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将知识共享给更多的人

将知识共享给更多的人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共享知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建立你的个人品牌,让别人愿意跟你合作——传递和共享自己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促进人们对你的了解和信任,为个人发展开拓新的天地。因为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竞争性的:工作岗位、薪水、职位、医疗保护等,如果你不主动争取别人就会得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许多东西都需要“抢”。

第四章 共享知识

“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建立你的个人品牌,让别人愿意跟你合作——传递和共享自己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促进人们对你的了解和信任,为个人发展开拓新的天地。

在学术界,共享知识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你要带学生、要写论文、要出版书籍,这些都是知识共享的典型例子。而在实务界,表面上似乎对于知识共享的要求要低许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共享知识,其实只有通过知识共享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在知识学习和掌握上的不足,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更有价值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从而协助你打造个人品牌。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谁能主动共享知识,谁就能把握住竞争中的先机!现在有众多的组织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其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共享知识,因为只有共享知识,组织才有竞争力。

一提起共享知识,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的知识是我的竞争力,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来的,为什么要共享给别人?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如果我共享了是不是老板就会卸磨杀驴把我开掉?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疑问!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请问你是否静下心来反思过自己:我的竞争力是什么?是我现在掌握的这些知识吗?请回忆一下你现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是你最近几年学习和掌握的,还是三年前、五年前就有的呢?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知识工作者,其竞争力不仅仅来自于他当前的知识存量,更多的来自于他在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不断学习、创造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在动物世界中,很多动物之间是竞争关系,谁的力气大、跑得快,谁就能获取更多的食物。而我们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社会合作的大家庭,而在踏上工作岗位以后会表现得更明显。但别人为什么要跟我合作?为什么愿意跟我合作?其实你想找一个单位上班就是为了找到可以跟你合作的人,你开设一个公司需要更多的公司和个人跟你合作,跟你合作的公司是你的商业伙伴,跟你合作的个人就是你的员工。

每个人都羡慕那些朋友很多的人,但是人们为什么愿意跟你成为朋友?你凭什么吸引更多的人愿意跟你交往?

通过本章,你会明白知识工作者为什么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共享知识,共享知识的好处、方法和步骤,以及在知识共享中用到的工具。

第一节 为什么共享知识

不在于你认识什么人,而在于什么人认识你;不在于什么人影响了你,而在于你影响了什么人。

——互联网上一句发人深思的话

你是不是经常有或者听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学校,那个不学无术只会跟学校老师套近乎、拉关系的同学混得要比你好许多;选拔干部、评优、推荐研究生都有他,这些好事却总是与你这个有思想、有能力的好青年无缘;在单位,自己水平并不差,甚至比那个人还高,在你看来那个小子除了拍马屁、吹牛皮之外什么都不会,但最后他却成了你的直接领导……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从人性的角度说,人们总是习惯于觉得自己比自己真实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更高,而在感觉别人的水平和能力时我们往往会给对方打一个折扣,这固然是人之常情,本无可非议。但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这种感觉不要过度,否则你一辈子可能都是活在“不得志”的感觉中,一辈子都是“郁闷的一生”而非幸福的一生。

为什么你觉得不得志

西方文化曾有这样的谚语:“我宁愿让人们怀疑我心怀叵测,也不能说话暴露我的愚蠢!”这里强调了“隐”的重要性。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把“隐”的境界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高手在隐!在武侠小说中也总是发现:真正的高手总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大漠、山间、深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般很少参与江湖纷争,直到非需要他出来挽救武林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还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祸从口出,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我们都信奉沉默是金,信奉高高挂起。在我们的教育中,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死记硬背,然后考更高的分,上更好的大学。但悲哀的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连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都缺乏,其实不论你的想法对与错,起码你要能够表达出来让人明白!

在学校也好,在单位也罢,总有那么多觉得自己不得志的“怨妇”。笔者承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的确有许多是因为体制、文化、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方面等因素造成领导任人唯亲、唯权、唯钱。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即使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他也需要能帮助他做事情并能带来业绩、政绩和成绩的人,况且大部分领导是具有一定辨别力的!

反思自己不得志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本身的原因呢?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水平高低不是你说了算,而必须是别人的判断。要让别人说你是一个“牛人”,那么对方怎么判断呢?你有没有主动让人去了解你,了解你的能力、水平、性格和价值观?好酒也怕巷子深,是不是好产品需要让市场来评判,你是不是有水平和能力的人要让你的同事、朋友、领导和合作伙伴来评判。他们的评判需要依据,请你不要奢望这些同事、朋友、领导和合作伙伴会有耐心和时间来“发掘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通过研究你、分析你,然后才发掘出你是一个人才——你必须主动地将你具有优势的、擅长的东西展示出来让别人知道!

其实,人不得志的大部分原因是“你认为自己不错”而不是别人认为你不错,尤其是因为你没有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

让别人知道你知道

在当前的国内环境下,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显得更加重要。众所周知,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很短、国家资源缺乏而人口数量众多,整个国家从温饱问题上走出来也不过三十多年,尚没有全面建立完善的资源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因为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竞争性的:工作岗位、薪水、职位、医疗保护等,如果你不主动争取别人就会得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许多东西都需要“抢”。如果你生在欧洲、澳洲,即使你不去上班,高水平的福利制度就能保证你过不错的生活;如果你生活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你也不需要去争:社会有其既定的规则,每个人该得到什么都很明确,但你是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从客观上说你需要去争取更多的资源。

但我们如何去争取呢?作为知识工作者,你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和学习、利用、创造知识的能力,你不可能靠体力、金钱和权势去跟人竞争,你只能靠你的知识力。而你的知识力只有在被大家和社会认可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你需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需要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

