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论什么信息他都会认真的回答

无论什么信息他都会认真的回答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你永远不会因为认错而引来麻烦。苏格拉底也一再告诉门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好了,我们不可能比苏格拉底更加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指出人们有什么错,那要付出代价。雷恩克在报告时指出,由于汽车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在处理顾客投诉案件时,我们常常显得冷漠无情,这就很容易引起愤怒,甚至做不成生意,或造成许多不快。

你永远不会因为认错而引来麻烦。只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引导对方也能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也承认他或许错了。

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的时候承认,如果他的判断有75%是对的,行事便可以达到最高的期望。

如果像这样一位杰出的伟人都承认自己的判断最高只有75%的正确率,那你我又该当如何?

如果你能确定自己的判断有55%是对的,便可以到华尔街去日进斗金。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有55%是对的,又如何能指责别人常常犯错呢?

你可以利用眼神、音调,或是手势来指责别人的错误,这和言辞表达一样有力——但是,当你指出对方的错误时,对方会因此同意你的观点吗?绝不会的!因为你已一拳伤害了他们的智力、判断、荣誉和自尊,这只会造成对方的反击,而不会改变他人的观点。也许你会用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理论予以反驳,但还是没有用,因为你早已伤了他们的感情了。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宣称:“我要证明给你看。”这无异于向他人表明:“我比你聪明,我要让你改变想法。”这种做法实在是不明智,无疑会引起反感并爆发一场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改变对方的观点根本不大可能。所以,为什么要弄巧成拙?为什么要给自己添麻烦呢?如果你想证明什么,别让任何人知道,而且应不着痕迹,很技巧地去做。正如诗人波普所说:

你在教人的时候,要好像若无其事一样。

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像被人遗忘一样。

三百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说过:

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也告诉儿子:

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

苏格拉底也一再告诉门徒: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

好了,我们不可能比苏格拉底更加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指出人们有什么错,那要付出代价。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不错,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最好还是这样讲:“啊,慢着,我有另一个想法,不知对不对。假如我错了的话,希望你们纠正我。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件事。”

很奇妙,的的确确很奇妙,尤其是像这样的话:“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天上或地下绝对没有人会反对你说:“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

我的一位学员哈洛·雷恩克就曾用这种方式处理顾客纠纷,他是道奇汽车在蒙大拿州的代理商。雷恩克在报告时指出,由于汽车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在处理顾客投诉案件时,我们常常显得冷漠无情,这就很容易引起愤怒,甚至做不成生意,或造成许多不快。

他告诉班上的其他学员:“后来我想清楚了,这样确实无济于事,于是便改变了做事的办法。我转而向顾客这么说:‘我们公司犯了不少错误,我实在深感遗憾。请把你碰到的情形告诉我。”

“这种方法显然消除了顾客的敌意。情绪一放松,顾客在处理事情的过程当中就容易讲道理了。许多顾客对我的谅解态度表示感谢,其中两个人甚至后来还带来自己的朋友买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我们很需要这样的顾客。而我相信尊重顾客的意见,对待顾客周到有礼,都是赢得竞争的本钱。”

你永远不会因为认错而引来麻烦。唯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引导对方也能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也承认他或许错了。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一书中写道:

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获益很大。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别人吗?我想是的。我们对许多“陈述”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估量”或“评断”,而不是去“了解”。每当有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或是信念时,我们通常即刻作出的反应是:“这是对的”、“这好蠢”、“这是不正常的”、“那毫无道理”、“那是错的”、“那个不好”。我们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陈述者话中的真正含义。

有一次,我请了一位室内装潢师设计家中的窗帘。等账单送来时,价钱着实让我吓了一跳。

隔了几天,有个朋友来访看到了那些窗帘。她问起价钱,然后以夸张的态度宣称:“什么?别吓人!我想你是受骗了!”

我想她说得不错。但很少有人听得到他人讲出这种真话、这样的宣判。于是,我为自己辩解,提出便宜非好货等道理。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来访,对那些窗帘赞不绝口,还说希望她也能买得起这种漂亮的货色。我的反应与前一天截然不同:“啊,老实说,我也差点付不起。我买贵了,真后悔没先问好价钱。”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私下承认。当然,假如别人的态度温和一些,或显得有些技巧,我们也会向他们认错,甚至自认为坦白、心胸宽大。但是,假如对方有意让你难堪,情况又不同了。

我现在确信,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你剥夺了别人的自尊,也让自己成为讨论中最不受欢迎的一部分。

有人曾问马丁·路德·金为何身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却倾向于白人空军将领丹尼尔·詹姆士,而非黑人高级官员。金博士回答:“我以别人的原则去判断他们,而非用我的原则。”

同样的,罗伯特·李将军有次同南方联邦总统杰斐逊·戴维斯谈麾下的一名军官。李将军对其称赞有加。另一位军官很诧异,他问李将军:“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人无时不在攻击你、诽谤你吗?”“我知道。”李将军回答,“不过总统是问我对他的看法,不是问他对我的看法。”

别与顾客、配偶或敌人发生冲突。别指责他们的错误,别惹他们动怒,如果非得与人发生对立,也得运用一点技巧。所以,如果你要使人信服,就得记住第二个规则:

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让对方开口说“是”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一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

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因为你们都在为同一结论而努力,所以你们的相异之处只在方法,而不是目的。

