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知才能无畏

无知才能无畏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使用知识为什么感觉自己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为什么那个学历比你低的人却比你更成功?对于这类人,笔者向你推荐一句话“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畏的本意是说因为对某一项事物一无所知,反而对它没有畏惧心理,敢于去尝试,敢于创新,但无畏的后果往往容易以失败而告终。

第五章 使用知识

为什么感觉自己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为什么那个学历比你低的人却比你更成功?因为只有被使用的知识才有价值。能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使用好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考验。

第一节 百无一用是书生

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做是一种结果。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历史上,清朝的黄景仁写过“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名句,来嘲讽什么也不会做,只会读书的书生。笑话读书人更甚的一句话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读书人做什么都很难干成,更遑论造反?印证这句话的经典还有两句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费半天劲却搞错了对象,那些真正能推翻你统治的人,人家根本不读书。

在古代,有些人是看不起读书人的,其实许多现代人也有这种想法!

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我们作为生活在这种状况下的知识工作者,应该怎么办?

不理解社会的现状和特点显然是不行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巧是知识,生存的技巧也是知识,前面笔者讲到的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子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人可以有理想,但不能理想主义,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知识工作者也需要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目标服务。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里“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不会使用和创新知识很可能就寸步难行了,这方面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现代的军队。以前所有国家的军队都是按照人数组织的,十个人一个班,一百个人一个连,在征兵的时候主要看身体是不是结实、有没有疾病,其余的条件不会太讲究。对于我国的军队来说,只要你是一个健康的人,不论你是否读过书,只要到革命的大熔炉来就可以锻炼成人才。笔者曾经与一些军官交流过,他们最喜欢招的是从农村来的士兵,因为他们更听话,知识较少而且问题也很少,并且能吃苦训练。但是我们后来发现,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军队开始大规模宣传招收大中专的毕业生,希望招到那些知识水平更高的人,这是为什么?因为现在军队的装备、运营的知识含量都在迅速提高,从前那种征兵方式招上来的兵在仅仅两年的服役期间里很难掌握,已经无法满足军队的需要了。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军队将来的发展趋势是“知识战士”:“未来的新兵种——知识战士,这是一群穿着军装或不穿军装的知识分子,他们信奉知识能打赢战争或避免战争的观念。”没有这些知识战士,不但无法参加将来的战争更不要想打赢。

知识的价值只有在使用时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如何使用知识就成为每个知识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仅有显性知识是不够的

《三国演义》中守街亭一段,当时,副将王平一看街亭地势,说此地险绝,应该当道屯兵。马谡说差矣,然后来一句:“凭高视下,势如劈竹”,所以马谡就决定屯兵山顶。王平再说山顶是死地,马谡又说差矣,“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死地有什么不好,只有身处死地,士兵打仗才能够以一挡百。于是,马谡守在山上,断水绝粮,自取灭亡。街亭一仗,不仅战役全败,蜀汉也从此失去战略先机,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有知识吗?有,但他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和间接经验。显性知识经常表现为书本上的理论、专家的话等,但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使用哪个理论、什么理论适合什么样的环境却是书本上不可能教的,是个人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得到的,所以说单纯的显性知识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也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最被人诟病的地方:满口之乎者也,但却不了解社会和具体工作,所以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显性知识,但却无法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因为他欠缺隐性知识,他的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学习才能掌握,而且显性知识必须与隐性知识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效。

既然单纯的显性知识无法发挥作用,就提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意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事后的回顾与总结、通过实践去学习和掌握隐性知识。不能满足于保存知识或者背住知识,而一定要主动去使用你的知识,只有将显性知识不断付诸于实践,才能知道显性知识利用的环境、技巧和范围。

智者视知识与实践为一体,这也提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要读学校的书、老师指定的书,更要读社会的书,深入理解民情、民风、社会习惯和市场环境,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正是因为沉溺于读书,才会造成眼高手低,习惯于清谈,造成空谈误国,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状况。

同为知识工作者的曾国藩认识到了仅仅具备显性知识的缺陷,他认为知识分子的毛病是“好大言也”。好大言的人仅仅是掌握了一些显性知识却缺乏历练,所以容易自以为是,因为还没吃过苦头,不真正了解社会和现实。而真正的知识使用的高手,其实都是在摔打中成长的。