知识工作者不能做“隐士”,你不能“我觉得我怎么样”,而应该让别人觉得你怎么样。你应该通过共享知识形成别人对你的认识、控制别人对你的感觉,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牛气十足的面孔,这样的人将十分可憎而非可爱。

有不少人总在跟别人解释自己有多牛、水平有多高,但这不能代替大家的判断:你怎么证明你牛,你怎么用很舒服的方式让人觉得你牛。你不能强制告诉大家结果(你牛)并让大家接受,你需要拿出东西来证明,然后让大家作出自己的判断。美国总统候选人也不能强制人们选他,而需要他不断去展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愿景,如果人们都认可他的观点和愿景,他就可以当总统,如果大家不认可或者认可的人少,那就会让别人当总统。

为什么要主动共享你的知识?其本质在于通过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别人、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别人作出对你的判断:你是否是值得合作的人、是否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任何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你怎么突出自己的优势、特点和能力,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了解你、认识你、信任你,方法就是共享你的知识,通过知识影响别人。更深入地说,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与人协作才能完成,通常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协作对象呢?比如招聘新员工或者提升一个经理,可想而知一定会是自己了解的人、信任的人!所以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应该去主动共享和传播自己的知识,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显性化,这一方面会促进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为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发挥作用。

第二节 共享知识的好处

我们首先来看笔者亲身经历的两个关于共享知识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共享带来合作

2006年初春的一个晚上。

我刚刚打开电脑,联上网络,有一个人在MSN上要加我,我通过后对方就发过来一个“笑脸”,然后问:“你是田志刚先生吗?”

我说:“是”。

对方很兴奋地说:“终于找到你了,我都‘研究’你好几个星期了!”

研究我?我心里不禁发毛:难道是遇到绑票的了?当然是玩笑,后来经过深入交流我才知道,他是上海一家知识管理软件的公司副总,在互联网上看到我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些文章觉得跟他们理念比较一致,而且看到我们运营的网站,想跟我们合作。据他说,他花了三四个星期的时间看我写过的文章,从而了解我的观点、理念和思想,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基本不存在什么障碍,后来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直到今天他们公司仍然是笔者的一个优质客户。

点评:笔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项目,只是觉得有好的东西就要分享给别人。但从对方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看到了笔者共享的文章并进而认可了文章的见解和观点,他也不会来找笔者(也不知道可以找笔者)探讨合作问题。平心而论,在知识管理领域一定有许多人比笔者了解、掌握的更多、水平更高的人存在,但因为这些人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所以人们在寻找合作对象的时候就很难找到他们,从而可能就会丧失许多机会!

人们更愿意与自己了解的人交流和合作,如果缺乏了解,那么就丧失了交流以及合作的机会。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中提到“在微软,大家都把比尔·盖茨当做神,平时极少有人敢跟他开玩笑。盖茨一般也会给人一种冷漠、高傲的印象。他从不爱客套、寒暄,如果你第一次和他见面,他可能根本不会理你,因为他觉得和陌生人谈什么都谈不深,那就根本不用浪费时间和你说话”。

不仅盖茨如此,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跟自己了解的人交流。如果之前没有了解,交流、合作的机会就会很低。谁能主动地共享知识,让别人去了解自己,谁就占据了竞争的优势,在同样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机会。

故事二:共享协助找到工作

在2008年的时候,笔者的公司准备招聘一名应届的本科生做咨询助理。从收到的数百封简历中筛选出来三个感觉比较合适的人。但我们也拿不准具体要录用哪一个,对于新毕业的学生,其实我们并没有奢望他们的专业能力有多高,但我们需要找那些积极主动,能够思考问题从而成长比较快的人,这样的人培养起来也比较有成效。

但这三个人的各个方面都差不多,笔试、面谈的表现都不错,选择哪个很难确定。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并非出身名校而且也不是在面试中表现最好的学生,因为在详细研究他们简历的时候看到了他提供的博客地址。通过看他的博客,我们对这个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从大二起就开始写博客,一直写到大四,里面的许多观点在我们看来并不一定对,甚至还比较幼稚或者存在错误,但通过他的博客我们却发现他一直在思考和学习。他做完每一件事情都会反思和总结,学习能力很强(面试的时候都说自己学习能力强,但到底是否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欲望,通过谈话是很难看出来的),我们就认为这样的人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最后录取了他!

点评:在招聘的时候,招聘方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具体负责招聘的人心里也很忐忑和无助,因为这个时候应聘方掌握自己的信息会更多,在当前缺乏诚信的社会环境下仅凭简历和面试获得的信息很有限,令人真假难辨,招聘方往往感觉心里没底。如何让招聘方感觉有底?如何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这个同学用博客的形式让人看到他多年的思考和成长过程,因为客观地说,多年积累的内容基本上不可能造假,他的博客为招聘方提供了一个全面判断的工具和依据。正因为该同学愿意共享他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即使可能不完全正确),所以他才得到了该职位。

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来逐一分析一下知识共享的好处。

能共享出来才能真正掌握

共享知识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如果缺乏这种能力,你会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寸步难行。在企业里,如果你有一个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时,老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给我写一个报告发过来吧”;在学校里,你的成果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论文,并且还需要你答辩:用你的语言讲清楚你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如果在表达自己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话,你应该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

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但是当我们用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时候,你却会发现自己很难说得系统、完整,很难让别人明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你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达到你所认为的那样成熟,这时候你应该再去深入学习、研究这个知识点,经过更多的实践和与人交流,更广泛的阅读、讨论,才能慢慢地成熟起来。

因此,你不能满足于认为自己知道,你必须有意识地去做这些显性化的工作,必须有意识地让别人能明白你知道的道理。如果你养成了这个习惯,它会促进你更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本源,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养成了有意识地显性化你的知识的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对问题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从而摆脱了许多一知半解的状态,提高了个人的知识竞争力!