让对方在一开始就说“是,是的”。假如可能的话,最好让对方没有机会说“不”。哈理·奥维屈博士认为,“不”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你说了一个“不”字之后,你那本性的自尊就会迫使你继续坚持下去。虽然以后,你也许发现这样的回答有待考虑。但是,你的自尊往哪里摆呀?一旦说了“不”,你就发觉自己很难再摆脱。所以,如何让对方一开始就朝着肯定的方向作出反应,这对你们的结果是很重要的。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一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这可以引导对方进入肯定方向,就像撞球一样,原先你打的是一个方向,稍有偏差,等球碰回来的时候,就完全与你期待的方向相反了。

“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术,却为大多数人所忽略。也许有些人以为,在一开始便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不正好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重要而有主见吗?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是”反应的技术很有用处。詹姆斯·艾伯森是格林威兹储蓄银行的一名出纳,他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挽回了一位差点失去的顾客。

有个年轻人走进来要开个户头,我递给他几份表格让他填写,但他断然拒绝填写有些方面的资料。在我没有学习人际关系课程以前,我一定会告诉这个客户,假如他拒绝向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个人资料,我们是很难给他开户的。但今天早上,我突然想,最好不要谈及银行需要什么,而是顾客需要什么。所以一我决定一开始就先诱使他回答“是,是的”。于是,我先同意他的观点,告诉他,那些他所拒绝回答的资料,其实并不是非写不可。

但是,假定你碰到意外,是不是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你所指定的亲人?

“是的,当然愿意。”他回答。

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把这位亲人的名字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届时可以依照你的意思处理,而不致出错或拖延?

“是的。”他再度回答。

年轻人的态度已经缓和下来,知道这些资料并非仅为银行而留,而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所以,最后他不仅填下了所有资料,而且在我的建议下,开了一个信托账户,指定他母亲为法定受益人。当然,他也回答了所有与他母亲有关的资料。

由于一开始就让他回答“是,是的”,这样反而使他忘了原本所在的问题,而高高兴兴地去做我建议的所有事情。

约毖夫·艾利森是西屋电气公下可的一位业务代表,他也在训练课程上向大家报告了他的经历:

在我的辖区内有个人,公司一直很想和他做生意。我的前任代表和他接洽了10年,可还是没做成一笔业务。等我接管以后,又与他联系了3年,还是没有做成生意。最后,经不住我们一再商谈、打电话,终于卖了些发动机给他。既然有了开始,以后就不难再继续下去。我始终抱定这样的希望。

3个礼拜之后,我情绪高昂地再度拜访他们。接待我的是他们的总工程师,他向我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艾利森,我不能再买你们的马达了。”

“为什么?”我惊讶地问道。

“因为你们的发动机太热了,我不能把手放在上面。”

我知道这时争论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所以我想起了“是”反应的原则。

“啊,史密斯先生,”我说道,“我100%同意,假如那些发动机真的太热,就不要再多买了。您这里一定有符合电气制品公司标准的发动机吧?”

他表示同意,我得到了第一个“是”反应。

“电制品公司一般规定发动机的设计,其温度可高出室温华氏72度,是吗?”

“是的。”他又表示同意,“但是你们的产品还是太热了。”

“工厂里的温度是多少?”我问道,并没有与他争辩。

“啊,大概是华氏75度左右。”他回答。

“很难。”我说道,“假如工厂内的温度是75度,则发动机的温度可高达75加上72度,也就是华氏147度。假如您把手放在147度的水龙头下,是不是会烫伤呢?”

“是的。”他不得不这样说。

“很好。”我建议道:“那么,是不是最好不要把您的手放在发动机上呢?”

“我想你说得一点儿不错。”他承认。在往后数个月里,我们又成交了将近三万五千多美元的生意。

加州奥克兰的爱迪·史诺先生也谈到他如何成为一家商店的主顾。只因那位店主也让他做了“是”反应。

爱迪对弓箭狩猎很有兴趣,因而花了不少钱去添购器材和装备。一天,他的哥哥来访,建议他改用租的方式,于是爱迪到他常常去的店里询问。但是店员说明他们并不对外租借弓箭。于是爱迪又打电话到另一家店里询问,以下是爱迪的叙述:

有位愉快的男士接电话。他听过我的询问之后,表示非常遗憾,因为他们店里已不做这种服务了。然后他问我,是否以前向店里租借过。我回答:“是的,在好几年以前。”他提醒我,那时一把弓的租金是否在25美元到30美元之间。我又回答:“是的。”接着,他问我是不是个喜欢节约的人,我当然回答:“是的。”接着,他解释道,他们正好有一套弓箭在特价销售,包括所有小装备,总价才三十多美元。那就是说,我只需多付几美元便不需租借,而可以拥有整套的器材。他并解释,这就是他们店里不再办理租借的缘故,因为那样太划不来了。后来,我当然买下了那套器材,并且还买了额外的其他东西。从此以后,我成了他们店里的常客。

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在2400年后的今天,大家仍尊他为最具智慧的说服者,因为他对这个纷争的世界影响很大。他的秘诀是什么?他指出别人的错处吗?当然不是。他的方法现在被称为“苏格拉底法则”,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是”反应技巧。他问些对方同意的问题,然后渐渐引导对方进入设定的方向。对方只好继续不断地回答“是”,等到他觉察时,你们已得到设定的结论了。

所以,下次你告诉别人犯错的时候,请记住苏格拉底的这一有效的法则,问些温和的问题——一些能引发别人作出“是”反应的问题。中国有句格言最能反映东方人的智慧:以柔克刚。

所以如果你想使人信服,就应该记住第三个规则:

首先让别人说“是,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