胆识:无知才能无畏

有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的确,知识越多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所以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但有时候这种谦虚也会成为恐惧和胆怯的原因:因为知识越多,感觉到事物的不确定性越多,所以许多事情不敢去干,总奢望条件再成熟一点、环境再好一点、掌握的信息再多一点才敢决策,导致许多事情不敢开始。这类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年我也想如何如何,如果要是做了一定比他好许多”。对于这类人,笔者向你推荐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无知者无畏的本意是说因为对某一项事物一无所知,反而对它没有畏惧心理,敢于去尝试,敢于创新,但无畏的后果往往容易以失败而告终。人们对于了解的事物因为知道它存在难度,所以缩手缩脚不敢去做。但事实上,任何决策和判断都是在信息和知识不完全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的,而机会更是在信息和知识支离破碎的时候出现的,如果等所有的信息、知识和外部环境都成熟了再去行动,那时候将与成功失之交臂,机会也就不成为机会了。所以说,知识工作者要有一股无知者无畏的干劲,要敢于去尝试,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唯一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如果仅仅生活在恐惧中,那什么事情都无法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你的一生将一事无成。

至于要确定将你的知识用在什么领域,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大部分状况下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靠胆识。相对来说,知识工作者更习惯于逻辑推导、严格证明或者证伪,你的知识可以用在这个领域,也可以用在那个领域,可以用来解决某个当前急迫的问题,也可以用在解决未来更有价值的问题。选择了某个方向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方向,在你的时间是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知识使用的方向和领域对于你个人的发展影响很大。在科学研究领域,那些选择速成的方向和领域的科研人员不大可能成为知名的科学家,虽然他们也可能有许多小的发明和创造;而那些选择挑战性较大领域的科研人员,他们宁愿为一个激动人心的问题和机会“要坐十年冷板凳”,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出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和发明。同样,在企业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击败曾经风光无限的Yahoo公司的不是他原来以为的竞争对手,而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Google公司,Google没有跟Yahoo进行面对面的竞争,而是以颠覆性的姿态出现,从而淘汰了Yahoo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业模式。

如何确定自己知识使用的方向,以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主要做什么忽略什么等,这些判断很难用理性的分析划定出来,主要是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所处的氛围、个性和胆识来确定。在这个时候,不同背景、性格和价值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时,也很难让一个缺乏决断力或者仅关注眼前的人去学会关注未来和机会,可行的办法是知识工作者之间的协作:如果你不擅长发现机会就要与那些对机会敏感的人结成合作伙伴;如果你更愿意执行那么你就要找到那些更善于规划的人一起合作。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胆量,做任何事情都怕风险,很可能最终仍是一事无成。所谓的胆识,并不是蛮干,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你有能力去承受为了职业发展或者说个人理想所付出的代价。

20世纪60年代,在某导弹基地的一次试验中,因加泄推进剂时操作失误,导致弹体瘪进去一块。在场的人看了都十分紧张,认为这是一个大故障,导弹不能发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听完汇报后,亲自爬到发射架上去察看故障情况,认为箱体虽然有变形,但尚未达到结构损伤的程度。

结合自己过去在美国所做壳体研究工作的情况,他找出了问题的原因:由于试加推进剂后,在泄出时忘了开通气阀造成箱内真空,外面空气相对压力大而压瘪。当点火发射后,箱内要充气,弹体内压力会升高,壳体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他主张发射照常进行。

钱学森的这一分析虽然有道理,但他的决策仍有较大风险,许多人表示担心。负责发射指挥的基地司令员甚至拒绝了在给中央的报告上签字。最后这份由钱学森一人署名的报告送到北京以后,聂荣臻元帅批准了钱学森的意见,结果如他所料,这次发射成功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胆识来自于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所谓的胆识并非盲目决策。

协作与文人相轻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记载,唐太宗善于用人,他有两个知名的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擅长筹划,而杜如晦则善于决断,所以房玄龄将事情筹划好后都会请杜如晦判断哪个更合适,即为房谋杜断。一方面说明了唐太宗用人上的过人之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的人之间需要协作,才能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传统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孤高自傲、孤芳自赏,缺乏合作精神,因为自己读过书或者比别人读书多,就目空一切或者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这种心态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很难成功,甚至无法生存。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你想找一个最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看你的膝盖伤,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他虽然能做复杂的神经科手术,但他却不会治疗你膝盖的外伤”。所以专业的分工决定了知识工作者必须要与人协作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现代管理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团队”。笔者在本书中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分析个人优势的方法和工具,目的在于让你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所以是不存在一个完美的个人的,但是通过团队的协作,通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我们却可以打造出完美的团队,这样你的知识在这个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比尔·盖茨在揭示他的成功秘诀时曾说过:“我最重要的成功是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团队。”