“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证明你并没有全面地掌握或者掌握的深度不够”这句话,会帮助你在试图共享知识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提升自己知识的水平。

从这个角度说,为了个人学习和成长得更快,为了能在某个知识领域中成为名列前茅者,你应该多说、多写。最简单的方法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校或者公司开会的时候主动发言,在听讲座的时候主动提问。不要在每次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都找最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你要主动找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根据别人的反馈进行调整。如果实在不愿意或者不擅长说出来,那你就写出来:通过写文章、写博客、写论文、写书,你可以发现你的学习速度明显加快,对自己原来觉得理解和掌握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体会,原来不清楚的地方更加明晰,从而做到日有所进!这样日积月累下来,你个人的成长会更快。

你可能会说“我口齿不清、文笔不好”,其实我们大部分知识工作者并不是诗人和作家,不必要求自己写得多么华丽和有技巧,只要能讲明白道理就很好!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在四五十岁之前也很不擅长写东西,但自从他开了博客后就笔耕不辍,他的一个朋友说在山上的宿营地当大家都去玩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在帐篷里写。所以说文笔和口才都可以锻炼,而且这是你跟人沟通的基础。

结识高质量的朋友

“看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

每个人都想结交高水平的朋友,只有高水平的朋友才能跟自己产生有价值的互动和交流,才能相互促进更快的成长。所以说如果你的水平低,当然不会有高水平的朋友愿意跟你交往。反之,如果你的水平高,就一定能结交到高水平的朋友吗?也不一定,如果你的水平和能力别人不知道,那对方如何产生成为你朋友的意愿呢?那么,如何让别人知道自己呢,就需要你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通过适当的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传递出去!

某所林业大学有一个教授,其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是我国云南、贵州地区的某种植物。由于该种植物的经济价值不大、分布范围也比较小,所以该教授虽然研究水平很高,但在国内很难申请到研究项目和经费,甚至后来连招研究生都有困难。她看到国外有不少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会议,希望出国去跟人交流,但因为没有经费很难成行。至于发表学术文章,由于她的研究方向不是国内的热点问题,也挺困难。

在2002年年初的时候,她的一个朋友向她介绍说互联网上有一种工具叫blog(博客),使用起来很简单,可以发表自己要说的话和论文等内容。该教授就在国外的免费博客上申请了一个空间,以自己的研究方向为题,为自己的博客起名为“Research of China××”。她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陆续将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还把许多有独创性的内容翻译成了英文。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把自己在科研、教学中的设想和觉得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等都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一开始的时候也很少有人看,她就当博客是一个保存资料的地方。但半年以后,先是在国外的华人同行跟她联系、交流问题、探讨合作研究,后来许多同行业的老外也跟她沟通、交流。

在2004年,她被邀请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作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她才明白,她是她们那个行业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开博客的人,而且她不仅是发布了自己的论文,更重要的是她将自己思考、试验和研究的过程都共享了出来,同行业的人看了后都有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全球的她这个领域的专家,人们看到了她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她乐于共享的态度让人们认识到她是一个可以合作共事的人。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主动地共享自己的知识,让别人知道你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你个人的吸引力,从而更容易结识高质量的朋友,当然也会带来后续的合作机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我们都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但是还必须知道如何去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如何找到更高质量的朋友。交朋友的基础是双方能力和水平相近,但是如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呢?通过知识共享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在国内这个方法就显得更加有价值,现在社会的评价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教授、高工有可能是绣花枕头,而许多没有高级职称、显赫地位的人却具有真才实学,但他们却没有办法被人们认识和知道,只能“独自哀伤”,而积极主动地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则可以让你崭露头角,让你潜在的合作伙伴和朋友认识你。

如果你想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想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朋友,主动地去做自己知识共享的工作是一条首要的捷径。

建立个人品牌的最简单方式

请闭上眼睛想一下,当你去超市买洗发水或者洗衣粉时,会做出什么选择。你是不是会自然地选择你最熟悉的品牌?如果一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牌子,价格便宜量又足,你会买吗?事实是大部分人不会选择没有品牌的洗发水或者洗衣粉。

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它,即使它可能质量更好。因为你不了解也就没有信任度,所以你就不会买。

这里有三个数据,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0.89万人;200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是220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是599万人。我们已经知道,现在的学历教育已经不再能给自己带来竞争力,有许多硕士、博士都在为失业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发愁。从竞争的角度看,你的竞争对手起码是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谁敢说自己学到的知识比他们更精更深呢?

超市里的洗发水,谁能说清楚哪个品牌的产品比另一个品牌的产品在功能上好多少呢?据业内专家介绍,超市中洗发水和洗衣粉这些洗涤用品在成分和效果上基本是一样的。在品质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人们比什么,那就是比品牌!其实我们普通人大部分都类似于这些洗发水和洗衣粉,人人都是洗衣粉!那么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呢?你可以花钱做广告,你也可以请公关公司帮助你联系媒体来采访自己,从而提高媒体曝光度。但这种方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抛开需要花大把的“银子”导致成本很高不说,达到的效果也越来越让人怀疑:我知道你,但我不一定信任你;你有知名度,但不一定有美誉度,就如同某某姐姐一样。作为个体的知识工作者,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让人知道,而且要让人信任,因此,通过共享知识无疑是一个快速建立个人品牌的好方法。

让社会知道你、了解你、认识你并且信任你,就是形成你的个人品牌的过程。当形成你的个人品牌后,在人们进行选择的时候,比如招聘员工、寻找合作伙伴、寻找专家等,就会找到你,因为资源在流动的时候一般都会流到对他们更了解和信任的人和地方。你不能骂人们没有“慧眼”,因为这就是现实社会的生存法则!所谓名人,就是认识他的人的数量大于他认识的人的数量,这个数量差越大,他的知名度就越大,品牌就越响亮,他得到的资源和机会就会越多。

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信任自己,最简单的方式是自己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共享出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认可。相对于广告和个人的自吹自擂,知识共享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是建立个人品牌的一条捷径。你的知识共享和传播以及被人们认可的范围越广,你的知名度就越大。如果你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面试你的那个人,那你很可能得到一份工作。如果你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同事、上司,那你就会得到同事的尊重、老板的认可和提升。因为关于上帝的学说被共享给了全球数亿人并被他们所认可,所以全球有数亿人是基督教徒,这本共享上帝学说的书叫《圣经》!

