣相投的,不能跟“坏人”做朋友,否则你也就慢慢学坏了!这很是有一番道理,如果一个未成年人整天跟一帮痞子混在一起,难免不学坏。我们长大后也要秉承这个理念,找与自己背景、文化、个性、工作相同或类似的人做朋友,形成我们自己的圈子,并在其中如鱼得水。

但从个人知识学习的角度讲,从别人身上学习的观点来看,人不仅要从跟自己相同或类似的人身上学习,即从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身上学习,更要从与自己性格、背景、学识、工作无关甚至迥异的人身上学习,正因为不同,对方身上才有我们自己、我们的圈子所缺少的东西,而也许正是这种东西的欠缺制约了我们的进步和成功。

看看你周围的朋友都是干什么的?是不是都跟你一样?

从跟自己迥异的人身上,总是能够有不同的发现,每次交流和沟通总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并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无知,不信你试试看?

当然,愿意去结识不同行业、背景迥异的朋友必须有良好的心态,要怀着尊敬、宽容、理解的心去真诚地交往,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学习之!

方法三: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每天增长一点点

如果你参加同学聚会,十年、十五年、二十年聚会,你就会发现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如此的大。当年同班、同室,甚至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大家除了可以“回忆”一下过去,就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大部分时候你们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所以有人“恶毒”地说:同学聚会其实是给那些“成功”的同学“得瑟”的机会,曾看到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建议“千万别去参加同学聚会”,因为他觉得同学聚会只能动摇那些还在奋斗路上的人的决心和意志。

平心而论,经过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当年彼此差不多的同学之间的差距的确拉开了:无论是在水平、能力还是收入上。为什么?

抛开那些不可控或者随机性因素:他进了一个垄断性质的单位、他找了个富婆或者有钱的岳父等,在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努力下,人跟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你的同事和朋友中,你会发现,有不少人并非工作不努力,他不是不认真,他也上进也学习,但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成长很慢或者不成长!

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说:“因为我从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绝对不是一天晚上拉开的,绝对不是说突然某一天张三就比李四水平高出一大截。这个差距其实体现在每个事情上是否有成长,可能水平高的人还不如水平低的那个人做的事情多、更勤奋,但由于他注重了每次做完事情后的总结和提炼,同样的做事情,甚至他做事情更少但成长却更大,这样的日积月累,就逐渐显示出不同。

党和国家前领导人李瑞环与北京市的前副市长张百发都是建国后的劳动模范,都是工人出身,在记者问到张百发他与李瑞环的区别时,他也提到了李做完事情后的总结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理论化能力都是很强大的。

因此,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学习,做完事情后的总结、提炼、提升是最大和最好的学习机会,而且从工作中学习得到的经验要比读书的效率提高很多。而有的人因为忽视了这一块的学习和长进,就会出现虽然也努力,也学习,但很难有大的、快速的提高。这成了人与人之间水平和能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谈到在工作中学习,那么如何学习,学习什么?许多时候即使你想总结也不知道总结什么,这就需要你不断地思考,在做不同事情的过程中寻找相似性,找到需要学习的“点”,制定出自己事后学习的模板,这样有意识地按照模板去总结和提炼,进而提高。

那么提问:请商业客户吃饭,吃饭结束后应该总结什么?

方法四:学习你的企业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我举双手赞成你!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得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就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不能升职也正是A当初要离开的原因。

抱怨没有价值。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如果当时当地你还不能从这个单位离开的话,你就要尊重你的工作,工作是你养家糊口的工具,是你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如果你对这个企业抱怨,你也没必要整天看到企业的不足:老板没有远见、任人唯亲,即使这些都是事实,你也没有必要用企业的消极面来惩罚自己,玷污你自己的眼睛和心灵。

要知道,如果一个企业一无是处,它一定早破产倒闭了,任何一个能在市场上存活的企业必然有自己的优势和你值得学习的地方: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产品定位、研发和管理,最不济的企业也有你可以学习的人和事。