笔者的一个朋友是数据恢复领域的专家。原来在一家军队的研究机构供职,后转业自己创业。

论专业上的水平和能力,他在国内绝对是前十名以内。但公司开张三年后,他的公司仍然是两三个人,虽然也有一些客户,每年也有三十多万的收益,但是却很难做大。而与他同时期创业的,许多公司的销售额已经到达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级别,员工人数也达到了上百人。他不只一次招聘过市场部经理、销售经理,但却无法长期合作,认为那些人水平太差,不如自己专业,最后这些人员都流失了。

分析他的原因,他有专业知识,但因为无法与人合作,所以还只能是单打独斗,无法发挥出组织的作用,无法将自己的知识使用价值最大化。

知识工作者如果想将自己的知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一定要在与别人的合作中才能实现。所以,知识工作者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人的多样性,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善于与别人分享利益与成果。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表明,有沟通意愿的人,才是心智健康的人,有合作能力的人,才是有前途、能成功的人。现在的知识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只能掌握自己领域内的知识,只有善于并主动与人协作的知识工作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用知识创造价值。

第二节 使用你的知识的三种方式

如何才能把你的知识使用起来?

只有被使用的知识才有价值,单纯地说知识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也许你觉得自己“满肚子学问”,但你的肚子值多少钱,可以销售吗?当然不能,你的肚子没法卖也没人买。人们只能购买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让你的知识发挥出价值,必须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来展现。但大部分产品或服务并非一个人的知识成果,需要多种知识协作才能实现每个人的知识价值。例如IBM向中国石油提供服务,你作为IBM的一个员工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销售人员、软件工程师或者售后服务人员,这时候你的知识是与一项任务或者一个项目结合起来;进一步说,如果你的知识更加成熟,你可以将你的知识用一种表现方式,比如通过申请专利的形式保护起来,然后当别人需要这些知识和方法的时候向你交纳专利的使用费;更进一步,你可以做成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直接在市场上销售。通常说,使用个人知识的方式有以下3种:

(1)把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向某个固定的机构提供知识服务;

(2)把个人知识表现为专利形式,通过销售专利向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3)把个人知识产品化,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不同的知识使用方式对应知识工作者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于正在读书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知识使用的方式是把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结合,向某个机构提供自己的知识服务。例如在校读书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翻译、市场方面等工作,其实是将自己的知识与翻译或者市场工作结合起来;大部分人一生会找到某个或者几个机构提供知识服务,将他们的知识与该机构的任务和项目结合起来;如果你所学的专业和方向的知识成果可以用专利或知识产权的形式体现,那你也可以去销售你的专利;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你的知识也越来越成熟,这时候你可以将知识表现为一种产品或服务,通过销售你的产品或服务去实现知识的价值。例如,你是一个孩子的妈妈,通过培养你的小孩,你掌握了0~3岁小孩养育的知识,但如何让你这方面的知识发挥作用?最简单的方式可以表现为向社会提供一种0~3岁儿童养育培训的服务,面向怀孕的父母、需要扶养0~3岁小孩的爸爸妈妈。你需要设计一个课程,向他们收取培训费用,这样,你的知识就转化成了价值。

找份工作

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

就业和创业的最大区别是:就业是别人给你找事,而创业是自己没事找事。而把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就是“别人给你找事”做,当你去一家单位上班的时候,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都会告诉你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我们找一个工作其实就是找这样的机会:单位告诉我做什么,或者是一项任务或者参与一个项目。在参与不同的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也得到积累和提高,从而可以做更重要的工作。

如何将你的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结合呢?你起码要找到一份工作,能够发挥你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工作。有一些人眼睛总盯着大城市、好单位,但大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今天的“好单位”很可能是你个人发展的陷阱,所以笔者建议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要找那些最能提升自己的地方,而不是一般认为是“好单位”的地方。如果你有了更高的知识和能力,那么“好单位”会主动找你,甚至你自己可以创立一个“好单位”。对于在单位上班的人而言,要珍惜机会;如果这样的单位不能给你提供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结合的空间,那你就毫不犹豫地去跳槽吧。

小吴是某重点大学毕业生,毕业至今有一年零四个月。曾经有过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没干半年,便经常以加班不习惯为由辞职了。现在整日待在自己租的房子里,上网、买菜、做饭、睡觉……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我觉得找一份工作对我来说并非难事,只不过是好与坏的差别!”听上去口气不小,但当他去找工作的时候,却发现总没有合适的,高不成低不就。他认为自己水平很高,一定会找到薪水高、干活少、又体面的好单位。