让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组织之所以存在,其目的在于解决单凭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能通过合作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和效益。但事实上,我们现在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知识密集性的工作,要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和传播,可是许多公司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共享实践,这样的结果是虽然表面上是一个机构,但还是每个人单打独斗,无法发挥合力的作用。

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黄健翔在他的激情解说中提到:“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不要给澳大利亚人任何的机会——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在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他的岗位上知识的传承,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做过类似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他们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否能够传递给现在做这个事情的人;在企业里的每个人,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是否可以从整个企业范围内找到该问题的专家并向他们请教,充分利用别人的智慧。如果能做到以上的内容,证明这个人充分利用了该企业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以用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避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但事实上,由于许多企业缺乏知识共享机制,即使是同一个部门的同事,对别人的知识自己也无法知道,所以别人犯过的错误重复犯,别人走过的弯路继续走,所谓的“创新”可能是许多同事已经做过的实践,重复发明创新,造成运营效率的低下和竞争优势的丧失。

所以说,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发展极其重要,通过知识共享和传播,企业可以成为智慧型企业,政府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教育机构也可以提升自己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节 共享知识的捷径

天天在共享

是不是只有发表演讲、写论文才是知识共享呢?当然不是,如果是这样,估计没几个人有空、有兴趣和有能力共享知识。知识共享包括的范围和内容要比论文、文章广得多。比如有人问你看一本书的感想,你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就是共享;你在做一个项目过程中对某一点产生了感触,写出来并发表在企业内部的IT系统中是一种共享;你在论坛里别人的帖子后面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共享;甚至在日常聊天中都充满了知识的共享,例如下面的对话:

A.问:“你用的那个××牌子的眼霜怎么样?”

答:“我觉得还行,用上感觉挺舒服的,我原来眼睛周围的色斑有的都看不到了,比较适合油性皮肤!”

B.问:“你觉得××车自动挡的那款怎么样?”

答:“不怎么样,我们那里这款车要维修的都堵住门了。主要是变速箱太差和安全性上有问题。”

这里并非说只有水平特别高的高手才能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有自己的专长可以与人共享。如果你有养育小孩的知识,那么你可以共享给刚怀孕的女性,她也许非常需要,即使她目前不需要,至少她会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如果你有使用word的技巧,并写了一个文档拿出来共享,那么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你是做电脑排版的高手。

笔者认为,共享知识其实很简单,你可以共享一句话、一个想法,你也可以共享你的一篇博客日志和参与一次面对面的讨论,再进一步的话,你可以写一篇文章或者在公司的会议上做一个简短的发言,想要再深入的话,你可以去写一本书专门共享你在某个领域的见解和观点。

现在互联网上Web2.0的系统和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大家共享自己的知识提供了方便的手段,例如Twitter就是一句话的共享,wiki可以共享你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blog则可以让你写长篇大论,论坛提供了大家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空间。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或者不擅长写长篇文章,但说一句话总会说的,将你的一句话写下来就是Twitter的一条信息,你写一篇文档或者一本书表达了你的观点和思想,与朋友讨论说出你自己的观点是贡献了基于你的背景、知识结构的判断,这些知识共享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

所以说,不要将共享知识想象成很“严肃”的事情,其实你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已经在做共享知识的工作,只要你再主动一点你就会做得更好。

那么,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知识的“客户”是谁

某年暑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中,某农业大学的一些教授到农村去送科学技术。其中教养猪的王教授最受人们欢迎,因为他去的那个村是养猪专业村。当乡亲们听说王教授是研究猪的专家的时候都围上来提问题:猪怎么增肥,如何避免猪瘟,推荐什么样的饲料等,王教授都给予了简单明了的回答。其中村里有一家是养母猪的,别人围着王教授他进不去,最后才轮到他提问:“我们家有几头母猪不发情,这该怎么办呢?要是找不到方法就只能卖掉了!”

对于养母猪的农民来说,如何让母猪能有最高的产出是他最关注的问题。很不幸的是王教授对于母猪的繁殖实在是没有经验,于是想了半天说道“我记得引起母猪不发情的原因有二十多个,具体你们家的是哪个可能要去看了猪才能知道。主要的原因是1、2、3……”

没等王教授说完那个养母猪的老乡就走了,搞得王教授一脸尴尬。

王教授的错误在于他没有分清楚他知识共享的对象是谁。他所说的引起母猪不发情的各种原因都没有错,但这个农民其实需要的是一个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是简单到“你买几片什么药给猪吃了”这样的话。因此,在做知识共享的时候,一定要记着你想把知识共享给谁,即共享知识的“客户”是谁,他们习惯于什么样的方式,然后以他们能懂和能接受的方式去展现给他们,这样你的共享才能真正有效果。

如果你的老总让你给他提供一些个人知识管理的资料,他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在公司员工中组织类似的培训,你给了他一篇洋洋洒洒15 000字的文章,那么大部分老总可能连看也不会看。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他的时间要比你紧张得多,你最好能够用最多两页纸的内容说明白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为什么要做、做了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这样的内容他可能会看一看,否则像上面一样只能会被扔到垃圾筐中。

