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柘林,我的故乡

柘林,我的故乡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修翔我的祖籍在安徽,但却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它是我的故乡,是我心中永远美好的地方。每次我乘车回柘林,它都带给我这样的画面。我们这些“后人”才得以在此安居。去年,我家把柘林的老房子卖了,举家搬迁到了永修县城,离开了我最熟悉的那个小镇。再回柘林,这片充满回忆的地方已经不是我的家了么?因为现在我知道,努力取得工作上的成绩、获得肯定,就是对故乡之恩的最好报答。

□杨修翔

我的祖籍在安徽,但却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更确切地说,我这近三十年的岁月绝大部分是在一个叫做柘林的永修小镇上度过的。它是我的故乡,是我心中永远美好的地方。我对故乡的感情一直在心中久久萦绕,始终记得故乡甘甜的泉水,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那雄伟的大坝。

听长辈们说,我很小的时候,是“吃百家饭、串千家门”的。那时父亲在部队服役,母亲则随生产队不断转移工作地点,我两岁前基本是生活在各个亲戚家中,之后母亲被安排到柘林镇门市部做营业员,我们才稳定下来,并且一待,就是二十五年。

从永修县溯修河而上,北岸的公路先是基本平坦,走出40余公里后却钻进了山林里,数公里的公路随着山势起伏跌宕。再经过一个右转弯,左边是河、右边是山,而在前方,一道雄伟的绿色屏障就越发地逼近眼前。每次我乘车回柘林,它都带给我这样的画面。这道绿色屏障就是亚洲最大的人工土坝——柘林大坝。它横挡在自西向东的修河河道上,形成了名为柘林湖的大型人工湖。在它的脚下,柘林小镇安静地躺着,南北面都是山,在这由水坝和山岭组成的摇篮般的天然屏障中躺着。

那时的我,是听着和思考着大人讲水坝和小镇的故事成长的。20世纪7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人,共同聚集到这里参与土坝的修建。1975年末一座约590.7米长、70米高的土坝拔地而起。这些人随后在土坝下面生活定居,便形成了小镇。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总是对柘林大坝心怀敬畏和感激之情。因为它的雄伟壮阔和博大胸怀,它只身抵御来势汹汹的洪水的勇气,守护着小镇和下游四方平安。因为它蓄水发电、支援灌溉而带动小镇的发展。我更对修筑大坝的人们敬畏和感激。来自不同地方的他们,怀着共同的信念,肩挑背扛以血肉之躯铸成这道屏障,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克服怎样的困难?依靠着团结,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他们成就了属于他们的伟业。我们这些“后人”才得以在此安居。每当我登上比水坝高得多的山峰,看着静静地悬在小镇头顶上的柘林湖,想到镇上的人们悠然惬意地生活的样子,我就能感受到团结、互助、坚定带来的和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柘林富饶的土地养育了我。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各种山珍野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篮子中扑腾的鳜鱼,水中探头的藜蒿,山上密林中的竹笋、蘑菇,各种叫得出名字与叫不出名字的野果,原来都是懂得方法、愿费力气就能收获的呀!在上个世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九十年代初,嘴馋的孩子们四月嚼着映山红,五月去采红桑葚,暑假河边钓小鱼,十月果树摘桔子,还有野杨梅、树莓、甜罐子之类的野果。集市上风味各异的小吃、早点,对我们孩子也是极大的诱惑。也许是儿时的单纯,一碗鲜美的清汤或是一捧鲜红透亮的红桑葚,都能让我回味上一整天。假日里,拉上好友,或登山、或划船、或钓鱼、或野炊,反正总能打发掉一天的时间。幽静的原始密林、湛蓝的天空、碧波万顷的湖面、清流激湍的河流,一幅幅的美丽的画面被永久地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小镇的气候宜人,冬季里由于山峰和水坝的阻拦,凛冽的北风到达小镇时已不那么生猛。炎热的夏季,由于山林和水库的调节作用,又使得镇上的雨水似乎要多一些,也把暑气带走的多一些。既不会旱也很少涝,小镇给予它的居民的生活环境,非常宜人、安静。这里的人们也都平静地享受着慢节奏的生活。

安徽人、湖北人、河南人、浙江人,不同地方的人们是操着不同的口音、带着不同的民俗文化来柘林的,小镇在当年也算是红极一时。人们尝试着学习用本地话交流,也给永修方言注入了不同特色的口音。外地人在逐渐适应本地习俗的同时,也让当地人接触和理解了外界文化。特别感谢小镇的特殊,让我在一个如此小的空间里体会到了安徽人的爽朗、湖北人的干练、河南人的耿直、浙江人的精明,还有本地人的包容。这里是我思想启蒙的地方,我在这里上的小学、初中,我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年幼时父母白天都要上班,父母的结拜弟妹一家很热心地承担了照顾我的责任,他们也成了我很亲的亲人。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我不幸严重扭伤了双脚,是同学们两人一班地搀着我上下课,才没有耽误我的学习。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爱国主义电影,或是义务劳动扫大街这样的活动。我经常受到隔壁邻居的照顾、被邀请去做客。现在想来,感觉是那么的和谐。对于为我营造和谐氛围,让我感受言传身教的故乡的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我都心怀感恩,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谆谆教诲、深情关爱,塑造了我今天的人格。

读高中及大学以后,在外地读书,居家的时间少了。但我每次回家,或是拉上父母,去水坝上走走、河边看看,或是去同学、老师、邻居家中拜访。这倒不是我非常习惯和善于人际交往,而是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才能有一种真正回家的感觉。故乡小镇承载了我青葱岁月,我的最初的梦想——走出去、看世界。而离乡学子在外求学,见过世间繁华后,最怀念的仍然是故乡随时欢迎我归来的那一群乡亲。在这里,我能找到自己心灵慰藉的港湾。去年,我家把柘林的老房子卖了,举家搬迁到了永修县城,离开了我最熟悉的那个小镇。回想起来,当时我并不忧伤,毕竟走出山区就实现了我梦想的一部分,当时的心中除了欢喜、还有一丝淡淡的惆怅。再回柘林,这片充满回忆的地方已经不是我的家了么?不,这里依然是我的家,是我永远不能忘记,永远需要感恩的故乡。我要祝福柘林:永远和谐、宁静。

生活要向前看,走出山林的孩子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奔波,惆怅之情会放在心底深处。因为在这些年里,故乡小镇对我的哺育、帮助和支持已经太多太多,我没有理由过多的停下脚步、留恋徘徊,但我依然会热爱着这篇乡土,热爱着这些乡亲。因为现在我知道,努力取得工作上的成绩、获得肯定,就是对故乡之恩的最好报答。我也希望通过投身保护事业,让人们和自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