点评:暂且不论小吴能力如何,如果他不去工作,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那么不出两年,他的知识就会贬值,竞争力就会随之下降,也就更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了。

秦奋的分歧争端解决机

个人知识表现为专利形式

“历史的车轮还会这样转下去吗?I have a dream——我梦想有一天,有一样东西,能将世界上所有的争端都化为无形,刀枪入库,铸剑为犁。我梦想有一天,有一个方法,能解决人类所有的分歧,大地鲜花盛开,孩子们重展笑颜。I have a dream——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在电影《非诚勿扰》中,秦奋申请了以剪刀、石头、布为主要功能的分歧争端解决机发明专利,并将该专利以200万英磅销售。

在中国,大多数领域的个人专利申请远远超过机构专利申请;每年也有大量的专利授予第一次提交申请的自然人。中国人勤劳但不富裕,要想将自己的知识转变为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东西,知识专利化是一个比较简单易行的途径。其实专利并不一定要很复杂,虽然《非诚勿扰》中秦奋的专利是一个“笑谈”,但实际上许多专利的确并非都是技术水平最高的产品或者方法,所谓专利要求的是创造性、实用性和新颖性,许多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就看谁最先捅破它并用专利的形式保护起来。

1916年春,一只俄国的小船悄悄地驶进了英国港口,几个学者一下船,就去拜访英国负责军火生产的大臣,请求传授光学玻璃的生产技术。因为光学玻璃是国防工业的重要材料,当时只有德、英、法三国掌握这个秘密。英国为不泄露机密,让他们去法国。在法国,总统陪他们去会见玻璃制造商曼杜阿,然而,俄国学者出100万法郎也未买到制造的秘密。万般无奈,只好重返英国,双方经过讨价还价,直至俄方答应给英国光学玻璃制造商谦斯25年的生产垄断权,才得到生产技术的奥秘:搅拌——熬熔玻璃时必须不停地搅拌。得知这个诀窍后,俄国学者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如果你想将你的知识通过专利的形式实现价值,那你需要了解专利申请的相关知识,同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注重知识创新,在出现创新的时候主动去申请专利这一保护形式。并且,专利和论文是不同的。科学论文要把一个大的发明思路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专利则是一权利一申请,往往一个实验、一个思路可以申请若干个专利。同把一篇科学论文拆分,一稿多发的不正当行为不同,这恰恰是充分利用了科研投入形成知识产权的聪明行为。

在2004年的一次庭审判决中,美国Eolas公司用一项在网页中嵌入动态文件的软件专利赢得了针对微软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一审法院裁定的侵权赔偿超过了5亿美元。当时,很多人不相信上诉法院会支持这个裁决。他们对Eolas公司是怎么回事更不感兴趣。2005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再次作出了对权利人有利的裁决。这时,人们才热衷于了解Eolas公司的情况。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公司实际上只有一个雇员,就是老板本人。

全聚德的电炉烤鸭

(1)个人知识产品化或服务化

2006年,百年老店、北京的传统美食全聚德烤鸭店推出了电炉烤鸭。据说电炉烤鸭的口味和原来的工艺方式口味基本相同,甚至可以将烤鸭上的果木味道都加进去。虽然说得很好,但仍然引起了舆论大哗,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冲突:人们吃全聚德的烤鸭目的是为了体验其文化,而电炉烤鸭则将其中的文化韵味丧失殆尽。

抛开文化的问题不谈,全聚德烤鸭的电炉是一个典型的知识产品化的设备。之前的烤鸭知识都在烤鸭师傅身上,许多还是隐性知识,通过将这些烤鸭师傅的知识显性化成工程师能够理解的语言,然后工程师再去设计,实现了烤鸭知识的产品化,可以大规模复制(而烤鸭师傅的培养则需要许多年)。

你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你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后就可以销售。例如你现在读到的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转化为产品的例子。笔者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通过一本书的形式表现出来,由出版社出版,我获得稿酬。前面讲到的将养育小孩的知识转化为服务,也是一种知识服务化和产品化的例子。

同时,在个人知识产品化或服务化的过程中,需要知识的协作,例如那位讲“0~3岁儿童抚育”的妈妈如果真的想去销售她的培训课程,她就必须跟销售人员、市场人员合作。如果没有市场人员,人们不会知道她的这个课程,不会知道这个课程怎么样,更不会去购买;如果没有销售人员合理的培训价格体系设计,她的课程很可能难以卖到一个理想的价格。