在做知识共享的时候,你还要考虑共享对象的需求和习惯,对方更习惯于何种共享方式。如果你想将自己的一些知识共享给研究所的人,那就要将原理讲清楚,让他们自己去作判断;如果你想共享给对内容不太熟悉的人,那就要考虑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专业的术语,而用最平实的语言,最好能用比喻和生活中的例子等来让他们明白你的意思;你如果想将你的知识共享给某个年纪比较大的领导干部,就一定要考虑他很可能视力不太好,需要打印的文档字号要更大一点,而且一定要根据公文写作的习惯用大标题、中标题和小标题的方式让他能够更快速地了解清楚。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共享对象,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在知识共享中不要故意炫耀和卖弄自己的知识,要尽量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去传递你的知识,尤其不要满口或者满篇都夹杂着外语和专业术语,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对于知识掌握不够深入的表现,同时也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

知识共享的范围

如果你只写给或者说给一个人听,那是你自己的日记或者你在谈恋爱;如果你共享给几十个人,那是你的同事和朋友;如果你共享给成百上千个人,那是传递给你的行业或者领域;如果你共享给成千上万的人,那是在向社会传播!

在进行知识共享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共享的范围:把知识共享给谁?如果你想共享给你的同学、朋友和同事,你只需要在平时与他们多沟通,在开会或者讨论的时候多发言,在你的公司IT系统中多总结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去帮助别人,你所在的机构有知识管理方面的需求时能够主动参与就可以。如果你想共享给社会,相对来说就要复杂得多,你要搞清楚目标对象是谁(许多时候你不知道谁会感兴趣),他们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能够传递给他们,通过什么渠道能让他们看到或听到,以及人家为什么愿意看你和听你的分享。现在信息和知识过多,而人们的注意力相对稀缺,所以在外部的知识共享比你在企业内部和同事朋友之间共享的难度要大很多。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笔者建议:知识共享的范围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即使想共享但可以共享的内容并不多,对一个行业和领域,没有三五年以上的积累是很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的。对于毕业五年以内的人,建议知识共享的范围以你所在的机构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为主,这个阶段的知识共享主要以提高自己知识学习的效率、让别人了解你的个性和能力、展示你的潜力和学习精神为主;对于毕业五年以上的人,很可能已经在单位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在行业内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体会,这时候除了可以在你所在的机构内共享外,还可以将知识共享的范围拓展到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例如,如果你是做软件开发的工程师,那么你可以将你在软件开发领域的经验和体会共享在软件开发领域的专业社区,可以写有关自己软件开发的博客,可以向相关软件开发领域的杂志投稿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对于毕业十年、十五年以上的人,你的知识共享的范围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这时候从知识上说你应该已经掌握了所在领域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并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你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共享你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这时候也是你的个人品牌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多参与行业内的研讨会、论坛等,争取多发言以展示自己的观点。

当然,知识共享的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你要根据自己所服务机构的情况、单位所做的业务情况以及你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去确定。如果你是一个公务人员,那么可能平时谨言慎行,关键时刻让上级看到你的能力就可以了;如果你是做咨询工作或者是自己在创业,这些类型的工作都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信任你进而认可你,那你就应该多向行业和社会共享自己的知识,甚至你需要每个月都要写一篇行业的文章,每周都要跟你的目标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分享。

图7 知识共享的三个范围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说法。笔者认为,即使你主要处在同事和朋友之间共享的阶段,通过个人博客或者其他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通过写博客等形式可以促进你个人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让外部的人了解你,从而对你个人的发展有利。

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的共享中,你在单位内部做的知识共享是你个人发展的基础。如果你从不在企业内部共享你的知识,而却整天热衷于去影响不相干的人,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你所在的单位才是你发展的本源,这里给你提供薪水让你养家糊口,这里给你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你只有在这里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视。现在有这样一些人,在自己服务的单位里从来不帮助别人、从来不分享自己的知识,不能与公司同事搞好关系,却热衷于在互联网上包装自己,成为组织外的“明星员工”。这样的员工没有人会喜欢,即使你想找新工作,人们考虑最多的是你在现在的单位表现得怎么样。你的知识共享应该是一个多赢的过程,通过知识共享让你服务的机构、你本人和共享对象都能得利。

此外,知识共享的内容不应该涉及你所在的单位和企业的商业秘密以及不愿意公开的内容,要注意在做知识共享的时候千万别有“爆料”的想法,否则你的知识共享会引起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如果涉及具体的业务内容,你需要进行抽象和提炼后再发布。

第四节 共享知识的渠道

笔者在2002年左右结识一位女士,从2002年开始,每到周末的时候她都会给她认识的朋友发送一篇《××祝你周末愉快》的邮件,坚持至今已经有8年的时间,邮件内容是她自己写的或者采集到的有价值的知识。笔者认为她的这种方式很有意思,就对她进行了一次采访。她说,她这个邮件现在已经有了九百多个订户,而通过邮件跟她沟通的有二三百个,这么多年来她认识的朋友基本都保持住了,而且她几次成功换工作和许多业务的开展都是通过她这些朋友实现的。

这个案例正好印证了笔者前面提到的理念,人们不会拒绝共享知识,而且人们对朋友没有像对广告那样的戒心,她正是通过这个邮件工具维系了自己的朋友关系,而且事实上也促进了自己的工作。

当你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并着手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写出来的时候,你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我应该把说出来、写出来的东西放到哪里?这是知识共享的工具问题。我共享的知识谁会看呢,我如何能让他们能看到?我如何传递给他们?这就是知识共享的渠道问题。