方法五:四象限知识的学习法

从个体的角度说,包括图5中的四种外部知识:

图5 四种外部知识

第1类知识是我们“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这类知识我们不需要重新去学习,而只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合适的存储,以便我们需要这些知识的时候能够找到它们。

第2类知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的确可能有许多知识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已经知道,也许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发现自己还有那方面的知识。一个同事第一次打保龄球就打得很好,大家都很奇怪,他自己也疑惑不解。后来才想起来小时候玩的一个游戏跟打保龄球很相似。可以这样说,他早已经有了打保龄球的隐性知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这类知识需要我们对自己进行盘点,将这些知识整理出来,将其转化为“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3类知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如何去学习呢?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啊!但必须承认,也许正是这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对我们的个人、对我们的组织却是最重要的知识!因此这些知识也需要我们去学习!

第4类知识是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这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学习知识的重点,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很多,是不是都要去学习呢?当然既不会也不可能,因此你必须确定你的知识管理的目标与需求,那是我们需要全力学习的知识。

可以看出,第1类知识是我们全部知识的基础,只有第1类知识丰富了,我们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第2类知识是我们需要着力学习的知识;第3类知识则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知识;而第4类知识是我们必须想办法掌握的知识。

市面上研究学习方法的书已经很多了,但大部分都是在探讨如何掌握信息,如何记忆某些信息。实际上,学习知识要求自己对信息进行评估、吸收、转化和利用,而知识却不是一些固定存在的字节,它是动态的、与环境不可分离的、与拥有的人有很大关系的。当然并非说一般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没有用,而是我们需要从知识特性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学习知识。

要学习知识,在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后,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如你必须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必须知道怎样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必须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分辨出对你有价值的信息等。这些都是最普通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与人聊天叫不叫学习呢?

参加网上论坛的讨论叫不叫学习呢?

参加你感兴趣的小组聚会叫不叫学习呢?

第4类的知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中,你可以通过传统的上课或自学来掌握,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图书馆找到相关的资料,那么第2类知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该如何掌握呢?进一步说,没有什么知识是静态存在的,所有的知识都有自己的存在环境和条件,也许当你掌握某一类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赖以存在的环境已经变化了,这时候这些知识对你还有价值吗?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切切实实地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尽管现在的资讯很发达,但很多信息还是存在于不同的个人中间,因此多几个朋友对你会有很大的价值,也许有一天你某一个朋友的一句话能让你发现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或“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国外的研究证明,实践社区CoPs(Communities of Practice)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持续的非正式学习形成个人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外的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只是实践社区CoPs也需要认真的管理和规划!

关于如何学习,笔者认为在注重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情况下,必须结合知识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许多知识是在书本上和用传统的方式学不到而且也不可能学到的,在实践中的学习除了目前常见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研讨会等形式外,必须充分利用传统的方式和网络这个有效的工具,可以采取人际交往中的学习、实践社区CoPs中的学习等各种类型,使人们的学习活动得到真正的效果。

第四节 学习的工具列表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协助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知识中获取自己需求的有力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搜索引擎又分为搜索组织(政府、企业、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企业搜索工具和搜索互联网上内容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此处指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工具。

这里简要介绍几种不同的搜索引擎,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个人学习的角度而言,你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组合来满足个人的需求。

现在全球最知名的搜索引擎是www.google.com ,中文名字为谷歌,与其相对应的域名为www.google.cn 。在中文领域最知名的搜索引擎是www.baidu.com,中文名字为百度。Google和百度各自都推出了不同的服务,在网页搜索方面,从学习的角度讲,对于比较严肃的内容,使用Google搜索会更加精准,而百度的新闻搜索(news.baidu.com)则内容覆盖面较广、更新速度更快。同时,Google和百度都有文档搜索功能,方便你仅仅搜索word、ppt的文档或者pdf文档,例如搜索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pdf文件,你的关键词可以这样写“个人知识管理filetype:pdf”,即可以搜索到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pdf文件。