而且,并非是你想将自己的知识产品化或者服务化就一定能实现,能实现产品化或者服务化的知识必须是相对成熟的知识,你必须要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及其外围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做到知识产品化或者服务化的知识工作者大都是经验比较丰富、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而且要善于合作,能够找到各个领域的合作对象。

(2)培养个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思维

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从小我们的长辈都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学习,学习来的知识如何运用。所以,关于如何使用知识的问题上,教育给我们这块的知识是空白。

传统的观念是,我们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与某家机构的项目和任务相结合,向这家机构提供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该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市场给予该机构回报,该机构再将市场给予的回报分配给它的股东、员工和社会。这时候,我们很少会考虑知识如何用的问题,因为我们去了某个机构,会有人根据我们的专业、学历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我们只需要去做就可以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稳定,我们所在的机构帮我们规避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而我们从公司取得工资和福利,缺点是这种工资和福利可能没有真正体现我们的知识价值。从某家公司和机构取得报酬是根据我们的工作量来衡量的,其所表达的单位是时间,这是一个容易测量的方式。在同样的时间内,我们可能有时候连一个问题也没想清楚,而另一个时间内我们则可以设计出帮助企业取得市场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但在这种分配机制下是无法区分这两者的区别的。所以说,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更合理的分配方式。

这种方式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衡量其价值的要素除了时间之外,还应该根据其通过知识创造的价值来衡量,即根据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的市场价值来衡量。从个人的角度说,就是个人不仅仅单纯向某个具体的机构提供服务,而且可以向更多的机构甚至直接向市场提供服务,从而直接从市场获取回报。例如前面的个人知识表现为专利形式,然后通过专利授权费用的形式获取报酬,就是个人直接跟市场的交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知识竞争的时代,竞争已经不仅仅在企业层面展开,也在个人层面进行。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必须考虑自己的市场价值,并通过与别人协商来提升自己的身价。如果你不满意所在的单位付给你的报酬(薪水、福利、安全感或者休假时间等),而另一个需要类似工作的单位付给你的报酬更多,你会毫不犹豫地跳槽,如果所有单位付给你的报酬都不满意,你很可能选择直接跟市场交换,去自己创业。

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培养个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思维十分必要,从市场的角度看,你的雇主就是你的客户,因此你就会通过更努力地工作去满足客户的需要,你就会考虑你知识使用的价值是不是可以提高,你就会考虑如何将你的知识价值最大化。

第三节 提升个人价值的方法

你的知识值多少钱?是你挣的薪水,你的年收入?

如何提升你的价值,如何让你的知识更有价值?

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关注自己的价值,而知识工作者的最主要资源就是个人知识的学习、保存、传播、使用和创新,那如何提高自己这一方面的价值呢?首先就要弄明白你的知识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

两个因素决定你值多少钱

个人知识的价值由两个因素决定:

第一个因素是你的知识的独特性。如果你仅仅认识26个英文字母,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翻译的工作;如果你仅仅掌握了加减乘除,也没有一个机构敢请你去做会计。现在学历很热,许多人都有硕士、博士的学位,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根本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其实追求学历就是追求知识独特性的表现,现在有许多正在读书的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其本质也是在用证书来证明自己在某领域中知识的独特性。

知识的独特性也分两种,第一种是专,在某个方向上深入,别人都不如我深,所以我有独特性,比如读博士基本上是这个意思。还有一种是博,我既会拍电影又会画画,还会说相声、做木匠,这样的人以综合优势树立自己的独特性。这里有一个例子:

有个人要买鹦鹉,去了商店。

店主介绍说:“这只500元,那只1000元,另一只2000元。”

这人问:“你的鹦鹉怎么这么贵?那你倒先说说看,这只500元的会做些什么呢?”店主说:“这只会操作电脑。”

又问:“那这只1000元的呢?”

店主说:“这只不但会操作电脑,而且还懂UNIX作业系统。”

“那么这只2000元的呢?”