利用单位提供的机会

一般来说,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和体会,你可以用纸和笔写出来,然后送给需要的人。如果需要的人很多,你就需要先复印,然后再分发,这是存在很久的共享方式,其实现在也在被广泛采用着。当前大部分单位内部都建设有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即使没有信息系统这样的配备,至少也拥有了电子邮件系统,通过电子邮件的抄送和分发,你的知识传递会很方便。所以,占个人知识共享的工具和渠道第一位的是你所在单位的IT信息平台,像协同办公系统、业务管理系统都是你进行知识共享的好工具,如果你觉得你写了一篇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某些人会用到,你也可以用QQ或者MSN通知他们;如果你觉得自己对工作中的某方面很有体会了,你也可以在同事、同学开会或聚会的时候主动讲出来,这都是你知识共享的渠道。如果你有心,就会发现这样的渠道其实很多。

在发掘共享的渠道方面,如果你积极主动,那么每次正式的会议或者团队的讨论甚至聚餐的饭桌都是你共享的渠道。需要强调的是,你只要有主动共享的意识——愿意去共享,就会发现到处可以共享。

将知识共享给更多的人

由于不同单位的IT信息平台不同,下面笔者将着重说明在组织外部知识共享的渠道和工具。

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能出版一本书,或者能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甚至能在报纸上发表一个“豆腐块”似的东西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好像都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甚至忽悠的资本,主要原因是当时可以用来传播的渠道太少了,而且被少数人掌握着,普通人要想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实在是太难了!但现在,无论是纸质的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都增加了许多倍。从纸质出版物角度看,我国目前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接近30万种;我国报纸、杂志和期刊的数量也增长迅速,杂志从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8年的接近1万种,报纸接近2000种。出版社、报纸、杂志和期刊的增多为个人知识共享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在纸质出版物之外,任何一个人只要会上网,都可以在无数的论坛、博客(blog)和各类免费提供的空间中发表个人的言论,理论上讲你发表的东西全球的读者都可以看到,而且发表的容量没有限制,这是何等的幸福!

下面笔者简单分析一下不同出版渠道的特点,以及在个人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于你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共享渠道。

(1)传统的知识出版渠道现状

传统的知识出版渠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光盘等形式,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传统的知识传递渠道。虽然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不能改变,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仍旧觉得传统的知识出版渠道更加可信,对于比较深入的内容,纸质出版物阅读起来也更加方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评价体系还主要依靠纸质出版物,例如评职称时的论文要求必须在纸质出版物上发表,说一个人著作等身也是指纸质出版物。

与数字化渠道相比,传统的知识出版渠道有一定的“门槛”,比如这样出版单位的审稿更加严格,对内容的创新性要求更多,渠道的容量有限,所以在传统渠道的知识共享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你愿意共享,但是有那么多人写文章、写书,为什么要发表你的?你的独创性在哪里?

其实这好比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笔者的专业是知识管理,在2001年、2002年的时候,也曾经给报刊投过稿,也收到过退稿信,但随着自己在该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增多、品牌的树立,现在基本上都是这些出版渠道主动来找我约稿。所以说,知识共享的基础是你的知识学习、知识使用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就如同易中天说的“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总能看得出来”。

(2)数字化出版渠道促进知识共享

虽然传统的出版渠道仍然拥有自己的优势和核心价值,但出版的数字化却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数字出版的低成本、快捷和便利以及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方式的变化,决定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出版,并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需要的读者和消费者。

从个人知识共享的角度而言,通过互联网的数字出版也是个人知识得以传递的最简单和便捷的途径。现在互联网为个人提供了众多共享自己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并降低了知识共享的难度。例如你看完一本书后,可能没有时间或者能力写一篇上千字的书评,但你在读完这本书后知道它的价值大小,基于自己的判断你可以写一两句话的评论,甚至你可以连写都不用写,你可以仅仅点一下鼠标实现一个投票:推荐或者不推荐这本书,这其实就是你的一种态度和知识共享。例如在豆瓣网中,你看到一本书,选择“想读”就是一种共享;如果选择“想读”的人很多,说明这本书得到大家的认可。

上一章我们讲到的工具,比如百度搜藏、Google Notebook都提供了共享的功能,你可以将收藏的文章共享给自己的团队,这样他们就可以知道你在看什么,对增进对你的了解很有价值;你也可以选择共享你记的Google笔记,这样也能帮助他们快速学习。

第一,论坛(BBS):并非每个人在一开始就可以滔滔不绝地去讲和写,我们学习知识也有一个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实践、阅读外,我们还需要去参与讨论,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然后激发自己的创新等,论坛(BBS)就提供了这样的功能。

博客是完全围绕个人展开的,你可以共享你想共享的任何东西;而论坛(BBS)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大家围绕一个问题去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你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你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通过讨论,你可以吸收别人的知识,别人也可以吸收你的知识,互相共享知识,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个人知识能力的提升。

关于论坛的功能和使用,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从知识共享的角度而言,你应该确定几个属于自己的专业论坛,并积极参与交流和分享,最终通过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来提高自己。

第二,微博客: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它允许你将自己此时、此地的最新动态、想法以简单的语言共享出来,而共享的内容所有的微博客用户都能看到,其内容可以推送到订阅了你的微博的用户眼前,而且微博客大都支持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

你在使用MSN或者QQ与人聊天的时候,尽管它们都提供了群聊的功能,但大部分用户使用时是采取一对一的沟通。而且聊天时需要大家都有空,可能我们工作都很忙,但又希望关注彼此的所思、所想,这时候就是微博客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微博客信息不仅仅是发送给一个人,也可以发给一群人,而且发出去后接受者有权利选择看与不看,因此避免了一个人想聊天另一个人没空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最知名的提供微博客功能的网站是twitter.com,国内类似的网站是饭否(fanfou.com)和叽歪(jiwai.de),最近新浪网的微博服务也开通了,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试用,在本章下面的工具部分,笔者进行了相关的简单介绍。