在学习和研究方面,Google还有两个很有用的工具:Google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和Google图书搜索(http://books.google.com)。Google学术搜索是一个可以免费搜索学术文章的网络搜索引擎。2004年11月,Google第一次发布了Google学术搜索的试用版。该项索引包括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出版的学术期刊。Google学术搜索的针对性高、专业性强。搜索结果的排序考虑到每篇文章的全文内容、作者影响度、发表文章刊物的权威性,以及该文章被其他学术著作引用的次数等要素。相关性:此搜索结果不仅仅针对文字 的搜索,搜索范围非常广,包括评论等多方面的结果和多语言的搜索。Google图书搜索可以通过搜索图书全文,查找个人感兴趣的图书和相关的章节,并了解在何处可以选购或者借阅它们。发现一本书包含与你搜索的关键词相匹配的内容时,就会在搜索结果中与其建立链接。点击书名,即可查看一些关于该图书的基本信息。你还可以看到该书的几段摘录内容,并且在其上下文中显示你的搜索关键词。如果出版商或作者已通过合作商计划授权,那么你就可以看到该书的几页完整内容,如果图书已不受版权保护,你就可以随意浏览整部图书。

除了这两个最知名的搜索引擎,在使用中也不应该遗忘最早的目录式搜索引擎Yahoo,与Google和百度这类对整个互联网进行索引的搜索引擎相比,目录式的搜索引擎仍然有自己的价值,它可以解决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找什么的问题。在Google和百度搜索中你都需要输入关键词,但当你还没有办法明确提出你的关键词或者不知道该用什么关键词的时候,你可以用目录式的搜索引擎,通过一级级目录的延伸,你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Yahoo目录式搜索网址为:search.yahoo.com/dir。

微软在中国推出了人立方关系搜索(renlifang.msra.cn),该搜索是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搜索与挖掘组研发的对象级别(object-level)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从超过十亿的中文网页中,自动抽取出人名、地名、机构名以及中文短语,并且通过算法自动计算出它们之间存在关系的可能性;同时,人立方关系搜索还索引了支持它们之间关系的网页文字。此外,人立方关系搜索还会自动找出人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描述词、与人名最可能相关的称呼、作品等词条。人立方关系搜索从这些中文网页中自动地辨别出人名所对应的人物简介文字,并且按照这些文字是人物简介的可能性进行排序。当用户给出任意搜索关键词,人立方就能够找出与关键词最可能相关的人名、地名和机构名,并且根据它们与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度排序。除此之外,人立方关系搜索还提供基于人名的新闻浏览。

通过人立方关系搜索,你可以迅速了解某个知名人物的社会关系,可以很好地协助你在隐性知识学习中“知道谁知道”。

表3 常用搜索引擎

维基、百科型网站

一般认为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于1995年3月25日制作了第一个Wiki网站,并确立了Wiki的概念[该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quick)的意思]。1995年,沃德·坎宁安为方便社群交流而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2001年1月,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维基百科全书开始运行,2002年10月,维基百科中文版开始运行。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显性知识表达工具,对某一领域和主题的知识由多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意见或者扩展相关内容,并组织讨论。因为Wiki是以超文本的形式组织知识,所以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知识共享,为协作式共享和写作提供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之间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Wiki技术和规范

Wiki的哲学基础是认为每个人都抱有对于知识的尊重,不会故意破坏Wiki知识条目的质量。但为了Wiki系统的正常运转,仍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包含更新的每一个版本、提供版本更新描述方便人们查阅、提供沙箱(Sand Box)测试页面提供给初次参与的人、大家都遵守的编辑规则等。