“老实说,我还真没见过它做过任何事,不过另外两只都管它叫‘老板’。”

从本质上讲,这位“老板”具备了整合资源的能力,他可以将许多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是他个人知识的独特性。电影导演也是整合资源的典型代表。

那是不是说拥有了知识的独特性就可以提升自己知识的价值呢?在《庄子·列御寇》中讲了一个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就是著名的屠龙术的故事。这个叫朱泙漫的人用三年时间,花费千金,学成了屠龙术,但很可惜“无所用其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龙,谁也没见过龙。所以他学屠龙术还不如学习杀猪,因为会杀猪也算一种专业技能,起码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这就涉及提升个人知识价值的第二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学习屠龙术的成本不菲,耗资巨大,时间需要三年,金钱需要千金,自然是门好技术,但到哪里去找到龙呢?因为找不到龙,所以这些技术、知识毫无用处。所谓的“男怕入错行”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个行当的需求很少,哪怕你有通天的本事,也很难获取较大的成功。

如果你的知识社会没有需求,那么这些知识的市场价值堪忧。当然,如果你的知识是为了陶冶情操、为了修身养性则另当别论了。

如果我们把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如下的象限(图8):

根据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象限,其知识拥有不同的价值。

第1象限: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很差,而且社会对该种知识的需求也较少。处于该象限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在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更夫,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聘请了保安,更夫就越来越少,所以对这种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少。而从实际看更夫的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呢?这种知识对独特性的要求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做更夫对知识独特性的要求也比较低。这样的结果就是对更夫的需求比较低,该岗位对知识独特性的需求也很低。类似于“更夫”的职位还有很多,都是那些对知识独特性要求较低、需求也很低的地方。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

图8 个人知识独特性与社会需求关系

第2个象限:个人知识的独特性较高,而社会对这方面知识需求较少。符合该象限工作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地震救援人员。如果不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有多少人知道我国有一支国家级的地震救援队伍呢?地震救援人员的知识独特性不能说不高,我们大部分人不掌握该领域的知识,所以说他们的知识独特性足够高。但是由于地震属于偶发事件,所以这些人只能是做“专家”,只有在需要的时候人们才会想到他们,并且请他们提供服务,向他们寻求帮助。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和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他精通的梵文、巴利文等,在当前的中国没有几个人掌握。季先生的学问绝对是高深的知识,独特性极高,但社会需求比较少,所以说季羡林先生是“专家”。

如果社会对一个人的知识需求比较少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向专家的方向发展。在国外,许多读博士学位的人是真正的热爱科学,想在某个专门的知识领域发展、创新。通常情况下,博士学位和学术研究的道路也能使人过上不错的生活,但走这条路并不是能带来金钱、荣誉上很大的收获,而更多的是获得人们的尊重和心理的满足。

第3个象限:个人知识具备一定的独特性,社会对该领域知识具有一定的需求。大部分知识工作者都处于这个象限,并且大部分有大专以上的文化水平,但是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500万人,在这5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中,谁敢说自己的水平最高?所以其独特性不是最高;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不少,但因为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并非是无限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更类似于超市的快速消费品,就像洗衣粉,全国的洗衣粉可能超过几百种,但我们经常买的就那么几种。而且在购买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只选择你了解的品牌。同时,这么多洗衣粉的质量和功能差别很小,在这个时候我们就相信品牌了:选择我们听说过的、了解的、信任的,其他的量再大再便宜我们也不买。这也正是笔者一再强调的知识工作者为什么需要个人品牌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要等待被挑选,被市场挑选、被招聘单位挑选、被你的目标客户挑选,在大家功能、水平差不多的时候,挑选谁和不挑选谁靠什么,主要靠谁有品牌。因此说,知识工作者必须主动有意识地通过共享自己的知识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个高小毕业的人就是革命队伍中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一个本科生的知识就有极高的独特性,就被称为“天之骄子”。在2009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加上中国人在国外读的博士学位,导致了现在一个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招聘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人都“挤破了头”的现象。所以有人戏称“本科生满地走,硕士生像条狗,博士生的路也不好走”。这种状况说明了单纯依靠学位和证书来证明自己知识独特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4个象限:个人知识独特性很高,社会对该领域知识的需求很大。如果你在这个象限里,那恭喜你,你成为“知本家”了,想没有价值都不行,想穷都不行,想默默无闻都不行。我们可以看一下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例子:

在风险投资准备投资百度的时候,都会做相关的调查。由于李彦宏在搜索引擎领域创业,所以投资方列出在全球领域搜索引擎方面的专家,其中前三名中都有Robin这个李彦宏的英文名字。由此可以证明李彦宏在搜索引擎方面知识的独特性。