第三,博客:互联网上有无数提供博客功能的网站,作为一个个人知识出版的简单工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个性去装饰你的博客。博客完全围绕你个人展开,你可以自主决定你想共享什么,可以决定要不要别人评论(别人评论对你的学习有价值),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写、写多少内容等。

对于博客平台的选择,从个人品牌的角度讲,你可以建立拥有自己独立域名的博客,就是说域名自己申请、网络空间自己购买,然后自己在上面分享你的知识和观点。但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功底(对博客平台的熟悉)和一定的财务成本(域名、网络空间和程序可能都需要一定费用)。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以去选择那些互联网上免费提供的博客平台,在选择的时候建议找那些实力雄厚、比较知名的网站为好。

如果你想要共享你专业和领域的知识,笔者不建议你选择新浪或者搜狐之类的大门户网站的空间,而是最好选择你所在行业的网络平台,因为具体的一个专业在门户网站上并没有多少用户,因此无法形成足够的交流和互动,如果你共享的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反馈,也会降低你持续共享的热情。而在专业或者行业平台上,由于大家背景相同或者类似,你的分享更容易获得大家的共鸣,从而促进你个人的学习和交际圈的拓展。

第四,社会化网络服务网站(SNS):社会化网络服务网站除了可以用来维护自己的朋友圈以外,它还是一种集成了微博客、个人博客、论坛、社会性书签等多种工具的知识共享平台。其功能正好符合了人们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首先是实践、阅读、思考,然后能够形成一些简单的话语,这个时候可以用微博客(在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在开心网中叫“记录”,即记录你此时此地的想法,还有一些平台叫“迷你博客”等)的形式表达出来。观点进一步成熟后,你可以在论坛中发起一个帖子邀请大家参与讨论或者在别人发起的帖子下面分享自己的观点,最后你可以写成博客来共享等。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阅读许多网络上的相关内容,这时候可以使用社会性书签将你阅读的内容收藏起来。以上的过程是你个人学习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如果能让你的朋友、同事看到,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很有效的知识共享,因为你不仅共享了知识的结果(比如一篇5 000字的博文),还共享了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既便于别人了解你,更共享了你的知识。

社会化网络服务网站有很多,有重点服务于大学生的人人网(renren. com),也有专注于上班族的开心网(kaixin001.com),还有更多的关于某个领域和某个行业的垂直网站服务,例如专注于知识工作者成长和发展的知识工作者公社(my.kmcenter.org)。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笔者更建议选择你行业或者领域内的该类网站提供的相应服务,原因在上面也提到过:因为在这里有你的同行,他们会跟你更多地互动,更多地交流,能建立你行业内的专业形象和个人品牌!

互联网就是一个知识共享和传递的渠道和平台,而且不断出现具有新功能的知识共享方式和工具,知识工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选择你的共享方式

如果你愿意进行知识共享,那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渠道也很重要。在目前的情况下,渠道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所以为了提升你知识共享的效果和效率,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就显得很重要。相信全国范围内学术水平比于丹、易中天高的一定大有人在,但是为什么单单就他们成为了“学术明星”?流传的说法是,易中天在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之前每天可以悠闲地遛狗,但自从出名以后就四处演讲、签名售书,相当地“火爆”。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利用和掌握了最有效和最强势的知识传播的渠道——中央电视台。做研究的也有这个问题,同样一篇论文,如果用《××(地区)农作物学院学报》的渠道发表出来,可能大部分同行会看不到或者即使看到了也不会重视,而如果是发表在《科学》、《自然》这样的学术杂志上,得到的反响就会大不相同,这就是渠道的差别。

可能每个人都希望有机会上中央电视台,每个人写论文都希望发表在顶尖的杂志上。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并非我们每写一篇论文、每说一段话都可以出现在《科学》杂志和CCTV上。而且即使是高水平的人,也不可能是字字珠玑,也需要通过日常的积累。这个积累的过程就是你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过程比最后的结果(一篇论文、一个整理好的讲座)更有价值、更有内涵、更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力。

所以在做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帮助自己学习提升的角度去做。除了考虑社会表面的评价体系(例如收入、职称、头衔等),你更应该注重的是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口碑,所以你在传递个人知识的过程中,先要立足于你所在单位内部的共享,然后可以以写博客为基础,辅之以传统的写文章、做演讲等方式。

第五节 共享知识的工具

想做好共享知识这个环节,首先你应该有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意识,因为你的知识共享能够给你带来价值,能够帮助你发现更多机会并帮助自己成长。

有了知识共享的意识之后,你就要去研究和实践如何提升自己共享知识的能力,包括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你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进一步的是如何使你的表达更加诙谐幽默、引人入胜,还有训练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用简单、平实的语言传播你的知识,能够让人看明白、读清楚。

掌握了共享知识的方法并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让你的知识最有效率地表达出来、传递出去,让你的目标对象能看到,这就需要使用共享知识的工具。

现在知识共享和传播的工具已经很多,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具去共享和传递自己的知识。下面简要列出常用的一些工具:

你服务单位的IT系统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人都是服务于某个单位,这个单位给你提供薪水和福利让你的生活得到发展与进步。所以,个人知识共享第一步的工作就必须考虑如何将你的知识在你服务的单位内传递和传播,帮助单位和你的部门提升业绩,建立竞争优势。

即使没有进行知识管理实施的企业,其内部也有许多知识管理的实践。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几乎国内的每个机构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的IT系统,所以你所服务单位的IT系统就是你知识共享的第一个工具。

例如许多公司都要求自己的员工写工作日志或者周报,这其实是你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共享个人知识的好机会,你是否有效利用了这些工具?任何一个项目完成后都会有一个总结,你是否对你负责的那部分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你是否愿意将你总结出来的东西分享给自己的上司和同事?