把Wiki作为你的知识源

推荐把Wiki作为一种个人知识学习工具的原因是,Wiki提供了一种不同背景的人对于知识的评估和共享体系,因为不同的人(前提是人的数量足够大)的共享保证了知识的质量,全球最知名的维基百科有一个信条:“更多的眼睛可以看见更多的错误”,维基百科不是不犯错,而是在犯错误后可以更快地改正。所以在你的个人学习中,维基百科类型网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源,虽然其质量没有专人负责,但某种程度上要超过许多正式出版的知识内容。《大英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受人尊敬的知识和信息来源,在1768年首次出版。维基百科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但其词条和信息数量却是《大英百科全书》的数十倍,提供数百种语言版本,专职人员才5个,而《大英百科全书》的编撰队伍达数百人。在2006年,《自然》杂志曾经刊登一个他们研究的数据,尽管维基百科信息量要比《大英百科全书》大得多,但却只找到了162处错误,而在《大英百科全书》上有123处错误。

现在中文的Wiki和百科网站层出不穷,许多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实施中也采用Wiki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Wiki网站既有通用的知识内容也有专业的Wiki共享。对于个人知识学习而言,除了要充分利用通用的Wiki网站进行学习外,你还要确定属于你个人知识领域的Wiki平台,最好能够参与相应的知识分享,因为分享的过程可以促进你个人的学习和提高,并能让你融入该知识领域。对于通用的Wiki平台,笔者推荐维基百科(Wikipedia),相对来说其内容的质量和数量都比较有保证。

(1)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多语言、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计划。其内容由来自全世界的志愿者贡献并协同写作。自2001年英文版推出以来,维基百科不断快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和知识资料来源网站之一,其在2008年吸引了超过6.84亿的访客。目前在250种以上的语言版本中,共有超过6万名的使用者贡献了超过1 000万则知识条目。截至2009年6月1日,共有254 844则条目以中文撰写;每天有数十万的访客做出数十万次的编辑,创造出数千篇的新条目来让维基百科的内容变得更完整。

网址是:http://www.wikipedia.org

(2)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百度百科本着平等、协作、分享、自由的互联网精神,提倡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为用户提供一个创造性的网络平台,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互联网所有用户的力量,汇聚上亿用户的头脑智慧,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实现与搜索引擎的完美结合,从不同的层次上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截至2008年1月,词条总量突破1 000 000。

网址是:http://baike.baidu.com

(3)互动百科

互动百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致力于为上亿中文用户免费提供海量、全面、及时更新的百科信息,并通过全新的维基平台不断改善用户对信息的创作、获取和共享方式。截至2009年4月,互动百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超过100万用户共同打造的拥有300万词条、32.7亿字、300万张图片的百科网站。

网址是:http://www.hudong.com

问答型网站

互联网足够大的用户量决定了你有疑惑的问题很可能别人也有,也一定会有相关的解答。所以互联网上有许多网友提问(Ask)、网友回答(Answer)的网站,网友提问和回答的结果共享(Share)在互联网上,可以供有类似问题的人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不少疑惑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到相关的问答型网站搜索是否该问题已经得到圆满的解答,如果已经得到解答你就可以去学习。如果还没有类似的问题,你可以在这些问答型网站提出,相信众多网友的解答会给你启发和启迪。

该类网站存在的主要瓶颈是只能围绕浅层次的问题展开,而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和牵涉到隐性知识的问题,由于网民的特点和互联网沟通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很难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回答。所以现在的趋势是各行各业的专业性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问答模块,相对来说可以提高问题和回答的质量。

通用性的问答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

雅虎知识堂:http://ks.cn.yahoo.com

新浪爱问知识人:http://iask.sina.com.cn

搜搜问问:http://wenwen.soso.com

在线论文库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中国知网(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CNKI工程的具体目标,一是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和增值利用价值;二是建设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知识创新信息化条件;三是建设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平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信息化手段;四是为知识资源生产出版部门创造互联网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与商业机制,大力促进文化出版事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

中国知网的综合性数据库包括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除了提供知识资源外,中国知网还提供对数据文献的评价。