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百度的搜索引擎在1996年上线,结果会是什么样?1996年中国的互联网刚刚开始,当时网络上的中文内容十分有限,而用户则更是少之又少,这时候对百度这类搜索引擎的需求还很少,如果百度当时创业,一定是艰难度日。幸好百度2000年才成立,在其起步阶段主要是向专业和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后来随着中文互联网的成熟,互联网上信息量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人们对网页搜索引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时候,百度也发明了竞价排名的搜索引擎盈利模式,此后就顺风顺水:上市、扩张,终于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无疑,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希望自己处在第4象限。但由于专业不同、社会分工不同,所有人都处于第4象限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提醒大家,每个人应该避免的是跟风,我们会发现了许多原来上大学选专业时的所谓“热门专业”可能到毕业的时候已经不再“热门”了,而原来许多不热门的专业则在找工作方面比较容易,所以说,社会的需求是在变化的。

让你升值的三个绝招

经过以上对四个象限的分析,如何提升个人知识的价值就比较明确了。下面笔者给出几条简单的建议:

第一,向前看三年。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某领域知识的需求强度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却可以掌握其中的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要有向前看的眼光,不要跟风、赶潮流,如果一味地追赶潮流,那你得到的很可能是残羹冷炙。你最好能找到两三年后社会需求会变大的知识领域,并能在这个领域学习和积累,这样当几年后该领域发展起来的时候你就可以获取高额收益(这个收益是你关注的内容,例如金钱、地位、安全感、尊重等)。但对于大部分在企业里做的人,你没必要也没有能力去预测十年后的社会需求,因为这个社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

第二,持续提高你知识的独特性。

你能读硕士我也能读,你是博士我也是博士。如果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单靠学历和证书的话,将来会越来越靠不住的,因为这些显性知识或者显性知识较多的学习不具备很高的壁垒,你必须要充分掌握你的行业、你的领域的隐性知识,必须多实践、多总结,这些包含你的经验、体验和操作的知识更难被别人复制,即更具备独特性。

提高个人知识独特性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条是在某方向上的专,这是基础,对于学生和处在职业生涯前十年的人而言至关重要,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你要在你的领域内达到行业前十名或前一百名的水平,这样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有保障,都会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二条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你能将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以发挥出更大作用,这种综合实力更难以复制,创造的价值更大。这里面涉及知识的创新、知识的整合,需要个人远大的目标和眼光来支撑,需要战略决断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作基础。

第三,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同样的商品,有的因为有品牌所以价格会贵,而且销量更大,讲究品质的消费者都会倾向于选择品牌商品,这种趋势将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愈发加强。每个知识工作者其实都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推广自己: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并与你合作。在知识独特性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谁拥有品牌,谁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所以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应该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在第3象限中,你我都好像洗衣粉,如果你是拥有品牌的洗衣粉,在同样的知识水平下你的发展机会和薪水待遇很可能就更高。

因此说,共享和传播自己的知识是建立个人品牌的好方法。

第四节 有关知识使用的案例

为什么大学生不如保姆挣钱多

下面是一封2008年刚大学毕业的学生给笔者的来信,今征得他的同意,将他来信的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这位同学的来信(部分):

“听过您的讲座,知道知识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我也在尝试着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但事实总是那么残酷,我今年毕业后进了一家在苏州的制造企业,开始在车间实习,薪水为1 800元,而我姐姐家保姆的薪水却是2 300元(姐姐家在上海)。

在大学的四年里,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我都下了工夫去学,没有玩过网络游戏。我想我的知识一定比我姐姐家的保姆多,虽然她比我大十岁左右。可为什么我的薪水却比她低很多,而且工作环境也不好呢?

这个时候,知识的价值在哪里?”

这位同学提出来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下面是笔者给他的回信——

祝贺你大学毕业,开始自己的职业征程!

首先,读完大学意味着你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因为全球各个国家的调研数据都证实:个人的社会收入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与年限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越多,他的收入水平就越高。但你要注意,这个收入水平并非是第一个工作(首次工作)的收入,而是在有生之年收入的总和。从这个角度说,你没必要怀疑知识的价值。更进一步说,这个趋势是一个平均趋势,并非每个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都要比学历低的人收入高,要是这样的话,小学毕业的李嘉诚可能永远成不了亚洲首富,所以你还需要持续地努力。