你所服务的单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你实在讨厌它,你可以选择跳槽。但只要你还在这个岗位的时候,你就一定要尊重它,用你的知识和行动帮助它,主动共享自己的知识来与它共同成长。

正式的出版物

每个知识工作者都有自己的专业,如果你是一个技术人员,一定有与自己相关的专业媒体,包括学术期刊、专业杂志、行业报纸、书籍、行业门户网站、行业的论坛和社区等。如果你是一个管理人员,也有与岗位相关的专业出版物。从知识学习和知识共享以及传播的角度讲,你需要整理出一份你自己的专业出版物,可以叫“我的媒体”,里面包括网络、报纸、杂志等内容。

你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个人发展阶段积极主动地去分享你的知识。初期可能是你个人主动的投稿,比如先从向网站投稿开始,因为网站的容量相对较大,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也不是十分严格。随着你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你可以用到的工具会越来越多。

个人博客(Blog)

Blog的全名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缩写为Blog,通常被翻译成博客。而Blogger就是写博客的人。博客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知识发布方式,通过个人知识的发布可以带来对知识的评价和交流。博客的主要功能是分享、展示和交流,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展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促进人们对于自己的了解,建立信任关系。同时,你的分享和展示会激发别人的思考和关注,从而促进人与人的交流,甚至为你赢得专业上的合作机会,为树立个人品牌提供支持。

(1)博客与传统个人网站的区别

互联网最初起步的阶段,对于要想发布自己想法的人而言,需要制作个人网站。但是从技术角度讲,传统个人网站的制作过程费时费力:需要你自己去购买服务器、域名并维护,需要了解相应的软件和工具,而且成本较高,并非普通用户可以承担的;相对而言博客的建立和使用则要简单很多,现在有众多的免费博客平台,只需要像注册电子邮箱一样就可以开设自己的博客。从使用和传播的角度来说,博客比传统个人网站更加容易吸引访问者:它的互动性更强,内容更加口语化,并且简单易用,发布、评论都很简洁。同时,一般博客都提供RSS订阅的工具,从而可以保证对你博客内容感兴趣的人可以快速地得到相应的内容,从而方便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2)博客平台的选择

当然,如果有条件你最好建立拥有自己独立域名的博客平台。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选择已有的博客平台是成本最低和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现在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平台很多,根据笔者研究和实践的经验看,普通人开设博客,最好建立在自己行业的主流网站上,而非类似于新浪和搜狐这样的大众网络门户平台。行业网站的用户更加专业,他们都是你分享内容的目标对象,而且可以与你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一般的大众网络门户平台,目前关注更多的是名人、娱乐和八卦,成为名人的推广渠道,普通人则较少得到相应的关注。

至于如何选择每个行业的具体哪一个博客平台,你可以根据自己行业特点选择那些服务稳定、影响力大的网站,笔者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大众口味的博客平台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广,其服务都大同小异。以下简单列出几个博客平台供您选择: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搜狐博客:http://blog.sohu.com

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

QQ空间:http://qzone.qq.com

维基(Wiki)

(1)维基(Wiki)简介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被译为“维基”或“维客”。维基的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普渡大学计算中心工作的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当时的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得到飞速发展,维基概念和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传播,网上又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出现。

从社会的角度讲,维基(Wiki)可以调动最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的集体智慧参与知识创造和互动,成为了一种Web2.0的典型应用,成为知识社会条件下创新2.0的一种典型形式。

从知识工作者角度看,维基(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知识整理和写作工具系统,属于一种利用集体智慧的知识共享和维护的网络管理系统。在维基(Wiki)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知识条目,维基(Wiki)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过程都被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恢复至本来面目,这其实符合人类知识的成熟过程:知识在实践中经过不同人的完善才能成熟。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知识条目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者探讨。

从技术角度看,维基(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维基(Wiki)包含一套能简易创造、改变HTML网页的系统,再加上一套记录以及编目所有改变的系统,以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利用维基(Wiki)系统构建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代价远比创建、更改、发布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可以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贡献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使用Wiki系统可以帮助知识工作者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2)Wiki与Blog的区别

Wiki完全围绕知识内容展开,而博客则围绕个人展开。在博客中个人发布自己的知识,并与读者互动。而在维基(Wiki)中大家围绕一个主题的知识进行协作,共同完善知识,使之日臻成熟。博客以人为中心,而维基(Wiki)以知识为中心。

(3)代表性的维基(Wiki)网站

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

Google百科:knol.google.com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互动百科:www.hudong.com

微博客

微博客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是一种个人可以发送的简捷信息。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简短的语言(微博客大都有字数限制,例如140个字符、70个汉字)发送到某个平台(大多支持手机和网站形式发送),而非直接发送给某人。这种方式方便对自己感兴趣的人了解你的动态,可以发短消息给你的朋友或“followers(跟随者)”,你也可以选定你跟随的人。2006年,原blogger.com创始人、博客方面的专家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公司Obvious推出了微博客的服务。在起始阶段,该服务只用于向自己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2006年年底,Obvious对服务进行了升级,用户无须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可以通过即时信息服务和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

微型博客满足了很多网络用户的基本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所有琐碎的个性化信息,并互相交流。它的作用简单描述就是:它的氛围感更强,你基本上是在一堵墙上涂写,如果谁想看,就可以看到。

目前,全球最知名的微博客网站是Twitter,众多普通人和明星都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动态。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小甜甜布兰妮甚至英国皇室等都在Twitter上开设账号,现在Twitter上也有许多中国人分享。

Twitter的网址为:www.twitter.com

目前国内也出现了许多类似Twitter的微博客网站,比如做啥、叽歪、新浪微博等十余家。其主要优势是对中文的良好支持,以及与国内移动通讯服务商和即时聊天工具的绑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