现在中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之间存在一个“知识的分裂”:学术界研究的东西企业界不愿意关注,由于学术界不了解企业界的具体需求而闭门造车。从个人学习的角度看,即使不是做学术研究的人也很有必要去阅读你所在领域的优秀论文,也许你摸索好几个月的东西在几年前就有人研究过并以论文的形式分享了出来,那你为什么不去学习这些已经显性化的知识呢?这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当然,现在学术领域的风气不是太好,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现象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学术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良好的内容评价体系,所以在其中高水平、有质量的知识仍然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也是在使用中被人们挖掘出来的。因此,作为一个学习者,一定不能忽略这个很有价值的渠道。

中国知网的网址是:http://www.cnki.net

信息评价工具

豆瓣网:评价书籍的质量

豆瓣网是一家Web2.0网站,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书籍、电影和音乐的评论。在豆瓣上,每个注册用户都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和音乐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甚至在豆瓣主页出现的内容上也取决于用户的选择。

现在出版业高度发达,图书市场推广操作手法层出不穷,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很难知道我们该看哪些书:哪些书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书是出版社和书商炒作起来的。豆瓣读书提供了一个对于图书的评价体系,在豆瓣上可以看到任何你读过或想读的书,可以按“在读”、“想读”或者“读过”把它列入“我读”页面。你还可以顺便给它打分、添加标签或者个人的附注。如果你不愿意参与评价,那么最简单的是,在购买一本书之前你可以查看一下网友对该书的评论:内容如何,适合什么人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果参与的人数量足够大,那么我们可以相信这些推荐和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从而避免购买那些不适合自己读的书,节省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豆瓣读书的网址是:http://www.douban.com/book

美味书签,评价互联网上信息条目的质量

美味书签是一个基于网络(web)的社会性书签工具。它使用Tag来作为分类(区别于传统的分类方式,Tag分类方式的好处是同一条内容可以包含多个书签,实现了对信息内容的多维度分类),通过共同收藏的兴趣,美味书签构建了一个社会化网络:同一个书签的共同收藏人很可能有共同的兴趣,而查看一个人收藏的内容可以更完整地了解这个人的个性和特点。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网络书签工具,美味书签拥有了形形色色的插件和附加工具,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讲,美味书签还是一个信息和知识评估的工具。因为互联网上海量的用户根据个人的需要收藏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在每个领域内,收藏次数最多的就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你最应该学习的是这些内容,对于某个领域的初学者尤其重要,因为初学者尚没有建立自己对信息和知识评估的标准。

美味书签也提供了搜索功能,笔者在搜索英文信息的时候,习惯是先在美味书签搜索,然后再去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我相信前者加入了更多的人类的判断、评价和智慧。

美味书签的网址是:http://www.delicious.com

信息订阅工具:信息找人而非人找信息

Google Reader

Google Reader是Google提供的在线RSS阅读工具,在经过多次更新和升级后,目前已经成为最好的RSS阅读工具,拥有大量忠实的用户。

利用该阅读器,用户可以及时获得自己挑选的内容或更新的信息聚合。根据你的兴趣,你可以订阅你关注的内容到自己的Google Reader,这样你关注的内容在更新后会自动推送到你的阅读器,避免你整天在不同网站之间切换的烦恼,让信息和知识来找你,而不是你每天去寻找。用户在Google上注册后,可以创建自己的阅读名单,并且你个人关注的信息还可以在你的Blog上展示和共享,也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将你认为有价值的聚合信息分享给你的朋友。

Google Reader的网址是:http://www.google.com/reader

iGoogle

iGoogle是Google提供的一项服务。该服务让使用者按照个人的喜好,方便地定制和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使之成为个性化的门户。它主要借鉴了门户(Portal)与门户块(Portlet)思想:一个完整的门户页面由用户定制的门户块构成。用户通过访问一个聚合了不同信息来源的门户页面,避免了多次访问的麻烦;同时,通过个性化的定制选择,为用户提供按需实现的“一站式”服务。

通过iGoogle,你可以将自己日常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集成到一个页面,每天早晨打开这个页面,你关注的信息和知识就会来到你的面前。

iGoogle的网址是:http://www.google.com/i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