其次,大学给了你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你的知识更多的是显性知识,这些显性知识还有一个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将其转化为你的隐性经验和技能的时候才能真正展现知识的价值,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大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曲线都是从低到高再低的过程,而因为你的知识基础决定了你达到的高度要比你姐姐家的保姆所达到的高度要高很多,而且是随着时间的前进持续升高,这一点是保姆无法做到的。你在二十二三岁的时候薪水可能才有1 800元,但是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很可能达到8 100元,以后也会持续升高,甚至更多,这是保姆很难达到的。

第三,大学毕业仅仅是给你的高收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你必须持续地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你还要掌握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合作的知识和技能,你要学会表达和展示自己,学会将知识与你的工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你的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在刚刚上班的两三年内,我建议你的眼睛先不要盯着薪水,而要更多地关注你是否能在这个职位上学习、成长,你所学的知识是否有使用的空间,这样才能为你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祝你越来越好!

同样的知识,价值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从普通大学生的角度看,国内企业中华为的薪水和福利无疑是不错的。因为不仅有高的工资,而且还有股权和其他待遇。但2004年西门子公司董事会的一份内部汇报材料中认为,华为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研发成本。根据这份材料,华为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2.5万美元,而欧洲企业中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12万~15万美元,大约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 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是1 300~1 400小时,两者的人均投入时间比为2∶1。

从西门子公司的角度看,我们眼中高工资、高福利的华为是一家低成本的企业。假如世界的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而且人们之间也没有语言的瓶颈和限制,那么许多华为的工程师一定是舍华为而去西门子了,毕竟后者的工作时间更少而待遇更丰厚。

许多人抱怨自己所服务机构给自己的回报太少,自己付出的知识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因为人们不可能自由迁移到自己想去工作的地方,所以同样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人所获得的回报可能差别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城市或者区域内,做同样工作的人的薪水、福利等差别也会很大。对于这样的状况,笔者的建议是换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可能是你所在的城市和一个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单位。笔者曾经见过一位做软件开发的朋友在北京一个月能赚6 000元,而他到了美国某个城市后也是一个月6 000,不过是美元,其实他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增长很多。

在当前的国内环境下,由于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区域使用,会获得不同的价值回报。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知识的回报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换地方、换单位。但同时也要考虑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你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还是更喜欢与父母朋友待在一起,你是想让自己在知识积累上更快地成长并将自己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还是追求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可预测的未来?当确定了这些因素后,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选择。

我有知识,但为什么卖不掉

这是一封来自网友的信,主要问的是关于知识使用的问题,今征得他的同意,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从去年底开始,我和我的一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软件开发的工作室,主要做管理软件开发工作,客户对象是那些买不起大型软件但又有需求的中小企业。我们刚开始的计划是如果工作室顺利的话,就会注册公司,正式开始我们的创业历程。

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只做了两个小项目,很少有人来找我们合作。从专业上讲,我们都有大型软件企业的工作经验,而且我们开发的软件价格也不贵。我之前听过您的讲座,也很注重个人品牌的树立,在CSDN网站(一个软件开发人员聚集的网络媒体)上,许多人都知道我,也算有一定的知名度,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业务还很难开展呢?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曾服务于国内最大的软件开发企业,做到部门经理。熟悉ERP、CRM、xxx等。

我的合作伙伴是我的同学,他有某知名外资企业的经验,是数据库方面的专家。

我的问题是,我们都有知识,而且我们的知识在相应的领域都有较高的独特性,可是为什么却不能带来市场价值呢?”

我是这样回答这个朋友的——

第一,其实你不用着急,创业半年还是起步的阶段。

第二,你和你的合作伙伴的知识独特性都没有问题,社会对你们的知识也有需求。但你们这个单位的人员结构有问题,你们都是技术背景,那么谁去找客户(你为什么要等着客户来找你),如何去找客户,如何让客户知道你们知道?所以你的团队需要市场人员、销售人员,需要他们的知识跟你们的知识协同,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

第三,你还欠缺市场意识。虽然你提到了你有一定的个人品牌,但是你要分析清楚你的个人品牌的对象到底是谁,如果你是某个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那你尽可以在工程师的圈子里建立你的品牌,但现在你的客户是市场,而选购你产品和服务的并非工程师,在市场那里你是“陌生人”,你要考虑如何在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

第四,出来创业,你们知识使用的方式其实是要将自己的知识产品化或者服务化。你们目前为市场提供的主要是知识服务化,如果想做大,则这种产品和服务必须能够复制,建议你研究中小企业的需求,提炼其中共性的成分,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是否这个例子对你也有所启发呢?有知识而不能使用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许多时候是因为缺乏协作,因为单纯的某个领域的知识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